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高考作文升格技巧
19253500000008

第8章 高考作文升格之审题(7)

2——部分内容有喧宾夺主的嫌疑。题目为“依米花开”,文章从开头也一直在写依米花开的情形,但第③段过多地描写仙人掌等植物生长的艰辛,势必造成文章思路的暂时中断,不利于中心的表达,产生这种结果的最直接的原因就是在审题的时候没有选好切入的角度。因此,审题的时候要分清主次,选好切入角度,更准确地表达主题。升级方法一是整合第①②段为一段,重点揭示依米花绽放背后的艰辛与努力,突出“美丽背后蕴含着艰辛”的主题。二是略写生命力倔强的仙人掌,从侧面烘托依米花的不屈。这样能够保持原文思路的流畅,详略得当,彰显主题。三是第⑥段语言表达连贯性较差,升格作文采用排比句式,抒发对依米花的敬仰之情。

构思,在高考作文中有特定的含义,它是指作者审题、立意、选材、定体等一系列的创造性思维活动过程,即在写作之前,运用心思,考虑写什么和怎么写,或称之为谋篇布局。新巧,是新颖、独特、巧妙的意思。高考作文一般只有800字左右,容量有限,要想表现比较深邃的内涵,并且要表现得与众不同,就更要在构思上下功夫。

高考优秀作文往往具有立意新颖、文体别致、文采斐然、题目鲜亮、文思畅达等特点。其中关键之处,就是考生能在规定时间内扣住话题,调动一切潜能,快速进入写作氛围,有效展开构思。而考生的失误也集中体现在构思这一环节上。有的考生见到话题,就忙不迭地下笔,又中途涂划,改弦易辙;有的面对话题,感到头绪繁多,茫然不知所措,不能设计好文章开头;有的则无话可说,强硬拼凑,或成宿构套写之作,或发无病呻吟之文。可谓作文成败系于构思是否得当。

请以《旧书》为题,写一篇作文。(2011年湖北卷)

要求:立意自定;文体自选;字数不少于800字。

【试题评析】

2011年湖北卷高考作文是道命题作文“旧书”,本题看似命题作文,限制了具体写作对象,但没有规限立意方向,考生具有很大的发挥空间。这也是湖北卷近年来的命题思路,“切口小,意蕴深广”,如2010年作文题是“幻想与现实”。此种命题思路,一方面避免猜题、押题、宿构、套作,另一方面也让每一个考生有话可说,同时具有选拔功能。

本题可以从虚实两个方面立意:“实”的方面,既可以写某天整理书柜发现自己求学某个阶段的某本书,以及围绕某本书展开回忆;也可以是家中某本“旧书”,以及背后的历史。“虚”的方面,将“旧书”虚化成古代历史文化,以及由此引伸出“传承与创新”等话题。

旧 书

书使得文化得以传承,书是人类思想与精神力量的支柱,一本旧书更是文明的载体、精神的财富。旧书虽饱经沧桑,却历久弥新。一本旧书,一段陈年往事,往事虽去,却能勾起我们对往事的回忆。

每逢清明时节,当我回到故乡时,一种莫名的感慨总会涌上心头:故乡依然是如此的破旧。看到那破旧的乡村戏剧小楼如今已变成了堆放柴薪的房子,看到那残破的寺庙如今只有一缕香烟袅袅升起,看到奶奶的坟茔前如今却已长满杂草,我的内心泛起阵阵涟漪。故乡的一切似乎都是陈旧的;但,故乡却珍藏着我儿童时期多么美好的记忆啊!故乡如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历史,故乡却是如此的亲切、和蔼,如我的爷爷一般。

我还记得故乡的那口古井,它就在离我家不远处的一个小池塘旁边。我仍记得儿时每当我路过时,便好奇地将头探进去,然后大声地向里面喊,不久便会传来古井给我的“回应”,我与古井成为了一对好朋友。我渴了,还会将古井上的木桶放下去,然后用木勺舀一瓢冰爽甘甜的井水来喝,喝下去便会有一种从喉咙一直沁凉到心的感觉。

