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呵护你的梦想
19221400000031

第31章 励志人生(3)

一帮男同事开开心心地放声歌唱后,连我们老总都上去试了一把。

这时,所有的人都把期待的眼光转到全场唯一的女孩子——小黄的身上。

小黄知道,再继续拒绝显然是不合适的。于是,在申明自己五音不全会制造噪音后,小黄选了一首萧亚轩的情歌。

当小黄放开嗓音去唱的时候,她偷偷环顾四周,发现老总和台湾客户的眉头不经意地皱了一下。由于过度紧张,她这次的发音比以前任何一次都差劲。刚才还陶醉在曼妙音乐中的男同事闹开了锅,易辉还口无遮拦地说:“求求你别唱了,弄不好不知情的人还以为咱们虐待你。”说完,其他男同事一起哄笑开了,老总也做了个阻止的手势。

伴奏还在继续,小黄不准备就此停下她的歌声。“请听我唱完这首歌。”在被奚落后,她变得更加坚定说:“我知道我的歌不是当晚最好的一次表演,但是我要用我的坚持维护我的尊严。”最后,只有台湾客户给了她掌声……

台湾客户离开的时候,留给老总一句话:“贵公司的黄小姐不卑不亢,能够坚持自己所追求的东西,我希望她能作为我们合作项目的负责人,希望老总大人成全。”

(黄梅香)

修建好人生的码头

他不仅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他一直学而没到的东西,比如思考,比如耐心,最终还考上了硕士研究生。

一位出身贫寒而又一直梦想成功的年轻人为自己的梦想作出了种种尝试和艰苦的努力,但都以失败告终。最后,他绝望了,他认为自己这一辈子都没有成功的可能,生活在世界上已没有价值。于是便跳海自杀,想以此来结束自认为“悲惨”的生命。

刚好一艘轮船从那里经过,一位老船员把他救了上来。老船员听了年轻人痛苦的述说后,静静地对他说:“你跟我航行几天吧!,,年轻人纳闷地望着老船员,但最后还是点点头。几天后,轮船靠岸了,那码头附近停泊着许多轮船,上岸时,老船员对年轻人说:“我们一路上经过了许多码头,为什么要选择这个码头停靠?”年轻人想了想说:“因为在经过的码头中,这里的码头修建得最大最好!”老船员静静地说:“记住,要想有船来就必须修好自己的码头!”

从那以后,年轻人不再像以前那样盲目地四面出去,而是把那浮躁的心沉静下来,好好读书。他不仅从书中学到了很多以前他一直学而没到的东西,比如思考,比如耐心,最终还考上了硕士研究生。现在他根本不必四处去找工作,反而有许多单位来找他,希望他能加盟,因为他的科研成果已小有名气。

人生就是这么有趣!有时候简简单单的一句话却能改变人的一生,打开那尘封许久的智慧之门,生活确实是充满艰难,有时几经奋斗后也不一定能够成功。此时就应该静下心来反思,如果能抛弃浮躁、沉淀自己、锤炼自己、提升自己,那么自己一定会发出应有的光彩!与其疲惫不堪地到处去找船,不如修筑好一座高质量的码头,到时船能自然地云集而至。

(熊英)

永不言弃

暂时失落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过文学创作,终于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人生不可能一直一帆风顺。犹太人凭着过人的胆识,抱着乐观从容的风险意识,知难而进,逆流而上,赢得了出人意料的成功。懂得从失败中学到经验和智能,这才是无可比拟的珍贵财富。只有坦然面对失败的人,才算真正成熟的人。

犹太女作家戈迪默无疑是犹太民族的骄傲。她是第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女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设立以来的第7位获奖者。然而,这份荣誉是她用40年的心血和汗水得来的,这当中,她多次面对严重的挫败,但她从不放弃自己,也毫不气馁。

戈迪默1923年11月20日出生在约翰内斯堡附近的斯普林斯村小镇。她是犹太移民的后裔,母亲是英国人,父亲是来自波罗的海沿岸的珠宝商,幸福的家庭生活启发了小戈迪默的无限憧憬和梦想。

6岁那年,她抚摸和凝视着自己纤细而柔软的躯体,梦想着当一名芭蕾舞演员,她从剧院里得知,舞台生涯最能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的情感,所以她报了名,加入了小芭蕾舞剧团。但事与愿违,由于体质太弱,她对剧烈的舞蹈动作并不适应,经常被一些小病痛纠缠着。久而久之,小戈迪默只好被迫放弃了这个梦想。

遗憾之余,这位倔强的女性暗暗发誓,条条大路通罗马,她要找到适合自己的成功之路。然而,命运不但没有赐福给她,反而把她逼上更加痛苦的深渊。8岁时,她又因患病离开学校,中断了学业。夜晚,她常常流着无奈的泪,期盼着明天身体会好转。然而,天不从人愿,她只好坐在床上与书为伴。

