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大明三百年(下)
1942000000031

第31章 花月琴声愁 (1)

长期服用丹石的世宗终于圣躬不豫,于公元1566年病倒了,朝廷的大事都由徐阶相国一人主持,好似武宗时的杨廷和一般,徐相国的确算得是调和鼎鼐、燮理阴阳了,于是他也位列公孤,明有三公三孤,为太师、太傅、太保,少师、少傅、少保。

此时徐相国的家眷还在老家吴中,于是徐相国就派了几名得力的家人,把相国夫人接进京来。相国夫人魏氏很敬佛,到京后,差不多每天都到各处的寺院中进香,还不忘带上她的女儿眉云小姐。当初在吴中时,也是没有一天不这样的。

其时吴中有三个名士,第一个是人人所知道的唐寅唐伯虎,第二个是祝允明枝山,还有一个叫文璧征明。这三位名士一样的文采风流、学问渊博。尤其唐伯虎又工诗善画,每一绝出,吴中闺秀都争诵一时。一些放荡的侯门姬妾往往借求画为名,暗底下免不得蓝桥偷渡。所以唐伯虎在吴中的艳情故事很多,在和那些大家闺秀通书联句中,为情诗艳词不知呕尽了多少心血。

那一天,魏夫人同了眉云小姐进香净坛寺,顺道游虎丘。恰巧风流才子唐伯虎同了文征明、祝枝山、徐昌谷等一班名土也在那里徘徊吟哦。当艳丽无俦千娇百媚的眉云小姐从他们的面前一经过,就把这几位风流名士都看呆了。

尤其唐伯虎,越看越爱,竟舍了众人悄悄地跟在后面。一阵阵风送翠袖余香,弄得自命不凡的唐伯虎神迷意乱。直到母女俩上了青布小轿,回府去了,唐伯虎还是呆立在那里,文征明远远看见,不禁十分好笑,轻轻地蹑行近前,猛地在伯虎的肩上一拍:“红日快要斜西了!”唐寅回过神来也不觉不好意思,就好笑道:“美人、名马是人人喜欢的,你不看见方才的美人儿,只怕夫差的西施也不过如此。”

唐寅回去后就吮笔挥毫,把这位念念不忘的美人艳美笑貌在闭目静静意会出来,画成一幅玉容相思图,早晚相对,废寝忘餐。

殉情

五月初五日,吴中风俗在湖中竞赛龙舟。其时仕女如云,都来看水上竞渡。唐寅也没精打采地信步到了湖畔,看了一会龙舟,负着手在河沿踱了一转,感觉薰风拂拂吹人欲醉,正要去找文征明、祝枝山等人,才回身走了几步,突然空中坠下一样东西来,正砸在他头上,很是疼痛,抬起头来才要发作,却见朱楼数幢、碧窗半掩,窗沿上依凭着一个美人儿,秋波盈盈向唐寅嫣然一笑就缩身进去了。

唐寅被她这一笑,气儿早消得无影无踪,又觉得那美人十分面熟,稍一回想,蓦然记起正是那天虎丘偶遇的美人!再俯身看掉下来的东西,却是一柄牙骨锦云折扇。扇上题有诗句,簪花妙格,书法非常秀媚,分明是闺中人手笔,另一面画着一幅晴云岚霭,对于诗画,唐寅是个中能手,尤其是出自心仪美人之手笔,他正在把玩得爱不忍释,陡觉得有人轻轻地牵了衣袖一下,唐寅回过身来,见是一个双髻垂发的丫环,粉脸微泛红霞,掩口微笑道:“我家小姐拜上相公,适才得罪了尊驾!”

