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郑成功
19316400000001

第1章 一波三折回到中国

“成功”的神奇出生

郑成功是明末清初著名的军事家,也是为后人称颂的民族英雄。他从荷兰侵略者手中收复了沦陷三十八年的宝岛台湾,维护了祖国领土的完整。这里从他的父亲开始讲述郑成功的一生。

郑芝龙,福建泉州府人,18岁时与兄弟一齐到澳门的舅父黄程那里学习经商,并在澳门接受了天主教洗礼,教名为尼古拉。他多才多艺,通日语、西班牙语、葡萄牙语等多种语言,且热心学习剑术,还会演奏西洋乐器。

郑芝龙原是个海盗式的小商人,后发展成为拥有福建沿海实力最强大的武力和商业的团队首领。他的手下有数万人,经营走私与劫掠事业,横行于台湾海峡;后被招安,先后在明清两朝做过官员。

天启三年(1623年)郑芝龙奉命押送一批货前往日本。他聪慧机灵,喜欢结交朋友。在日本平户港登陆后,他很快就认识了一位华侨铁匠,名叫翁翊皇。郑芝龙经常到铁匠翁翊皇家走动,没过多久,便进入当地的华侨圈,成为华侨们各种社交场合的熟客。

铁匠翁翊皇有一个日籍继女田川氏,她是日本肥前平户岛主田川七左卫门的女儿,名叫田川松子,这时才17岁,正值花样年华,外貌美丽动人。俊朗潇洒的郑芝龙,第一次看到她时便被她深深地吸引住了。

田川氏不仅长得十分漂亮,而且性格恬静温柔。她的梳妆打扮在郑芝龙眼中别具异国风情。田川氏也很倾慕英俊魁梧的郑芝龙。就这样,他们彼此爱慕,不久便结为夫妻,可谓有情人终成眷属。郑芝龙之前曾娶过一个妻子陈氏,因此,田川氏只能算是郑芝龙的继室。

他们结婚的第二年,便有了一个儿子,郑芝龙给他取名“福松”。“福”代表不要忘了他的家乡——福建,“松”是希望他像松柏一样,长命百岁。郑福松是郑成功的本名。郑成功出生时有过一段惊险的经历。

明熹宗天启四年七月十四日(1624年8月27日),千里滨(日本九州西部平户川内浦的海滨)就像平常一样明媚、安静,和相距不远的繁华市镇比较起来,不失为一个好地方。

这天,大腹便便的田川氏正在海边散步,她边走边捡起沙滩上可爱的贝壳。忽然,刮起大风,乌云笼罩了天空。闪电像一把利剑劈向天边,雷声也咆哮起来了,一阵瓢盆大雨从天而降。刚刚还是平静温和的海面顿时波涛汹涌,海浪狂暴地翻滚着。在这个时候,田川氏忽然感到肚子一阵阵剧痛。她知道自己马上就要分娩了,但一时找不到可以帮助她的人,也没有可以避雨的地方。她只好踉踉跄跄来到一块大石头旁边,就在这里她平安地生下了郑成功。

后来,这块石头因郑成功而闻名于世,被人称为“儿诞石”。现如今,这块石头仍放置在平户千里滨的海滩,成为当地的名胜古迹。据说目前这块石头已经被海沙埋陷,潮涨时会没入海浪中,仅能够看见它的顶端。此外,在千里滨还竖有一块碑文,全文约1500字,记录着郑成功出生的事情,以及郑成功一生的功勋业绩。关于郑成功的出生还有许多神奇的传说。

其中有一个传说非常的有趣。宋朝大学者朱熹知晓法术,曾经仰观天象、俯察地气,认为在福建这个地方,将来一定会出现一个杰出的人物,便在山顶上写了“海山视师”四个大字。

到了明太祖朱元璋即位的时候,他怕将来有人会推翻明朝取而代之,便派善观风水的周德兴,除掉各地“龙穴”,以除后患。周德兴向明太祖讲述了宋代大学士朱熹的预言,明太祖听后为之一震,下令周德兴去斩断这个“龙穴”。

