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超级妈咪之小儿推拿我最强
19313500000001

第1章 小儿推拿常用手法(1)

小儿推拿主要用于3岁以下小儿,其手法既有与成人推拿手法相同之处,又有其独立于成人推拿手法之外的特殊的操作方法,是推拿手法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与某些成人推拿手法在名称、操作、动作要领等方面并无严格的区分,如揉法、擦法、按法等,只是在手法运用时,其刺激强度、节律、速率等方面存在差异。小儿推拿手法强调轻、柔、深、透,平稳着实,有频率快、次数多、用力轻的特点。下面就小儿推拿常用手法予以介绍。

1.小儿推法

推法为小儿推拿中常用的手法之一。以拇指或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着力,附着在患儿体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做单方向的直线、环旋移动或弧形移动,称为推法。

动作要领:

根据施术方向的不同可分为直推法、旋推法、分推法、合推法四种。①直推法:以一手握持患儿肢体,使被操作的部位或穴位向上;另一手拇指自然伸直,以罗纹面或其桡侧缘着力,或食指、中指伸直,以罗纹面着力,用腕部发力,带动着力部分做单方向的直线推动。频率为每分钟220~280次。②旋推法:以拇指罗纹面着力于一定的穴位上,拇指主动运动,带动着力部分做顺时针方向的环旋移动,频率为每分钟160~200次。③分推法:又称分法,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其桡侧缘,或用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上,用腕部或前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穴位或部位的中间向两旁做“←→”直线推动。一般可连续分推20~50次。④合推法:又称合法,是与分推法相对而言,以双手拇指罗纹面或双掌着力,稍用力附着在患儿所需治疗的穴位或部位的两旁,用肘臂发力,带动着力部分自两旁向中间做相对方向的直线或弧线推动。

操作要求:

推法操作时上肢放松,肘关节自然屈曲,直推拇指或食指、中指指间各关节自然伸直,不要有意屈曲,旋推拇指接触面用力要均匀,不要左右不稳,腕肘、肩关节和掌握关节活动要协调,方能达到轻柔着实的效果;直推和分推时必须要始终如一,呈直线单行方向,旋推时着力面要呈螺旋型;推动穴位时,动作须有节律性,用力均匀柔和,动作协调深透,手法不可呆滞;操作时,一般需要辅以介质,随蘸随推,以防小儿在施推时皮肤破损,并能加强推拿手法的疗效;根据病情需要,注意掌握手法的方向、轻重、快慢,以求达到手法的补泻作用,实现预期的疗效;推法是从摩法中演变而出,但比摩法、运法为重,而较揉法轻,所以旋推法与指摩法极为相似,但有区别,须严格分开,而分推法又不同于摩法,操作时需准确掌握运用。

作用及适应证:

直推法具有清热解表、通便止泻、安神镇静之功用,适用于小儿推拿特定穴中的线状穴位和五经穴,多用于头面部、四肢部、脊柱部,用于治疗外感风寒、风热、便秘、泄泻等证;旋推法具有健脾和胃、补益肺气之功用,适用于手部五经穴及面状穴位,用于治疗小儿脾胃虚弱、消化不良、咳嗽等症;分推法具有分利气血、调和阴阳之功用,适用于头面部、胸腹部、腕掌部及肩胛部等,常用于治疗发热、咳嗽、便秘、消化不良等症;合推法具有调和阴阳、理气和血、协调脏腑的作用,作为一种辅助手法,仅用于腕部阴阳穴和腹部阴阳穴。

2.小儿揉法

揉法为小儿推拿中的常用手法之一。以手指的指端或罗纹面、手掌大鱼际、掌根着力,吸定于一定的治疗部位或穴位上,做轻柔和缓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运动,并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称为揉法。

动作要领:

施术者肩、肘、腕关节放松,手指自然伸开勿用力,以手指腹部、手掌、鱼际为着力部,腕部放松,以肘关节为支点,前臂做主动运动,带动腕部及着力部分连同前臂做轻柔和缓的、小幅度的、顺时针或逆时针方向的环旋揉动,使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根据着力部分的不同,可分为指揉法、鱼际揉法、掌根揉法三种。

