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厚黑学全书2
19423000000023

第23章 忍者无敌(1)

忍为上策

由于文明的变迁,现代的社会和往昔已有很大的不同,许多人可以毫无顾忌地在他人面前表现出不甘心、悔恨、愤怒、厌恶、不满、嫉妒等情感。不光是男性如此,连女性也不例外,这真是个令人感到恐怖的时代。

虽然女性不一定要在所有的场合都保持优雅的言行,可是,有许多男性都避讳的话,有的女性却能轻易地说出口,真令人难以置信。

“暴躁就是吃亏”,暴躁往往会无缘无故地迁怒于他人,而从各种角度来看,也的确如此。首先,不仅自己会变得不愉快,同时他人也会感到不高兴;其次,会使别人对自己“敬而远之”。

尤其是表现欲强、任性或歇斯底里的女性,更令人难以应付。

当这种人对于事情看不顺眼时,刚才的喜悦会一扫而空,刹那间爆发出无名怒火,使人难以判断究竟刚才的她,还是现在的她,才是真正的实像。

平常我们与他人交往,只要以诚相待,必然会获得相同的回报,而对方的心情如何,我们大致都能体会出来。可是,若是面对一个歇斯底里的人,就很难预料他何时会改变脾气了。虽然自己真诚地与对方交往,对方却无端的发怒,在和这种人相处时,就要谨慎,避免让对方生气。

有一位太太,一旦发起怒来,不管置身何处,都会不顾一切地大声责骂丈夫,并且随手乱丢东西,甚至菜刀和水果刀都出笼了。然而,平时的她倒是一个人情味很浓的人。当她听到不中听的话或看到不顺眼的事时,便会一反常态;如果此时有人敢当和事佬,不但会火上加油,而且还有挨骂受打之忧。所以,碰到这种情形,他人往往只能站在一旁提心吊胆。

有本经书上说:“对一切都感到愤怒、怀恨在心、故意抹杀他人的美德、贪图非分之想、只顾外表的人,都是非人。”

许多人常因对方说话不讲道理而生气,可是面对一个不讲理的人而生气,自己岂不是更不讲理吗?所以,我们应该尽量地控制自己,凡事能忍则忍。

忍人之所不能忍

不愠不火是一种善于忍耐的处世之道。古人说:“忍人之所不能忍,才能为人所不能为。”

成熟老练的人素来将忍耐视为一种做人的分寸。

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说:“孔子之忍饥,颜子之忍贫,闵子之忍寒,淮阴之忍辱,张公之忍居,娄公之忍侮;古之为圣为贤,建功树业,立身处世,未有不得力于忍也。凡遇不顺之境者其法诸。”

所以,学会忍耐是很重要的。不过,当忍耐掺入了阴柔,变成了一种相安无事、与世无争、苟且偷安的处世哲学后,它就走向了反面。

因此,林语堂先生曾这样的批判:“遇事忍耐为中国人的崇高品质,凡对中国有所了解的人都不否认这一点。然而这种品质走得太远了,以致成了中国人的恶习:中国人已经容忍了许多西方人从来不能容忍的暴政、动荡不安和腐败的统治,他们似乎认为这些也是自然法则的组成部分。”

的确,如果让忍耐浓浓地烙上了保守、落后、安命不争、平庸、易满足、缺乏进取心、衰老退化、奴性、软弱、过于自卑等痕迹时,那么,这样的忍耐就变了味,一定叫人憋气、叫人难受、叫人窝囊、叫人痛苦……

那么,怎样才叫“会忍耐”呢?即什么叫能忍、会忍、善忍呢?

将忍耐作为一种谋略:“小不忍则乱大谋”是指忍的原则,“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是指忍的效果。老子关于祸福关系的论述,为后人广为传颂,那就是“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因此,身处逆境,置身祸中,要学会忍,“百忍成钢”,在逆境中要学会忍,才能成就大事,忍得一时苦,方为人上人。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遭受一番苦难,忍一忍,熬过去,就可以接受天将降之大任了。在困境中要甘于承受一切,这种忍耐是达到某一种志向的手段,是为达到某种“大谋”的退却,绝不是为忍而忍。当人们将忍耐看做是唯一的目的时,当忍耐变成逆来顺受、失去抗争时,这种忍耐就毫无积极意义了。

积极的忍耐,绝不是意味着人格的渺小,自我的萎缩,它只是将可贵的、独立的自我暂时“隐藏”起来,他仍在(默默地)干自己想干的事,仍在做(悄悄地)自己想做的事。这种人的忍耐,软中透硬,柔中带刚,不以牺牲自己独立人格为代价,不奴性十足,不苟安偷生,不窝囊,也就没有失意之感。