周德兴来到福建后,被此地奇异的风光吸引,深觉此地与众不同,将来可能会出现仁人志士。因此,想起皇帝安排的任务,他不免犹豫起来。

晚上,周德兴做了一个梦——梦中一个声音告诉他千万不能捣毁此地的“龙穴”,否则会有大灾难。

第二天清晨,他醒来后,觉得此梦甚是奇怪,一时有些不解,就一边想一边走出门外。走着走着,周德兴不知不觉来到了山顶,抬头一看,正好看到了朱熹留下的四个大字——“海上视师”。这四个大字,遒劲有力,气势浑厚。他回想起昨夜梦中的事情,思索半天,下定了决心:宁可违背皇上的圣旨,也不愿违背天意,坚决不能破坏此地的风水,不能斩断这个“龙穴”。

后来,居住在此地的郑家,果然出了一个为天人敬仰的大人物——郑成功。他为明朝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为守住最后一块土地,费尽了毕生的心血。后来发生的这些事情,郑成功立下的卓越功勋,恐怕当初的明太祖朱元璋是想不到的。

还有一个传说是,郑成功出生的时候,他家的屋顶上布满红光。邻居们都以为失火了,纷纷赶来救火,来到门前才知道原来是郑家生了一个男孩。

郑成功的千古业绩为后人所瞻仰,关于他的出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的传说。这些传说可能都是子虚乌有,但可以看出,郑成功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位大英雄,人们愿意相信他的出生是不平凡的。

历经波折回故乡

虽然对郑成功的出生有许多奇异的传说,但他的幼年却是一波三折。他的母亲田川氏身兼父职,担起了教养郑成功的重任。这是因为在郑成功满月的时候,郑芝龙因避难逃到了台湾。当时日本的幕府专横跋扈,尤其对华侨进行剥削迫害。一些年轻气盛的华侨不堪忍受屈辱,打算起义反抗。没想到起义的事情走漏了风声,导致事情的失败。郑芝龙是起义的发起人之一。为了躲避风头,不得已逃到了台湾。

郑成功在五六岁的时候,被送到了一位老师家学习剑法。郑成功非常聪明,而且刻苦勤奋,不久便有了“小剑客”之称。

在郑芝龙诸多的儿子当中,郑成功是他最喜欢的一个。当初看到刚刚降生的儿子,他便预言这孩子将来一定会大富大贵。在郑芝龙远赴台湾的几年中,他非常思念自己的爱子,打算安定下来后,就把郑成功接到自己的身边。

这时的郑成功完全就像一个日本的小孩子。接受明朝招抚的郑芝龙在朝中做了官,生活也安定了下来,因此很想把留在日本的妻儿接回国来,一家人团聚。事务繁忙的郑芝龙,实在无法抽出时间,可他又十分思念妻儿,就把接回妻儿的任务托付给了他的弟弟郑芝燕去办理。郑芝燕到达日本后,才发现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简单。原来,当时的日本政府发布了命令,限制本国女子外出他国。郑芝燕只好将事情的来龙去脉写信告诉了哥哥郑芝龙。

郑芝龙接到弟弟的来信后,又派人率领船队携带着大量的礼物,浩浩荡荡地来到了日本。他们向日本幕府献上了大批的礼物,此外又呈上了郑芝龙的“军威图”,希望以此来迫使日本幕府让步。这么做确实也达到了一定的效果。日本幕府官员发现田川氏的丈夫郑芝龙不是等闲之辈,不敢小看郑芝龙的船队,但是日本女子不能出国,是有明文规定的,日本幕府也不能因此而破坏自己的政策。

双方经过多次的交涉,最后日本政府提出了一个中间办法,就是让郑成功回到中国,田川氏则要留在日本。因此,在当年的十月,他们把7岁的郑成功接回了中国,而田川氏留在了日本。

