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市场与政府
19282200000057

第57章 关于金融危机的经济学反思(1)

几乎所有的人,而且都是聪明人,在同样的时间犯了同样的错误,这是经济危机的重要现象。企业家的本职工作就是预测未来,判断未来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如果说大部分企业家的判断同时出问题了,那究竟是什么原因?

这次经济危机也是宏观经济学的危机

经济教科书有一个最简单的假设,经济是单一的产品,这个产品叫“GDP”(国内生产总值),这个单一产品的假设有时候会导致非常荒唐的结论。比如,一个人花100万盖一栋房子,另一个人花100万造一门大炮,然后用大炮把房子炸了,结果是,社会财富损失了200万,但统计上,我们的GDP反倒增加200万。这就是只关注总量分析的迷误。

宏观经济理论第一个问题,就是不看结构的问题,只看总量。在宏观经济学里面,GDP又分解为消费、投资加净出口,即所谓的“三驾马车”。比如,在一个经济中,消费60,投资35,净出口5;另一个经济是消费80,投资20,净出口是0,这两个经济被假定是可以互换的。假如投资掉了15,净出口的5没有了,政府可以通过扩大内需,把国内消费由60增加到80,这个经济马上就恢复了。这是大错特错。第一个经济和第二个经济是完全不一样的,尽管它们在总量上是相等的。

大家多吃多穿,我们的钢材生产能力过剩的问题能解决吗?水泥生产过剩问题能够解决吗?无论是世界还是中国,现在面临的都是结构的问题,而不是投资不够了就增加消费,消费不够了就想办法出口。我们中国出口给外国人的东西,未必就是我们中国人能够消费的东西。中国是生产假发最多的国家,有多少人能够消耗这些假发呢?

还有就是假定货币只影响总量,而不影响结构,比如对相对价格和产业结构、收入分配的影响。实际上,货币不是中性的,谁先拿到货币谁就占便宜,谁后拿到货币谁就吃亏。假如现在货币总量增加一倍,都放在我手里,意味着我从你们每个人手里面剥夺一半的财富,而不是简单所有的价格增加一倍,因为我的需求结构和你们不一样,价格结构和原来就不一样了。货币对经济的影响都是通过相对价格的变化而发生的。由于忘了这一点,宏观经济的政策有一个目标:CPI(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保持稳定。这就大错特错了。80年前的1929年发生的大危机和这次危机之前,CPI都没有太大的问题,为什么我们的经济出现了大问题?就是价格稳定并不代表宏观经济是正常有效的。

我们分析宏观经济,一定要理解国民经济是由不同的部门组成的,每一个部门的波动是不一样的。2007年10月到2009年2月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基本的特点是,经济在高涨的时候,重工业增长的速度远超过轻工业,而经济走低的时候,轻工业增加的速度也超过重工业,我们怎么可以说由于消费不足导致了衰退呢?显然不是的。再如1999年到2009年几种价格指数的变化,包括生产资料出厂价格、工业品出厂价格和消费品价格,经济在高涨的时候,越到上游,生产资料的价格涨得越快,消费品不怎么涨,而经济到下滑的时候,就倒过来了。可见,生产资料相对于生活资料的价格变化更大。

这关乎宏观经济当中的重要问题,也许CPI很稳定,物价很稳定,但是上游原材料价格暴涨的时候,预示着经济要出问题了。如果我们仅仅看CPI,我们觉得这个经济很正常,这是格林斯潘几年前为自己辩护的理由:我的宏观经济没有问题,因为我的价格很稳定。但是资产价格、原材料价格暴涨他就不考虑。所以我们要明白,不能把货币理解成为中性的,只关注总量,不关心结构。

物价指数的下降现在被认为是很可怕的事情,物价下降就被当作萧条。从历史上看,通缩和经济萧条没有必然的联系。从1873年到1896年,西方许多国家的价格水平年平均下降2%左右,但没有带来萧条,相反,生产水平年平均增长了2%~3%。美国1870年到1879年这10年间,价格水平平均每年下降1.8%,但这10年是美国历史上增长的黄金时期。现在我们习惯了通货膨胀,而不习惯于通缩收缩,看到物价水平下降,我们就着急,就要注入货币,帮助它提起来。

经济正常的状态应该是什么?就是随着技术的进步、生产力的提高,物价略有下降。物价略有下降,是所有人分享到了经济增长带来的好处,但是,政府不让它下降,就要增加货币,谁拿到增加的货币,谁就占有经济增长的好处,而其他人很难分享到这个好处。货币对经济的破坏在于对结构的破坏,政府稳定物价的时候,实际上注入了太多的货币,这个时候扭曲已经开始,当他发现问题的时候已经太晚了。

现在宏观经济学还有一个错误,把储蓄理解为罪恶,而不是一种美德。如果说储蓄是一种罪恶的话,美国人的消费那么高,为什么美国会出现问题呢?我们所有的技术进步都离不开投资,投资只能来自于储蓄。从历史来看,早期经济学家把储蓄看作美德,但自凯恩斯之后,储蓄变成了罪恶。很多人说为什么经济下调了,因为储蓄率太高了。

大家都说中国的储蓄率太高了,但是高到哪去了?中国的家庭储蓄1996年的时候占到GDP的20%,到2006年的时候占到16%(印度是22%),同期,企业的储蓄由13%到20%。企业的储蓄,特别是国有企业的储蓄,有多少是好的,多少是不好的,这才是应该分析的重点。企业的储蓄就是投资,这些投资是不是有效率,如果不是,就会产生过剩的生产能力,恰恰是导致经济危机和经济下调的原因。

美国人多年来一直到危机之前都不储蓄甚至是负储蓄。美国政府现在要鼓励美国家庭储蓄呢,还是应该鼓励他们消费呢?他们没有办法回答这个问题,他们讲的理论基础就是有问题的。按照宏观经济学的说法,有一个乘数效应,如果收入的1块钱里面,8毛钱消费,2毛钱储蓄了,国家投资1块钱,GDP就增加了5块钱。如果你的收入里面9毛9都消费了,就是投资1块钱,GDP就增加了100块钱。这是非常荒唐的。

宏观经济学把目的和手段颠倒了,我们看看GDP的公式,所谓三驾马车:GDP=消费+投资+净出口,增加消费就能增加GDP。实际上,恒等式不是因果关系,我的收入等于买车花了多少钱、买房花了多少钱,等等,但不是说我多买了一辆车,我的收入就多增加了十几万。GDP本来是我们的一个手段,我们的目的是生活得更好,大家的消费可以持续地增长。现在倒过来了,为了维持GDP的增长,号召大家增加消费,目的和手段完全颠倒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