忍耐还可作为保存自己力量的重要手段。当敌我之间的力量太悬殊、正义与邪恶之间的势力差距太大时,忍耐,便作为一种最为明智的退却手段,不硬拼,不消磨自己的元气,将力量慢慢地蓄积起来。所以这种忍耐,绝不是对传统的习惯势力、落后势力的妥协和投降,一旦时机成熟,羽毛丰了,翅膀硬了,爪子利了,就会乘其不备,猛然一击,让邪恶永不翻身。

《菜根谭》中有一句话:“处世让一步为高,退步即进步的根本;待人宽一分是福,利人是利己的根基。”忍住自己的私欲、怒火,实际上是帮助你自己成就大业。

忍即是抗争

世上没有绝对的东西。这里要说的即是一种相对的忍让,是另外一种抗争方式。以下的例子有助于理解这种忍让的质与度。

在改革开放后的某集贸市场上,有一个无赖,他仗着自己练过几天功夫,会耍几手拳脚,在小镇的农贸市场上为非作歹、为所欲为。最令人气愤的是,他总是拎了这个摊上的鸡,又拿了另一个案上的肉,却总是不给钱。谁要向他讨,他就说先赊着以后一块儿给。可谁真正向他要,他便或是大打出手,或是想法子弄得你无法在这儿待下去,人家对他是敢怒不敢言。

有一天,这个无赖又来到市场上。他走到一个猪肉摊前,点着一块肉要摊主割下来给他,那位摊主也是位青年,听他一说二话不讲,操起刀就在案子边的条石上霍霍地磨了起来。这个无赖见此,只好站在那儿等着。此时,摊边上的人开始聚集过来,一半是看热闹,一半也是目睹一下这个无赖的横行。

岂知,这位摊主磨了好几分钟还没有罢手。此时,无赖急了,张口就骂,要摊主赶快。只见这位摊主不紧不慢地回应了一声,把磨得锃亮的刀往阳光下一摆,一道寒光直照到无赖的眼睛上去。这个无赖心中一惊,不由得打了一个冷战,又催摊主快割肉,但语气明显缓和了一些。摊主拿着刀,对着这个无赖想要的那块肉就砍下去,只听“刷”的一声,一大块齐整整的肉就被割了下来。更令人叫绝的是,也就是这一刀,把肉中连着的骨头也一点没渣地砍断了。见此情形,这个无赖心中又是一愣。

事情还没有完,摊主把肉砍完之后,并不是照一般那样,把刀搁在案子上就算了,而是出人意料地朝身边几尺远的一块木板上扔去。随着一声响,那把剁肉刀便插在木板上,与其他几把并排着。哦!原来这是他的刀板。同样令人奇怪的是,这回这个无赖并没有像往常那样,拿起肉便扬长而去,而是叫摊主称称,交了钱才回去。

在直面流氓式的挑衅时,在你的力量还不能以暴制暴时,先忍一忍可以避免直接的冲突,暂时保全自己,并在这相对安全的间隙当中考虑接下来的应付办法。用什么办法才能制服对手呢,前面例子中卖肉的摊主做得很妙。他手中唯一的武器是刀,那么就先亮它出来。他最好的手艺也许就是与切肉有关的活计了,那么也把它亮出来。这一系列又完成得自然,巧妙,让对手感觉到他恭顺之时,又适时地让其看见刀口的寒光,隐隐地提示着自己的立场,即不可侮。而此后切肉、扔刀的一系列动作更加强了这一立场。

忍让,不仅为相对的弱方赢得了应变的时间,而且借助隐忍的外表,弱方对强方的威胁会加倍地影射到强方的心里,或者说给强方一个想象威胁的空间。强方有可能会这么想:他隐忍时尚且有这般威胁,他若发怒时该是怎样啊。他那么随意一下就见功夫,若他把浑身解数都使出来,将何等厉害啊。有了这种顾虑,强者自然会收敛自己的恶行,而忍耐的一方则不战而胜。

孙膑的“忍”

老子在《道德经》中说:“曲则全,枉则直,洼则盈,敝则新,少则得,多则惑。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哉?诚全而归之。”受得住委屈,方能保全自己;经得起冤屈,事理才能得到伸直,低洼才能盈满,凋敝反得新生,少取反而多得,贪多反而痴迷。其实在危难中能够保全自己的,全都懂得这个道理。以退为进,以忍为攻,这才是为政求事的最妙法则。

宋代苏洵曾经说过:“一忍可以制百辱,一静可以制百动。”战国时有一位忍辱负重,奋斗不息的杰出军事家,他一生坎坷不平,甚至连真实姓名都没留下,只因其曾遭陷害受过膑刑(砍掉两块膝盖骨的刑罚),故史书上称他为孙膑。

孙膑少年时便下定决心学习兵法,准备做出一番大事业。成年后,他出外游学,到深山里拜精通兵法和纵横捭阖之术的隐士鬼谷子先生为师,勤奋地学习兵法阵式。鬼谷子把《孙子兵法》教给孙膑,不到三天孙膑便能倒背如流,并且根据自己的理解阐述了许多精辟独到的见解。鬼谷子为他奇异的军事才能而兴奋地说:“这一下,大军事家孙武后继有人了!”