某个明媚的夏日,心烦意乱又十分孤独的戈迪默偷偷走上了大街,她想从车水马龙的街上找到一点快乐。突然间,她被一块不大不小的木牌吸引,久久不愿离开,这木牌上写的是“斯普林斯图书馆”。她欣喜若狂,早已将课本读熟了的她,最渴望的莫过于书了。此后,她迷上了这家图书馆,整日泡在书堆里。

图书馆下班铃响了,她却一头埋在桌子底下,等图书馆的大门确实锁上了,她才钻出来,在这自由自在的王国里,尽情而贪婪地吸吮着知识的营养。

就这样,慢慢地,她对文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她那稚嫩的小手拿起了笔,浓烈的情感化为文字写在白纸上。那年,她才9岁,文学生涯就此开始。出人意料的是,15岁时她的第一篇小说在当地一家文学杂志上发表了。当时,不认识她的人,谁也不知道这些优秀的小说竟出自一位少女之手。

几年以后,戈迪默的第一部长篇小说《说谎的日子》问世。优美的笔调、深刻的思想内涵触动了当时的文坛。戏剧界、文学界几乎同时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位女作家。像一匹野马,戈迪默的创作一发不可收拾。漫长的创作生涯,她相继写出10部长篇小说和200多篇短篇小说。惊人的产量加上精致的品质使她连连获奖:她的《星期五的足迹》获英国史密斯奖,之后她意外地又获得了英国的文学奖。

她说:“我要用心血浸泡笔端,讴歌黑人生活。”满腔的热忱很快就得到回报,她的《对体面的追求》一出版,就受到了瑞典文学院的注意。接着,她创作的《没落的资产阶级世界》、《陌生人的世界》和《上宾》等佳作轻而易举地入围诺贝尔文学奖。

然而,就在她春风得意、乘风扬帆之时,一个浪头伴着一个旋涡使她又几经挫折。瑞典文学院几次将她提名为诺贝尔文学奖的候选人,但每次都因种种原因而未能得奖。面对打击,这位弱女子在自己著作的扉页上,沉重地写着“内丁·戈迪默诺贝尔文学奖”,然后在括号内写上“失败”两字。然而,暂时失落并没影响她对事业的追求,她一刻也没放松过文学创作,终于从荆棘中闯出了一条成功的路。

(佚名)

全力以赴挑战命运

于是,他过去顽强不屈、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又回来了。他对自己说:“你是过来人,知道该怎样做。你要拼命锻炼,不怕苦,不气馁,一定要离开这鬼地方。”

麦吉对于他遭遇的第一次意外,已全无记忆。他只记得那是10月一个温暖的晚上。麦吉当时22岁,刚从著名的耶鲁大学戏剧学院毕业。他聪明英俊,人缘很好,踢美式足球及演戏剧都表现突出,正是意气风发的好时光。

那辆18吨重的车从第五大道第34街驶出来时,麦吉一点都没看见。他记得的下一件事,就是醒来时自己身在加护病房,左小腿已经切去。

其后8年,麦吉全力以赴,要把自己锻炼成全世界最优秀的独腿人。他复健期间饱受疼痛折磨,但从不抱怨,终于熬过来,开始在舞台和电视上演出,也交过不少女朋友。

失去左腿后不到1年,他开始练习跑步,不久便常去参加10公里赛跑。

随后又参加纽约马拉松赛和波士顿马拉松赛,成绩打破了伤残人士组纪录,成为全世界跑得最快的独腿长跑运动员。

接着他进军三项全能。那是一项极其艰难的运动,要一口气游泳3.85公里、骑脚踏车180公里、跑42公里的马拉松。这对只有一条腿的麦吉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挑战。1993年6月的一个下午,麦吉在南加州的三项全能运动比赛中,骑着脚踏车以时速56公里疾驰,带领一大群选手穿过米申别荷镇,群众夹道欢呼。突然问,麦吉听到群众尖叫声。他扭过头,只见一辆黑色小货车朝他直冲过来。

其时,比赛场地周围马路已几乎全部封锁,几个并未封锁的一字路口也有警察把守,没人知道是什么缘故,让这辆小货车闯了进来。

麦吉对于这次挨撞可记得一清二楚。他记得群众尖叫,记得自己的身体飞越马路,一头撞在电灯柱上,颈椎“啪”地折断。他还记得自己被抬上救护车,随后他昏了过去。

麦吉接受紧急脊椎手术后醒来时,发现自己躺在重伤病房,一动也不能动。他清楚记得周围的护士个个都流着眼泪,一再说:“我们很难过。”

麦吉四肢瘫痪了,那时才30岁。

麦吉的四肢都因颈椎折断而失去功能,但仍保存少量神经活动,使他能稍微动一动一手臂能抬起一点点,坐在轮椅上身子可以倾前,双手能做一些简单动作,双腿有时能抬起两三厘米。

