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19120600000012

第12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3)

(4)人格的概念

按照力比多、无意识、原型的新概念,荣格开始构造他的人格结构理论。他认为人格中包括许多概念,每一概念都反映了一种内部的力量,每一个概念都有与之对立的另一个概念,如意识与无意识,内倾与外倾,思维与情感等。对立的双方构成一个人格单元,按照能量守恒定律,其中一个方面发展了,另一个方面就相对削弱。人格就是这些处于动态平衡中的各种(阴阳)对抗的内在力量形成的“集群”(Constellation)。而人的生活目标,就是按照熵的原则在各个人格单元的两个对立方面之间寻求平衡。这也就构成了人格的运动,这种运动的目标就是达成各个对立成分的完美统一,构成了曼佗罗。荣格把自己的这种对人的内在动因(集群)的分析的心理学,称为分析心理学(Analytical Psychology),以区别于弗洛伊德的心理分析(Psychoanalysis)。荣格的理论也称为新心理分析论。

(三)行为主义理论

行为主义理论是20世纪初起源于美国的一个心理学流派,创始人是美国的华生(J.D.Watson),后来斯金纳(B.F.Skinner)受到他及巴甫洛夫关于条件反射思想的影响,进一步丰富了行为主义理论。1913-1930年是早期行为主义时期,行为主义观点认为,心理学不应该研究意识,而应该研究行为。个性结构大部分由个体获得的习惯或S-R(刺激-反应)联结以及这些习惯之间的关系所构成。他们将人格看作是个体的独特行为方式或这些方式的组合。

行为主义理论主张心理学应该摒弃意识、意象等太多主观的东西,只研究所观察到的并能客观地加以测量的刺激和反应。毋须理会其中的中间环节,华生称之为“黑箱作业”。他认为人类的行为都是后天习得的,环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模式,无论是正常的行为还是病态的行为都是经过学习而获得的,也可以通过学习而更改、增加或消除,认为查明了环境刺激与行为反应之间的规律性关系,就能根据刺激预知反应,或根据反应推断刺激,达到预测并控制动物和人的行为的目的。

由于行为主义的人格理论主要是从对低等动物的研究中得出的,因此,只注重行为的外显性,反对内省法和对内部事件的研究。

(四)社会学习理论

新行为主义学派对早期的行为主义理论作了大量革新,将研究扩展到了个性领域,但他们仍将个性等同于行为,提出个性是一个人行为的总和,用学习理论来解释个性及其形成和改变。其中最着名的,是美国斯坦福大学的班都拉(Albert Bandura)的工作。他以学习理论为基础,强调充分发挥人自身的能动作用,人与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从而提出了新的人格研究方法,形成了行为主义新流派——社会学习理论。

社会学习理论认为人类既不是由内力驱动的,也不是环境的摆布物。人有自己独特的认知过程,它们参与行为模式以至人格的获得和维系。由于人的认知活动首先是人们能够从符号思考外部事物,并可预见行为的可能的结果,而不需要实际去经验它们。这种学习称为替代学习(Vicarious Learning)或观察学习(Observational Learning)。这是社会学习理论中最重要的概念之一。其次,人们可以评价自己的行为,为自己提供自我强化(自我奖赏或批判),而不必依靠外部强化。第三,人们可以调节、控制自己的行为,而不是被外界左右。

不难看出,社会学习理论的改良拒绝了经典行为主义的环境决定论观点,强调个体、环境、行为三因素之间的复杂的交互作用。因此,社会学习理论又被称作“交互决定论”(Re-ciprocal Determinism)。在这个理论中,所有的成分对于理解行为、人格、社会环境来说,都是重要的。

新行为观对行为的获得和维持作了系统的说明,人们可以通过观察来进行学习,获得大量信息,了解社会环境,从而获得行为。行为一旦获得,便从三个方面进行调节与维持。其一,刺激:特定的刺激可以决定某些特定的行为在适宜的时间出现;其二,强化:在个体以特定方式进行活动时予以奖励;其三,认知:把行为同内在标准相比较,提供自我强化或惩罚,从而指引行为。

