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9440800000003

第3章 中医外科学发展概况(1)

【学习指导】

本章内容包括中医外科学的起源、形成、发展至成熟的历史,介绍了历代的外科名医、主要文献、学术成就及创造发明等突出事例,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外科学在新的历史发展时期取得的成就。通过学习本章,了解中医外科学在中国历史上对人民健康事业所做出的伟大贡献。

中医外科学是中医学中的一个分科,内容丰富,包括疮疡、皮肤病、肛门病和外科其他杂病。在历史上跌打损伤,金刃刀伤,眼、耳鼻喉、口腔等病曾属于本学科范围,随着医学的发展,以上各病均先后归入了各专科。目前,凡生于体表的疾患,如疮疡、皮肤病等仍在中医外科中诊治。

中医外科学有着悠久的历史。在原始社会,人们因生产、生活与野兽搏斗,就不可避免地会受到创伤,用植物包扎伤口,拔去体内异物,压迫止血等最早的外科治疗方法就出现了。以后发展为用砭石、石针刺开排脓来治疗脓肿,这就是外科的起源。到了商代开始有了外科病名的记载,据殷墟出土的甲骨文上有“疾自(鼻)、疾耳、疾齿、疾舌、疾足,疾止(指或趾)、疥、疕”等病名的记载。从《山海经·东山经》的记载发现以砭针作为切开引流的工具,是最早的外科手术器械,该书还记载有痈、疽、痹、瘿、痔、疥等外科病。周代外科已成为独立的专科,在《周礼·天官篇》中有食医、疾医、疡医、兽医之分。指出疡医主治肿疡、溃疡、金创和折疡。治疗包括敷药,刮去脓血,用腐蚀剂去恶肉或剪去恶肉,平复疮面等;还有“凡疮疡以五毒攻之,以五气养之,以五药疗之,以五味节之”的记载。郑玄注“五毒”的制法即是以后升丹的炼法和应用。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外科学已逐渐形成,1973年出土的马王堆文物《五十二病方》,系春秋时成书,这是中国目前发现最早的一部医学文献,记载了创伤、冻疮、诸虫咬伤、痔漏、肿瘤等很多外科病。其中已有痔疮的割治方法,痔疮的外敷药治疗和以“铤”作为检查治疗漏管的探针等记载,可见当时外科治疗已达到一定水平。战国时出现了第一个有记载的外科名医叫医竘,并有了系统的医学理论着作——《黄帝内经》,其中《灵枢·痈疽篇》所载的外科病名虽只有17种,但对痈疽的病因病理已有一定的认识。在其他各篇中尚有针砭、按摩、猪膏外用等多种疗法,并最早提出用截趾手术治疗脱疽。

汉代出现了我国历史上最着名的外科医学家——华佗(公元141—203年),他用麻沸散将病人麻醉后,进行死骨剔出术和剖腹术,这在世界医学史上是最早的手术记载。张仲景的《金匮要略》对后世外科的发展也有很大的影响。如治疗肠痈、寒疝、浸淫疮、狐惑病等方药至今仍为临床所应用。西汉前后的《金创瘈疭方》是我国第一部外科学专着,惜已遗失。晋代出现了中国现存的第一部外科学专着《刘涓子鬼遗方》,成书于公元499年、主要内容有痈疽的鉴别诊断,总结了许多治疗金疮、痈疽、疮疖、皮肤病等经验,有内、外处方140个。外伤用止血、收敛、止痛药,痈疽用清热解毒药,肠痈用大黄油,并指出脓成不可服,都是符合客观实际的。还有使用水银膏治疗皮肤病的记载,比其他国家早600多年,对辨别有脓无脓和脓肿切开方法的描述也有实用价值。晋朝的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总结了许多有科学价值的经验,如用海藻治疗瘿疾,是世界上最早用含碘食物治疗甲状腺疾病的记载。用疯狗脑敷治疯犬咬伤,开创了用免疫法治疗狂犬病的世界先例。隋代由巢元方等集体编写的《诸病源候论》是我国第一部病原病理学专着。记载有瘿瘤、丹毒、疔疮、痈疽、痔瘘、兽蛇虫咬伤等外科内容及40多种皮肤病。并对病因病理学的认识已显示出一定的科学水平,如指出疥疮由虫引起等。在“金疮肠断候”中对网膜脱出的手术,指出应先用丝线结扎血管,然后再截除。还有肠吻合的记载,可见当时对腹部手术已有一定的经验。唐代孙思邈的《千金方》记载了食动物肝脏治疗夜盲症,食牛羊乳治疗脚气病,食羊靥、鹿靥治疗甲状腺肿大等很多脏器疗法,都是现代科学证实了的临床经验。至于用葱管导尿,是世界上最先应用导尿术的记载,比1860年法国发明橡皮管导尿早1200年。王焘的《外台秘要》载方6000多个,有不少外科方剂,是外科方药的重要参考文献。

宋代外科已发展到比较成熟的阶段。在病因病机分析上重视整体与局部的关系。治疗上注重扶正与祛邪相结合,内治与外治相结合。《圣济总录》提出了“五善七恶”。《太平圣惠方》指出应鉴别“五善七恶”,同时总结了内消、托里等内治方法。其他如用砒剂治疗痔疮、用蟾酥酒止血止痛、应用烧灼法消毒手术器械等,都是这一时期的新经验。公元1227年魏岘的《魏氏家藏方》已有治疗痔核,先在其周围涂以膏剂,以免灼痛的记载,使枯痔疗法日趋完善。宋时外科专着日益增多,其中有《卫济宝书》,专论痈疽,用方已注明加减之法,并记载了灸板、消息子、炼刀、竹刀、小钩等很多医疗器械的用法。李迅着的《集验背疽方》对背疽病源、症状、治疗作了全面论述。陈自明所着的《外科精要》强调对痈疽应辨证施治,区分寒热虚实对症疗法;强调了疮疡的整体疗法,载有托里排脓的多个方药,至今仍在临床中应用。元代的外科着作,有朱震亨的《外科精要发挥》,危亦林的《世医得效方》等。齐德之的《外科精义》总结了元以前各种方书的经验,认为外科病是阴阳不和,气血凝滞所致,指出“治其外而不冶其内,治其末而不治其本”的方法是不对的,治疗疮疡应辨别阴阳虚实,采用内外治结合的方法。《世医得效方》是一本创伤外科专着,对伤科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该书对麻醉药的组成、适应证、剂量均有具体的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