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19120600000002

第2章 绪论(1)

一、学习目的

通过本章学习,使学生掌握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把握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方法以及应遵循的原则,明确人性假设理论对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意义;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历史发展状况。

二、学习重点与难点

1.学习重点

(1)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和特点。

(2)学习和研究组织行为学的重要意义。

2.学习难点

人性假设理论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意义。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的一门应用性边缘学科,是现代管理科学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行为科学在管理领域的应用,是综合运用各种与人的行为有关的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的科学。组织行为学自20世纪60年代产生以来,越来越显示出其强大的生命力。在我国改革开放之后,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发展,组织行为学这门学科越来越被广泛地应用于机关、学校、企业等各种行业的管理领域,同时受到各类组织管理者的重视。

本章主要介绍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研究对象、学科性质;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人性假设理论及其应用。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概述

要明确组织行为学的概念,首先必须理解组织以及组织行为的含义。

一、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1.组织的含义

组织是由人组成的,是人们群体活动的主要形式,它对我们的工作生活有着广泛的影响,人们在工作和生活中经常与各种各样的组织发生关系。组织在人类生活中有着重要的作用,那么,什么是组织呢?

“组织”一词,既可以作为名词,也可以作为动词。从词义上讲,在不同的领域、不同的学科中,有着不同的含义。

在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中,不同的人对组织有着不同的理解。美国心理学家和行为学家埃德加·沙因(E.H.Schein)把组织看成是为了达到某一特定的共同目标,通过各部门劳动和职务的分工合作和不同等级的权力和责任的制度化,有计划地协调一群人的活动。出生于美国的“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rving Barnard)则认为“组织是有意识协调两个人以上的行为或各种力量的合作系统”。还有学者认为“组织是追求一定目标的社会实体——组织的存在是为了实现一定的目标,而组织成员的行为是对这些目标理性的追求”。也有人说“组织是一个开放系统——是依托环境而求生存的‘输入-产出"转换系统”。还有人认为“组织是契约的集合体,有许多成文或不成文的契约构成,组织成员根据契约的规定进行工作,获得相应的酬报”。虽然众说纷纭,但他们对组织的解释中有很多方面是相同的:即组织是一个由人组成的实体,是为了达到某一目标而结合在一起的具有正式关系,并相互合作的一群人所组成的集体。正如组织行为学家大卫斯所指出的:组织使人、工作和资源之间组成一种协调的关系,只要人们同心协力,组织就一定能为人们带来福音硕果。

根据上述对组织含义的具体解释,从组织行为学的角度研究组织的含义,我们认为,所谓组织,就是为实现某些目标而设计的人群集合体,是每个成员在这个集合体中进行各种活动的构架系统,当一个单独的个体无法满足自己的需要与愿望时,组织便产生了。

在实际生活中,组织的具体形态是形形色色的,如学校、医院、企业、政府、军队、研究机构、商店、公司和群众团体等具体社会单位都是组织的具体形态。在现代社会里,人类在科学技术、经济、社会文明发展等方面取得了伟大成就,这正是高度组织起来的人的力量的集中体现。因此,将组织作为对象,对组织行为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组织内部结构及其变化规律,把握影响组织活动中个体、群体行为的各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对于保证人类社会活动有序进行、提高组织活动的有效性、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提升人们生活的质量是非常必要的。因此,组织是决定人的一生行程的重大力量。

2.组织的特点

根据我们对组织含义的界定来分析组织的特点,它的特点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人是组织的核心,人赋予了组织意义。没有人群,就没有组织。

第二,组织通过适应目标的需要、环境的变化而求得生存与发展。为此,必须经常建立新的目标。如企业组织的存在是为了顾客生产产品或提供相应的服务,医院组织的存在是为患者提供治疗疾病和恢复健康服务的,学校组织的存在是为受教育者提供教育服务的,公安局组织的存在是为维护社会治安、抓捕违法犯罪和保卫人们生命财产安全提供服务的。

2组织行为学概论

第三,组织通过分工与协作来实现目标。为了完成组织的目标,组织必须开展实际的业务活动,如学校的教学,工厂的生产等。这些组织的活动离不开人力资源、物力资源、财务资源等的运用,而要有效地运用人、财、物等资源,就必须进行有效的管理,于是就产生了组织中最基本的专业化分工——业务和管理。这样组织的目标就被分割开,每个人或群体仅仅负责做一些专门的工作,组织的目标、任务被分解成各个部门、职位、各个层次负责的专门的工作,从而形成了组织的分工体系。这时形成分工关系的个人、群体、部门由于是组织的一部分,他们的协调与密切合作才能保证组织的目标顺利实现。这就使得协作非常必要,组织就必须用有效的方法来协调成员的活动,否则,组织内部就容易出现各自为政的混乱局面,我们便不能使组织成员为共同的目标而工作。因此,分工与协作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特点,它们使组织活动形成互相联系的层次网络结构,组织成员也要根据各自的职位、权利、责任制度形成正式的层级管理体系。这也就是形成了组织的层级制内部结构,进而通过层级制内部结构的分工与协作来实现组织目标。

第四,信息沟通是组织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将共同目标与协作观念联系起来的动态过程,是组织一切活动的基础。通过信息沟通,成员便了解了组织目标、产生了协作愿望,从而采取合作的行动。组织中的信息沟通必须依据下面的原则进行:

①要使组织成员明了信息沟通的渠道,并使之习惯化、固定化,更多地强调职位而较少强调个人;

②每一个成员必须与组织有明确的正式沟通渠道;

③信息沟通的路线必须尽可能直接或短捷;

