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孔子
19142100000026

第26章 陈蔡之困

公元前489年,孔子63岁。

吴国大举攻陈,由于陈国与楚国结盟,且一向尊楚君为主,所以这次楚昭王亲自率军,助陈反攻。楚昭王的大军驻扎在一个叫城父的城池,在今安徽省亳州市东南。孔子很早就听说楚昭王非常开明,一直有心到楚国走一趟。楚昭王也听说孔子此时正在陈国,于是派人来邀请孔子。

从陈国到楚国,要经过很多小国,这些国家一直处于吴、楚两大强国的争夺之中,其中有一个就是蔡国。蔡国曾一度倾向吴国而迁往州来(今安徽省凤台县),但是有一部分人却被楚国迁到负函(今河南省信阳市)。如果要前往楚国,就必须经过名义上属于蔡国的负函。

这一段路程正是吴、楚交兵的地带,非常危险。孔子一行人只好冒险前进。

当陈、蔡两国知道孔子准备投奔楚国时,心里非常着急。他们深恐一旦楚王重用孔子,楚国就会更为富强。楚国实力强大,楚君也早有称王天下的野心,到时候如果想吞并各国,像陈、蔡这样的小国,自然首当其冲,所以两国商量一定要尽力阻止孔子赴楚才行。结果,两国商量出来的办法是派兵把孔子一伙人团团围住。他们并不是想加害孔子,只是想借包围之势断了他们的粮食供应,使他们打消去楚国的念头。

孔子和弟子们被围困在荒郊野外,粮食日渐减少,最初尚可饱三餐,渐渐地改为两餐,最后改为一餐,眼看就要粒米皆无了。

弟子们疲惫不堪,饿得都站不起来了,都头晕目眩地躺在草地上。孔子却仍然讲习诵读,演奏歌唱,传授诗书礼乐,毫不间断。

子路脾气火暴,性情刚直,他问孔子说:“请问夫子,君子也有穷困的时候吗?”

孔子说:“君子自然也有穷困的时候。但君子能够在穷困中恪守本分,小人一旦穷困就会不顾一切地为非作歹了。”

孔子又继续对弟子们说:“《诗经》上说,不是犀牛也不是老虎,却疲于奔命在空旷的原野上。我们的学说有不对的地方吗?我们为什么会在这荒郊野外受苦呢?”

子路抢着回答:“我猜想是我们还不够仁德吧,所以人们不相信我们;或者是我们还不够智慧,所以人们不肯实行我们的主张。”

孔子摇摇头说:“是这个原因吗?如果仁者必能受到信任,那伯夷和叔齐也不至于饿死在首阳山了;如果智者的理论必能通行于世,那比干也就不至于遭受剖心之刑了。”顿了一顿,孔子又再剖析说,“你要知道,遇或不遇,要靠时机,君子博学深谋而怀才不遇的,自古以来就很多。生长在深谷中的幽兰,并不因无人欣赏就不散发清香。君子修德立道,不能因为穷困就放弃自己的原则。当年晋公重耳被困于曹卫还能保持争霸的雄心,越王勾践被困于会稽还能发愤图强成就霸业。”

子路默然而退。

孔子又叫子贡上前来,拿同样的问题问他。子贡恭敬地回答说:“我想也许是夫子的道理过于高深,夫子的理想过于崇高,所以人们都不能理解。如果把它略为降低些,说不定就可以行得通了。夫子以为呢?”

“子贡,你要知道,即便一个终年辛勤劳作的农夫,也不能保证年年丰收,遇到天灾,他也无能为力;一个手艺精巧可夺天工的匠人,他制作的东西也未必能使每个人都满意。你不去研究自己的学说,反而希望降格来取悦迎合世人,这志向未免有点小了。这是不对的。”

子贡虚心受教,也默然退下。接着,孔子把颜回叫过来,还是问他同样的问题。

颜回答:“夫子的学说极其博大,夫子的理想极其崇高,所以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能够容纳。即使如此,夫子还是尽全力去推广实行。不被容纳怕什么?正是不被容纳才能显现出君子本色!如果说,我们自己的学问不够,那是我们的过错;如果我们的学问已经完善修明,却还是不能被采纳,那就是掌权者的耻辱。所以,不为世俗所接纳,这绝不是夫子的过错。”

孔子听后,欣喜不已,对颜回大加夸赞,并且用这番话转而安慰大家。

围困到第六天,存粮已经告罄,迫于无奈,只好冒险突围去求救兵了。

子贡自告奋勇愿意一试,他趁天黑时,偷偷潜至包围圈附近,伏低身子,仔细探察动静。士兵们由于连续多日的围困,也多已疲惫不堪。子贡见他们抱着戈矛蹲在草地里打瞌睡,就悄悄摸了过去,然后小心谨慎地穿过封锁线。他不敢怠慢,星夜赶往城父向楚军求援。

楚昭王得到消息后,马上派兵相迎。孔子和弟子们被困在陈蔡之间七天,这下总算脱险,并马上被护送到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