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名人传记丛书——王羲之
19317400000009

第9章 书圣轶事

中国书法不仅是抒情达意的媒介,更是一种艺术,王羲之在书法上的造诣可以说是将这种艺术推至巅峰。王羲之在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方面均十分擅长,尤其行书,如行云流水一般。他在字体上博采众长,熔各家风采于一炉,并摆脱了汉魏的笔风,在书法史上自成一家。他的字平和自然,笔势委婉含蓄、遒劲健秀,世人常用曹植《洛神赋》中“翩若惊鸿,婉若游龙。荣曜秋菊,华茂春松。髣髴兮若轻云之蔽月,飘飖兮若流风之回雪”一句来赞美王羲之的书法之美。的确,他的字已不只是单纯的“字”,已经成了一种“美”。王羲之在书法上卓越的造诣,使他赢得了“书圣”的美名,但是这个“书圣”的名号得来着实不易,王羲之在书法上的执著努力被后人广为传颂。

据说王羲之平时走路的时候,也随时用手指比划着练字,日子一久,连衣服都划破了。王羲之家中有一水池,每次他写完字以后就在池中涮洗毛笔和砚台。时间一久,池子里的水都变得漆黑如墨,可见他平日里下了多大的苦功。

王羲之初学书法时都是模仿前人,虽然临摹得惟妙惟肖,但总是看不出自己的个性,他常常为此而感到不满,但却一直找不出原因,总以为是自己的努力不够,因此更加努力地练字。不论早晚,只要一有空,他便拿起笔来练字,渐渐地,他竟练得痴魔了起来,直到成年了也依旧如此。

有一次,在睡梦中王羲之仍然不忘记写字,于是手指头不知不觉地比划了起来。很不巧,这场睡梦很快被打断了,他的夫人用力地将他摇醒,并在一旁嗤笑。王羲之不明所以,便问她为什么大半夜的把他叫醒,还一个劲儿地笑。他的夫人见他一副不明就里的样子,觉得又好气又好笑,便问他道:“你自己也有个肚皮,何必要在别人的身上写字?要写的话,写你自己的好了!”说完,她又笑个不停。王羲之这才明白,原来睡梦挥毫所用的“纸”竟是他夫人的肚子,想起刚刚的情形,他自己也不禁大笑了起来,但随后,他马上收住笑容,一拍脑门,恍然大悟道:“是啊!我为什么要一直复制前人的成就而不写我自己的字呢。”从那以后,王羲之放弃了模仿,依自己的个性去写字,这才在书法上获得了开山始祖的地位。假如没有他夫人的这几句话,王羲之或许一辈子都跳不出模仿前人的圈子呢。

许多艺术家都有自己的爱好,有的爱种花,有的爱养鸟。但是王羲之却有他特殊的癖好,不管哪里有好看的鹅,他都兴致勃勃地去看,而且经常把它买回来赏玩。王羲之觉得鹅一面走一面叫,颈子一伸一缩,伸屈尽致的动作可以使他领悟出许多书法上的意境和道理。又有一次,王羲之听说有一个老婆婆养了一只鹅,浑身雪白,样子十分高贵,而且这只鹅很会鸣叫,更令王羲之神往。于是,他派人去向那位老婆婆说,他准备买下这只鹅。老婆婆听说有人要买她的鹅,不肯答应,她说道:“我好不容易才把这只鹅养得这么大,平时都是它陪着我,我去河边洗衣服,它会一摇一摆地跟我去,我在屋旁种菜、喂鸡,它也陪着我,这种善解人意的鹅哪里去找?我才舍不得卖掉呢!”

仆人没完成任务,回来后便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经过告诉了王羲之,王羲之听说这只鹅如此聪慧通人性,便更加喜爱了,可是他又不能夺人所爱,没有办法,王羲之只好天天到老婆婆家去看鹅,日子久了,老婆婆觉得很奇怪,心想:“这个人是不是有毛病?喜欢鹅喜欢成这个样子,真是个痴人!”