唐寅笑答道:“你们小姐贵姓?”丫环道:“姓徐。”唐寅笑道:“这扇儿上题款的眉云可是你家小姐的芳名?”丫环把脸儿一侧:“闺中人的名儿不便对相公说,相公也不必问。”唐寅笑了笑,将自己的一柄扇子给了她,作为回礼。

那个丫环持扇回去了,唐寅犹昂了头向窗上望了一会,却不见美人影踪,回顾河畔绿水茫茫泉声杂沓,点头叹息了一下,徘徊半晌玉人杳然,只得一步懒一步地回去。

这以后,这河隔岸的小楼一角,双扉对启处,一个少年士人不时地倚窗浏览,看江上帆影扶疏,水鸟往来掠着湖波。每到月上黄昏,便焚起云檀,盘膝抚琴。一阕未终,对楼碧窗就会“呀”的一声开了,一个雪肤花貌的美人故意作一副玩月状在细听士人抚琴,那士人就越发抚得琴韵悠扬令人神往。自然这弹琴的士人就是六如唐寅,而那听琴的美人也正是徐家的眉云小姐。

这样一天天地过去,光阴流水,转眼深秋时节,篱边黄菊落英,江上芙蓉隔岸。这个时候,吴中的士大夫多往胜地看花,携榼高会、任情题咏、互相唱和。唐寅也邀文征明、祝枝山、徐昌谷等人终日玩山游水,到处吟诗留句。

那天黄昏,唐寅才从文璧那里豪饮归来,微带醉意地看见那天索扇儿的小鬟笑嘻嘻地走过小桥来,到了唐寅的小楼上,把个纸封儿往桌上一丢,就格格笑着飞跑下楼了。唐寅把纸封拆开一瞧,却是一张紫兰花的涛笺。笺上书有词儿两阕,左边的角上写着“求正吟坛”四字,字迹娟秀,尤令人感觉可爱,唐寅更是爱得不能再爱:

碧窗秋露冷如冰,素月半帘明。白云依旧,夜色凉深。何处步云行?虫声懒,草霜轻,不胜情。湖畔琴韵,楼下吹箫,梦回乍醒。诉衷情人生悲秋无限,韶华去难见。山水重重,遥瞰天远。院落沉沉,人声寂寂,图书仙馆。叶凋残萧瑟,柔情似水,佳人肠断。撼庭秋……

唐寅读罢,感觉词虽做得一般,却也不失一番古意,于是他也书上一阕以答她:

绿窗朱户,小楼听微雨。意无聊,炉火温香醑,江边候信潮。花香含粉黛,寒雨打芭蕉。清深有谁知?恨迢迢。女冠子睛窗明,绿杨前,倚花边。燕掠水,日如年,风袅袅,香阵阵,望婵娟。花儿好,满庭院,蝶流连。山起云,柳锁烟。松涛急,湖水碧。不尽言……

唐寅写完,仍把原封封固,等那个小鬟来取。第二天晚上,那小鬟果然来了,唐寅假意谦逊着自己的文字粗俗,请你们小姐莫见笑,就把纸封递给她。

从此这个小鬟就上楼下楼来回渡小桥,做了一个牵线的红娘,朝往夜来不久,眉云小姐的香闺中就渐渐有了唐寅的足迹。从前的琴音吟诗声都是隔河相应,现在却是一对璧人并肩倚窗对月唱和了,一时间,无限的快乐让两颗年轻的心幸福极了。不想徐相国忽然打发人来接夫人小姐进京。魏夫人忙着收拾东西,她的小姐却和唐寅依依不舍,唐寅悲痛得涕泪纵横,眉云小姐更是哭得婉转娇啼,梨花春带雨;连那个来回跑腿牵线作红娘的小鬟秋香也在一旁替他们垂泪。

眼睁睁地瞧着心上人解缆北去,唐寅怎么能舍得,正要雇舟也追踪前往,正值文征明、祝枝山、徐昌谷三个孝廉公进京会试,于是四人一块儿扬帆北上。不日到了都下,文征明等都去筹划赴试,而唐寅却一心只有眉云小姐身上,他的全部努力都用到了打探徐相国私第地址上了,结果虽然知道在东安门外,但侯门似海,根本无法一通消息。

