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王羲之
19317400000014

第14章 兰亭真迹

王羲之生前将所作《兰亭集序》视若珍藏,临死之前,他把子女叫到床前吩咐道:“孩儿啊!为父一生落魄,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留给你们,但是这《兰亭集序》是父亲一生作品中的精华,凝聚了我的心血,看到它你们会想起我这个做父亲的。希望你们能永远地保存它,把它当做我们王家的传家之宝,千万不能让它落到旁人的手中,否则,我死也不会瞑目的,你们要千万牢记。”

儿女们早已泪流满面,异口同声地回答说:“父亲您安心地去吧,孩儿们一定会好好地保存它,绝不会让它受到丝毫的损坏,更不会让它落到外人的手中。”

王羲之听了子女们的承诺,含笑而逝了。

王羲之的儿女们遵照父亲的遗言,谨慎地保存这篇《兰亭集序》,这本帖子就这样被王氏子孙一代代地传了下去。到了陈、隋年间,这本《兰亭集序》传到了王羲之的第七代子孙智永禅师手里。

智永为王羲之第五子王献之的后人,他皈依佛门,为山阴永欣寺的僧人。智永常年独居,在寺院阁楼中临摹先祖笔法,30年来,他所用过的毛笔有五篓筐之多。他当真不愧是王羲之的子孙,书法造诣颇深,笔法神妙有力,他书写的八百多本千字文分散在浙东各寺院,颇受后人赞扬。

智永禅师早年间便遁入空门,没有子女,而且多年的战乱使他和亲友流离失所,如今也无处找寻王家的其他后人。为此,智永十分发愁,难道《兰亭集序》要从我这辈落入外人之手吗?想到这里,智永禅师感到罪孽深重,他双手合十,念了一句“阿弥陀佛”。

经过反复思量,智永终于决定死前将《兰亭集序》传给弟子辨才和尚。在临终前,他把弟子辨才叫来,对他说:“徒儿啊!为师大限将近,你静静地听我说,不许插嘴。为师手里这一本帖子就是有名的《兰亭集序》,它是我们王家的传家之宝,到了我的手上已经是传到第七代了。按照祖上的规矩,这本帖子本来应该由为师传给王家本族的子孙,但是为师是出家人,没有子女,而且早与家人离散多年,王家的子孙究竟流落何方已经无从打听。看情形,王家的这件传家之宝要在为师手中失落了。倘若它受到了损坏或是流落到外人的手里,为师死后,还有何颜面去见历代的祖宗?为师想了很长时间,觉得你倒是一个可以托付的人,你是为师的大弟子、得意门徒,说起来也不能算是外人;而且你本性善良,又忠实可靠,为师也信得过你;再者,你志趣高雅,又对文章、书法均有涉猎。这本帖子留给你,也算宝剑配英雄,你一定会体味到它不凡的价值而好好地珍藏。所以,为师准备把它留给你。希望你谨慎地保存,我也好向九泉之下的历代祖先有个交代,你愿不愿意接受为师的这个要求?”

辨才和尚跪在师父的床前诚恳地回答说:“弟子一定遵奉师父的指示,绝不会辜负了师父对弟子的期待。”于是这本稀世之珍《兰亭集序》在王家子孙中传了七代之后,流入了外人的手中。

虽然辨才和尚不是王家的子孙,但他对书法也很有研究,知道《兰亭集序》的价值,将它视为珍宝。他完全遵奉师父所嘱,不敢有丝毫疏忽。他怕这本帖子受到湿气的侵蚀,更担心它被人偷走,因此特地在自己卧室的屋梁上挖了一个洞,把帖子藏在了里面。

在这个时候,当政的正是唐太宗李世民。唐太宗不仅在政治军事上有十分卓越的才能,在文学艺术上也很有研究,对于书画的收藏更有强烈的癖好,唐太宗所收藏的书画中,尤以王羲之的作品最多。他常常对臣下说:“天下人要谈书法,只有王右军,不提王右军,就根本没有办法谈书法。”

他曾花费很多心力去收集王羲之的字画,帝王之尊的身份也自然给他带来很多的方便。没多久,王羲之的作品只要稍有名气的几乎都已成为他的私人的收藏品了。尽管网罗了不少王羲之的字,但最令他感到美中不足的就是单单少了《兰亭集序》。他曾遗憾地说:“《兰亭集序》是王羲之一生作品的精华,纵然朕收集了这么多他的作品,可少了《兰亭集序》也是枉然。朕不相信它已经失落,一定还被某位文人雅士所收藏,朕要通令全国官吏,密切注意,一定要查出它的下落。”经过一番劳师动众的明察暗访,总算打听出《兰亭集序》的下落了。原来这本字帖的真迹在一位叫辨才的和尚手中。太宗接到报告后,迫不及待地下令地方官请辨才和尚进京。

