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没有人可以不说谎
19308900000018

第18章 为什么会说谎的人混得更好(1)

要是你做了狮子,狐狸会来欺骗你。

——[英国]莎士比亚

本章导读

帕德博恩[1]的一场礼拜朗读会上,当谈及个人能力时,一位勇气可嘉的女士大声而清楚地承认:“我对说谎很在行!”

就在那一瞬间,这个主教城市仿佛整体陷入了尴尬的寂静中。观众中只有一声微弱的回应:“我会让我的孩子戒掉它。”

如果真是这样,那我们不禁要扼腕叹息,因为说谎是社交能力的重要体现,而坦白自己擅长说谎,无疑是一种应该被人欣然接受的行为。

对此观点不屑一顾的人们,你希望交给孩子一些重要的社交技巧吗?你愿意让孩子与“绝不说谎”这个谎言一起成长吗?

说谎是种要求甚高的行为,说谎需要相当复杂的反复斟酌,好的记忆力、创造力和对现实准确独到的洞察力。如果根据可能性捏造某种说法,而且要使其经得住考验,那就必须缩短思考的时间,因为时间越久,说谎就越不自然。这需要多么惊人的速度和能力!

在风云变幻的社会中,一个完全不会说谎的人,注定不会成功。当然,这样的人几乎不存在,就算再老实本分的人,也一定会有言不由衷或者遮遮掩掩的时候。

[1]帕德博恩(Paderbrn):德国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的城市,帕德博恩县的首府,自1929年以来就是红衣主教的所在地。

善意的谎言是交际矛盾中不可或缺的缓冲器,我们知道,一个亲社会的谎言要比无意义的冲突好得多。

当我们承认自己愿意说谎,那么,我们觉察谎言的能力就会发生变化。当我们预料到自己要说谎时,对别人的谎言也会很敏感,并且能轻易地发现说谎者的表情或声调的变化。我们甚至可以在脑海中“模拟”出一个骗局,因为我们很清楚一个人说谎时会刻意修饰哪些细节。

当我们感到兴奋、激动,或对权力产生强烈的贪欲时,就有可能不自觉地说谎。所以,设身处地地想想他人说谎时的心情、境遇,我们就能够更透彻地理解别人,甚至感同身受。也正因为如此,我们能够更轻易地发现,伤心、高兴或紧张,其实都可以是说谎的表现。

大多数人很难把谎言说得自然而不着痕迹;而有的人说起谎来却能毫无负罪感,甚至是有意识的。想象一下,如果我们的谎言一眼就被人识破,大家都觉得你不靠谱,我们会怎么样?为了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我们需要做到“自信”地说谎。

从心理学上来看,真相有“经济学”价值:只要我们只说真相,就不必费心地去控制说谎的内容,或者因为圆谎而编造更复杂的谎言。这让我们省去了很多麻烦,我们不必准确地记得我们曾胡扯过什么谎言,也不必担心什么时候就被发现了,而且不需要再去控制自己的面部表情。问题是,谁能保证只说真相不会带来更大的麻烦呢?

1你所知道的职场谎言

阴谋诡计在职场中司空见惯,对于一些常见的骗人伎俩,老板和员工都应保持警惕。

——[英国]桑迪·曼恩

职场是谎言的温床

英国著名心理医生桑迪·曼恩认为:“说谎者可能有难言之隐,或是做错了事,或是想超越别人,总之,大部分说谎者都是为了给别人一个好印象。因此,越是竞争激烈的地方,越容易滋生谎言。”也就是说,谎言和压力息息相关。而在现代社会中,压力最大、最集中的,莫过于职场,甚至可以说,职场是谎言的温床。

“老板正在开会。”“老板今天不在公司。”“老板刚刚出去。”

面对令人讨厌的电话,或者为了让上司有时间思考,秘书常常会这样说。如果对方够机灵、够狡猾,那么也完全可以反过来蒙骗秘书:“我知道你们老板在,立刻把电话给他!”

如果上司正好在旁边,秘书还能迅速通过目光、手势来求证;但如果上司不在电话机旁,那么秘书的犹豫就印证了对方的糊弄。所以我们会发现,这种“游戏”的结果往往是比较会说谎的那个人会赢。

越来越多的人热衷于网上购物和电视购物,但下单很久了还没收到货是一件令人恼火的事。很多时候,客服非常清楚,由于一度断货,昨天才处理订单,顾客至少需要再等两天才能收到。但是面对盛怒的顾客,他们却能保持淡定——“我们前天就已经把东西发出去了,应该马上就能到了,请您注意查收。”不是他们喜欢这样对待顾客,但像这样的谎言,在销售部门或物流部门实属家常便饭。

