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跟经典电影学家庭教育
19449100000012

第12章 《小鞋子》:孩子需要父母的激励

1.呵护孩子纯洁的心灵

我们生活在一个信息时代,很多孩子纯洁的心灵正被各种污浊的信息所腐蚀。有的孩子越来越势利,瞧不起人;有的孩子自私自利,总以自我为中心,不顾他人的感受;有的孩子变得冷漠无情,对待小动物非常残忍;还有的孩子是典型的拜金主义者,从小见钱眼开。

在影片《小鞋子》里,小主人翁阿里为妹妹莎拉取修好的鞋子,接着买菜回家。就在挑菜的时候,收垃圾的老伯把鞋子当垃圾处理掉了,阿里找遍菜摊都没有找到妹妹的鞋子,非常失落地回到家中。妹妹看见哥哥空手而归,就问哥哥怎么回事。面对妹妹地质问,阿里不得已说出实情,妹妹大大的双眼顿时盈满泪花。

妹妹打算告诉爸爸妈妈实情,阿里却制止了妹妹。晚上,阿里的父亲回到家中,狠狠训了阿里一番。父亲以为阿里只懂得出去玩耍,不懂得帮助生病的妈妈做家务,而阿里出去的真正目的是为了找回妹妹的鞋子。

母亲让莎拉端一杯茶给生气的父亲,莎拉把茶放在父亲身边,父亲问莎拉为什么不给他放糖(伊朗人喝茶时喜欢放糖)。莎拉指着父亲身边一大堆刚打碎的糖说:“你已经有这么多糖了。”父亲对莎拉解释道:“这些糖是清真寺的,暂交给我们保管。”母亲让莎拉从壶里拿些糖给父亲。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父亲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教育孩子:哪怕家里再穷,也不能窃取别人的东西。这不仅培养了孩子纯洁的内心,还让孩子懂得做人的道理。

阿里最后和妹妹达成约定:妹妹不把哥哥弄丢鞋子的事情告诉父母,每天穿哥哥的鞋子去上学,等到放学后再把鞋子还给哥哥,换哥哥去上学。

妹妹放学后急忙跑到巷子里把鞋子给哥哥,换鞋的不便让阿里上学第一次迟到。哥哥回家后问妹妹:“你没有把丢鞋子的事情告诉妈妈吧?”妹妹扬起笑脸说道:“我答应过不说就不会说的”。可是妹妹看到哥哥脚上的脏球鞋又说:“我不想穿你那双球鞋,它太脏了”。哥哥说道:“我们可以把它洗干净”。兄妹俩边刷球鞋边吹着泡泡,灿烂的笑容在阳光的照耀下没有一丝杂质。他们没有抱怨没鞋子穿。为了不给家庭增加经济负担,他们自己去寻找解决办法,心灵如此纯洁的两个孩子犹如坠落人间的天使。

妹妹非常体贴哥哥,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在做题的时候草草写完,想要尽快赶到巷子把鞋子还给哥哥,好让哥哥早点去上学。兄妹俩为了一双鞋子,在小巷子里来回奔跑的身影让人非常感动。

阿里的家庭很贫穷,母亲身体又不好,他不仅有一个上一年级的妹妹,还有一个未满月的弟弟,全家仅靠父亲那点微薄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别人送给阿里的母亲一些高汤,阿里的母亲生病时还不忘关怀邻居,把刚熬好的汤盛出来,让阿里送给邻居。虽然他们贫穷,但这种关怀他人的精神是多么地难能可贵,整个家庭都充满了浓浓的温情。这是最好的家庭教育,也是教育中的无价之宝。

孩子的心灵是纯洁无暇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要避免带着严重的利益之心,不要让孩子纯洁的心灵蒙上一层灰尘。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越来越好,但是人心却日渐腐化。家长不仅要培养孩子的纯洁心灵,更要保护好孩子的纯洁心灵,不能让信息时代滋生的污浊沾染孩子的心灵。

曾经看过一位家长的日志。她的女儿今年上一年级,班里以投票形式选出优秀少先队员,有许多孩子把票投给她的女儿。本来她是能够入选的,没想到老师对孩子说:“人太多了,只有等下一批。”

