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三百年(下)
1942000000010

第10章 潘王变乱血染胭脂河 (2)

所以丝毫不必意外的是,就在宸濠的反心已昭然若揭的时候,这位特等纨绔标准顽童皇帝却在是年八月带了那位销魂的刘贵人和最擅长摇尾巴、且胳膊与大腿又都柔软如绵的俊美江彬并护驾官李龙、将军杨少华、蒙古卫官阿育黎、侍卫郑亘、右都督王蔚云、女卫护江飞曼一行二十余人渡江南行,名义上是南征。当然他的理由还是从大臣的奏折中提炼出来的,那位大臣痛切地陈说:宁王自复护卫以来,骚扰闾阎,钤束官吏,礼乐政令,渐不出自朝廷。臣恐江西之患,不止群盗也。

这样痛切陈词的奏折在那位特等纨绔标准顽童的皇帝那里就变了味道,他借题发挥说正因为如此,所以他必须得到就近之地指挥战斗,因为他颇知兵法,而且屡立不世之奇功。

遇刺

不日到了石头城,早有金陵守臣裕王耀焜、蔚王厚炜及大小官员前来接驾。正德帝和裕王、蔚王并马进城,到了金陵行宫前,蔚王正要扶正德帝下坐骑,这时城中百姓都扶老携幼地前来瞻仰圣容。

忽然人丛中疾窜出一个汉子,接着一道寒光就飞向了正德帝,将军杨少华眼快,急拔腰刀去抵御,可哪里来得及,素知兵法屡立不世之功的正德帝也慌了,他一头就栽下马来。“嚓”的一声响,鲜血喷射,人早已中刃落马。

李龙和杨少华、王蔚云、郑亘、爱育黎、江飞曼等截住刺客撕杀起来,刺客挨了李龙一刀后倒地,杨少华忙上前按住,护驾禁卒七手八脚地捆起来,这时正德帝已避入行宫。受重创气息奄奄的皇弟蔚王厚炜刚进行宫大门,还不没等得到殿上,就两脚一伸,呜呼哀哉了。正德帝马上就垂下来了真诚的泪,他的泪水永远是真诚,他从不会假模假样的,这和他的太祖太宗这些代代世世的皇帝祖宗们完全不同,这一点的不同让这个特等纨绔标准顽童皇帝在另一层的价值体系里显得非常可爱,也完全高过他那些太有建树的祖宗们。臣下忙劝慰说:“刺客本意行刺皇上,不想刀中蔚王,这也是皇上的福大,陛下就不必过于悲伤了。”

江彬护了刘贵人这时刚刚赶到,这只喂得膘肥体胖的狗一看猎物已然到手,为了表示自己的耿耿忠心,它马上就跃上前去对那只已捆绑就绪的阶下囚大吼大叫大扑大咬地狂吠攻击不停。于是那个直立不跪的刺客的膝盖处顿时鲜血淋漓,这是江彬一刀扎进去的结果,谁让江彬喝令他跪下而不听呢;然后江彬又怒喝道:“皇上德沛乾坤仁施天下,四海之内谁人不感恩戴德,可你无怨无仇的,却胆敢在行刺圣躬,你受何人指使?据实供来!”

刺客在疼痛中朝着狂吠的江彬一瞪眼,说:“老子要刺便刺,没受谁的指使。今日被获,算老子晦气。快把咱的头砍了,不必多讲,否则咱可要骂人了!”

正德帝才待要说什么,江彬就插言道:“这种浑人交给地方官去严刑勘谳就是了,何必陛下亲鞫?”正德帝点头,由李龙把刺客带下去,交给南京都佥刘建山,着讯明回奏。

刘建山对刺客严刑拷问,审得该刺客名叫李万春,系受宁王宸濠的指使,以前在京师就假借斗鹌鹑为名曾行刺过一回,那次也是这位好玩胡闹的特等纨绔标准顽童皇帝给他创造了机会。

当时刘瑾让小皇帝知道不仅能斗鸡而且什么鸟儿都能斗,而且更好玩更厉害。此后好长一个时间里,正德小皇帝都让宫中的内监每人畜养一只鹌鹑,做个黑布囊挂在颈子上。所以到了清代,太监进出茶坊酒馆,多胸囊鹌鹑,此皆明宫遗风。同时正德帝还下旨,凡民间有佳种的鹌鹑,能献进宫中赢得皇帝所畜养的那只叫玉孩儿的鹌鹑,赏给千金。于是满京城里的人都想发这笔横财,而且外方各地的人也纷纷来献鹌鹑,由管门的太监一一递入宫里。