那一年辨才刚好70岁,自智永禅师圆寂之后,他已在永欣寺做了十几年的住持了。当接到圣旨时,他正在禅房中小憩。这突如其来的召见使辨才一时百思不得其解。辨才和尚实在想不通皇帝为什么特别要召见他,尽管有多番猜想,但皇命不可违,他还是硬着头皮去见皇帝了。

辨才和尚第一次面见君王,十分紧张,但见唐太宗神情和蔼亲切,心情便轻松了。

聊了几句无关紧要的话之后,唐太宗开始进入正题。他似乎很不经意地说道:“我平生只有两大爱好,一武一文。武喜好围场射猎,文喜好研习书法。像秦代的李斯,汉代蔡邕,三国时的钟繇,我都非常喜欢。尤其对王右军的书法更是痴迷……大师,你可知道王右军吗?”

辨才和尚最担心也最害怕的事情终于发生了,他整理了一下心绪坦然回答道:“王右军的名气太大,纵然老衲孤陋寡闻,但也知道他的名号,王右军便是一代书圣王羲之的别称。”

太宗边听边点头,见辨才已没有继续说下去的意思,才又开口道:“大师见识广博,怎么不知王羲之最有名的一幅作品呢,我听说他有一帖《兰亭集序》,行笔生动、气韵流畅,堪称书法史上的一绝,可惜不曾见过真迹。”说到这里,他看了眼辨才,继续说道:“这帖《兰亭集序》你可知下落何处?”

辨才和尚心头一紧,强作镇静地说道:“皇上圣明,这帖《兰亭集序》,老衲年轻时确实在师父智永禅师那里见过,而且据师父说,那便是王家世代相传的真迹。也正因为如此,师父十分地珍视它,根本不许旁人去碰它,所以是真是假也无从辨别。”

太宗一听,急忙地问道:“那这本《兰亭集序》到底在不在你手中?只要你说出它的下落,朕重重有赏。”

辨才和尚慢慢地开口说了:“老衲年轻时和师傅一起学习书法,那帖倒是有幸见到过几眼,但是后来,隋唐战乱,永欣寺几次毁于战火,那帖早已不知去向了。”

太宗也无计可施,只好将辨才送回永欣寺。

可是到了年末,太宗又派人将辨才招入宫中。辨才依旧守口如瓶,一口咬定那《兰亭集序》真迹是在隋末战乱中失落了。后来,太宗又第三次召见了他,这一次辨才和尚受到了更加优厚的待遇,不但日常生活上的照料较前两次不减,而且还让他主持宫中的法事,享受国师级的礼遇。对于二人心照不宣的《兰亭集序》真迹一事,太宗却只字未提。辨才和尚明白太宗的意图,但却仍装傻充愣。这一次从长安回到永欣寺,辨才和尚心中十分不安,赶忙登梯查看房梁上的《兰亭集序》是否安好。当他看到字帖好端端地藏在里面时,他才安心。

有一次,太宗向房玄龄发牢骚说:“朕贵为天子,天下江山都是朕的,朕想要什么,谁敢说个‘不’字,但辨才那个老秃驴竟敢睁着眼骗朕,看哪天朕不杀了他才怪!”

房玄龄一听这话,知道太宗又在为《兰亭集序》真迹的事情发火,便委婉地劝道:“陛下不可鲁莽,为了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去杀一个年迈的出家人,这种事情若是传到民间,恐怕对陛下的英名有损。臣倒有一个法子陛下可以一试。”

太宗一听,立即睁大双眼问道:“什么法子?快说,如果朕真的得到那本真迹,一定重赏爱卿。”房玄龄不急不缓地说:“既然辨才和尚不肯献出来,强行夺取又有损陛下威名,何不使用一点计谋,把陛下的心爱之物骗到手呢?”

太宗一听用“骗”字,脸上便露出难色:“这不太好吧!毕竟朕是天子,这话传出去,会被人笑话朕不光明磊落。”

房玄龄回答说:“辨才和尚不肯献出来,他是个出家人,自然不能用金钱去打动他,杀了他也许可以取得,但对陛下的名声恐怕有不利的影响,依臣之见,‘骗’是最好的办法。事成之后,陛下再赐他一些名号和头衔,不是两全其美吗?”