女儿非常不高兴,回到家对母亲说:“妈妈,你不是教育我努力就能成功吗?我已经非常努力了,但还是不行。”这位母亲找到班主任,想要了解情况,老师对她说,班里学生关系复杂,还有教师子女,由于名额有限,所以就把她女儿的名额给了老师的子女。母亲听到后,没有把实情告诉女儿,而是把女儿转到另一所学校。这件事情没有让女孩纯洁的心灵受到污染,她依然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

这件事看似虽小,但在日常生活中却经常碰见。当外界的不良思想侵害孩子纯洁的心灵时,家长要保护好孩子纯洁的心灵。父母要及时给孩子灌输正确的思想,让孩子能够明辨是非。言传身教是父母教育孩子最好的方法。当孩子萌生不好的想法时,要及时纠正孩子的想法。

有些家长并不知道自己的某些行为是在助长孩子的不正之风,甚至觉得孩子这样很聪明。如果让孩子利用一点“小聪明”实现自己的欲望,家长不去制止反而赞扬,那孩子的心灵离腐朽也就不远了。例如,妈妈让5岁的小文把垃圾倒掉,小文刚好看到爷爷回来,就指着爷爷说:“爷爷倒,爷爷倒。”爷爷听到小文喊他倒垃圾,摸摸小文的脑袋,直夸小文聪明。后来小文遇到类似的问题,就用同样的方法“使唤”别人。久而久之,当父母发现小文的这个坏毛病时,小文已经完全懂得如何利用别人,让别人帮助自己达成需求。

所以,家长要让孩子有一颗纯洁的心,不要让孩子失去纯洁的心灵和纯真的笑脸。父母应该给孩子营造一个幸福快乐的生活环境,让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

2.让孩子为自己的目标而努力

阿里所在的学校要举行一次运动比赛,冠军的奖品是三星期度假营和一套运动装;亚军的奖品是两个星期度假营和一套文具;季军的奖品是一个星期度假营和一双球鞋。

当阿里看到季军的奖品有一双运动鞋时,眼神中充满了渴望。阿里放学后到办公室找到体育老师,对老师说想要报名参加运动比赛。老师告诉阿里报名日期已经截止,而且预赛都已经选拔完毕,让阿里下次早一点来报名。阿里恳求老师给他一次机会,老师拒绝并让他出去。阿里清澈的大眼睛立即泛出泪花,他向老师保证说肯定会拿到第一,一定会赢。体育老师看着眼前这个执著的孩子,终于心软了,答应了阿里的请求。

阿里开心地向家里跑去,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妹妹。阿里笑着对妹妹说:“我若得到季军,我把就球鞋送给你。”妹妹问道:“若是你得不到季军呢?”阿里用坚定的口气承诺:“我一定会得季军的。”

在大人的眼中,只有成为冠军才是最棒的。而在孩子的世界里,他们并不这样认为。阿里的举动告诉家长们一个道理:最好的东西不一定适合孩子。在孩子的眼里,适合他们的才是最好的。

孩子会为了自己的目标而努力前进,这个目标如果是自己定的,孩子会自发地努力上进,勇往直前。很多孩子其实很了解自己的能力,如果他们认为自己能行,就一定能做到,这不是一种夸大,而是孩子本身的自信心和斗志。

家长在为孩子制定目标时,应该尊重孩子,要和孩子商量,尽量委婉地劝说,避免强硬手段,要让孩子自己有所追求。

参加这次跑步比赛全程共有五公里。比赛过程中阿里的眼前不断晃动着妹妹奔跑的身影——为了不让哥哥迟到,妹妹穿着比自己的脚大一倍的球鞋飞速地跑着。不时浮现的还有对妹妹的承诺,以及妹妹听到奖励鞋子后露出的纯真笑脸。这些画面不断地在阿里的脑海中涌现,使他超越了一个又一个对手,跑到最前面,拿到第一。

然而阿里想得到季军,他放慢些脚步,好让后面的人追上来,他努力保持着第三名的姿态前进。快到终点的阿里被别人拉倒在地,这时的阿里已经筋疲力尽。他站起来用尽全力再次奔跑,混乱中冲到终点。

体育老师欢呼着冲过来抱着阿里,阿里迷糊地问道:“我是季军吗?”体育老师笑着回答:“不,你是冠军!”