幸得魏夫人信佛,不时带了眉云小姐往各处寺院里进香,唐寅远远地随着,和眉云小姐相逢是自然的,他们彼此心中会意,只是不能说话,又经小鬟秋香设法,偷偷地在相府后花园叙会过几次,却终及不来在吴中时快乐。

眉云小姐因此愁眉不展,忧容满面。魏夫人知道她女儿的红鸾星动了,就在徐相国面前屡屡提起眉云小姐的姻事。

是年的文征明官星照命,在三千举子中独占魁首。榜发之后,新科翰林都去参谒老师。徐相国见自己的门生一个个都是少年才俊,不由得眉开眼笑,起了择婿之念。与魏夫人一商量,说起众翰林中,那个姓文的同乡人才貌双全,实在理想。魏夫人也极力赞成。徐相国便使人去打探,知文征明中馈尚虚。徐相国大喜,于朝见时在驾前将文征明保举了一下。不多几天上谕下来,授文征明为翰林院待诏,少年学士一朝得第,益显得翩翩风采。徐相国这才召文征明到了私第,面许婚姻。

文征明不知有唐寅的隐情在里面,见宰相的小姐肯配给自己,又兼徐相国是老师,且还有推举之恩,自然十二分的愿意。

谁知徐相国和文征明在内堂谈婚论嫁时,凑巧被乖觉的小鬟秋香听得了,忙去报告眉云小姐。眉云小姐顿时触目惊心,原来她和唐寅早订有白首之约,但在父母面前又不好明言。正在千愁万虑,听说老父替她择定了佳婿,于是搀着秋香懒懒地走下楼来,在屏风背后悄悄地偷瞧了一会,见文征明蓝袍玉带、云锦乌纱,那一种潇洒出尘文采风流的气概丝毫不亚于唐寅的风仪俊美、举止隽雅,而且还是少年登科风光无比。眉云小姐呆了半晌,仍然没精打采地扶着秋香上楼去了。

这里徐相国翁婿两个欢笑畅饮,酒到了半酣,徐相国向文征明索要聘物,文征明从腰间解下一个双玉燕渔舟,郑重地奉给徐相国。徐相国笑道:“天缘巧合,不可无诗,敢求珠玉一章,以作团圆的预庆。”

文征明正要显示一下他的才学,于是研墨吮毫,略一思索,就飕飕写道:

珠翠飘灯画小舫,箫声引凤月映窗。

佳酿还须花前醉,玉洁冰清燕一双。

徐相国读罢赞不绝口,忙叫侍婢到闺中呈给眉云小姐。过了一会儿,那侍婢拿了还聘下楼,是一股羊脂玉的钗儿,晶莹洁白,似汉代的佳品。外有云笺一纸,簪花妙格,书着和诗一章:

碧水舟轻趁急流,十弯九曲落花江。

堤边垂有丝丝柳,系住穿帘燕一双。

徐相国忙笑着谦逊道:“珠玉在前,献丑了!”文征明也忙谦逊了几句。

光阴如流水,又过了半月。唐寅仍天天来相国府第打探眉云小姐的消息,想待小鬟秋香出来,趁个空儿和眉云小姐晤会一下。他对于徐相国把眉云许给文征明的事一点也不知道。因为这时的祝枝山和徐昌谷会试名落孙山,早已匆匆南归,只有文征明身登仕途。唐寅是个傲骨天成的人,见文征明登第就有大愿意与他相见。文征明正是所谓贵人多事,忙得不亦乐乎,自然无暇去访唐寅。这样一来,两下里就此隔膜起来,弄得音讯都不通了。

那天晚上,唐寅又到相国的后园,正见秋香两眼红红地走出来。她一见了唐寅,忍不住流泪满面,呜咽得说不出话来。唐寅忙问道:“你怎么这样伤心?”满园的梨花都含着悲意,斜阳射在黄墙上惨红如血。被风吹皱的一池碧水,似美人盈盈的秋波含着欲堕的珠泪。秋香哽咽着说:“我家小姐已于昨天的晚上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