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办公室里的趣味心理学
19443600000032

第32章 为什么死的都是忠臣?

在中国历史上有一种奇特的景象:越是忠心为国、大公无私的忠臣死得越惨,越是一心为己、蝇营狗苟的小人越是活得安全——可以说,这一独特景象始于商朝:比干是“忠臣死谏”的开端,更是中国政治名臣悲惨人生的最典型代表。

比干,殷帝乙的弟弟,帝辛纣王的叔父,他受其兄帝乙的临终嘱托,一心辅佐纣王。比干从政40多年的时间里,一直主张轻赋减役,发展农业。不幸的是,其侄子纣王暴虐荒淫,横征暴敛,并在女子妲己进宫后荒废朝政,日夜笙歌。

面对纣王的荒淫无道,比干叹息:“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遂至摘星楼,对纣王的种种暴行加以谴责,同时要求纣王废除妲己,以清后宫。纣王大怒,并问其凭什么来指责自己,比干曰:“恃善行仁义”。

对于这种回答,纣王自然暴怒不止:“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随后,令左右将比干杀害,并将其心剖出。

与比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嬖臣费仲却由于善于迎合纣王心思,受到了纣王的喜爱。

“谏言”往往会毁掉上司对你的好感

忠臣易死,归其原因,莫过于大多数的忠臣往往在职责面前过度勇往直前,不懂得自我保护,他们以为,指责与批评会起到令统治者警醒的作用,却忘记了最基本的一点生存规则:在权力的面前,任何人都没有绝对自由表达的权利。

忠臣易死也可以使用“阿伦森效应”来进行解释。著名心理学家阿伦森曾经进行过一组实验,在实验中,4组人分别对某人给予了不同的评价,第一组始终对之褒扬有加,第二组始终对之贬损否定,第三组先褒后贬,第四组先贬后褒,借以观察某人对哪一组最具有好感。实验结果证明,绝大多数人对第四组人最具有好感,对第三组人最反感。此后,阿伦森得出结论:相对那些对自己赞扬不断减少的人而言,人们更喜欢那些对自己的喜爱程度、鼓励、赞扬不断增多的人与物。

职场虽然不是古代政坛,但是上司也往往会有武断专行、犯下严重错误的时候。在领导犯下错误时,你是否如同忠臣一般直言相谏?若你这样做了,那么,很不幸,你已经成为了上司眼中不讨喜的人物之一。

正确对待,巧妙指正

上司,特别是一些位高权重的上司,往往都拥有着极强的自尊心,不管自己是对还是错,都渴望获得下属完美的回应。在面对上司错误时,想要达到“既指出错误又避免危险”的效果,你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1)具体对象,具体对待

与上司打交道是世界上最有学问的事情之一,做得好,职场便会一帆风顺;一旦得罪上司,那么日后便难免会有小鞋穿。在对待上司的错误这件事时,若你认为有指证的必要,最好在自己提出问题以前先看一下老板的个性:若不巧你的上司特别独断,那么你还是少说为妙。

在面对一些较为理性的上司时,你可以找一些更恰当的方法来帮他指出,比如,在私下里委婉提醒,以旁人的故事来进行隐喻,或通过邮件、短信进行暗中提醒。聪明的上司自然会对你的良苦用心有所感触,并对你充满感激之情。

(2)冷处理

就算上司犯下了极大的错误,你也不能要求他立即做出更正。有时候,我们往往会急于让他人接受自己的观点,但实际上,每个人在遇到对立的观点时,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去转变自我看法。所以,当你认为上司有错时,你应该多些耐心与细心,等待上司能够心平气和地与你谈论时再与其谈论这一问题。

(3)先观察,后进言

当上司的错误牵涉到长期性策略时,身为下属的你最好不要轻易下结论,而是应先看清问题的前因后果,安静地观察一段时间。若一段时间之后,该策略的确出现了问题,你便需要做好详细的准备工作,将自己的想法巧妙地告诉上司,使其意识到存在的问题。

(4)不要在背后议论

若上司错误地批评了某人或是其犯下的错误的确引人发笑,你也应做到,不与同事说长道短——上司也是普通人,相比于普通员工,他的任务更重,同时还要面对来自于各个方面的压力。上司犯下错误时,若你不加以理解,反而随意耻笑,难免会令其对你勃然大怒。

办公室生存哲学

人无完人,上司也会有犯错误的时候,是否能够正确、有效地对待上司的错误,是判断一个人在为人处事方面是否足够成熟的关键标准。随意顶撞上司、表面的直言不讳并非忠言逆耳,而是让上司毫无退路的错误行为;而过分忽视又会使上司失去正确管理方向。在工作中的某些必要时刻,正确对待并巧妙地指正上司的错误,是你身为下属的最基本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