所有的人都簇拥着这个冠军欢呼高喊着,没有拿到冠军的孩子失落地坐在地上。记者拿出相机为阿里拍照。阿里低着头,没人能看到他的表情。记者让阿里抬起头来,我们看见的是一双充满失望的泪眼。得到冠军又怎样,对阿里来说,没有得到季军就等于失败。

家长可以从这个片段中看出,孩子会为自己所定的目标而全力以赴,努力实现预定的目标。成功就是达到预期的目标,失败则意味着预期的目标没有达到。

很多家长都给孩子定下各种目标,可是许多孩子都达不到家长所定的目标,究其原因不外乎以下两种:有的家长制订目标时没有考虑孩子的现状,凭着自己的想象就定下很高的期望值。例如孩子的成绩本来在中上等徘徊,家长这次给孩子定的目标是前三名,这样孩子就很难达到目标;有的是家长没有跟孩子沟通交流,提前就为孩子制定了目标,导致孩子本来能做到的事情,反而没有做好。

阿里没有拿到季军,失落地回到家里。在院子里遇见妹妹,妹妹看到哥哥没有带鞋子回来,虽然没有责怪哥哥,但还是难过地走开了。阿里小心翼翼地脱下鞋袜,发现鞋子已经彻底磨烂,不能再穿了,脚上磨出很多水泡。这个片段侧面反映出阿里是多么用心地比赛,他朝着前方不断地奔跑,只为得到季军的奖品送给妹妹。

一般来说,家长看到上面这个片段都会联想,如果自己的孩子能有阿里那么努力就好了,即使达不到目标,自己也不会责怪他。家长总能听到孩子抱怨自己已经很努力了,但还是达不到家长期望的目标。家长心里其实很清楚,孩子没有用尽全力。也许孩子会说自己努力了,自己在朝着目标前进,可因为那不是自己定下的目标,孩子总会“留有余力”。也许家长会很奇怪,“我为孩子制订目标也是为了他好,他应该理解我,配合我。”正是因为很多家长抱有这种想法,才导致孩子的进步十分缓慢。孩子达不到家长制订的目标主要原因就在于此,孩子没有用尽全力。

有研究指出,孩子实现自己定下的目标会更卖力。这是自身需求的一种原始动力。家长要站在配合孩子的角度辅助孩子制定目标,要把决策权交到孩子手中。只有这样才能让孩子真正意识到,这个目标是他自己定的,孩子才会努力实现目标。

孩子为什么都热衷于在游戏上努力取得胜利呢?那是因为孩子在游戏中会受到条条框框的制约,这些困难在孩子面前成了一种乐趣和动力。这种动力使得孩子更加想要到达终点。

家长要给孩子努力实现目标的动力,让孩子在努力过后取得一定的收获。这种启发孩子自身努力的动力必须是孩子所需求的。

8岁的童童想要当上班里的中队长,在父母的帮助下制定了一个目标——要在一年之内当上中队长。童童刚开始还很努力,但坚持了不到两个月就开始倒退,学习大不如以前。母亲就对童童说:“你不是想当中队长吗?我听邻居家的小朋友说,他是班里的小队长,同学们对他都很友善。老师说这学期会发给他奖状和奖品,表扬他这学期团结友爱的精神。他还问你在班里担当什么职位呢,我告诉他你马上就要当上中队长,他可是非常羡慕你哦。”童童听到妈妈这样说,立刻打起精神,学习不仅比以前还要努力,还学会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可谓是突飞猛进。老师和家长看在眼里,喜在心上。到了年底,童童终于如愿以偿地当上班里的中队长。

家长不仅要让孩子为自身目标所努力,还要在孩子努力前进的同时,不断地给孩子注入动力,帮助孩子实现目标。

3.适当地给孩子物质奖励

阿里和莎拉放学回到家后,把家务活全部干完,等父亲回来吃晚饭。母亲在吃饭时表扬兄妹俩,父亲欣慰地对兄妹俩说:“待我加薪就给你们买礼物。”这时,电视里正在播放卖鞋的广告,兄妹俩不约而同地望着电视,纯真的眼神中流露出对鞋子的无限渴望。

莎拉每天穿着硕大的球鞋上学,看到别人穿着五颜六色的漂亮鞋子,再看看自己脚上那双破旧的白色男士球鞋,莎拉心里难受极了,她总是把脚缩了又缩,尽量不让别人看到她的鞋子。莎拉再次与哥哥换鞋的时候,跟哥哥说不穿那双鞋子了,她要告诉父亲。阿里对跟莎拉说:“我不怕爸爸打我,你就算告诉他,他也没钱给你买鞋子,他得去借钱,我以为你明白”。

