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组织行为学概论
19120600000036

第36章 群体心理与行为(4)

(二)社会促进效应(社会助长作用或社会抑制作用)

社会促进效应是指在别人面前绩效水平提高或降低的倾向。有关社会促进的研究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从事简单的、常规性的任务,别人在场时或别人一起工作,他可能做的更快、更准确,工作效率会有明显的提高。这种现象称为“社会助长作用”。但如果从事复杂的、需要高度集中注意力的工作,别人出现或与别人一起工作可能会降低工作水平,工作效率不仅不会提高,反而会大大下降。这种现象被称为“社会抑制作用”。这一研究结论用于员工的学习和培训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集体训练员工完成某项简单任务,单独培训员工完成某项复杂任务。

(三)社会致弱效应

工作压力可能妨碍成员能力的发挥,降低活动效率。一般来说,当成员面临的压力太大,竞争气氛过浓,工作难度超出了个体能够应付的程度,或对某种工作不够熟练时,都可能发生社会致弱作用。那些拘谨、内向、羞怯者面对压力,其产生的不良情绪容易降低活动效率。而外向、自信、开朗者则容易提高活动效率。成就动机过强,“想赢怕输”的心理占了上风,也容易发生致弱效应。

(四)社会标准化倾向

社会标准化倾向是指,群体成员的行为在群体规范的影响和制约下,差异缩小,而趋向于相同的意见、看法及行为倾向。研究表明,人们在单独的情境下,个体间的行为差异远大于群体情境下成员间的行为差异,这就是说人们在群体中常会失去个人的意识而采取一些非本人独处所能采取的行为。导致这种社会趋同现象的原因,一方面是群体中的个人往往把注意力从自我行为的标准转移到群体行为的标准上,群体的规范和标准代替了个人意识和准则;另一方面也与群体成员之间的相互感染、盲目跟随有关;另外,从众压力也是导致社会标准化倾向的一个重要因素。

第三节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

(一)人际关系概念

人际关系是在人们进行物质交往和精神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人们依靠某种媒介,通过个体交往形成的信息和情感、能量和物质交流的渠道。良好的人际关系,表现为信息和情感交流畅通无阻。人际关系实质上是一种社会关系,它包含在社会关系体系之内,丰富的社会关系内容要通过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表现出来。

(二)人际关系的构成

人际关系包含着认知、情感和行为三个相互联系与相互制约的成分,其中以感情相悦和价值观相似为核心。

感情相悦是指你喜欢别人的同时别人也喜欢你。两情相悦,互相接纳,可以避免或者减少人际间的摩擦与冲突,使交往得以良性循环。反之,你喜欢别人而别人不喜欢你,或者说别人喜欢你而你不喜欢别人,甚至格格不入,就交往不起来,一相情愿的接触,互为折磨,最终还是要分道扬镳的。

价值观相似是指能吸引自己的人,必须是在价值观念、态度、信念等方面与自己相似的人。越相似,意见越一致,就越彼此喜欢和接纳,就越容易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因为交往中,彼此价值观相似,不仅容易获得相互支持与共鸣,而且容易预测彼此的反应倾向,相互适应就比较容易。价值观相似会促进交往频率的增加,循环往复,彼此关系便趋于稳定。

感情相悦和价值观相似,是人际吸引的两大心理机制,其功能的差异是前者作用于交往的前期,后者则作用于后期。理想的人际关系是两种机制同时发生作用,既感情相悦又价值观相似。

(三)需求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有的年轻人看到人与人之间有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的一面,就片面地认为人际关系是一种相互利用的关系,会互相利用,就是搞好人际关系。他们把庸俗的关系与健康的人际关系学简单地画上了等号。

在日常生活、学习、工作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别人建立一定的人际关系,这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需求。需求关系是人际关系的核心。

人际的需求关系可以分为3类。

1.包容关系

包容关系的基本行为特征是求助,一方有所求,一方有所予。如果彼此双方无所予求,就无法建立包容关系。出于这种动机产生的待人行为特征是沟通、融合、协调、参与、随同等。反之所产生的待人行为特征是排斥、对立、疏远、退缩等。