那天刘瑾又领来一个江西口音的外方黑汉,他借着斗鹌鹑的机会,见到那位只知道玩就会玩的小皇帝,于是他出乎所有人意料地,霍地从口中掣出一口剑来,飕的一下子就就向正德帝剁来。

亏得正德帝眼快,慌忙闪开,阶下的侍卫甲士一齐上殿来捕刺客。黑汉却哈哈大笑一声,耸身上了殿檐,眨眨眼就已去得无影无踪了。

如今这个黑汉子是受宁王宸濠指使的第二次行刺。刘建山录了口供,据实上闻。正德帝听了大怒道:“宸濠行辈是朕的叔父,朕未曾亏待他,为什么他一再派人暗算于朕?”这问题的答案简单得连小孩子都感觉不必回答,可这位真诚的纨绔顽童皇帝却一直在自问着,同时他愤愤地传谕把李万春磔尸,并颁知江西巡抚张钦监视宸濠行动,待御驾还京再行发落。

可事实上,正德帝一点还京的意思也没有,只管在金陵翱游各处名胜,因怕招摇耳目再引来刺客,就改扮成商人模样,一路上正德帝自称朱寿,刘贵人改称刘夫人,每到一处寺院道观都施舍很多,凡寺里观中的佛像绣袍、神龛绣幔等一例更易,有“朱寿、刘夫人同铸”字样的铜制钟鼓于天宁寺至今犹存的。

那一天,正德帝游览雨花台,雨花台在江宁县的南面,雄据在冈埠的最高处,遥眺大江,好似长蛇盘绕一般,下瞰石头城,小若盘匜。正德帝临高四瞩,不觉胸襟俱旷。细辨民间庐舍,类沧海之滴水、太仓之粒粟,诚所谓登泰岳而小天下。见景生情,正德帝那长置久闲不用的智慧就化作了一首诗:

遥从山北望江南,秋色西来天蔚蓝。

城市餐霞云梦楼,回首远瞰洞庭柑。

澎湃腾濬走江声,二道长垣雁齿横。

古寺至今风雨夜,铁沙依旧照波明。

正德帝吟罢,就令杨少华逐字用剑镌在石上,算是登临纪念;然后率刘贵人等下了雨花台,再上聚宝山。

聚宝山就在雨花台的侧面,山上的细碎小石光华晶莹好似宝石,澄黄若玛瑙,碧绿如翡翠,颜色鲜艳又灿烂,因此被称为聚宝山。遥望聚宝山,其山势高出云表,山形很是巍峨巉峻,但走上去游览时却并不难行。到了山颠,俯瞰金陵城中,真是了如指掌,犹如三国黄忠之夺定军山必先争天荡山以登览获得的效果,当然江宁的聚宝山也原为兵家必争之地,聚宝山如其有失,金陵就在囊中了。

正德帝眺望了一会,徘徊赞叹,又游览了山麓的梅冈。冈上正值黄花遍地,香郁袭人。正德帝折了几枝黄菊,戏笑着给刘贵人簪在头上。梅冈本是江宁胜地,到了冬天,梅花数十株,芳馥之气四溢山麓,雅人高士踏雪寻梅络绎不绝。正德帝流连半晌,才循路下了梅冈,又在山村里玩了一圈,但见男耕女织,孜孜不辍,不觉叹口气道:“今日得以目睹乡景,方知黎民劳苦以生财,供国家征取赋税,且还安然不以为怨,这样的良民真真让人感动啊。”说到这里,不觉中心有感,又咏了几句山韵即景诗,什么:

乡村峡道路回环,满地茱萸碧水湾。

蹊径踏来游未倦,回瞰又见小金山。

正德帝就这样一路游览,随处题咏,都由江彬记了下来。回京之后,经翰林学士毛啬删整,刊行御制南游诗集。

这时刘贵人已腿软足弱得行不动走不了,杨少华便去唤了一乘轿椅来给她乘坐。看看到了牛头山下,那山有两个尖峰,遥遥对峙,叫做双阙。东西两峰矗立霄汉,好似牛角一般。宋时金邦入寇,宋将岳武穆曾于牛头山下埋伏了几千健卒,大败兀术雄兵十万。正德帝亲自寻到了当年岳武穆杀贼处与扎营的遗迹,欷歔凭吊,徘徊叹息道:“岳氏忠心,至今犹传芳名。如此看来做臣子的忠心报国,原不会错!”就又中心有感,而吟了一首七绝刻在山石上:

春秋昔传古名相,清风今播宋贤良。

历朝祠宇都寥落,抚读残碑字几行。

经过牛头山,是一个大市集,叫做集贤村,正是当年岳武穆屯兵御寇处,可惜其名已更,而古迹也淹没不彰。到了集贤村中,却见乡民童叟妇女都打扮得衣裳整洁,纷纷往村西去,象赴什么集会。正德帝令江彬上去一探听,乡民们听不懂他的关外口音,而江皇犬又态度蛮横,两下险些儿打了起来;杨少华忙和和气气地上前去打圆场,并乘机问明了缘故。原来这天恰是斗姥诞辰日,白云长老在西村的荒寺里开坛讲经。据说他和梁武帝时的宝志法师一样,讲到了妙处,天上会如降雨一样落下花片儿来,沾一瓣在身上,就可以延年却病祛除不祥,所以举村如狂。

最是好玩的正德帝对这个热闹当然不会不瞧。走了有半里多路,一座黄墙惨淡的大寺院赫然呈现眼前,其时寺前的人已拥挤得水泄不通,幸而大寺四周都是荒芜空地,空地上满搭着布棚帐篷卖茶卖食的,凡是酒肆莱馆有的,这棚篷中就一应俱有;西边的草场上都是一群走江湖的,什么练拳的、卖狗皮膏的、走绳索穿火圈的、针灸的、按摩的等等星罗棋布。再瞧那座寺院,门上匾额的字迹多半剥落,只隐隐辨得出“上方禅院”四个大字儿,原来是座年久失葺少修的破败枯庙。寺门口拥着的人一个个仰高了脖子、大张开着嘴,两只眼睛直向寺中瞧。

正德帝也要看个究竟,只是挤不上去。李龙就大吼一声,两臂往四下里一挥,那些百姓多数都跌跌撞撞,一时避让不迭的则被李龙推倒在地,众人齐声大骂起来。李龙也不去睬他们,只管护着刘贵人的轿椅往寺中直冲进去。后面接着是杨少华当先,江彬断后,护正德帝进了寺。

进到寺中,是一带长廊,大雄宝殿还在里面,于是就再把众人分开。长廊走完,就是大雄宝殿了。殿上设着一座三尺高的经坛,坛上四面坐满了僧人。正中一只长案,供着诸佛菩萨,一截齐地摆着九只铜香炉,炉中香烟缥缈,僧众寂静无哗。经坛是南向的,坛的后方设有莲花宝座,虎皮毡子,绣花垫褥,座下放置着一对金漆狮子作为踏脚。这时座上空着,讲经的长老还没有登坛。坛下四周排列着百来把绣垫的缎椅,大约是给本邑官眷和绅士眷属们坐听讲经预备的。有十来个知客僧在坛后的木凳上坐着,以分男女的界限。至于那些平常百姓,就只好在大殿廊前廊下站立着听了。坛前有七八尺高的大香炉子,焚着满满的一炉绛檀,烟雾迷漫,一会儿来听经的官眷绅属们都熏得眼泪鼻涕刺刺扯扯地挥个不住。

这时一个小沙弥飞奔下来,对坛中的首席和尚附耳讲了几句,就又匆匆进去了。首席和尚拿起槌儿当当当地连击三下玉磐。下首的和尚也把木鱼敲响相应,接着撞钟擂鼓,霎时间铙钹锣鼓一齐敲打起来。经坛上共有四十九个和尚,坛下擂鼓打钟的小和尚不在其内。这四十九个和尚每人手里敲着一样法器,丁咚堂啷地响着,震耳欲破。

在众器响亮杂沓之中,忽听又清越又尖锐的一响,这众浊中的清磐立时冲破了嘈杂,超出众法器之外。锣鼓铙钹不约而同地戛然停住。清磐再鸣,继这磐石声而起的是幽静的丝竹声音了。什么笙、箫、管、笛、胡拨、琵琶、筝篌、锦瑟,悠悠扬扬奏起,如风鸣如鹤唳,虽皇帝春祭时的细乐也不过如是。细声齐作后,众人知道那个长老快要登坛了,就瞪圆了眼地争着瞻仰佛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