阿里放学回家进门时碰见了莎拉,喊了她好几遍,莎拉都不搭理他。阿里知道妹妹是在生他的气,就跑过去拦住妹妹,从书包里掏出一支漂亮的圆珠笔,阿里问妹妹:“它漂亮吗?”妹妹问他哪来的。阿里告诉妹妹因为自己学习成绩好,老师奖励给他的。阿里把笔递给妹妹,说要送给她。妹妹接过圆珠笔,沮丧的脸上立即笑逐颜开,一扫之前的阴霾,莎拉告诉哥哥,她并没有把丢鞋子的事情告诉父亲。

莎拉认识一个女孩,这个女孩来找莎拉一起上学。莎拉看到女孩的脚上穿了一双新鞋子。那个女孩兴高采烈地告诉莎拉,只要自己成绩好,爸爸就会买礼物送给她。莎拉听到后忧郁地低下头。

从电影中的几个片段可以看出,对于贫困家庭的孩子来说,小小的物质奖励都会让他们开心不已。他们认为自己的努力不过是为了分担家庭经济负担,对他们来说,物质奖品是一种藏在心底奢侈的期望,他们抱着一种“得到便是惊喜”的心态面对生活,所以即便是小小的物质奖励也会让他们开心不已。

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一些物质奖励,这个物质奖励要有意义,最好是孩子期盼已久的。现在很多家长喜欢把金钱或者好玩的东西作为物质奖励。这些家长认为:奖励的物品越高档,钱越多,对孩子的诱惑力也就越大,孩子也就会越发地努力。其实这种思想违背了物质奖励的本义,脱离了教育的正确轨道。

家长们可以设想一下,假如孩子只是取得一点进步,但得到的却是高报酬,这会让孩子觉得得到奖励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又或者孩子的目标定得太高,给予的奖励也非常高,很难保证孩子不会为了得到奖品而不择手段。家长要避免给予孩子高价物质奖励。这样孩子才能在努力的过程中吸取经验,不是只为了物质追求才去努力。

有教育学家分析,过分的物质诱惑会误导孩子的价值观念。孩子在很小时对物质奖励的概念不太理解,家长如果经常给孩子一些小礼物,孩子就会习以为常,并把家庭奖励当做天经地义的事,而且会逐渐提高对奖品的要求。家长为了刺激孩子努力学习,不惜满足孩子过高的要求,然后孩子的要求越提越高。这种恶性循环会造成孩子学习动机的扭曲,认为学习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家长。

家长可以为孩子拟定一个奖励方案,然后读给孩子听,孩子愿意遵守的话就让他签上名字,贴在醒目的地方,时刻提醒孩子遵守规则。

家长不能因为孩子一次的进步就给孩子物质奖励,要等孩子达到最后预定的目标后才能给予奖励。家长可以以积分的形式鼓励孩子达到目标。例如孩子早睡早起上学不迟到,加一分;帮助父母收拾房间加一分;洗碗筷再加一分。家长可以再制定一些惩罚措施,例如上学迟到一次扣一分,作业没有按时完成再扣一分。孩子如果累积满十分,周末可以带孩子去公园或者游乐场玩一次,或者买一些漂亮文具给孩子,例如钢笔、好看的日记本。如果孩子有心仪已久的小玩具,那就给他设定更高的目标,加大难度。例如,要累积50分才可以买自己想要的东西。家长要规定孩子要的物品价格不能超过一定的金额。有奖就会有惩,孩子分数如果倒扣满十分的话,那就要遵守约定,接受惩罚。例如让孩子帮助家长打扫一个星期的房间,并且扣掉一个星期的零花钱。家长要尽量把学习目的和物质奖励分开,让孩子理解学习的目的并不是为了物质奖励。

有专家称,《小鞋子》这部影片的点睛之笔在于结尾。导演并没有让阿里如愿得到季军,获得鞋子。回到家后,阿里脱掉磨坏的球鞋,把脚伸进了池塘。阿里的脚因为跑步磨出了很多血泡,把脚周围的水染成了红色。这时金鱼游了过来,在阿里的脚边游来游去,亲吻阿里的脚,镜头一转,我们看到阿里的父亲推着自行车在回家的路上,自行车的后座上放着两双鞋子。导演把失望留给阿里,而把希望留给了观众。导演可能想通过这个镜头告诉观众:当失望推倒你时,希望就站在你身后亲吻你。就算失败,我们依然会有安慰奖。