你是想问是否还有其他选择?要是客服诚实地坦白:“非常抱歉!全怪我们工作太粗心!”那么,顾客就会认为“这个公司真不靠谱”。一个巧妙的谎言,成功地让效率低下的快递或邮局背了黑锅,维护了公司信誉和形象。

对于这种谎言,大家都心知肚明,也不会去刻意批判。在商业中,有时候开诚布公反而会造成严重的损失。人们不厌其烦地使用这种大家都习以为常的谎言,直到失去效果,才会换一种策略——也许只是换一种说谎的方式。

职场人为什么说谎

我们在职场中说谎,主要目的不外乎两个——保护自己和得到利益。当我们做错了事,想到有可能因此丢掉工作、扣掉奖金,或者失去同盟者,就会用说谎来掩盖真相;当我们想要得到某些支持、机会,也会说好听的话,甚至许下“空头诺言”。当然,我们不认为这是可耻的,否则休想在职场上继续混!我们还可以对职场谎言的目的进行更细致的分析。

讨好

“你今天真漂亮!”“你真是越来越年轻了!”“我一直想来看你,就是抽不出时间。”

这些虚假的溢美之词,我们几乎每天都会用到,已然成了一种习惯。如果不认真反思,我们根本发觉不了,自己竟然这么会说谎!

当听到别人这么夸我们的时候,我们很清楚,这不过是廉价的赞美,很少会当真,但我们还是心照不宣地赞美着“美女”和“帅哥”。

安慰当我们感到沮丧、失落、愤怒的时候,常常会听到诸如此类的话:“其实你真的很棒。”

“你的努力,我们都看见了。”“别难过了,你一直很为公司着想,下一个被提升的一定是你。”这些安慰的谎言都是善意的,能让我们的负面情绪暂时得到舒缓,所以,我们仍会心生感谢。

自保或包庇

在职场上,为了自保而说谎,比如,某项工作出了问题,为了逃避责任、保住名声,很多人会说:“交接的时候,他没有说清楚。”或者“我一直叫凯勒别那么弄,他就是不听!”这种谎言常常会伤及无辜,甚至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因此,不是万不得已,建议谨慎使用。因为看球赛而错过了开会时间,我们会在“对不起”之后加上一句:

“没想到路上会这么堵!”要好的同事有时也会替我们圆谎——“今天确实特别堵,我也差点儿迟到。”

炫耀为了显示自己的地位、权势、修养、努力而吹嘘夸大的人并不在少数。“那个老板?哦,我当然认识,我们以前经常一起去打高尔夫。”事实是两人只是曾在高尔夫球场有过一面之缘,连熟人都谈不上。“为了完成这份报表,我连续三天都是凌晨才睡的。”事实是先睡到凌晨三点,然后起来工作到凌晨五点。

经典的说谎场景

在职场中,有一些很寻常但很经典的说谎场合,只需稍稍掌握一点儿技巧,也许结果就会不一样。

迟到?

“堵车了。”——过时了!就算确实被堵在路上,这个理由也很难叫人信服,除非上司也堵在同一段路上了。

比较容易得到谅解的是“厕所漏水,住在楼下的人找上门来了”,或者“孩子生病了”,或者“被锁到门外了,文件还在屋里,只好叫了警察”,或者“遛狗时,狗挣脱狗链,在路上横冲直撞”……总之,一个难以查证的借口、一个很道德的举动,往往能帮助我们把迟到的窘迫掩饰过去。

早退?

经过旷日持久的“战斗”终于预约到了医生,这是个好借口,不过还有更聪明的谎言。

鲍勃和女友约了下午茶,于是他抱着一大堆文件,用一种“压力巨大”的语气对上司说道:“我还是回家去做吧,在这儿根本无法集中精神!”上司不但没有责备,反而很欣慰。如果你也能做到这样,那么,你的说谎水平就很高了。

紧张?

在宴会、宣讲会、发布会等场合,如果感到紧张,不必刻意隐藏,坦诚地面对,甚至可以借此“矫情”一下——“当着这么多贵宾……”“这么激动人心的话题……”“这么光荣的任务……”

这些看似玩笑的套话不过是奉承,不能当真,我们都知道,但却能让你紧张的心情稍稍得到放松。

沉默?

