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中医外科学
19440800000030

第30章 皮肤病及性传播疾病(3)

四、治疗

1.内治

(1)疣目:

①气滞血瘀证:疣体大小不一,质硬,表面粗糙,高出皮肤,挤压疼痛;烦躁易怒;舌质暗红,苔薄,脉弦数。治宜疏肝解郁、活血散结,方用逍遥散合桃红四物汤加减。

②血虚肝旺证:疣体大小不一,质地疏松,色灰或褐,高出皮肤;舌暗红,苔薄,脉细。治宜滋阴柔肝、活血散结,方用当归饮子加减。

(2)扁瘊:

①风热毒蕴证:起病较急,皮疹多在颜面,为淡红或褐色扁平丘疹,大小不一,或微痒,病程短;伴口干、便干、溲赤;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数或弦。治宜疏风清热、解毒散结,方用马齿苋合剂加减。

②热瘀互结证:病程较长,皮疹色黄褐或暗红,质地较硬,大小不一,不痒不痛;舌红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治宜活血化瘀、清热散结,方用桃红四物汤加减。

疣目、扁瘊皮损少者及鼠乳、掌跖疣、丝状疣一般不需内服治疗。

2.外治 各种疣均可选用木贼草、金银花、红花、板蓝根、马齿苋、香附、苦参、白鲜皮、薏苡仁等中药,煎汤趁热洗涤患处,2~3次/日,可使部分皮疹脱落。

(1)疣目:鸦胆子散敷贴法。先用热水浸洗患部,用刀刮去表面的角质层,然后将鸦胆子仁5粒捣烂敷贴,用玻璃纸及胶布固定,3天换药1次。

(2)扁瘊:①洗涤法:用内服方的第二煎汁外洗,以海螵蛸蘸药汁轻轻擦洗疣体使之微红为度。2~3次/日。

②涂法:用鸦胆子仁油外涂患处,1次/日。用于治疗散在扁瘊,防止正常皮肤受损。

(3)鼠乳:用消毒针头挑破患处,挤尽白色乳酪样物,再用碘酒溶液点患处。若损害较多,应分批治疗。

(4)跖疣:外敷法。用鸦胆子油点于疣体,2次/日。

(5)丝状疣:用细丝线或头发结扎疣的根底部,数日后即可自行脱落。

3.其他疗法

(1)电灼法:适合跖疣和丝状疣。电灼不宜过深,以免形成疤痕。

(2)手术:适合跖疣。局麻下先以刀尖钳出疣体的疏松的软蕊,再用千金散或鸡眼膏敷于患处。

五、预防与护理

(1)疣目应避免摩擦和撞击,以防出血。

(2)扁瘊忌搔抓,抓破后损害加重。

(3)鼠乳应保持局部清洁,避免继发感染。

(4)跖疣应避免挤压。

第四节 黄水疮

黄水疮是一种具有传染性的化脓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损为脓疱和脓痂,有接触传染和自体接种的特性,常在托儿所、幼儿园或家庭中传播流行。本病又称为滴脓疮、天疱疮等。相当于西医的脓疱疮。

一、病因病机

夏秋季节,气候炎热,暑湿热邪袭于肌表,以致气机不畅,疏泄障碍,熏蒸皮肤而成。若小儿机体虚弱,肌肤娇嫩,腠理不固,汗多湿重,暑邪湿毒侵袭,更易发病,且可相互染毒而发。反复发作者,邪毒久羁,可造成脾虚湿恋。

西医认为本病的病原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或二者混合感染。

二、诊断

夏秋季节多发,儿童多见,有传染性。好发于暴露部位,以口周、鼻孔附近为主,也可蔓延全身。

皮损初起为红斑,或为水疱,约米粒至黄豆大小,界限分明,四周有轻度红晕,疱壁极薄,疱内容物初起呈浅黄色且清澈,约经1~2天后,逐渐化脓变成混浊。脓疱较大者,疱壁由紧张渐变弛缓,疱内脓液沉积于疱底,呈半月形坠积状,为本病特征。疱壁破裂后,呈湿润而潮红的糜烂疮面,流出黄水,干燥后结成脓痂,痂皮逐渐脱落而愈,愈后不留疤痕。脓液流溢之处又常引起新的脓疱发生。

