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杜甫
19315400000009

第9章 流亡生涯(3)

杜甫离开长安时,心境是很凄凉的。他觉得自己好像是被遗弃的人,他的内心交织着无限的感慨欷歔,世事的变化,真让人难以预料。

这对杜甫的仕途来说无疑是个打击,但对他的诗歌发展却是一个难得的契机。他得以从牢笼中解放出来,再次接近战乱中的百姓,更深刻地认识时代的悲剧。杜甫频频回顾长安城,不胜留恋。从此以后,他再没有踏上长安的土地。

七月间,杜甫到达华州。由于兵灾蔓延,华州亦是一片凄苦景象。时值盛夏,天气苦闷,白天苍蝇乱飞,夜里毒蝎出没,再加上文书堆案,不容休息,杜甫一时之间难以适应。

杜甫关注民间疾苦,以及当时的一些紧急事务,如军事、赋税、交通等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不过杜甫的职位执管的是礼乐、祭祀等文教一类的工作,举凡军事、赋税等问题,不在他的工作范围,他根本无权过问。

杜甫在华州既不得施展抱负,又难以适应环境,故而萌生了回洛阳的想法。在洛阳的老家,还有他思念的弟弟。此刻,杜甫的乡愁像夜色一样蔓延开来,返乡的念头不时地萦绕在他的脑海中。

三吏三别

终于,这一年冬末,杜甫穿越层层火线,只身返回洛阳。他原以为弟弟会守着旧宅,不想因战火早已各自离散,音信全无。他甚至不知道弟弟是死是活,每念及此,杜甫不禁怆然涕下。此后,杜甫在他的后半生里,写了不少怀念弟弟的诗作,其中真情流露,感人至深,如“思家步月清宵立,忆弟看云白日眠”(《恨别》),“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月夜忆舍弟》),“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野望》),字字句句都饱含着真挚的手足情谊。

不久后,已归降的叛将史思明再度反唐,且势力日益壮大。乾元二年(759年)春天,史思明大败唐60万大军,进逼洛阳。杜甫眼看着洛阳即将再遭战火,只好离别故园,回到华州。

这期间,杜甫的好友郑虔被贬为台州司户,心情沉闷,彼此的关系也日渐疏远。不过,另外一位朋友卫宾却与杜甫偶然相逢。卫宾也算是杜甫的旧友,与李白、高适等都有往来。

旧友重逢,自然分外喜悦,卫宾邀杜甫到家中畅饮,以叙离情,杜甫爽快地答应了。

两人对坐在微弱的烛光下,杜甫感叹岁月不饶人,当年共游时,谁不是意气风发,指点江山?而今,少年不再,大家都已发花鬓白。回首半生,真如一场大梦!

卫宾询问杜甫的近况,杜甫便将这半生坎坷细细说与他听。卫宾对杜甫的遭遇深感同情和不平。

“天下无不散之筵席”,杜甫因为要赶回华州,不能久留,次日一早便与卫宾作别。杜甫有感于友人的情谊,以及渺不可期的重逢,写了一首诗送给卫宾。

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

今夕复何夕,共此灯烛光。

少壮能几时,鬓发各已苍。

访旧半为鬼,惊呼热中肠。

焉知二十载,重上君子堂。

昔别君未婚,驱儿忽成行。

怡然敬父执,问我来何方?

问答乃未已,驱儿罗酒浆。

夜雨剪春韭,新炊间黄粱。

主称会面难,一举累十觞。

十觞亦不醉,感子故意长。

明日隔山岳,世事两茫茫。

——《赠卫八处士》

在回华州的路上,杜甫再次亲眼目睹了战争的残酷,它破坏了百姓的安宁幸福,强夺了无数生命。虽然目前大部分被叛军占领的城池都已收复,但河南、河北一带仍受到叛军的骚扰,所以当地的征兵仍在继续。

路过新安(今河南新安)时,杜甫看到当地征兵的混乱场面,征兵官的点名声、送行家人的哀泣声交织在一起,真是惨不忍睹。

这座小城的所有男子都已经被征调到战场,不管身体是否健壮,也不管年龄大小。杜甫看到这些,更加对叛军恨之入骨。他们因一己之私,冒天下之大不韪,兴兵作乱,贻害了天下多少生灵,罪孽何其深重!

离开新安后,杜甫又到了一个叫做石壕的小村子,他夜晚投宿于此的时候,正碰上官差强行征兵。这户人家的老翁偷偷跳墙逃走了,老妇前去应门。官差很生气,找不到人,他们交不了差。老妇人一边哀泣一边讲述着她家的情况:她的三个儿子都已经上了战场,大儿子生死未卜,二儿子刚刚战死,小儿子也在守卫城池,如今家里就只剩下儿媳妇和幼小的孙子,如果实在不能通融,她愿意到战场上去。

哀怨的啜泣声飘浮在幽静的夜空中,杜甫满腔怜恤,一夜无眠。第二天一早,他跟这户人家告别的时候就只看见了老翁,杜甫心情沉重地踏上前路。路过潼关时,杜甫见到很多士卒忙着建筑防御工事,他看着蜿蜒曲折的城墙,以及疲惫不堪的士卒,不由得悲从中来。

此番自洛阳回华州的行程中,杜甫的心灵受到了巨大的创伤。有人无端失去老伴,有人新婚不久便被迫分离,更多的人在烽火里无家可归。

杜甫借着诗句,将他的所见所闻生动地描绘下来,详尽地阐述了民间因战乱而导致的万般无奈和愁苦。这些诗就是著名的“三吏三别”,它们连缀在一起就是一部乱离人的血泪史。

客行新安道,喧呼闻点兵。

借问新安吏,县小更无丁?