沉默是战略上最灵活的说谎方法,在职场上尤其安全、实用。

当你知道同事或者老板骗了你的时候,你会大声叫嚷着要得到真相吗?在竞争激烈的“战场”上,揭穿每一个谎言显然是不聪明的做法,因为我们无法准确把握对方是如何伪装的,也不知道他接下来会使什么绊子。所以,洞穿谎言,并且让说谎者相信他已经达到目的,这是比较聪明的选择。

当我们退守到安全的范围内并保持沉默时,说谎者就会以为自己也处于安全的范围中,从而放松对我们的警惕。即使我们决定不上当,有时也会诱惑说谎者继续说谎——不是为了接受谎言,而是为了让接下来的谎言变得多余。

2声音是怎么骗人的

有时,人们也痛恨阿谀奉承,但只是痛恨阿谀奉承的方式而已。

——[法国]拉罗什福科

语调也会说谎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的研究,在职场中,人们聊天、打电话和发电子邮件时,有三分之一的内容都缺乏真实性;同时,说谎者担心自己的姿势、语音等信息会暴露谎言,所以害怕当面说谎,而最便于说谎的方式是电子邮件。当员工企图对老板、同事或是客户耍小花招时,首选是电子邮件,其次是打电话,最后才是面对面交流。

但是,一半以上的办公室谎言仍然是在口头交谈中发生的,因为电子邮件容易留下文字证据。而且,谎言已经渗入思维的各个角落,我们在不经意间就会说出口。

语调也是我们常用的谎言手段之一。当我们寻找“合适的语调”与人交谈、说服某人或逗乐他人时,不会笨口拙舌地说出内心的真实想法,而是会像狐狸一样狡黠而巧妙地变换表达方式,以达到自己想要的效果。谁要是能够熟练地掌握这种技巧,谁就能更好地推销自己,因为就算是糟糕的成绩、笨手笨脚的举动,通过谎言的润色,也会变得光鲜亮丽。社会情境广泛地影响着我们的表达方式,尤其是在职场上,一个普遍模式是:尽量选择缓和的语言和语调。

用哪只耳朵听

我们很难仅根据一句话,就判断出说话者的意图。一个句子可能包含不同的意思,这是由很多因素决定的。

如果利用舒尔茨·冯·图恩的“四耳模型”理论,或许更加容易解读一句话要传递的信息。“四耳”即信息耳、关系耳、呼吁耳、自我表达耳。

例如:“昨天很晚才睡?”对于这句很普通的话,动用不同的“耳朵”,我们就能进行完全不同的解读。

如果只用信息耳,那么,我们听到的是一个没有任何感情色彩的问题——昨天是不是很晚睡?回答是“是”或“不是”,顶多加一句“十点就睡了”或“三点才睡”。

如果只用关系耳,那么,我们会留心说话者的态度——他是针对“我”的。我们会从“我”的角度去分析,并做出回答:“你直接说我看起来很憔悴不就好了!”

如果只用呼吁耳,那么我们会认为,说话者是在要求我们做什么,也许是建议我们喝杯咖啡,也许是让我们去休息一会儿。对此,我们会做出相应的回应:“我该喝杯咖啡,或者去补一觉,那样能精神一些。”

如果只用自我表达耳,那么,我们会觉得说话者是在传达他自己的一些状态。我们或许会从他的话中听出愤怒,相应地,我们会问道:“你今天遇到什么烦心事了?”同样是这句话,在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深意。如果是最好的朋友这么问,大部分人都会很高兴,然后兴高采烈地分享昨天发生的事情。但如果是一个阴险的女同事在小组会议中提出这个问题,那她绝不是想知道你是几点睡的,也不是真的关心你。她的目的是公开谴责你萎靡不振,企图激怒你。如果你怒骂回去:“你这张脸不就是靠着化妆品吗!”那么,她的阴谋就得逞了。所以,大多数人只对暗中的攻击进行回击,对这些摆上台面的攻击,则往往避而远之。

总之,心理机制能够根据我们的经验和注意力,帮助我们很好地分辨“关心”的多重含义。身在职场,这种辨别能力尤其重要。

带刺的话中话

我们再来讨论一种说谎的形式,到目前为止,这种形式还没有在本书中被直接讨论过,我们暂且称之为“带刺的话”。

有些人说话非常尖酸刻薄,他们的评论甚至能使某个人的形象大受损害,并且常常是有意为之的。

看到别人成功,他们会说:“瞎猫碰上死耗子。”这是比较容易识别的例子。

“很显然,一个人一生中只有一次这样的成就。”如果说这话的人语调中听不出讽刺的意味,那么,听者就需要再三思索,才能明白其中隐藏的信息——“这种成功纯属偶然!”

“你今天很漂亮,一点点化妆,就能让一个人大不相同。”你能感觉到话中隐藏的信息吗?如果你能听出这句话的真正含义是“你也就靠化化妆才能好看一点儿”,那么,你就能够敏锐地捕捉到别人暗中的挑衅。同样的,“你的套装真好看,这种剪裁果然很显身材啊。”后半句话既可以是前半句话的补充,也可以是委婉地指出穿的人身材不好——只需稍稍改换一下语气——你能听出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