自觉瘙痒,破后形成糜烂时疼痛,常可引起附近淋巴结的肿痛。全身症状不明显,或轻度不适;或有发热、口渴等。病程长短不一,少数可延至数月,入冬后病情减轻或痊愈。

三、鉴别诊断

1.水痘 多在冬、春季流行;全身症状明显;皮疹以大小不等发亮的水疱为主,疱大者可见脐窝,可红斑、疱疹、结痂等各种不同皮损并存。

2.脓窝疮 多因疥疮、湿疹、虫咬皮炎等继发感染而成;脓疱壁较厚,破后疱陷成窝,结成厚痂。

四、治疗

1.内治

(1)暑湿蕴肤证:脓疱密集,疱液稠黄,四周有红晕,破后糜烂面鲜红,伴附近淋巴结肿大;可有发热,伴口干、便干、小便黄等;舌质红;苔黄腻,脉濡数或滑数。治宜清暑利湿解毒,方用清暑汤加减。

(2)脾虚湿蕴证:脓疱稀疏,色淡黄或淡白,四周红晕不显,破后糜烂面淡红;多有神疲纳呆、面色无华、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微腻,脉濡细。治宜健脾渗湿,方用参苓白术散加减。

2.外治

(1)糜烂、脓液多者,选用马齿苋、蒲公英、野菊花、千里光等适量煎水湿敷或外洗,再用青黛散油外涂。

(2)脓液少者,用三黄洗剂或颠倒散洗剂外搽,4~5次/日。

(3)痂皮厚者,可用10%黄柏溶液揩洗,再用5%硫黄软膏外敷。

3.其他疗法 对皮损广泛,全身症状明显者,应尽早系统使用抗生素,一般选用青霉素,对青霉素过敏者可选用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五、预防与护理

(1)炎夏季节每天洗澡1~2次,浴后扑痱子粉,保持皮肤清爽干燥。

(2)及时隔离患儿,患儿接触过的衣服物品要进行消毒处理。

(3)病变处禁用水洗,应避免搔抓。

(4)幼儿园、托儿所在夏季应对儿童作定期检查。

(5)流行期间,多饮清凉饮料。

第五节 癣

癣是发生在表皮、毛发、指(趾)甲的浅部真菌性皮肤病。因发生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发于头部的为白秃疮、肥疮;发于手部的为鹅掌风;发于足部的为脚湿气;发于面、颈、躯干、四肢的为圆癣、紫白癜风;发于指(趾)甲的为灰指(趾)甲等。分别相当于西医的头癣、手癣、足癣、体癣、花斑癣、股癣、甲癣等。

一、病因病机

总由生活、起居不慎,传染染毒,复因风、湿、热邪外袭,郁于腠理,淫于皮肤所致。热盛则生风化燥,致皮生白屑,发焦脱落;湿热蕴肤则见渗流滋水,瘙痒结痂;若郁热化燥,气血不和,肌肤失养则见皮肤肥厚、皲裂、瘙痒。

西医认为头癣主要为黄癣菌、铁锈色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等引起;手足癣、甲癣、体癣、股癣主要由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白色念珠菌等引起;花斑癣是由花斑癣菌引起。可通过直接和间接接触而传染。

二、诊断

1.白秃疮 相当于西医的白癣,是头癣的一种。多见于学龄儿童,男性多于女性。头皮有圆形或不规则的覆盖灰白色鳞屑的斑片是其特征。病损区毛发干枯无泽,常在距头皮0.2~0.8cm处折断而呈参差不齐。头发易于拔落且不疼痛。病发根部包绕有白色鳞屑形成的菌鞘。自觉瘙痒。发病部位以头顶、枕部居多,但发缘处一般不被累及。青春期可自愈,秃发也能再生,不遗留瘢痕。

