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你了解疫苗吗?
19311300000011

第11章 什么是预防接种?预防接种有那几种途径?

预防接种是一种免疫预防策略,即用人工方法将免疫原(特异性抗原)或免疫效应物质(即特异性抗体)引入机体,使机体通过人工自动免疫或人工被动免疫的方法获得防治某种传染病的能力。用于预防接种的免疫原、免疫效应物质等皆属生物制品。

常用的预防接种类型有皮上划痕、皮内注射、皮下注射、口服、喷露吸入等途径。死疫苗多用皮下注射法,活疫苗则可用皮内注射、皮上划痕或以自然感染途径接种,尤以后者为佳。如脊髓灰质炎活疫苗以口服为佳,而流感疫苗则以气雾吸入为佳。

皮上划痕:前臂内侧常规消毒后,把疫苗滴在消毒过的部位,然后用消毒划痕针在滴疫苗处做“#”字等划痕,每条痕长1~1.5cm,以划破表皮微见间断小血点为度。

皮内注射:是将疫苗注入表皮与真皮之间的方法。我们在医院见到的青霉素皮肤试验采用的就是皮内注射的方法。

皮下注射:是将疫苗注入皮下组织的方法。大部分疫苗采用的都是皮下注射的方法。

口服:将疫苗放入口中并咽下的方法。最常见的就是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活疫苗。

喷雾吸入:目前有鼻腔喷入法、雾化吸入法和气雾(气溶胶)吸入免疫法三种。鼻腔喷入法用于流感活疫苗。雾化吸入法用于抗腺病毒血清的抢救治疗。气雾(气溶胶)吸入免疫法,目前国内多应用于流感活疫苗、腮腺炎活疫苗的接种。

接种对象

白喉、百日咳、麻疹、脊髓灰质炎等疫苗多用于儿童,因成人经隐性感染或患病已获得免疫力。有些传染病如伤寒、霍乱等,不同年龄都可感染,故所有人群皆需接种。另外,视职业或工作性质不同需接种某类疫苗,如破伤风类毒素的接种对象主要是战士、民兵。

接种剂量、次数和间隔时间

在一次范围内,免疫力的产生与接种剂量成正比。但一次接种剂量不宜过大,否则反应过于强烈,影响健康,甚至使机体产生免疫麻痹现象。故接种剂量不可任意增减,应按生物制品使用规定进行。一般灭活疫苗注射2~3次,每次间隔7~10天。类毒素一般接种2次,因其吸收缓慢,故每次间隔4~6周。

接种后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预防接种后,有些人可出现局部或全身反应,如接种后24小时左右,有接种局部红、肿、疼痛,周围淋巴结肿大,发热,头痛,恶心等症状。一般1~2天后即可恢复正常。个别人在接种后可引起过敏反应。在使用马免疫血清进行人工被动免疫时,必须做皮肤试验,阳性者采用脱敏疗法,如破伤风抗毒素。

警示

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患者,只能在停药2~4周后方可接种活疫菌,但死疫苗、类毒素和抗毒素在用药期间均可接种。

过敏体质、免疫缺陷、高热、严重心血管疾病、肝病、肾病、活动性肺结核、活动性风湿病、急性传染病、严重高血压、糖尿病等病人预防接种前应向医生讲明情况,酌情接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