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19120600000021

第21章 个体心理与行为(12)

(四)勒温的参与改变理论

德国心理学家勒温认为改变态度的方法,不能离开群体的规范和价值。个人在群体中的活动性质能决定他的态度,也会改变他的态度。其中包括主动型和被动型。实验证明,就某一对象,改变主动型人的态度要比改变被动型的容易得多,效果也比较明显。

勒温主张在企业管理中,如果想改变员工的态度、提高工作效率,就要努力让员工积极参与某些活动。

(五)沟通改变态度理论

沟通改变态度理论强调人容易受到周围环境和一些媒介的影响和鼓动。通过沟通,可以显着地改变对某些事物和人的态度。但要讲究沟通的技巧,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许多心理学家认为沟通对态度改变的影响依赖于沟通者、沟通过程和沟通对象三个因素,沟通者需有良好的沟通能力,沟通过程要能充分了解对象的需要和动机,以其惯用的言语来传达。当然,即便是这两个过程都做好了,还得看看沟通对象的因素。

在组织管理中,管理者可以通过与某些员工的对话来改变其态度,尽可能使其与管理者达成共识,进而在员工中产生更大的影响,从而方便管理。

当然,除了上述五种态度改变理论外还有其他相关的理论,各有千秋,但总的目的都是通过一定的方法来影响别人,促使人们改变态度。

四、态度改变的理论在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组织管理中,尤其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在不同条件下,对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方法来改变他们的态度,从而使员工的态度与管理者不相违背,达到提高生产效率的目的。

那么,在组织管理中,具体该如何运用态度改变理论呢?

1.通过态度测量方法掌握组织员工的态度状况

在制订某一实施方案或确定某一项目后,通过问卷调查等方式测量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感等,从而对其反应有个大致的了解,以便进行下一步。

心理学家的研究证明,测量人们的态度可以运用具有较高信度和效度的量表以较准确地反映出所要测定的态度,为调查提供较可靠的数据和资料。具体可以有五点法、七点法和十一点法。随着点数的增多,对一个人的态度的了解也会相应详细,但工作量也会相应增大。在组织管理中,五点法和七点法比较实在,可以方便地测试出员工的态度和工作满意感,进行相应的统计分析,做出决策。

2.加强对员工的培训,提高认识,改变组织员工的态度

通过宣传、教育手段提高员工的思想认识水平。

(1)宣传

针对员工的不同反应程度,在组织中做大量的宣传工作,改变人们的偏见及一些不恰当的信念,这是组织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宣传使员工们在同一时期内接受同一信息,对改变人们的态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宣传必须先了解他们的需要、动机、爱好等主观心理状态,有的放矢地宣传,才能取得良好效果;否则效果甚微,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强化了原来的态度。

(2)说服教育

通过与个别员工交换意见、谈心的方式、改变他们的态度。说服教育往往是个别思想工作的有效方法,有威信的人、权威人士的说服更有效。

3.采取一系列相应措施,使员工的态度与组织一致

引导员工参加实践活动,实践活动给人以亲身感受,具有说服力。俗话说:“事实胜于雄辩”。

制定组织规章制度,利用组织的公约、规则可以有效地改变员工的态度。

注重员工激励。组织要能够及时地对员工的贡献给予评价和反馈,并及时给予多种形式的激励,奖勤罚懒,能够不断促进和强化个体的态度向高绩效组织所需要的方向转变。

建立良好的组织氛围。良好的发展过程的首要因素是组织氛围。组织氛围是员工对直接影响其工作的环境的各个方面的感知。当组织氛围积极向上时,人们受到激励,并对自己从事的工作感到兴奋和满足;当组织氛围消极时,人们则相对感到压抑和愤怒。在良好的组织氛围中,组织注重人才的开发和培养,员工会具有高度的责任感:个人能感到有很大的自由空间可以按自己的想法做事,同时对产生的结果负有责任。