2.肥疮 相当于西医的黄癣,为头癣最常见类型,主要见于儿童。病变多从头顶开始,渐及四周,可累及全头部。其特征是有黄癣痂堆积。癣痂呈蜡黄色,肥厚,富黏性,边缘翘起,中心微凹,上有毛发贯穿,质脆易粉碎,有特殊的鼠尿臭。除去黄痂,其下为鲜红湿润的糜烂面,病变部位可相互融合,形成大片黄痂。病变区头发干燥,失去光泽。久之毛囊被破坏而成永久性脱发。当病变痊愈后,则在头皮留下广泛、光滑的萎缩性疤痕。

本病多由儿童期染病,延至成年始趋向愈,甚至终生不愈。少数糜烂化脓,常致附近出现臖核肿痛。

3.鹅掌风 相当于西医的手癣。多见成年人,男女老幼均可染病。多数为单侧发病,也可波及双手,主要侵犯手掌侧面及掌心皮肤。夏天起水疱病情加重,冬天则皲裂疼痛明显。初起为掌心或指缝水疱或掌部皮肤水疱、水疱多透明如晶,水疱破后干涸,叠起白屑,中心向愈,四周继发疱疹,并可延及手背、腕部,瘙痒难忍。若反复发作后,致手掌皮肤肥厚,枯槁干裂,疼痛,失去弹性而屈伸不利,形如鹅掌。损害若侵及指甲,可使甲板被蛀蚀变形,甲板增厚或萎缩翘起,色灰白而成灰指甲(甲癣)。

本病呈慢性经过,常反复发作,经年不愈。

4.脚湿气 相当于西医的足癣。多发于成年人,足汗多者,儿童少见。夏秋较重,冬春较轻。脚湿气主要发生在趾缝,也见于足底。以皮下水疱,趾间浸渍糜烂,渗流滋水,角化过度,脱屑,瘙痒等为特征。分为水疱型、糜烂型、脱屑型,但常以1~2种皮肤损害为主。

(1)水疱型:多发在足弓及足趾的两侧,为成群或分散的深在性皮下水疱,瘙痒,疱壁厚,内容物清澈,不易破裂。数天后干燥脱屑或融合成多房性水疱,撕去疱壁可显示蜂窝状基底及鲜红色糜烂面。

(2)糜烂型:发生于趾缝间,尤以3、4趾间多见。表现为趾间潮湿,皮肤浸渍发白。如将白皮除去后,基底呈鲜红色。剧烈瘙痒。此型易并发感染。

(3)脱屑型:多发生于趾间、足跟两侧及足底。表现为角化过度,干燥,粗糙,脱屑,皲裂。常由水疱型发展而来,且老年患者居多。

水疱型和糜烂型常因抓破而继发感染,局部红肿,渗流腥臭滋水,或可致小腿丹毒、红丝疔伴腹股沟淋巴结肿痛。

5.圆癣 相当于西医的体癣。本病因皮损多呈钱币状而得名。发于股胯、外阴等处者,称阴癣(股癣),以青壮年男性多见。圆癣好发于面部、颈部、躯干及四肢近端,初起为丘疹或水疱,逐渐形成边界清楚的钱币形红斑,呈环形或多环形,边界清楚,中心消退,外围扩张的斑块,四周可见丘疹、水疱、脓疱、结痂等损害,其上覆盖细薄鳞屑。斑块亦可相互融合形成连环形。阴癣发于胯间与阴部相连的皱褶处,向下可蔓延到阴囊,向后至臀间沟,向上可蔓延至下腹部。由于患部多汗潮湿,易受摩擦,故瘙痒明显,发展较快,皮肤损害基本同圆癣。自觉瘙痒,搔抓日久皮肤可呈苔藓样变。