操作要求:

用力要持续、均匀、协调而有节奏性,做到旋而不滞,转而不乱;前臂发力,揉动的幅度由小到大,力量由轻渐重;根据病情需要,掌握揉动时的顺时针、逆时针方向,以达到补泻的疗效;移动时要缓慢,揉动频率为每分钟120~160次;操作时,压力要均匀着实,动作宜轻柔而有节律性;肩和上臂宜放松,着力面吸定于穴位而不在皮肤上摩擦,要使该处皮下组织随着揉动而逐步产生微热感;不同于旋推、摩法和运法,着力面用劲要大些,带动该处的皮下组织一起揉动;同成人推拿手法的基本相同,但动作宜轻柔;操作时可配合使用润滑剂作为介质,既可保护患者皮肤,又可加强疗效。

作用及适应证:

揉法施术面积小,动力集中,刺激柔和而深沉,适用于全身各部位或穴位,可以发挥所选穴位的特异性,治疗儿科各种常见病症。如指揉胸锁乳突肌可治疗小儿斜颈。掌揉腹部,指揉脐与天枢、足三里等穴,可治疗脘腹胀痛、便秘等症。掌根揉法着力面积广,刺激柔和舒适,适用于面积大而又较为平坦的部位,如腰背部、腹部及四肢,具有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消肿止痛的作用,用于治疗咳嗽、胸闷、腹痛、腹胀及腹泻等症;鱼际揉法用于“面”状穴,力量最轻柔,多用于头面及胸腹部,具有温经散寒、活血祛瘀、舒筋活络的作用,常用于治疗头痛、近视等。

3.小儿拿法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相对夹捏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逐渐用力内收,并做一紧一松的拿捏动作,称为拿法。有“捏而提起谓之拿”的说法。

动作要领:

以单手或双手的拇指与食指、中指的罗纹面的前1/3处相对着力,蓄劲于掌,贯注于指,拇指与余指主动运动,以其相对之力夹持住某一部位或穴位处的肌筋,并进行一紧一松的、轻重交替的、持续不断的提捏动作。

操作要求:

操作时,肩臂要放松,腕掌要自然蓄力;用指面着力,不能用指端与爪甲内扣;提拿揉捏动作要连绵不断,用力要由轻到重,缓慢增加,逐步渗透,再由重到轻,动作柔和而灵活;操作时不可突然用力或使用暴力,更不能拿捏过久;由于拿法的刺激较强,拿后用掌继以揉摩手法,以缓解拿后之不适。

作用及适应证:

拿法刺激较强,本法具有疏通经络、解表发汗、镇静止痛,开窍醒神的作用;临床上多用于急救和急性病症。常用于颈项、肩部和四肢穴位,治疗外感头痛、项强、四肢关节及肌肉酸痛。

4.小儿按法

以拇指或中指指端或掌根附着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逐渐向下用力按压,按而留之或一压一放地反复进行,称按法。

动作要领:

指按时,手握空拳状,四肢自然屈曲或放松,拇指或中指伸直,指端吸定在患儿治疗穴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然后放松,再逐渐用力向下按压,如此一压一放反复操作。掌按时,腕关节微背曲,五指放松伸直,蓄力于掌,掌心或掌根着力,附着在患儿需要治疗的部位上,垂直用力,向下按压,并持续一定的时间,按而留之。

操作要求:

按压的穴位或部位要准确;前臂静止性用力,以手指指腹部或掌面为着力部,按而不动,用力平稳,由轻到重,以有“得气感”为度;按法结束时,不宜突然撤力,而应逐渐减轻按压的力量;按压的方向要垂直向下用力;按压时着力部分要紧贴患儿体表的部位或穴位上,不能移动。本法用力必须缓和渐进,切忌粗暴。为了加强按法的效应,提高临床效果,按法常与揉法组合,形成按揉法,成为复合性手法,一般配合使用润滑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