府帖昨夜下,次选中男行。

中男绝短小,何以守王城?

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

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

莫自使眼枯,收汝泪纵横。

眼枯即见骨,天地终无情。

我军取相州,日夕望其平。

岂意贼难料,归军星散营,

就粮近故垒,练卒依旧京。

掘壕不到水,牧马役亦轻。

况乃王师顺,抚养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仆射如父兄。

——《新安吏》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老翁踰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

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

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哀,请从吏夜归。

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

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石壕吏》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踰。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潼关吏》

兔丝附蓬麻,引蔓故不长。

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旁。

结发为妻子,席不暖君床。

暮婚晨告别,无乃太怱忙!

君行虽不远,守边赴河阳。

妾身未分明,何以拜姑嫜?

父母养我时,日夜令我藏;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

君今往死地,沉痛迫中肠。

誓欲随君去,形势反苍黄。

勿为新婚念,努力事戎行。

妇人在军中,兵气恐不扬。

自嗟贫家女,久致罗襦裳。

罗襦不复施,对君洗红妆。

仰视百鸟飞,大小必双翔。

人事多错迕,与君永相望。

——《新婚别》

四郊未宁静,垂老不得安。

子孙阵亡尽,焉用身独完?

投杖出门去,同行为辛酸。

幸有牙齿存,所悲骨髓乾。

男儿既介冑,长揖别上官。

老妻卧路啼,岁暮衣裳单。

孰知是死别?且复伤其寒。

此去必不归,还闻劝加餐。

土门壁甚坚,杏园度亦难。

势异邺城下,纵死时犹宽。

人生有离合,岂择衰盛端?

忆昔少壮日,迟回竟长叹。

万国尽征戍,烽火被冈峦。

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

何乡为乐土,安敢尚盘桓?

弃绝蓬室居,塌然摧肺肝。

——《垂老别》

寂寞天宝后,园卢但蒿藜。

我里百余家,世乱各东西。

存者无消息,死者为尘泥。

贱子因阵败,归来寻旧蹊。

久行见空巷,日瘦气惨凄。

但对狐与狸,竖毛怒我啼。

四邻何所有?一二老寡妻。

宿鸟恋本枝,安辞且穷栖。

方春独荷锄,日暮还灌畦。

县吏知我至,召令习鼓鞞。

虽从本州役,内顾无所携。

近行止一身,远去终转迷。

家乡既荡尽,远迎理亦齐。

永痛长病母,五年委沟溪。

生我不得力,终身两酸嘶。

人生无家别,何以为蒸黎?

——《无家别》

“三吏三别”可以说是杜甫最优秀的反映时事的作品之一,他凭借悲天悯人的胸襟和深刻的观察力,将社会的黯淡和惨遭破坏的现象一一入诗,道尽了人们的苦难,倾吐了人们的心声。

异乡异客

回到华州后,杜甫一心惦念着唐军的战绩,同时又忧虑时下的灾荒,这些使他食不下咽,日益烦躁不安。眼看世局纷乱,人民流离失所,而自己仕途坎坷,有志难伸,48岁的杜甫身心俱疲。

乾元二年(759年),关中一带收成锐减,民不聊生,杜甫下决心弃官西去。他觉得自己蹉跎了半生光阴,依然毫无成就,也许仕途真的不适合他。

因为杜甫有一个从侄在秦州(今甘肃天水),他便带着妻儿作客于此。

杜甫在秦州住了三个月,他时常独自凝望天边陷入沉思。官位虽然放弃了,但忠君爱国之志并没有忘怀。眼见战乱依旧,百姓流离,联系到自己漂泊作客的流浪生涯,杜甫不禁潸然泪下。妻儿都在身边,但杜甫的心灵仍然是孤独的,他惦念着音信杳然的弟妹,也想念着好友李白,《梦李白》二首是表现他对李白惦念之情的传世佳作。

李白从浔阳狱中开释之后,乾元元年(758年)又被逐于夜郎(今湖南怀化一带),约在乾元二年春夏间才遇赦得还。这时的杜甫还不知李白获赦的事,所以仍旧十分担心他的安危和健康情形。

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

故人入我梦,明我长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

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

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

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梦李白》其一

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

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

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

——《梦李白》其二

杜甫自从和李白在鲁郡作别之后,便常常怀念他,这次竟然接连几天梦见李白相访。他想起李白这位飘逸不凡的大诗人,竟会被牵累,老来还要受囹圄之苦,天道不公,不公至斯。杜甫于是慨然写下“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这样深沉的无奈。

在秦州期间,杜甫感于时事变化,深悟世情的转移无情,及战乱下生命的无依,庆幸自己及时看破了仕途的不可靠。

每当戍边的鼓声凄凉地在月白风清的夜晚响起时,雁群从天边传来哀凄的叫声,秋月皎洁地挂在天空,杜甫仰望明月,不禁深深地怀念起家乡及流离四散的手足。

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

——《月夜忆舍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