6.紫白癜风 相当于西医的花斑癣,俗称汗斑。本病常发于多汗体质青年,可在家庭中互相传染。皮损好发于颈项、躯干、腋下等多汗部位,为大小不一、边界清楚的圆形或不规则的无炎症性斑块,色淡褐、灰褐至深褐色,或轻度色素减退,或附少许糠秕状细鳞屑,常融合成片。有轻微痒感,常夏发冬愈,可反复发生。

三、鉴别诊断

1.手部湿疹 须与鹅掌风相鉴别。手部湿疮常对称发生,皮损多形性,边界不明显,痒剧,可反复发作。

2.掌跖角化病 须与鹅掌风、脚湿气脱屑型相鉴别。本病多自幼年发病,手掌、足底有对称性的角化和皲裂,无水疱等炎症反应,瘙痒不明显。

3.白癜风 须与紫白癜风相鉴别。白驳风皮损为纯白的色素脱失斑,白斑中毛发也白,边界明显,无痛痒,也不传染。

四、治疗

1.内治

(1)风湿热蕴证:皮损泛发,或手如鹅掌,皮肤粗糙,或皮下水疱,或趾丫糜烂,瘙痒剧烈;苔薄白,脉濡。治宜祛风清热、除湿杀虫,方用消风散加减。

(2)湿热下注证:脚湿气伴抓破染毒,症见足丫糜烂,渗流臭水或化脓,肿连足背,或见红丝上窜,伴淋巴结肿痛;甚或形寒高热;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治宜清热化湿,解毒消肿,方用萆薢渗湿汤加减。

2.外治

(1)中药浸泡外洗:适合于各种癣。方用鹅掌风浸泡方、苦参汤等,外用1号癣药水或2号癣药水等,手足干裂者外搽雄黄膏等。治愈后,继续用药1~2周,以防复发。

(2)灰指甲:每日以小刀刮除病甲变脆部分,用鹅掌风浸泡方浸泡,或采用拔甲方法。

3.其他疗法 对皮损广泛,外治效果不佳,可口服抗真菌药。

五、预防与护理

(1)脚湿气患者保持鞋袜干爽透气,勿与他人共用洗脚盆、浴巾、鞋袜等。

(2)对已有患者要坚持治疗,巩固疗效。

(3)要针对不同癣病传染途径做好消毒灭菌工作。对患者的内衣、袜、床单等要常洗换、曝晒,并宜煮沸消毒。

(4)注意个人、家庭及集体卫生。对幼儿园、学校、理发室、浴室、旅店等公共场所要加强卫生管理。

第六节 湿疮

湿疮是一种过敏性炎症性皮肤病。其临床特点是皮损对称性、多形性、渗出性、瘙痒性、反复性、易成慢性等。根据病程可分为急性、亚急性、慢性三类。急性湿疮以丘疱疹为主,有渗出倾向;慢性湿疮以苔藓样变为主,易反复发作。湿疮相当于西医的湿疹。

根据皮损形态和发病部位不同,名称各异。如浸淫全身,滋水较多者,称为浸淫疮;以丘疹为主者,称为血风疮或粟疮;如发于耳部者,称为旋耳疮;发于手足部者,称为瘑疮;发于阴囊部者,称为肾囊风;发于脐部者,称为脐疮;发于肘、膝弯曲部者,称为四弯风;发于乳头者,称为乳头风。

一、病因病机

由于禀赋不耐,风湿热邪浸淫肌肤所致。急性者以湿热为主;亚急性者多与脾虚湿恋有关;慢性者则多病久耗伤阴血,血虚风燥,乃致肌肤甲错;发于小腿者则常由经脉弛缓、青筋暴露,气血运行不畅,湿热蕴阻所致。

二、诊断

(一)按病程

1.急性湿疮 相当于西医的急性湿疹。

起病急,皮损常为对称性、原发性和多形性(常有红斑、丘疹、丘疱疹、水疱、脓疱、糜烂、渗出、结痂并存)。可发于身体的任何部位,亦可泛发全身,但常发于头面、耳后、手足、阴囊、外阴、肛门等,多呈对称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