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你了解疫苗吗?
19311300000015

第15章 预防接种的不良反应有哪些?怎样防治?

接种疫苗后在使机体产生免疫力的同时,也可能使极个别个体产生的对疫苗的不良反应或免疫损伤。尽管现今所有疫苗是安全的,但是没有无任何不良反应的疫苗。

不良反应种类

一般反应:一般反应是在预防接种后发生的,由疫苗本身所固有的特性引起,对机体只会造成一过性功能障碍的反应。一般反应分为局部反应和全身反应两类,根据反应的强度又可分为弱、中、强三级。一般反应的固有特点:①反应程度局限在一定限度内,除个别人因机体差异反应略重外,多属轻微反应;②反应过程是一过性的而不是持久性的;③反应不会引起不可恢复的组织器官损害,或功能上的障碍(但卡介苗局部瘢痕除外);④没有后遗症。

异常反应:异常反应是指预防接种后发生的、与一般反应性质和临床表现不同且发生概率极低,往往需要医疗处置的反应。按其发生原因,大体上分为非特异性反应、精神反应、生物学特异反应、免疫缺陷所致的严重反应及其他一些原因不明的反应等。

一般反应分级

弱反应:接种局部红肿范围不大于2.5厘米,体温37.1~37.5℃。

中反应:接种局部红肿范围2.6~5厘米,体温37.6~38.5℃。

强反应:接种局部红肿范围超过5厘米,体温超过38.5℃。

常见异常反应症状

有菌化脓:接种局部有脓肿形成,可伴有疲乏、头痛、发热等全身症状。

无菌化脓:注射局部有较大的红晕并向四周浸润,2~3周后出现大小不等的硬结,局部肿胀,但炎症并不剧烈,可持续数周至数月,较重者可形成溃疡。

接种疫苗侧腋下淋巴结大,也有锁骨下及颈部淋巴结大的。肿大的淋巴结可经久不消,重则形成溃疡。这种情况多见于接种卡介菌后。

惊厥,各种类型的皮疹、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严重者可出现过敏性休克。

防范预防接种后出现一般反应

接种前应充分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如果有感冒、发热,可以暂缓接种。

接种后不要剧烈运动,两天内不要洗澡,以免感染。

对年龄较小的孩子,接种前应充分对孩子进行卫生宣教,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接种后,应观察30分钟,经医务人员确定无异常情况后方可离开医院。

接种后应多喝水。

一般反应的治疗

一般反应是比较轻微、短暂的,通常不需要进行任何处理,经适当休息1~2天后,便可逐渐恢复正常。

局部红肿较重的,可用热敷(卡介苗、痘苗严禁热敷),并要勤换内衣,避免破溃后感染。

全身反应较重的,如没有继发感染,可仅对症处理。发热、头痛者可服用解热镇痛药。一般在体温恢复正常后,其他症状会自行消退。

如高热不退或合并并发症者,则应送医院观察治疗。

预防接种后出现异常反应

注意个人卫生,接种局部应清洁。

接种后多饮水,预防感冒。

接种环境应清洁,医务人员应戴口罩、帽子,接种前洗手。

接种器械一人一用。

消毒应彻底,待干后方能注射。

接种前应检查疫苗的有效期,有无混浊,瓶体有无破裂。

接种者应放松心情,不要紧张。

接种剂量应准确。

过敏体质或免疫缺陷者接种前应真实告知医务人员自己的身体状况。

服用抗生素可能对有些疫苗有抑制作用,使其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降低接种效果,接种前应告知医务人员。

异常反应的治疗

有菌化脓的早期可用热敷或外敷鱼石脂软膏,脓肿形成后可切开排脓;有全身症状者可应用抗生素等。

无菌化脓轻者可用热敷促进吸收;若已形成脓肿,未破溃前切忌切开排脓,可用注射器抽脓;若脓肿已破溃,则需要切开排脓,必要时扩创,剔除坏死组织,有继发感染者用抗生素治疗。

发生惊厥或过敏性休克时应立即进行救治。

注:一旦发生异常反应,应去正规医院,在医生的正确指导下治疗。切不可自己盲目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