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印象
人际交往,给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第一印象不好,对方自然就不想再进一步地了解你了。如果认为你的个性不合他的胃口,则不论你如何积极地努力,对方也不会坦诚接纳你。好不容易有初次见面的机会,如果不善加利用,随随便便敷衍了事,无法予人深刻印象,则别人自然会立刻把你置诸脑后。
有表现能力的人,即使随口说出一句话,也能震惊四座,令人佩服。如果你的言辞妙趣横生,就会给人一见如故,相识恨晚的感觉。如果你只是一个闻屁虫,或是一个只会谈粗俗不能谈高雅或只懂谈学术不懂世故人情的人,谈话就无法沟通,即使有第二次会面机会,人家也不会看上你。
要使自己的谈吐幽默风趣,就必须先仔细聆听对方的谈话,然后才能针对他的话做适当的反应。谈话时态度要轻松,开始的时候,自己尽量避免讲话,以表示尊敬的态度,让对方先发表意见。
在谈话中引出能令对方深入谈论的话题,随时利用语调和手势赞同,造成融洽的气氛,若能够适时插几句表示同意的话,更可以发挥润滑剂的作用,使得谈话顺利地展开。然而究竟在什么时候打岔,用什么话表示同意最恰当,都必须经过审慎的考虑。配合对方所流露出喜怒哀乐的情绪,做适当的反应:他高兴时,你也跟着兴高采烈;他情绪低落时,你也不妨唉声叹气,有所感触。总之一定要随时附和对方谈话的情绪,使谈话的气氛保持和谐。
当你这样做的时候,讲话的人就会因为你分享了他的情绪、赞同他的见解,而对这种谈话的气氛感到满足。如此一来就会有第二次、第三次,以至于连续不断地会晤了。
能够这样,就可达到一回生,二回熟,三回交朋友的程度,既然做了“朋友”,你之所求当然就不会被轻易拒绝了。
许诺就要兑现
《敏拉波尼》杂志的出版人琼斯,曾用一种很好的技巧,树立起了他的声誉,结果由一个普通的职员升为一家报馆的主人。
琼斯在开始他的建树计划时,首先向一家银行借了50美元他并不急需要用的钱。他说:“我之所以借钱,是为了树立我的声誉。其实我根本就没有动过这笔借款,当借期一到,我便立即将这50美元钱还给了银行。几次以后,我便得到了这家银行的信任,银行借给我的数目也渐渐大了起来。我最后一次借款的数值是2000美元。这次我用它去发展我的业务。”
琼斯还说:“后来,我计划出版一份商业方面的报纸,但办报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我估计了一下,起码需要1.5万美元,而我手头上总共才不过5000美元。于是,我再次到那家银行,也再次去找每次借我钱的那个职员,当我将计划原原本本地告诉他以后,他愿意借给我1万美元。不过,他要我与银行的经理洽谈一下。最后,这位经理同意如数借给我1万美元,还说:‘我虽然对琼斯先生不太熟悉,不过我注意到多少年以来琼斯先生一直向我们借款,并且每次都按时还清。’”琼斯是使用心计获得别人的信赖的。
获得众人的信任,铸就自己的信誉,不论你采取何种方法,但笃诚、守信及勤劳是最根本的要诀。
如果说实现对自己许下的诺言是负责任的表现的话,那么同样地,别人遵守诺言也是诚实、负责任的表现。
承诺的力量是强大的。遵守并实现你的承诺会使你在困难的时候得到真正的帮助,会使你在孤独的时候得到友情的温暖。因为你信守诺言,你的诚实可靠的形象推销了你自己,你便会在生意上、婚姻上、家庭上获得成功。
这并不是空话,有许多事实可以证明这一点,国外国内知名度很高的企业无不把信誉推到第一位,受人尊敬的人无不是守信用的楷模。
相反地,有些人随随便便地向别人开“空头支票”,临到头来又不兑现,相信他们无论在哪一方面都不会成功的。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信守诺言呢?