2.控制关系

控制关系的基本行为特征是支配与依赖。每一个人都有支配他人的欲望,同样,每一个人都有一种依赖他人的心理,只不过由于环境和能力的差异造成支配和依赖心理的强弱不同而已。在交往过程中,只有力图支配对方而对方恰好试图依赖另一方,才能建立起较为稳定的控制关系。否则,就会发生冲突或者疏远。而支配欲望过强,令人不舒服,产生压迫感,就构成操纵性,进而产生疏远感。

3.感情关系

感情关系的基本行为特征是同情、喜爱、亲密、热心、照顾等。人都有与他人建立和维持良好关系的欲望,与这种动机相反所产生的人际反应特征是冷漠、厌恶、疏远、憎恨等。感情关系建立的基本条件是交往的双方都是爱的主体,同时又都是爱的客体。双方都给予对方以爱,同时又都接受对方的爱。

(四)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

在群体中人与人之间的紧密程度有很大的差别,有的关系密切,不论大小事,群体成员总要在一起交谈;而有的除了工作联系,其余时间互不往来。在组织工作环境中,人们常常发出感慨,即“知音难觅”。人们一方面渴求真诚、深厚的友谊,另一方面又感到缺少知心朋友。有的人凡事总是首先想到自己,我行我素,惟我独尊,不管他人,不会理解别人、宽容别人,而又总是希望别人能顺从他、理解他、尊重他,希望别人待他好,而自己又不做相应的努力。

在现代组织中,大多数青年职工都是独生子女,从小生活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中,没有养成关心别人和爱护他人的习惯,总是片面强调别人的给予,不会主动为别人做些什么。这样一群人在一起,人际关系就可能很差。

影响人际关系的因素是多重的。

1.人际因素

人际因素包括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交往频率及相似性等。地理位置越接近,越容易发生人际关系。同在一地居住,同在一校读书,同在一个单位工作,同在一栋楼房生活,彼此容易认识和了解,感情上也容易接近。

(1)空间距离

人与人之间在空间位置上越接近,就越容易形成彼此之间的密切关系。因为空间距离的接近,会使双方相互交往、相互接触的机会更多,彼此之间容易熟悉。俗话说:“远亲不如近邻”,虽然地理位置不是人际关系好坏的唯一的、决定的因素,但是空间位置接近的优势,无疑是影响人际交往的有利条件。在其他因素的作用下,时空接近可能成为维持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也可能成为产生人际关系障碍的客观原因。

(2)交往频率

交往是人际关系的基础,人们只有在交往中才能彼此了解、相互熟悉,进而相互帮助、建立友谊。交往的频率越高,越容易形成共同的语言、态度、兴趣、经验等。反之,可能会产生冷落之感,以致感情疏远。即“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自然不能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不过,交往频率过繁,也可能破坏对方的工作和生活秩序,引起反感。正像人们常说的“久聚难为别,频来亲也疏”。

(3)态度相似

人与人之间若对具体事物有相同或相似的态度,有共同语言、共同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就容易产生共鸣、同情、理解、支持、信任、合作,从而形成亲密的关系。

(4)外表相悦性

人际吸引的最初动力就是外表相悦性。有些人外表相貌悦人,使别人喜欢多看几眼,首先在目光交流中接纳了他们;有些人长相一般甚至不大好看,自然难以吸引别人的注意。无论男性还是女性,大家开始都非常喜欢长得好看的人。相貌不凡,更容易得到异性的赞扬和追求,从而容易形成特殊的人际关系;另外,由于听到赞扬性的话过多,他们不易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象,表现为看不起其他人,使人际关系不好。相貌一般,经常被大家忽视,又极易产生自卑而对人际关系敏感。

2.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是影响人际关系的客观外在因素。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人们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社会风气、道德风尚等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际关系。一般来说,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民生活富足、社会风气好、人际关系就密切;相反,如果社会经济文化繁荣、人心不稳、金钱至上、道德沦丧、你争我夺、则人际关系恶化。

3.组织文化因素

一个组织是“工作型”还是“关系型”;是强调做好工作,实现组织目标,还是强调搞好关系,形成和气的团体;是重视政绩和能力,鼓励通过扎实工作、勤劳创新来获得组织认可,实现自我价值,还是重视处理人际关系,靠拉票、联系感情来获得认可,都会对人际关系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也直接影响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方式。