对郑成功来说,7岁的那一年可以说是他生命中一个标志性的时间。他离开了熟悉的日本,回到了这个陌生的国度——中国。

郑芝龙一直苦等着爱儿的归来,虽然没能接回自己的妻子田川氏,但是能够看到许久年没有见面的爱子,郑芝龙的高兴之情也是难以形容。

郑成功对父亲十分陌生,但是父子亲情是天性,他也不禁为见到父亲感到非常的高兴。郑芝龙无数次在幻想,儿子现在究竟长成什么样子了?如今见了面,郑芝龙欣慰地打量着爱子郑成功。眼前的郑成功,相貌端正、俊秀挺拔、气质非凡,言谈举止都显得十分有修养。他看着眼前的儿子,喜爱之情溢于言表,随口又给他取了一个新名字——森,意思是挺拔繁茂、坚挺不屈。

郑芝龙回国后,奉父母之命娶了颜氏。看到这个陌生的女子,郑成功没有任何敌意,而是很孝顺地接受了她。郑成功的懂事和善良,使得郑芝龙心里十分高兴。

郑成功虽然第一次回到中国,但是他也从华侨外公那儿听到过许多有关中国的事情。如今踏上了这块既陌生又熟悉的土地,他的心情十分复杂。

郑芝龙的手下都是些声大气粗的水手,他们大声谈笑吆喝、喝酒聊天、郑成功每天往来于他们之间,对他们讲的话、做的事,都似懂非懂。总之,这儿一切的一切,都使他一时之间感到无法适应。

过去郑成功在平户的生活,非常简单宁静,他已经习惯了母亲那种女性的温柔。如今回到中国,他的家不仅大,而且很复杂。来来往往的都是些大男人,对这样的变化,他有些接受不了。郑芝龙的部下知道这是他最疼爱的一个儿子,所以常常喜欢来逗弄他。

每天的生活虽然有许多新鲜惊奇的事情,但郑成功的心却感到无比的寂寞。他不哭也不闹,那种落寞的眼神,掩不住对母亲强烈的思念之情。七年来,他已经习惯了母亲温柔的声音和温暖的怀抱,可是现在却要孤单地面对这个陌生的环境,独自面对周围的一切。每到夜里,他总是会想起和母亲在一起时的点点滴滴,难以入睡。郑成功凝望着东边的天空,知道在海的另一边,自己温柔的母亲也在思念着他。

年少有志投学访师

郑芝龙年轻的时候玩心很重,从不肯好好读书,如今对郑成功却寄予厚望。郑芝龙想起这个孩子出生时的异兆,一心想好好地培养他,因此郑成功回来后就为他聘请了最好的老师教他读书。郑芝龙觉得虽然自己在官场和商场上十分威风,但还是改变不了自己的出身。他寄望于郑成功能在他晚年时带来更大的荣耀,能够得意科场,光宗耀祖。

有一天,家里来了一个看相的人,郑芝龙当时兴致很高,一定要请这个人替他得意的儿子算算命。那人看了郑成功之后大为赞赏。郑芝龙对他的称赞虽然满心欢喜,但是还觉得不过瘾,希望他能讲得更为清楚一点。因此,他对看相的人说:“我是一个粗人,没读过什么书,很希望这个孩子将来能够在科举上成名,为我郑家争光,那我就心满意足了!”

看相的人听到郑芝龙这一番话,反而猛摇头。郑芝龙疑惑不解,心想:“我夸奖我儿子科举中第,你不同意,难道要他像我一样吗?”

看相的人明白郑芝龙心里想的是什么,他说:“令郎是济世的雄才,岂是科举中人。”后来也证明了那个看相人所说的话。郑成功十分喜欢读《春秋》和《孙子兵法》。由于他喜欢读《春秋》,儒家给他的影响非常大,忠君爱国的思想深植于心;又因为他喜欢读《孙子兵法》,使他能够成为一个才能卓越的将军。郑成功用兵打仗最大的特色,就是兵力不足的时候采用智取,因此他非常精于间谍之术,并建立了灵通复杂的情报网。只要清军有一点动静,郑成功马上就知道,而且这个情报网,一直到清朝结束仍然存在着。由此可见,他的影响力之深远。