总之,在具体的态度改变过程中,要结合态度改变理论和具体的实施方法,才能显着地改变员工的态度,使其符合生产和管理的要求,更好地提高生产效率。

第五节职业生涯设计

一、职业生涯

要理解职业生涯问题,首先要明确什么是职业?掌握职业的特征。

(一)职业

职业是指人们在社会生活中所从事的以获得物质报酬作为自己主要生活来源并能满足自己精神需求的,在社会分工中具有专门技能的工作。职业是人们从事相对稳定的、有收入的、专门类别的社会劳动,是对人们的生活方式、经济状况、文化水平、行为模式、思想情操的综合反映,也是一个人的权利、义务、权力、职责,从而也是一个人社会地位的一般表征。不同的职业,通常意味着不同的发展机会与空间,也决定了不同的生活方式。

(二)职业的特征

职业有三个基本特性,分别是社会性、连续性和经济性。职业的社会性是指职业是为社会所需要的,是劳动者进行的社会生产的劳动。职业的连续性也称稳定性,是指劳动者应连续地从事某项社会工作,或者从事的该项工作相对稳定。职业的经济性,是指劳动者从事某项工作必定要从中取得经济收入。

职业通常意味着特定的生活方式,因为生活方式是由工作性质决定的。地质队员的工作地点肯定不是在大城市,野外是其主要的工作场所,生活也就自然长期在野外了。广告从业人员,工作的时间很难有明确的界限,生活也自然受到很大的影响,按时上下班通常是一种奢望。学校老师的工资不高,但由于职业的关系,生活一般比较稳定,生活质量也较高。

选择了职业,也就选择了相应的生活方式。

职业还直接决定了个人的人生观念。农民每天都在亲近大自然,他们感觉的或许不是回归自然的喜悦,更多的是土里刨食的艰辛,因此,他们中大量的人都选择外出打工的生活方式。而城市人看见田野则是另外的感受,更多的感受是兴奋、舒服和愉快。

(三)职业生涯的概念

“职业生涯”这个概念的含义曾随着时间的推移发生过很多变化。在20世纪70年代,职业生涯专指个人生活中和工作相关的各个方面。随后,又有很多新的意义被纳入到“职业生涯”的概念中,其中甚至包含了生活中关于个人、集体及经济生活的方方面面。

从经济的观点来看,职业生涯就是个人在人生中所经历的一系列职位和角色,它们和个人的职业发展过程相联系,是个人接受培训教育及职业发展所形成的结果。

从职业发展的过程来看,职业生涯被看成是在个人的一生中,由于心理、社会、经济、生理及机遇等因素相互作用所造成的工作、职业的发展变化。职业的发展是个人发展中的一个最主要的方面,它跨越人的整个一生,并涵盖个人的自我概念、家庭生活、以及个人所处的环境、文化氛围的方方面面。这些观点试图把工作和职业的发展作为一个整体一一看成个人生活的一个部分,而不是辅助性的以赚钱为目的的活动。

对于“职业生涯”,目前得到普遍认可的是美国生涯理论专家舒伯(Super)的观点。舒伯认为,生涯是个人终其一生所扮演角色的整个过程,生涯的发展是以人为中心的,只有个人在寻求它的时候,它才存在。

简单地说,职业生涯就是一个人终生的工作经历。特别是职业、职位的变动及工作理想实现的整个过程。一般可以认为,我们的职业生涯开始于任职前的职业学习和培训,终止于退休。我们选择什么职业作为我们的工作,这对于我们每个人的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

二、职业生涯设计

职业生涯设计又称为职业生涯规划(Career Planning),简称生涯规划,是指个人与组织相结合,在对一个人职业生涯的主客观条件进行测定、分析、总结的基础上,对自己的兴趣、爱好、能力、特点进行综合分析与权衡,结合时代特点,根据自己的职业倾向,确定其最佳的职业奋斗目标,并为实现这一目标做出行之有效的安排。

职业生涯设计的目的绝不仅是帮助个人按照自己的资历条件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达到与实现个人目标,更重要的是帮助个人真正了解自己,为自己定下事业大计,筹划未来,拟定一生的发展方向,根据主客观条件设计出合理且可行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向。