首先,你在许诺的时候是否想过“我真的能履行诺言吗?”这句话。
如果你有自知之明的话,如果你对自己的能力有正确的估价的话,你就很容易回答这个问题了。
往往可惜的是有些人并不了解自己。他们认为自己能够做到,但实际处理事务时,感到力不从心,最后不得不放弃原来的承诺,结果如何不言自明。
在感到自己做不到时,你最好不要轻率地向别人许诺,这样会有许多好处:别人只能表示遗憾,并不会认为你说话不算数,因而不会产生对你的不信任感;在很多情况下,事情和形势已经变化了,你做不到但并没有许诺,事后你也不会为难。
其次,在你已经许诺了以后,你就应该认真地对待,努力地去实现它。
一个小小的承诺,比如“我今晚9点钟回家”。在你完全可以做到的情况下绝不要掉以轻心,你已经承诺9点钟回家,这时你的同事邀你出去玩,时间可能要拖到10点,你该怎样做呢?你应该婉言谢绝朋友的好意相邀,按时回家。
虽然这是一件小事儿,但它足以让你诚实的形象光芒闪烁。
最后,如果你做不到你曾许诺过的事儿就应该及时地通知对方,你的充足的理由和真诚的歉意会使别人原谅你的,同时也可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失信于人,说话不算数,许诺不兑现,意味着你丢失了人之为人的起码品质,意味着在别人眼中你失掉了为人的信誉。以后再求人办事就难以得到帮助。这个损失多么惨重,你当然会掂量得清清楚楚。
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钱是每个人生存的根本和成功的标志。你能把你生存的基础轻易让给别人吗?不,不会的。因此向别人借钱还需要讲究一定的策略。
(1)钱财分明
生活中常有这样的事:一对好朋友因为合伙做生意而成了一对对头。这并不奇怪,俗话说得好,生意好做,伙计难遇。
有人总认为,朋友贵在相知。而事实上,无论在私人关系上或是公共关系上,遵守互惠互利的原则,朋友关系才会健康长久地发展。因此,做人就应该钱财分明,合伙做事之前应先小人而后君子,先阐明利益分配办法以免事后矛盾而导致不欢而散,影响朋友之间的友情。
(2)由小到大
借钱有个诀窍,就是每次借一点,比如你要借150元,你可以先借50元,再借50元,然后再阐明难处,要求再借50元,这样对方就会不好意思不借给你。
我们都有这样的经历,当我们在火车站或汽车站买票时,总有一些人到你面前说:“先生,我买车票还差一元钱,你能帮帮我吗?”这时候,只要你手中有钱,就会给他一元钱,因为你觉得一元钱对你来讲是小数目。
借钱也是一样的道理。一次少借一点,既利于你按期归还,又利于你消除对方的某种心理障碍,取得对方的信任。
(3)体谅对方
向别人借钱,本身是一种较为难的事,对你是这样,对对方也是这样。所以借钱时要用商量的口气。比如你孩子考上大学,手头钱不够的话,你可以这样说:“我孩子考上大学了,需要买的东西很多,学费也很贵,你知道我家经济情况不怎么样,不知你手头是否宽裕,若宽裕的话,请借给我一点,我过一段时间之后就会还你。”这样,对方如果有的话,就会满足你,如果没有的话,他也会说很抱歉。这时候,你也要体谅对方,尽量控制自己失望的表情,更不能说出不满意的话来,反而需要安慰对方:“没关系,我再到别的地儿去试一试。”这样,就很轻松地缓解了双方的尴尬。
(4)有借有还
借钱靠的是诚实,靠的是信义。如果你借了别人的钱不还,对方对你的看法就会发生变化,当你再借钱时,对方就会一口拒绝。如果你还钱及时,需要的时候,对方会毫不犹豫地再借给你,此所谓“好借好还,再借不难”。
借钱一定要说明还钱时间,而且要准时归还。若向对方借钱,且时间较长,考虑到物价变动等因素,归还时还可准备一点小礼物,以表示感谢和弥补对方受到的损失,让对方感到你是一个通情达理的人,为以后二者的经济交往打好基础。
有自信,才有说服力
成功代表前程似锦的未来。成功带给你富裕的生活——宽敞的房子、欢乐的假期、旅游、新鲜的事物、经济保障以及给予下一代良好的生长环境。成功替你赢得他人的钦慕、领导地位,以及同业及生活圈内人的尊敬。成功巩固你的信心,使你不再有忧虑、恐惧与挫败感。成功使你感到自豪,继续追寻更幸福美满的人生。
谁都想成功,但并不是谁都能成功。成功的因素很多,但信心是必不可少的。