观赏了几天的鹅,王羲之对它更是爱得不得了,于是他又再托人去恳求老婆婆,请她割爱,并且告诉她,王羲之真的非常喜爱这只鹅。

老太婆一听王羲之,“啊”的一声叫了起来,说道:“你们怎么不早说是王羲之想买呢?虽然我只是个老太婆,但我都知道他是位一心为百姓着想的好官,而且还是位了不起的大书法家呢!请你们回去转告王先生,明天务必光临寒舍,让我这个老太婆尽一番心意。”

仆人回去把这个好消息转告了王羲之,王羲之大为高兴,立即去准备了金银布匹等礼物,想到明天那只聪慧优雅的白鹅就属于自己了,他兴奋得一夜睡不着觉。第二天一早,王羲之兴冲冲地起了一个大早,带着礼物赶去拜访老婆婆。一阵寒暄过后,老婆婆便坚持要王羲之留下吃一顿便饭,王羲之也很爽快地答应了,在此之前,谁也没有提起买鹅这件事,因为王羲之一到老婆婆家,就被主人的热情感染了,实在不好开口去提起“买鹅”这件事。

老婆婆高高兴兴地下厨去张罗饭菜,王羲之信步走到庭院,却没有看到那只白鹅,走到河边,也没有看到,心中感到奇怪,但又不好意思直问。回到屋内,老婆婆已准备好了饭菜,王羲之见她端出来一大碗红烧鹅肉,惊得“啊”了一声,他一心想好好爱惜饲养这只鹅,今天专程来访就是为了这只鹅,但出现在眼前的却是一大碗鹅肉,他的伤心可想而知。原来这个老婆婆家里穷,实在没有什么好东西来款待贵客,觉得有失敬意,便忍痛把这只大白鹅杀了,在得知王羲之此行的目的之后,老婆婆也十分后悔。王羲之看着这碗冒着热气的鹅肉,把礼物放在桌上,伤心地离开了,回家之后,他叹息了整整一个晚上。

还有一次,王羲之到郊外去游山玩水,在山中遇见了一个道士,这位道士养了一大群羽色鲜亮的白鹅,王羲之看到了自然是喜出望外。他看着这群美丽的白鹅鸣叫、拍翅、扑打的模样简直出了神,根本没有注意到旁边的道士。过了好久,他才回过神来对道士说:“这一群鹅你卖多少钱?我全部买下来。”

道士很奇怪地看着王羲之,心想:“这世上真是什么怪人都有!”便反问王羲之:“先生,我没有听错吧?你刚刚是说想买一只还是全部?”

王羲之把手一挥,兴奋地说道:“不是一只,这些鹅我全部都要,是全部!”

道士越看面前的这个人,越觉得奇怪,看他的模样,既不像是做买卖的,也不像是肉店或酒楼的老板,买这一大群白鹅干什么?于是便很客气地问王羲之:“先生,请问您把这些鹅买回去,做什么呢?”

王羲之也觉得刚才是有点失态,便很诚恳地说:“在下王羲之,一向喜欢鹅,尤其是白鹅,刚刚看到先生的这一群鹅,个个器宇轩昂、羽色鲜亮,真是难得!”王羲之说完,又回过头去看那一群白鹅,开口说道,“先生,你能把这群鹅卖给我吗?多少钱你尽管开口。”

道士沉吟了一会,说道:“这些鹅是我亲手喂养的,我也十分珍爱它们。您既是王羲之,卖给你自然没问题了,我相信你一定会很仔细地照料它们的。”道士顿了顿,接着又说,“我是方外之人,钱财对我没有多大用处,你是个雅士,谈钱也似乎有些俗气了。”

王羲之焦急地问道:“那么您有什么条件?”

道士回答说:“我曾经许下心愿,要抄一部《道德经》,并为此备好了上好的纸笔,只是我这一手字,丑得见不得人,胡乱涂鸦恐怕亵渎了神明,所以一直不敢动笔。今天你既然来了,也是一份善缘,我看就这样吧,我把这群白鹅全部送你,条件是你替我抄写一部《道德经》。”

王羲之起初以为他迟迟不谈价钱,一定会提出什么苛刻的条件,没想到只是要他抄一部《道德经》而已,这有什么困难,“写字”本来也是他的乐趣之一嘛!于是当下便答应了下来。

王羲之一丝不苟地从上午写到下午,才把整部《道德经》抄完。这部由他抄写的经书工工整整、字字隽秀,道士捧在手里如获至宝,而王羲之也高高兴兴地赶着一群白鹅,伴着晚霞和清脆的鹅鸣下山回家了。

一天,王羲之路过集市,见一家饺子铺门口人声鼎沸,热闹非常,尤其是门旁的那两幅对联分外惹人注目,上面写着“经此过不去,知味且常来”十个字,横匾上写的是“鸭儿饺子铺”,但是字却写得呆板无力。王羲之看罢,心中暗想:这样难看的字,也配出现在匾上!他走近一瞧,见铺内有一大锅开水设在一道矮墙旁边,一只只包好的白面饺子好似会飞的小鸟一个接一个地越墙飞来,不偏不倚正好落入滚沸的大锅。王羲之一见十分纳罕,便要了一大碗饺子。等饺子端上来后他才发现,刚刚的那些“小鸟”都玲珑精巧,好像在水上嬉戏的鸭子,真是巧夺天工!他夹起一个饺子,慢慢地送到嘴边,轻轻地咬了一口,顿时,鲜香满口。不知不觉间,他把那一大碗饺子全吃到了肚里。

一顿饱餐之后,王羲之便问店伙计:“请问店主人在哪里?”