一般来说,职业生涯规划从个人角度和企业角度划分,被分成两个方面的内容:个体职业生涯规划和企业组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个体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广大员工从自己现在和未来的工作中得到成长、发展和获得满意的强烈愿望和要求。为了实现这种愿望和要求,他们不断地追求理想的职业,并希望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得到顺利地成长和发展。企业组织员工职业生涯规划,是指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和开发部门为了了解员工个人的特点、成长和发展的方向及兴趣,为了不断地增强他们的满意感,并使他们能与企业组织的发展和需要统一协调起来,制定协调有关员工个人成长、发展的计划与组织需求和发展相结合的计划。

任何一个具体的职业岗位,都要求从事这一职业的个人具备特定的条件,如教育程度、专业知识与技能水平、体质、个人气质及思想品质等,并不是任何一个人都能适应任何一项职业的,这就产生了职业对人的选择。

一个人在择业上的自由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所拥有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而个人的时间、精力、能量毕竟是有限的,要使自己拥有不可替代的职业能力和职业品质,就应该根据自己的潜能、价值和需要来选择适合自身优点的职业,将自己的潜能转化为现实的价值,这就需要对自己的职业生涯做出规划和设计,因此,人们越来越重视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

三、职业生涯规划及其意义

职业生涯规划是个时髦的话题,许多大学开设了相关的课程或是专题报告与讲座,职业生涯规划已经成为大学毕业生最为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但不少人还没有真正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确切含义,对职业生涯规划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不了解职业生涯规划的程序,缺乏进行规划的具体技巧。所以,有的人对职业生涯规划或冷眼相对,或茫然无以适从,或使规划流于形式,或不顾主客观条件任意随自己的兴致来“规划”,这都会导致职业生涯规划的应有作用不能充分发挥出来。

美国耶鲁大学1964年曾对大四的学生做了一项“毕业后你的人生目标是什么”的调查。

在这项调查中,只有5%的学生对未来设定了明确的目标,其余95%的学生对未来没有清楚的认识。经过20年后,1984年再做追踪调查时,发现了一个惊人的事实:那5%有明确目标的人,他们的财富总和比其余95%的人所拥有的财富还高出许多!

另据一项对北京人文、经济类综合性重点大学大学生的调查中显示,大部分学生对自己将来的职业没有规划,对自己将来的发展没有设计的占62.2%;有设计的占32.8%,而其中有明确设计的仅占4.9%。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己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确定位,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性。

因此,职业生涯规划对于从业者具有重要的意义,具体表现为3个方面。

(1)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发掘自我潜能,增强个人实力

它可以引导从业者正确认识自身的个性特质、现有与潜在的资源优势,帮助从业者重新对自己的价值进行定位并使其持续增值;引导从业者对自己的综合优势与劣势进行对比分析;使从业者树立明确的职业发展目标与职业理想;引导从业者评估个人目标与现实之间的差距;引导从业者前瞻与实际相结合的职业定位,搜索或发现新的或有潜力的职业机会;使从业者学会如何运用科学的方法采取可行的步骤与措施,不断增强职业竞争力,实现自己的职业目标与理想。

(2)职业生涯规划可以增强发展的目的性与计划性,提升成功的机会

职业生涯发展要有计划、有目的,不可盲目地“撞大运”,很多时候我们的职业生涯受挫就是由于职业生涯规划没有做好。好的计划是成功的开始,古语讲“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就是这个道理。

(3)职业生涯规划可以提升应对竞争的能力

当今社会处在变革的时代,到处充满着激烈的竞争。物竞天择,适者生存。职业活动的竞争非常突出,尤其是我国加入WTO后。要想在这场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并立于不败之地,必须设计好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不打无准备之仗。有的从业者(包括组织现有的员工和未来的员工)没有充分认识到职业生涯规划的意义与重要性,认为有个理想的工作仅仅靠的是学识、业绩、耐心、关系、口才等条件,认为职业生涯规划纯属纸上谈兵,简直是耽误时间。这是一种错误的理念,实际上未雨绸缪,先做好职业生涯规划,磨刀不误砍柴工,有了清晰的认识与明确的目标之后,才能够在职业活动中经久不衰,不断成长与进步,才能取得职业的成就,为组织、为社会创造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