班都拉的另一个重要概念是自我效能(Self-efficacy),它是班都拉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自我效能是一种信念,相信自己能在特定环境中恰当而有效地做出行为表现。这种信念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自信。它是对能力的一组特殊的评价,是一种复杂的自我认识。自我效能以多种方式影响着人们的知觉、动机,影响活动、任务的效果,也影响环境,因此是重要的人格因素。

(五)人格认知理论

人格认知理论是一种最年轻的人格理论。这一理论的特点是强调人把感知内容转换为有组织的现实认识的过程,强调个体参与构造自身的人格。最具代表性的是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的个人构念理论。

乔治·凯利(George Kelly)在20世纪50年代中期提出了较有影响的人格认知理论,称为个人构念理论(Personal Construct Theory)。这一理论突出强调人对自身主观世界的主动的认知性的构造。凯利指出,人不是环境的牺牲品。环境事件本身虽不可改变,但人可以自由地选择如何对它进行解释。人总是不断地以不同的方法重新构造(认识)自己的过去(反省历史),定义自己的现时问题(检验现实),预测未来的环境。

凯利认为,每个人都像是个科学家,建立种种理论来理解和预测周围的世界,特别是人际环境,这些理论就是个人构念。具体地说,一种个人构念就是人关于两个事件如何相似而区别于第三个事物的观念。它并不是简单的标签,用来给观察到的行为做标记,它指引人们在巡视环境时应去了解哪些方面,并影响人们对这些方面的反应。

凯利认为,一套个人构念组合起来就构成一个人的观念系统,这个系统决定着他如何去思想、体验、行动和认知新情境。换言之,整个系统就是人的人格;观念系统完全是个体性的,每个人都有独特的观念系统,内容不同,数量不同,观念之间相互联系的方式以及复杂性均不同。因此,要想理解人,就必须努力以对方的方式看世界,以对方的观念系统而不是以自己的观念系统为基础。

六、个性理论应用

(一)个性与管理

现代组织中流行“识人才能用人”的口号。要成为一个有远见的管理者,必须懂得人是有个性、有特征的,只有了解人的个性特点,才能够真正管理好组织。古人指出:用骏马去捕老鼠,不如用猫;饿汉得到宝玉,还不如得到一碗粥。用物、用人,在于得当,使用不当,埋没了宝物、人才,还收不到应有的效果。所以,在管理中应根据人的不同情况而采取不同的办法。

有德者不看重金钱,不能用物利去引诱他,可以让他管理财政;勇敢者蔑视困难,不能用艰险去强迫他,可以让他处理紧急事务;睿智者通达礼数,明于事理,不能假装诚信去欺骗他,可以让他负责要事;愚拙者容易被欺骗,不可从事谈判、判断工作;不忠者容易动摇,不可让其知道商机;贪图钱财者容易引诱,不可管理钱财;重情者容易变换观念,不可让其做决策者;杂乱者容易把事情弄得乱七八糟,不可从事井然有序和长效性的工作。

(二)个性与工作成就

在管理过程中,应该根据不同人的个性特点配备不同的工作岗位,使人尽其才,提高员工的工作成就。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从1921年开始,对1528名超常儿童进行了长达几十年的追踪研究,结果表明智力因素并不是一个人取得成就的充分必要条件,而对其成就起重大作用的是人的个性差异。

特尔曼对其中800个男性被试中成就最大的20%与成就最小的20%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两组被试在智力方面没有显着差别,导致他们成就不同的是个性差异。成就最大这一组人的个性特征是有理想、有进取心、自信、有毅力等。

因此,在管理过程中,要培养员工良好的个性,才能做到人尽其才,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潜能,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

第二节气质、能力和性格

一、气质

(一)气质的定义

气质是一个古老的心理学问题。我国古代春秋战国时期的医学界就有气质的五行说。

这是从医学的角度提出来的,把人的某些生理解剖特点与心理上的个别差异联系起来诊断。

如按阴阳的强弱,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阴阳和平五种类型;按五行法则,把人分为“金形”、“木形”、“水形”、“火形”和“土形”五种,不同的类型有不同的体质形态、不同的肤色和不同的气质。