④必须经常运用完整的信息沟通路线,以免发生矛盾和误解;

⑤作为信息沟通中心的各级管理人员必须称职,要具有综合能力;

⑥当组织在执行职能时,信息沟通的路线不能中断;

⑦每一个信息沟通都必须有权威性,提高高级职位的权威性是提高组织信息沟通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手段。

(二)组织行为

组织活动具有复杂性,所以对组织行为的研究与分析也具有多角度、多层面的特点。有人说:“做企业就是做人”,组织行为的研究就是对组织中人的行为的研究。通常,组织行为分为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把组织看成是追求组织目标而工作的个人的集合。第二个层次是分析组织成员在群体工作中的相互影响。第三个层次是把组织视为一个整体来分析组织行为。对每个层次的分析都是探讨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的方法,都会对组织的本质和功能有不同的见解,都会启发我们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组织行为学。因此,从不同角度来研究组织行为,会互相补充,使我们综合每个方面的知识来全面而充分的理解组织的实质和组织效率的影响因素。每个层次的具体内涵如下。

1.第一个层次(也称微观层面)

组织的定义强调组织是由人组成的。因此,个体是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基础和出发点,从单个组织成员的角度出发,是探讨组织行为的一个有效的途径。站在这个层次上研究组织行为学,通常以心理学为基础,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性、需要、动机和激励等内容。通过探究个体行为特征对单个组织成员在组织中的工作行为和工作表现的影响,对诸如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知觉、个性和情感等因素予以考虑,从而对这些因素在工作中对个体行为与绩效的影响进行研究。

2.第二个层次(也称中观层面)

组织的定义中也特别强调组织是由人群组成的,没有人群,就没有组织,如果要完成组织目标,组织成员就必须在工作中合作并协调他们的活动,这就形成了群体和团队。群体是个体的共同体,个体按某个特征结合在一起,进行共同活动、相互交往,就形成了群体。那么在组织行为学中,要研究的就是,在群体中人们是如何工作的?决定一个群体团结、富有成效或者分散、毫无结果或一无所成的因素是什么?领导者如何影响群体成员及他们的能力,以便使他们齐心协力,提高工作或生产效率?这些问题就是站在群体层面上来研究组织行为学、探讨有关组织中群体功能所涉及的问题。这个层次的研究就会得出不同于研究单个组织成员所产生的结论。它要以社会心理学为基础,分析组织群体的特征、结构、功能、发展过程和内聚力,研究群体的冲突与合作、领导能力与行为,这就构成了组织行为学研究的重要部分。

3.第三个层次(也称宏观层面)

一些研究组织行为学的专家和学者,以宏观的研究方法把整个组织作为一个层面,以此为他们的研究目标,而不是微观地研究个体或者群体。他们以社会学为基础,重点研究组织结构、组织文化、组织沟通与组织环境、组织设计、组织变革和发展的规律如何影响组织效率等问题。

二、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分析了组织和组织行为的含义,我们就可以比较容易地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概念。组织行为学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内涵与外延都处在发展与变化之中,因此其定义也是众说纷纭。

如,美国学者威廉·迪尔认为:“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应用社会科学,研究工作组织中个人、团体和组织的行为问题。”另一位美国学者安德鲁·J·杜布林(A.J.Dubrin)在他的着作《组织行为学原理》中写道:“组织行为学是系统研究组织环境中所有成员的行为,以成员个人、群体、整个组织及其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所形成的行为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加拿大学者乔·凯利(Joe Kelly)认为:“组织行为学的定义是对组织的性质进行系统的研究,组织是怎样产生、成长和发展的,它怎样对各个成员、对组成这些组织的群体、对其他组织以及更大些的机构发生作用。”

4组织行为学概论

本书将组织行为学定义为:

组织行为学(organizational behavior)是综合运用与人有关的各种知识,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规律,从而提高各级主管人员对人的行为的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目标的一门科学。

这个定义包括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组织行为学的研究范围是在各种工作组织中的人的行为的规律,是一定范围内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而不是人的一般的行为规律。这种组织主要是指工商企业、政府机关、学校、军队、医院等。组织中的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包括个体心理与行为、群体心理与行为以及整个组织的心理与行为。组织行为学的微观研究范围是对组织中个体行为、群体行为的研究,组织行为学的宏观研究范围是把整个组织作为单元而进行研究。

第二,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管理学、政治学、人类学、伦理学、生物学、生理学等一切与人类行为有关的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为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

第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掌握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在此基础上,准确地认识人的行为,预测人的行为发展趋势,采取相应的措施引导人的行为,控制人的行为,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以达到组织既定的预期目标。

根据上述,组织行为学本质上是一门现代管理学科,体现了管理学领域中行为学派的理论和方法。本书对组织行为学定义的界定,在于强调了组织行为学的研究目的是揭示组织行为的规律性,以便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三、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一门学科之所以区别于其他学科而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就是因为它有着明确的研究对象。从组织行为学的定义中就可以看到,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的行为的规律性。

既研究人的心理活动的规律性,又研究人的行为活动的规律性。人的心理与行为是密不可分的,心理是行为的内在依据,行为是心理的外在表现,因此,组织行为学是把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人的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一个统一体进行研究的。组织行为学为什么把组织活动中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与人的行为活动规律作为一个统一体,并以此为其独特的研究对象呢?主要原因有三点。

(一)人是组织中的核心

组织是由个人和群体组成,组织是靠人来实现其目标的,因此,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正确认识组织中的人,理解组织中的人,科学合理预测人的行为,激发和调动人的工作积极性,提高劳动生产率,必将成为今后社会各个组织经营与发展中的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