听乡里人说,在土地庙旁的那颗古槐树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了。古槐树的确很粗,估计要几个大人围起来环抱着才能将它抱住。或许古槐树是和故乡一样大的年龄吧,多年以来它已将根深深地扎在故土里,或许它要与故乡一起老去,倒下时也要埋在故土里,零落成泥碾作尘,成为故乡深深的烙印。或许,古槐树应该是最能见证故乡峥嵘岁月的吧。

每次回到家里,乡里的人总会惊奇地指着我说:“你以前不是经常来我家捣乱的那个小鬼头吗?现在都长这么高了。”故乡的人要么都到城镇打工去了,要么就是嫁到远地,剩下的都是些老人。他们脸上的皱纹似乎是被那飞快流逝的岁月雕刻而成的,似一座座连绵的山脊,又似一条条枯藤。

故乡的古井仍在,故乡的树仍矗立着,故乡的人却在慢慢老去,转眼间我们已长大。故乡是一本旧书,廓清封面上的浮尘,便打开了一幕幕不能忘却的回忆。

【得分亮点】

表达:结构清晰,详略有致。本文由“故乡情”串起了“故乡景”和“故乡人”,详写“景”,略写“人”;“故乡景”中又浓墨重彩描“古井”,画“古槐”,详略得当。同时,用细节描写为情感造型也是本文在表达上的突出特点。描“古井”,画“古槐”,细节描写特别精彩,既使文章内容具体充实,情感有了生动形象的载体,又平添一分意象之美。另外,比拟等修辞手法运用自如。

内容:这是一篇写景抒情类散文。本文切题巧妙,开宗明义。面对“旧书”,作者避实就虚,把故乡比喻为一本旧书,切题巧妙。开门见山,点题明旨,同时又为下文定向导航。品读故乡这本旧书,作者寄情于象,破旧的戏剧小楼、残破的寺庙、长满杂草的奶奶的坟茔、古井、老槐,这些是作者精心选择铺展开来的故乡的景象,也是留存在记忆深处的粒粒珍珠,勾起了一串温馨甜美的回忆,既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又饱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发展:本文立意构思显新意,内容丰富充实,描写生动形象,文句有意蕴。

写议论文,一般的规律是先提出问题,再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也就是按照引论、本论和结论的模式谋篇布局。但有的人却不按这个规律去写,而有不同的构思。如贾谊的《过秦论》,开篇并未提出论点,也未扣题直接“过秦”,而是采用欲抑先扬的手法,记叙秦的强大。然后,通过秦、六国、陈涉三方的比较,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中心论点: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个构思是巧妙的、与众不同的。

记叙文更应注意构思的巧妙。

1——笔锋突转法。编故事时,故意顺着某个方面发展下去,层层递进,直到情节高潮时,笔锋突转,来一个180度的大转弯,顿起波澜,一下子把读者带到意想不到的境界。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当路瓦栽夫人为偿还女友的项链而穷尽一生艰辛时,女友借给她的项链竟然是假的。不仅文中的主人公大吃一惊,就连广大的读者也感到意外,这突转的一笔,既增加了情节的波澜,又引人深入地思考。

2——蓄积突转法。所谓蓄势,指的是使人物的情感、行为或事情的结果向完全相反的方向转折的一种构思方法,是增强文章吸引力的有效手段之一。它-般包含两大部分:“蓄势在前”和“逆转在后”。即先形成一种思维定势,然后逆转,突然打破积蓄已久的定势,从而造成一种久蓄而猝发的艺术冲击力。比如获奖作文《唠叨》,它以情感变化作为线索,曲折有致地表现了“我”对父亲的“唠叨”从厌恶、不满到怀念、感激的转变。文章前半部分为蓄势,写“我”在家时对父亲的唠叨“不屑一顾”,甚至故意作对;离家时为可以摆脱父亲的唠叨而庆幸;父亲到学校探望时,“我”对他的唠叨更是怒目相向。在这一层又一层的蓄势中,“我”对唠叨的厌恶之情已被推上了顶峰。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如开闸放水,极力描写“我”不仅盼父亲,更盼父亲的唠叨,当父亲再也没有往日的唠叨时,“我”还想多听听他的唠叨。因为“我”终于感悟到父亲的唠叨其实是“深情的倾诉”与“爱心的凝聚”。这样在浓墨重彩蓄势的基础上,陡然逆转,造成感情上的大转变,既深化了主题,又增强了艺术魅力,很能引发读者的共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