店伙计用手指着矮墙说:“回相公,店主人就在墙后。”

王羲之绕过矮墙,见一白发老太太坐在面板前,一个人擀着饺子皮,然后又自己包起了饺子馅,动作麻利极了,白白的饺子转眼即成。更令人惊奇的是,饺子包完之后白发老太太便随手向矮墙那边一抛,鸭儿饺子便一个一个依次越墙而过。

老人高超的技艺令王羲之惊叹不止。他赶忙上前问道:“老人家,您这功夫是多长时间练就的?”老人答道:“不瞒你说,熟练需50年,要做到纯熟则需要一生。”

王羲之沉默了一会儿,品着话中的道理。然后又问:“您的手艺这样高超,为什么门口的对子不请个人写得好一点呢?”

老人气鼓鼓地说:“相公有所不知,并非老太婆我不愿意换个好看的匾,只是善写字的人不好请啊!那些人在写字上刚有了点名气,就自诩为书法家,你见哪位书法家肯为我们老百姓写字。即使写了,我也不稀罕,照我看啊,他们写字的功夫,还不如我这扔饺子的功夫深呢!”虽然老人的话并无所指,可是王羲之听了之后,觉得脸上火辣辣的,羞愧难当。于是,他特意写了一副对联,恭恭敬敬地送给了这位老人。

王羲之任会稽内史的时候有一次到辖域内的蕺山去游玩。那里山明水秀,景色十分怡人,他们饮酒作诗,吟唱取乐,十分尽兴。有个老婆婆拎了一篮子六角形的竹扇在桥边叫卖。那种竹扇很简陋,没有什么装饰,引不起过路人的兴趣,看样子是很难卖出去了,老婆婆十分着急。王羲之看到这情形,很同情那老婆婆,就上前跟她说:“你这竹扇上没画没字,当然卖不出去。我给你题上字,怎么样?”老婆婆不认识王羲之,见他这样热心,也就把竹扇交给他写了。王羲之便吩咐书童把纸笔拿出来,在这些扇子上写几句诗,提几句话,有的上面只写了三两个字。老妇人起先看到这位先生相貌堂堂,身后又有两个人跟随着,想必是个大有来历的人,因此也不敢开口,任凭王羲之在扇子上写字画画。一番加工之后,王羲之把这些扇子还给老婆婆。老婆婆不识字,当然更不懂得欣赏书法,只觉得他写得很潦草,一通涂抹之后又没有要买的意思,于是很不高兴。王羲之安慰她说:“别急。你告诉买扇的人,说上面的字是出自王右军之手,每把一百钱。”说完,王羲之便离开了。老婆婆将信将疑,但还是照他的话做了。集上的人发现了老婆婆售卖的竟是王羲之的真迹,一传十、十传百,一时间,都一窝蜂地拥向老妇人的扇摊,转眼的工夫,扇子就被一抢而空。

老婆婆尝到了甜头,第二天便又拿了一箱扇子到王羲之家中,想请王羲之再替她加工一番。这一次王羲之可就没有再帮忙了。如果是人手一扇王羲之的墨宝,那真迹还有何珍贵可言了?

有一次王羲之去学生家里闲聊,师生二人相谈甚欢。突然王羲之看到学生家的桌子擦拭得一尘不染,光滑洁净,便一时书性大起,当即向学生要了笔墨,省去了纸张,就在这张光滑的桌子上写了起来,写到酣处,字字龙飞凤舞,笔笔淋漓尽致,笔锋遒劲,几乎渗入到桌面里。

学生在旁看得兴起,心想:“老师平常惜字如金,今天却兴致大发,写了满满一桌子的字,真是难得!等老师回去了,我定要叫家人好好地保存,留作纪念,客人来了也好炫耀一番。”

学生送走了王羲之,回到房间一看,差点气得昏死过去,原来桌上的字已经被人刮得干干净净。一问之下,才知是自己的父亲干的好事,学生十分懊恼,但又无法责怪父亲,他的父亲知道了他刮掉了书圣的字迹,也万分懊悔,一边跺脚一边说:“我怎么知道这是王羲之的字!我以为是哪个顽皮的小鬼到处乱写乱涂,竟然写在桌面上,而且还渗入桌面内部,所以才把它刮掉。”虽然学生为了此事懊恼了许久,可是王羲之的字“入木三分”的说法却广为传诵,可见他的字在当时是多么吸引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