孙膑有个同学叫庞涓,对孙膑的才能十分忌妒,但表面上却装作和孙膑很要好,相约以后一旦得志,彼此互不相忘。后来,庞涓先行下山,在魏国作了将军。他派人邀孙膑下山共同辅佐魏王。孙膑到来之后,他先是虚情假意地热烈欢迎,而后委之以客卿的官职,孙膑自然对不忘旧日同窗之情的庞涓感激万分。然而半年之后,庞涓却玩弄阴谋手段,捏造罪名,诬陷孙膑私通齐国,对他施以膑刑,脸上也刺上字,目的在于从精神上销蚀孙膑。

对庞涓所做的一切,起初孙膑毫不知情,后来当他知道使自己成为一个不能行走废人的元凶就是庞涓时,下定决心要报仇雪恨。他摆脱庞涓手下的监视,暗地里潜心研究兵书战策,准备有朝一日逃离虎口。为了蒙骗监视他的人,孙膑甚至装疯卖傻,以粪便为食,与牲畜做伴。

不久,齐国使者来到魏国,暗中探访孙膑,把他藏入车中带回齐国。在一次王公贵族的赛马活动中,大将田忌将足智多谋的孙膑推荐给齐威王。在齐威王面前,孙膑畅谈兵法,尽叙平生所学,受到齐威王的赏识,被任命为齐国军师。从此,孙膑开始在战国风云齐聚的军事舞台上大显身手。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庞涓率大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企图一举消灭赵国。孙膑与田忌商量,提出“围魏救赵”的作战方针,不但解了邯郸危急,并且在次年的桂陵之战中以逸待劳,大破魏军,此战魏军几乎全军覆灭,庞涓仅率少数兵士仓皇逃脱。

桂陵之战后十三年,魏王又派庞涓率兵攻韩。齐王答应救援,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攻魏救韩。孙膑冷静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具体情况,根据魏军悍勇轻敌和急于求成的心理,提出退兵减灶的作战方针,忍一忍魏军狂妄之气,诱敌深入。而后齐军故意作出怯战的样子,减少锅灶表示齐军已大多逃亡,以此来麻痹敌人。魏军果然中计,穷追猛赶,齐军却一味退却,最后在山高路窄,树多林密的马陵道设下埋伏。同时,孙膑还命人把路旁一棵大树的树皮刮去并写上“庞涓死于此树之下”八个大字,并吩咐士兵说:“夜里发现红光,就一齐放箭!”

天黑之后,庞涓率兵马不停蹄地追到马陵道。但见路上横七竖八地扔着许多木头,便命士兵下马下车,准备开路追击,却忽然看见路边的白色树干上隐隐约约有几个大字。庞涓疑心特重,便命人点火观看,但没等看完就连叫不好。但为时已晚,齐军乱箭齐发,魏军顿时大乱,四面被围,箭如雨下,既无法抵抗,又无路可逃。庞涓自己也身负重伤,眼见败局已定,绝无挽回的余地,只好垂头丧气地拔剑自刎,齐军大获全胜。这就是历史上着名的马陵之战,而孙膑则从此名扬天下。

孙膑的确是位杰出的军事家,同时也是一个深知忍字秘诀的人。面对命运的不公,面对“朋友”的诬陷,他仍能忍隐不发,潜心等待时机的到来。这不但需要一份惊人的耐力,同时也需要有一种卓越的审视力和观察力。

是可忍,孰不可忍

夏天催人欲睡的季节,教徒们被牧师又长又臭的布道搞得个个昏然欲睡。有些人甚至忍不住打起瞌睡来了,最后教堂里的人几乎都在打瞌睡。只有一个绅士,上身挺直,专心听道,跟四周的人完全不一样。

他不是别人,正是当时鼎鼎有名的英国首相格莱斯顿。

后来有人好奇地问格莱斯顿:“奇怪,每一个人都听得打起了瞌睡,甚至干脆小睡一场,为什么只有你那么用心地听?”

格莱斯顿微笑着说:“是这样的:听这么一无可取的讲道,老实讲,我也很想打瞌睡,可是,我突然想到,何不用这件事来试试自己,能够忍耐到什么程度?我聚精会神地从头听完。刚才我还告诉自己,你呀,忍耐得好,以这种耐力去面对政治上的种种难题,还有什么事不能解决呢?所以说,我对今天的讲道,感触至深,对我的好处和启示,可真是太大了。”

当“智慧”已经失败,“天才”无能为力,“机智”与“手腕”也已没用,其他各种能力已束手无策,宣告绝望的时候,走来了一个“忍耐”。由于坚持,得到了成功,不可能的成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