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公室里的趣味心理学
19443600000017

第17章 到底要加入哪个小圈子?

许多员工在进入新工作环境后,一听到“小圈子”便会冷汗一身。而造成这一状况的原因有二:对自己获得职场友谊毫无信心,对他人已形成的职场友谊心存嫉妒。职场小圈子就如同一个无形的场,在这个场中,信息、经验、人脉与秘籍都可以分享。可以说,在这个圈子文化盛行的时代里,个人圈子的大小、质量与个人长期的职业曲线有着明显的关系。

硕士毕业后,周为成功地过关斩将,在一家事业单位中谋得了一席之地。刚到这个办公室时,他便发现同事间存在着泾渭分明的圈子:“肉食教”热衷于组织各种饭局聚会,“妈妈派”总是三句话不离孩子与老公,“游戏圈”则总是在讨论彼此的游戏进度,“技术高手”则热衷于对一些计算机专业术语进行讨论……

由于天生内向,周为对这些小圈子全无兴趣。如此一来,他就如同超市中快要过期的商品一般,在被人拿起端详一番之后,又放回了原位。在吃午饭时,从来没有人会叫上他;下午大家叫外卖点人头时,哪个圈子都点不到他;大家在茶水间八卦时,只要看到他,便会自觉作鸟兽散。

办公室变成了深牢大狱,周为整日郁郁寡欢,甚至一度想要以辞职来告别这种被排斥的生活。

无组织,不圈子

在办公室中出现小圈子是一种常态,而且越是大企业,越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小圈子。这是因为,在组织发展到了一定程度后,团体内的顺畅沟通便会逐渐出现,而此时,与办公室主流文化相契合的小规模圈子便会自然而然地形成。

根据组织心理专家贾斯帕·戴维的“圈子效应”,一旦某个组织的人数超过12人,各个成员间可以一对一进行充分交流的可能性便会大大减少。在这种情况下,出于渴求亲密交流、寻找他人认同的心理需求,便很容易会形成以感情为基础的小圈子。所以,在职场中,除非你所在的公司人数极少,否则职场中的常态便是:无组织,不圈子!

我们被告诫了太多遍:逢人且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片心,不要妄想和同事交什么朋友,所谓的小圈子,更要避让三分。如今,我们也常拿这话告诫新人,却忘记了办公室时间占你我每天的三分之一,这种圈子文化是无可避免的,若刻意排斥或者找不到自己固定的圈子,便很容易与案例中的周为一样,沦为“办公室孤儿”。

在职场小圈子中成就大梦想

中国有句古语曰:“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而这种“类、群”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圈子。如今,几乎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圈子,这些圈子或是因为相互之间存在相同爱好、兴趣,或是因为某个特定目标而联系在了一起。事实上,在组建圈子时,大多数人并没有想太多,但是,这种圈子却可以让我们获得巨大的自我认同感。

而办公室小圈子也的确有其迷人之处,它能够为我们提供重要的社会支持,让我们在工作时获得良好的协助,同时还能够让我们在工作遇到挫折后获得更切合自身的安慰,减轻工作与生活所带来的巨大压力。

在面对圈子问题时,不加入或者盲目加入无疑不太恰当,而最聪明的做法如下:

(1)冷静观察

在进入新公司后,你应该首先耐着性子多进行观察,多向他人请教、发问,以此来了解公司文化是否允许小圈子的存在,并设法理清办公室政治派系的具体脉络。

在初期,最明智的做法是,对所有的小圈子都抱着友好的态度,但不要立即站到某个队伍中。开始时,多与各方人马来往,同时主动与不同部门的人进行互动与相互熟悉,这种办法会比一下子太过于贴近某个圈子更好。

(2)对圈子的性质进行考虑

到底要不要加入某个圈子,你还应对圈子的具体性质进行考虑。一般来说,办公室小圈子一类为友谊圈子,同事间出于相同的兴趣爱好而形成各种小圈子,如游戏圈、美食圈、运动圈等,这些小圈子的存在能够令人在冰冷的职场中感受到友谊的存在,从而更乐于工作;另一类则为利益圈子,此类圈子更多是为了结党营私,而且较少人际情感交流,多靠权力来维护与运作。加入此类圈子,很容易让自己卷入办公室政治斗争中,因此需要加倍小心。

在将以上问题考虑清楚后,若你决心要加入某个小圈子,掌握以下的原则能让你应对自如。

★分享信息,但不传递评论

就算是兴趣圈子,同事聚在一起,也往往会不可避免地聊到公事。这时,大家往往会交流各个部门的一些客观信息,如一些已经确定下来的人事变动、部门准备进行的新工作项目等。了解这些有助于大家掌握公司的近况,但是你若将这些互动当成评论大会,或是在此时大发牢骚,甚至与同事一起批评领导,便难免会让自己卷入是非之中,为日后造成麻烦。

★提供支持,但不制造矛盾

你应该铭记,小圈子存在的目的是让大家可以实现和睦的交流。若仅仅因此而聚众排斥外人的话,便很容易衍生成为严重的办公室冲突,而结局往往是两败俱伤,并有可能引发高层重视,使圈子存在的客观环境被彻底瓦解。

深入地了解圈子文化,明智地运用职场小圈子,那么圈子便会成为你乐在工作的最佳起点,而不是让你在未来悔不当初的圈套。

办公室生存哲学

当然,在面对圈子文化时,你也可以选择“独善其身”。但在这种情况下,你也应提醒自己与各个圈子的人保持友好的关系,而不是让自己变身成为游离在职场之外的边缘人。而且,有时候,无门无派的做法很可能会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好处,例如,在两派为了某一问题而争执不下时,没有任何鲜明圈子标签的你很可能会因此而成为大家都能接受的最佳人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