麦吉知道四肢尚有感觉时,有点激动。因为这意味着他有了独立生活的可能,无须24小时受人照顾。经过艰苦锻炼,自认为“很幸运”的麦吉渐渐进步到能自己洗澡、穿衣服、吃饭,甚至开经过特别改装的车子。医生对此都大感惊奇。

医院对脊椎重伤病人的治疗,好似施行酷刑。他们先给麦吉装上头环:那是一个钢环,直接用螺钉装在颅骨上,然后把头环的金属撑条连接到夹在麦吉身体两侧的金属板上,以固定麦吉的脊椎。安装头环时只能局部麻醉,医生将螺钉拧进麦吉的前额时,麦吉痛得直惨叫。

护士常来给麦吉抽血,把导管插入膀胱,或者把头环的螺钉拧牢。每次有人碰到他,他都痛得尖叫。他觉得自己没有了自我,没有过去,没有将来,也没有希望。

两个月后,头环拆掉,麦吉被转送到科罗拉多州一家复健中心。在他那层楼里,住的全是最近才四肢或下身瘫痪的病人。他发觉原来有那么多人和他命运相同。眼前的处境也并不陌生,伤残、疼痛、失去活动能力、复健、耐心锻炼——所有这些他都经历过。

于是,他过去顽强不屈、永不向命运低头的精神又回来了。他对自己说:“你是过来人,知道该怎样做。你要拼命锻炼,不怕苦,不气馁,一定要离开这鬼地方。”

其后几个月,麦吉再度变得斗志昂扬,复健速度之快,出乎所有人预料。

脖子折断之后仅仅6个月,他便重返社会,再开始独立生活,又大约6个月之后,他在一次三项全能运动员大会上,以《坚忍不拔和人类精神力量》为题,发表了一篇激动人心的演说,事后人人都围着他,称赞他勇敢。“麦吉真行!”大家异口同声地说。

即使复健过程起先顺利,病人迟早会遇上一道墙:复健中止,残酷的现实浮现。麦吉就撞上了这道墙。当时他身体可复原的已复原了,不管怎样努力,有些事实始终无法改变:手臂永远不可能再抬到高过头顶,而且他永远不能再走路了。

麦吉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向来不屈不挠的他也泄气了。

1996年,麦吉获得380万美元赔偿金,决定迁居夏威夷。当时他对朋友说,去那里是为了写回忆录。其实,完全是为了逃避。麦吉有个不想让任何人知道的秘密:他染上了毒瘾。他脖子折断之后两年左右,认识了一个女人,那女人递给他一些可卡因,同情地说:“试试这个吧。你苦够了,没人会怪你这么做。”麦吉心想:“对啊,没人会怪。”

一天凌晨,麦吉吸毒之后,转着轮椅来到一条寂静公路的中央。那是阿里道,他曾在这条公路上跑过马拉松。

麦吉曾在阿里道赢得辉煌胜利,而这时却在道上思量去哪里再弄些可卡因。他知道该下决定了:要死还是要活?“我才33岁,不想离开这个世界,”

他想,“当然我也不想四肢瘫痪,但既然无法改变这事实,只好学会那样子好好活下去。”

他不知道下一步该怎样做,但有一点很清楚:要是继续沉沦,完蛋定了。

于是,他试着从另一角度看自己的问题:“也许我的遭遇并非坏事,而是上天给我的美妙赏赐,令我有机会真正了解自己。”

从此,他彻底改变了。

目前麦吉住在新墨西哥州圣菲市。天气好的早晨,他会从床上下来,插上导管,来个淋浴,穿上衣服,准备离开寓所。这一切,他不用3小时就能完成。然后他到体育馆去锻炼一两小时,例如在水里步行、骑健身脚踏车。

他也会埋头撰写论文,主题是神话史上的伤残男性。他正在加州圣芭芭拉市帕西非卡克研究所攻读神学博士学位。

只要你不屈服,不向命运低头,就能够把握命运,战胜一切障碍。

(佚名)

不能流泪就微笑

随着时间的推移,她渐渐改变了生活的态度,她说:“在这寂静的世界里,我感到很充实。因为我不能流泪,所以我选择了微笑。”

在美国艾奥瓦州的一座山丘上,有一间不含任何合成材料、完全用自然物质搭建而成的房子。里面的人需要依靠人工灌注的氧气生存,并只能以传真与外界联络。住在这间房子里的主人叫辛蒂。

1985年,辛蒂在医科大学上学的时候,有一次,她去山上散步时带回了一些蚜虫。回来后,她拿起杀虫剂为蚜虫去除化学污染,就在这时,她突然感觉到一阵痉挛。她原以为那只是暂时性的症状,却没有料到自己的后半生从此变得悲惨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