太宗认为这话说得也合情合理,沉吟了半晌说:“好吧,就依你之计。不过,这件事越少人知道越好,朕不想张扬出去。”

房玄龄回禀道:“这个请陛下放心,臣心中有一个做这件事的最佳人选,相信一定不会使陛下失望的。”

太宗急忙道:“这个人是谁?叫来让朕看看。”

房玄龄果然领着一个人进来谒见太宗,他就是监察御史萧翼。

太宗看了来人,觉得很满意。便把任务派给了他。

第二天,萧翼一大早就悄悄地溜出京城,他乔装成一个中年书生来到辨才和尚所住的永欣寺。这一天中午,辨才和尚坐在回廊上晒着太阳,见廊上站着一位书生正在观赏回廊两边的字画。他见此人气度不凡,不像寻常百姓,便请入禅房与之攀谈起来。二人相谈甚欢,都觉得相见恨晚。此后,辨才便把萧翼留在寺中,日日与他叙谈,俨然成了忘年之交。就这样一直过了十几天。一日,萧翼借机提起王羲之真迹一事,并与辨才谈论起王羲之的《兰亭集序》。萧翼故作神秘地对辨才说他家私藏了一部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

辨才一听,惊异地问道:“你说你有《兰亭集序》的真迹,现在哪里?”

过了一会儿,萧翼重新回到房中来,怀中抱着一幅字帖,当萧翼把字帖展开后,辨才惊呼一声:“这不可能!怎么会这样!”原来辨才看见的正是自己藏在房梁上的王羲之的《兰亭集序》。

辨才一头雾水,为了弄明白事情是怎么回事,他便把智永禅师留给他保管的《兰亭集序》从房梁上取了下来,与萧翼的那幅帖中的字逐一对比。萧翼见他拿出了那幅真迹,便马上伏在案上仔细观摩,忽然惊叫道:“大师,您的这幅是赝品!”

“不可能!”辨才和尚情绪激动地说:“这是王家的后人智永禅师圆寂前亲手交付与我的,哪里会是赝品?”

萧翼见状,便说:“这样吧,把这两幅字帖都留在这里,你可以好好比较一下,便知真伪。”辨才和尚只好同意。

等到萧翼一走,老辨才又命人点上几盏灯烛,伏在桌案上比了一个通宵,但也没分出个真假。第二天一早,有都督府的人来请辨才前往,辨才更不敢耽搁,到了府衙,辨才和尚见都督身旁坐着一个人,十分眼熟。

辨才和尚仔细一看,见这位身穿官服的人正是昨夜与他夜谈的萧翼,这一刻,他如梦方醒。萧翼直截了当地说明了此次来的目的。

虽然萧翼说得十分挚恳,但辨才和尚充耳不闻,他一直在心中默默念叨:“师傅交代再三的事情,我竟这样儿戏,这件宝贝终归流落了,叫我怎么向九泉之下的师傅和王家祖先交代?”他又气又急之下,竟一下子就昏倒了。

太宗听说《兰亭集序》已然到手,心中十分快活。太宗又念及辨才和尚年迈,赏了他金银布匹无数。

辨才丢了《兰亭集序》真迹,心中不安,加上年事已高,终于抱恨而终了。

太宗喜获这一珍品后,立刻命宫中拓书人开始拓摹。他们将薄纸放在真迹上,极为细心地慢慢描摹,制成了许多拓摹本。太宗把这些拓摹本分赐给太子和几位近臣。

公元649年,太宗病危,他感到自己时日已经不多,便把皇太子李治找来,对他说:“我现在有一件事没有解决,就是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真迹,我即使到另一个世界,仍想拥有它,它是我最为喜爱的东西,我要把它永远带在身边。”

对于唐太宗获取《兰亭集序》的经过,历史上众说纷纭,有的传说王羲之传给子孙的《兰亭集序》已在梁末战乱中失落,但是到了陈朝,僧永和尚不知道从哪里得到此帖,并献给陈献帝。后来隋军攻陈,有人在战乱中将《兰亭集序》呈奉给隋军的统帅杨广,也就是后来的隋炀帝。但杨广对《兰亭集序》的热情并不大,自从得到它后就不曾再去翻阅,后来被僧果和尚借去临摹,此后一直留在僧果身边。僧果死后,《兰亭集序》传到弟子僧辩的手中。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唐太宗在没做皇帝时,一次见到《兰亭集序》的摹本便爱慕不已,千方百计想要寻求真迹,却始终未能如愿。后来打听到《兰亭集序》的真本被僧辩收藏,于是派萧翼前往越州去取真本。

根据上面的两个传说,可以推断僧永和僧辩很可能就是智永和辨才。又据宋代资料所载,奉派去越州取真迹的不是萧翼,而是大书法家欧阳询。虽然对主要人物的说法各色各样,但太宗醉心于王羲之的书法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太宗的心目中,偌大的江山与亿万的财富都不及一帖《兰亭集序》来得珍贵。生前费尽心机将书帖弄到手,死后仍要带在身边,最后终于如愿以偿,与《兰亭集序》同葬于昭陵。从此,《兰亭集序》的真迹便从人间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