早在公元前5世纪,古希腊着名医生希波克拉特(前460-前377)就提出了4种体液的气质学说。他认为人体内有四种体液:血液(来自拉丁语sanguis)、黏液(来自希腊语phleg-ma)、黄胆汁(来自希腊语chole)和黑胆汁(来自希腊语melanoschole)。四种体液协调,人就健康,四种体液失调,人就会生病。机体的状态决定于四种体液混合的比例。这种体液的混合比例在希腊语中叫做“克拉西斯”(kpáση,Crasis)。希波克拉特曾根据哪一种体液在人体内占优势把气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多血质、胆汁质、黏液质和抑郁质。多血质的人体液混合比例中血液占优势,胆汁质的人体内黄胆汁占优势,黏液质的人体内粘液占优势,抑郁质的人体内黑胆汁占优势。

后来罗马医生哈林(Galen)用拉丁语“temperametnum”一词来表示这个概念。这就是“气质”(Temperament)概念的来源。

在我国,古代思想家孔子从类似气质的角度把人分为“中行”、“狂”、“狷”三类。他认为“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意思是说,“狂者”一类的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是积极的,进取的,他们“志大言大”,言行比较强烈表现于外;属于“狷者”一类的人比较拘谨,因而就“有所谨畏不为”;“中行”一类的人则介乎两者之间,是所谓“依中庸而行”的人。

真正回答气质本质的是前苏联的神经生理学家巴甫洛夫,他通过科学实验创立了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该研究揭示出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种特性:其一,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强度;其二,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平衡性;其三,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灵活性。这些特性的不同组合就形成了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

巴甫洛夫根据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的三种基本特性及其不同的结合,把高级神经活动分为四种基本类型,并与传统的四种气质类型相对应:强而不平衡型(胆汁质);强、平衡、灵活型(多血质);强、平衡、不灵活型(黏液质);弱型(抑郁质)。这些高级神经活动的类型,是人的气质形成的生理基础。巴甫洛夫并不以为仅有此四种神经类型,他认为还存在其他的神经类型。苏联的一些生理学家、心理学家又继续研究,已发现了神经过程的一些新的特性。如神经过程的动力性和易变性,不平衡型中有抑制过程比兴奋过程强的类型等。

因此,气质是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它和我们平时生活中所说的“脾气”、“禀性”的含意差不多。从本质上讲,气质是人的心理特性之一,是个人心理活动的稳定的动力特征。它所表现的是人的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稳定性、灵活性和指向性等方面的差异。比如说,一个人反应速度的快慢、情绪的强弱、注意集中时间的长短和转移的难易,以及心理活动倾向于外部世界还是内部世界等,虽然和外界环境有一定的联系,但是在很大程度上则与人的气质密切相关。气质相同的人,往往会在不同内容的活动中,表现出性质相同的动力特征来。

(二)气质的特征

心理学上讲的气质,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

(1)气质具有天赋性

气质是由生理机制决定的,一个人从呱呱坠地开始,就具有了与众不同的气质特点。在日常生活中,只要留心,就可以发现,同样是婴儿,有的爱哭、爱闹、爱动,有的安静、平稳、怯生,这说明,先天的生理机制构成了个体气质的基础。

(2)气质没有好坏之分

由于气质是与生俱来的,所以气质没有好坏之分。也就是说不能认为多血质气质类型好,而抑郁质气质类型就不好。实际上人的各种气质类型的特征都具有某些先天的优势,又有某些与生俱来的弱势。

(3)气质具有稳定性

一个爱激动的领导者,往往不等下属把情况汇报完就急不可耐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甚至大发雷霆。他不仅在企业里是这样,对外谈判时也可能表现出抢先发言等现象,像这样并不因活动内容、动机、目的不同而表现出不同气质的现象,就是气质的稳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