郑成功喜欢读书,但从不读死书,而是能把书中的精神完全发挥出来。这样的好习惯,从他的少年时代就开始累积了。郑成功自幼头脑聪明,读书写文章绝不拘泥古人的陈见。他写的文章往往都是自己的见解,有时候都会令老师感到惊讶。

有一天,老师给11岁的郑成功,出了一个作文题目:“小子当洒扫应对进退”。郑成功一挥而就。他在文章中很简洁地说:“汤武之征诛,一洒扫也;尧舜之揖让,一进退应对也。”

一篇文章的好坏,最重要的就是文中的思想。老师是以《论语》中的一句话出的这个题目,这句话本意是说,子夏的门人弟子在洒扫庭院、应对宾客、进退礼仪方面,做的不错,堪称典范。年幼的郑成功在这样一个有关日常生活礼仪的题目上,发挥了一番政治的联想,不能不令人赞叹。

除了读书之外,郑成功还不忘练习剑法,对骑马射箭也有很大的兴趣。他希望能成为一个文武兼修的人。虽然他花了很多时间练习剑法和骑射,但是他的功课仍然是学得非常好。

在郑成功15岁那年,他以优异的成绩考中了福建南安县学生员,这可以说是他科举的第一步,郑芝龙感到非常的高兴。

当时有一位老先生见到郑成功之后,就对郑芝龙说:“你这个儿子的将来,绝对不是你能比得上的!”这位老先生的话确实一点也没有说错,郑芝龙在历史上的地位当然是不能和郑成功相提并论的。

郑成功19岁那年,郑芝龙就欢欢喜喜地替他安排婚事。新娘是礼部侍郎董飏先的侄女,比郑成功年长一岁。郑芝龙并没有考虑儿子的意愿,其实郑成功并不十分同意这门亲事,他不想和没有感情的女子结婚。迫于父亲安排,也只好听从。

虽然郑成功并不中意他的新娘,可是这位董夫人却是位贤慧的女子。她对丈夫的不满意一点也不怨恨、不计较,而是谦恭柔顺地侍候着郑成功。妻子的这种宽容和一般人难及的涵养最终感动了丈夫,使丈夫对她产生了一份敬意。在他们结婚的第二年,董夫人就为郑成功生下一子,取名郑经。

娶妻生子,对郑氏的祖先也有了交代。郑成功心中最大的愿望就是去南京游学,增长见识。南京是当时明朝的政治中心,六朝遗风、人文荟萃之地,福建这样的边远之地是无法比及的。郑成功提出到南京游学的要求后,郑芝龙欣然答应了。不久以后,郑成功便辞别了父亲,前往南京游学去了。

当时在南京甚至在东南沿海一带,钱谦益的诗是出了名的。郑成功也读过他的诗,对他非常仰慕。郑成功到了南京后,就以弟子之礼,拜到钱谦益门下。

钱谦益看了郑成功写的诗后非常欣赏。想不到年纪轻轻的郑成功,写起诗来一点也不沾尘气,颇有才能。郑成功认为,读书人应以天下为己任,尤其是国家处在多难之秋,不应该成天吟诗弄月,而要心忧天下,因此他常常喜欢和他的老师讨论一些国家大事。

钱谦益对当时内忧外患的国情,却不敢有乐观的想法。郑成功不这么认为,他相信事在人为,自己将来一定会大有可为的。钱谦益听了郑成功的一番话后,认为他过于年轻,对世事知之甚少。任何事情,说起来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非常的困难。

郑成功很不赞同老师的话,他认真地对老师说:“做事也有区别,能不能做是一回事,愿不愿意做又是一回事。只要下定了决心,哪怕只有将士三千,也能干出一番大的事业!”

钱谦益听到年纪轻轻的学生竟能说出这番话,不禁对他刮目相看。他知道这个学生不论是从胆识、节操还是谋略上都胜过自己,将来肯定能成为一个杰出的人物,因此对他的言行大加赞赏。从这里我们不难看出,郑成功在年轻的时候便表现出了他的理想和抱负,以及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勇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