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19142100000014

第14章 政绩斐然

公元前515年,孔子37岁时返回鲁国,但是他并没有从政,而是致力于教育事业。他的弟子越来越多,已经有几位被朝廷任用,出而为官,政绩斐然。

当时鲁国国内的情势是孔子拒不出仕的重要原因。公元前505年,季孙氏宗主之位传到季桓子,季桓子年幼,军政大权落到家臣阳货手中。阳货排除异己,软禁幼主,俨然成了季孙氏的当家人。时年,三桓宗主皆幼,阳货也就成了鲁国第一权臣,领导着三桓少主,执政鲁国。

公元前504年,阳货想请孔子出来做官,借此笼络人心。但由于政见不同,孔子没有答应。后来,三桓联手驱逐阳货,鲁国回复到鲁侯坐朝、三桓执政的局面,政局渐趋安定。季桓子对孔子仰慕已久,很想请他出来从政,以推行政治改革,富国强兵。

公元前501年,孔子51岁,鲁定公任命他为中都宰。中都是今山东省汶上县,宰即当地的地方官。孔子到任后,从三个方面着手治理中都:一是改良地方风气,实施礼治;二是预防水、旱灾;三是倡导节约,革除陋习。

一年后,中都大治。男守忠信,女知贞节,商业繁盛,民风淳朴,可说是路不拾遗、夜不闭户。

鲁定公对孔子在中都的政绩极为赞赏,曾召其入宫,问他:“你的政治主张,在中都极有成效。如果在全国范围内推广,可行吗?”

孔子说:“自然可行。”

定公马上任命孔子为大司空。大司空是掌管全国土地建设的官员。

孔子到任之后,马上带着几个弟子考察全国,勘探各处土地的性质和肥瘠,把山林、川泽等一一测量。什么地方的土壤适合种植什么样的农作物,什么地方的池塘适宜养什么样的水产物,什么地方的河川该筑堤还是该疏浚……凡此种种都调查得一清二楚,然后付诸实行。

不久以后,地尽其利,人尽其才,鲁国已无一片荒地,也见不到一个游民。物产丰饶,人民富足安定,国家的税收也增加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