圣经中所述“信心移山”可说是阐述成功要诀相当真切的至理格言。
深信你有移山的本领,你就能把山移开。可是有这种自信的人并不多,因此成功的人相应地也就不多见。
偶尔地,你也许会听见有人这么说:“你以为嘴巴叫‘山呀,走开!’山就会移开?简直是痴人说梦,根本不可能的事。”
有这种想法的人,显然把信心和妄想混淆了。不错,光是希望,并不能替你移山,也不能替你跃过龙门、坐拥华屋厚禄或者混到领导层地位。但是,只要你有信心,终究可以移山。只要你相信终会成功,成功也必然属于你。
信心的力量既非魔术也非神话。
信心的功效即在此。“我一定能”的信念使你产生克服万难的力量、技巧与精力。一旦你相信“我一定能”,“如何做”也就应运而生。
在美国,每天都有数以万计的年轻人就业,这些年轻人个个都希望有一天能出人头地,享受成功的果实。但是他们当中,绝大多数的人都缺乏攀登顶峰的信心,认为根本不可能爬到上面,这使他们并没有费心去寻找攀高的阶梯。他们的这种态度,便使他们只配做个平庸的人。
也有少数年轻人对自己充满信心,他们抱着“总有一天我会爬上去”的信念去做事。凭着无比的信心,他们成功了。就因为他们相信他们会成功,相信成功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他们仔细研究、观察高级主管的言行举止,学习他们如何处理问题与做出决定。他们观察成功者待人处事的态度。
一个人只要自信,那么他就能成为他希望成为的那样的人。
有这么一件事:心理学家从一班大学生中挑出一个最愚笨、最不招人喜爱的姑娘,并要求她的同学们改变以往对她的看法。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日子里,大家都争先恐后地照顾这位姑娘,向她献殷勤,陪送她回家,大家以假作真地打心里认定她是位漂亮、聪慧的姑娘。结果怎样呢?不到一年,这位姑娘出落得很好,连她的举止也同以前判若两人。她对人说她获得了新生。确实,她并没有变成另一个人——然而在她身上却展现出每一个人都蕴藏的美,这种美只有自己相信自己才会展现出来。
在求人前你一定要充满信心,默念“我的目的一定要达到,我的目的一定能达到!”
如果没达到,只是还没达到,别着急。
自我表现
自命清高者常常是洁身自好的墨客或仕途失意的文人,或者是那些自命不凡、看破红尘的人。这种人文化层次一般都较高,他们不愿与常人来往,却希望同有才华的人结交,因此要顺利叩开这种人的大门求其办事,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善于发现自己,设法展示出自己的才华,因其爱“才”便会自开家门。
学生时代打扮成叫花子徒步考察社会的毛泽东造访这类人时便常用此法。
在安化县,他去拜访夏默庵。夏曾就学于前清两湖书院,毛泽东两次晋谒,夏均拒而不见。
当毛泽东再次走访时,他给毛泽东出了一个对子的上联,请毛泽东对出下联。上联是:“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稍加思索,便对出了下联:“青草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下联对得极妙,夏连声叫好,并自愧弗如,随后热情接待了毛泽东,还给了他8块银元,以作旅途之用。
也是在这次考察中,毛泽东去拜谒一位隐居山间的姓刘的老翰林,他先献上一首诗:“翻山渡水之名郡,竹杖草履谒学尊。途见白云如晶海,沾衣晨露浸饿身。”诗的前两句写经过长途跋涉前来贵地拜谒学尊,第三句暗指刘氏能摆脱俗事纠缠,在山间过隐居生活,末句则写明了他目前遭受饥饿的现状,也暗示了前来拜谒的目的。
刘翰林一见信上的诗,对他的才气很是赞赏,不仅热情接待了他,还给了他不少纹银。毛泽东通过展示其才顺利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以诚待人
经营房地产推销的曹先生,有次承担了一项艰难的土地推销工作。因为这块土地虽然接近火车站,交通便利,但非常不幸,它紧邻一家木材加工厂,电动锯木的噪声使一般人难以忍受。他几次上门推销,都因噪声而被拒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