4.个性品质因素

在群体中,一个性格开朗、活泼,心胸开阔、坦荡,性情和善、宽厚,富有同情心,能体谅他人的人,易受到其他成员的欢迎,因而也易同他人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相反,一个性格孤僻、古怪、固执、自高自大、目空一切,或敏感多疑,或感情贫乏、麻木不仁的人,就难以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

影响交往的个性品质因素主要有:

①为人虚伪,与之交往容易使人失去安全感;

②自私自利,只关注自己的需要,不关心别人的需要,甚至损人利己;

③不尊重别人,常常伤害别人的自尊心;

④报复心强,睚眦必报;

⑤妒忌心强,容不得别人比自己强;

⑥猜疑心重,过于敏感,怀疑一切;

⑦过于自卑,怕丢面子,怕被别人笑话;

⑧孤独固执,听不得别人的劝告;

⑨苛求别人,控制别人;

⑩自负自傲,过于自信。

(五)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方法

群体成员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是增进团体效率的主要原因之一,而对人的认识正确与否,直接影响着人际关系的好坏。尤其是领导者,如果不能洞察团体成员之间的真正需要与感情,就无法建立团体内良好的人际关系。观察团体中的成员可以发现,有些人善于体会别人的心意,有些人往往只关心自己的地位和安全。还有些人只想引人注意,影响别人以至于与人交往时不能听取别人的意见,这样就容易导致误解,有意或无意地伤害别人。

洞察别人的需求与情感的能力,是可以通过训练培养的。国外一些心理学对此进行了大量而有效的研究,下面就为大家介绍国外心理学家所提出的几种可以改善群体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

改善人际关系的心理学技术,是试图改变人们的自我意识水平,或移情能力,或社交技能,并通过这种途径使人们的人际关系状况得到改善。一般有两大类:一类是综合性的方法,可以同时改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敏感性训练和角色扮演。第二类方法是分别训练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和社交技能,这类方法主要有意识训练法、移情练习和社交能力训练等。这里主要介绍综合性方法。

(1)敏感性训练

敏感性训练是一种团体训练技术。敏感性训练中的团体有多种形式。它的活动方式主要是语言交流。这类团体通常由5~15人组成,包括一名团体训练辅导人员。训练期限可以是一至四周。

训练团体主要以非指导性的方式为参与者提供真实体验“此时此地”的情境。在活动的开始,团体成员之间往往先谈论参加这次活动的意图、想解决的问题和感兴趣的问题。随着沟通的深入,人们会逐渐了解别人对自己的问题和当时的表现怎样反应。当团体成员之间的信任感和真诚的气氛建立起来以后,团体作为一个整体不容忍任何成员拒绝暴露自己的真正自我。常用的团体训练活动有“同舟共济”、“信任之旅”等。

(2)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是一种直接摆脱既定角色关系束缚的个体训练技术。它是通过角色改变方法,充当或扮演某种角色,站在一个新的立场去体验、了解和领会别人的内心世界,理解自己反应的适当性,由此来增加扮演者的自我意识水平、移情能力,并改变其过去的行为方式,使其更适合于自己的社会角色,从而获得新的社交能力。

(3)表达训练法

赞美能使人的能量得以发掘。现实中,人们常常很吝啬赞美的语言。殊不知正是赞美会在人际交往中创造奇迹。当受到别人真诚的赞美或感谢时,我们的精神也会因此振奋飞扬。

在团体训练辅导中,有一个抢坐红椅的活动(也叫红色轰炸)。当大家有了初步的了解后,请每个成员轮流坐在小组成员中间,其他成员用实事求是的话语赞美他(她)。每个从红椅下来的人都非常兴奋。有人说:“在短短的时间里听到那么多的赞扬和肯定,常令我脸发烧,心脏剧跳”。有的人说:“今天听到的赞美之词比我几十年来听到的赞美语言都丰富。原来我会有那么多值得赞美的地方,真令我兴奋!”。

这个小小的奇迹也许真能使大家的自信心得到提高呢。大家不妨在组织管理中试试。

不过,要记住赞美的原则:发自内心;多赞美对方的行为和性格。

(4)个人自我修养法

这主要包括得体的待人接物的方式,掌握日常交往礼仪;在日常交往中寻找共同的话题,主动建立融洽的关系;注重自身的健康人格培养,大胆进行人际交往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