假如孩子非常努力地去做某件事,可结果还是失败了。家长也可以给予适当的物质鼓励。这要比孩子在取得进步时得到更有意义。当孩子得到家长给的“安慰奖品”时,他会觉得更珍贵。家长在送给孩子安慰奖时,要挑选具有纪念价值的物品,奖品要根据孩子失败的原因而定。例如孩子考试没有考好,可以送一支钢笔,鼓励孩子用这支钢笔在下一次考试中取得好成绩。例如竞选班干部失败,家长可以送给孩子一个精美日记本,让孩子记录下自己竞选失败的感受,然后每天坚持写日记,记录下自己为了实现目标都做了哪些努力。

4.对孩子的精神激励更具效力

影片《小鞋子》讲述了许多教育子女的方法。阿里的父母主要是以身作则培养孩子的道德观念,不贪小便宜,关心他人。精神为主,物质为辅的教育精神激励着阿里和莎拉。莎拉认识一个小女孩,她的父母教育孩子也是把精神和物质鼓励结合在一起,以此来激励小女孩进步。虽然两个家庭都很贫穷,可处处流露出家庭的温暖,这种温情使人备受感动。

阿里与父亲想去城市里挣些钱来贴补家用,让生活过得更好一些。到了城市阿里发现,到处都是高楼大厦,贫富差距非常大。他们找到别墅社区,挨家挨户问别人是否需要园丁。问了许久都没有人需要园丁,阿里准备休息一下再去询问。这时听到一户人家门上的对讲机里传出孩子的声音。阿里就跟他对话,让孩子问他父母需不需要园丁,孩子回答父母都不在家,只有爷爷在家。阿里与那个孩子聊了半天才知道,他的爷爷在睡觉。阿里不再浪费口舌,跟着爸爸去另一个街道碰碰运气。

走了很远后,后面有个孩子喊阿里的名字,阿里和父亲看到一个孩子和他爷爷在一起向他们招手,示意他们过来。阿里和父亲终于有活干了。父亲让阿里陪那个孩子玩耍,自己去修剪树枝、喷洒农药。那个孩子跟阿里玩得不亦乐乎,阿里也看到了很多从来没见过的玩具。夕阳西下,父亲的活忙完了,而那个孩子也玩累了,躺在椅子上睡着了。

这个片段是现在富有家庭现状的缩影。父母经常不在孩子身边,把孩子围在高高的院墙内,孩子连个玩耍的伙伴都没有。孩子在物质上虽然得到了满足,但是精神上依旧非常孤单。社会上普遍认可精神激励更具效力,仅仅用物质满足或激励孩子,只能达到短期的效果。要想孩子取得长远发展,则离不开精神鼓励。

心理学家认为,一个人除了基本的物质需求之外,还有被人尊重、被人疼爱、被人关怀、被人肯定、被人理解等诸多需求。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最需要的则是家长的爱、关怀与指导,这些是物质奖励不能替代的。

记得朋友说过一件事:他小时候写作文,老师夸他写得非常好,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朗读他的作文。他虽然有些害羞但是心里高兴极了。放学后就兴冲冲地回到家中,给父亲看老师写的评语。父亲也为儿子骄傲,从钱包里掏出十块钱给了他,说下次继续努力,就接着看报纸去了。他当时非常失望,他想要的只不过是父亲赞扬他一番,再跟他讨论作文中哪段写得生动,哪段写得朴实。家长要知道孩子需要的是什么,不能盲目地拿物质奖励替代精神激励。

影片中有这样一个片段,莎拉的父亲非常生气,母亲让莎拉帮父亲倒茶。父亲看到女儿端过来的茶说道:“我整天在办公室端茶倒水,还是莎拉倒的茶味道最好”。这种适当的表扬对于孩子来说是极大的激励,虽然没有任何物质奖励,但却认可了孩子付出的努力。

家长要注重孩子精神上的需求。如果孩子的精神需求得不到满足,性格会变得内向、孤僻,甚至有自卑、自闭等倾向,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

父母要跟孩子做心灵上的沟通,了解孩子的想法。孩子遇到困难或是情绪低落时,要备加关心,给予安慰和鼓励。要使孩子在与你接触的过程中,在思想上、心理上和学习上都得到指点,感受到推动他前进的巨大精神力量。离异家庭的家长更要保证有足够的时间与孩子相处,加强家长与子女之间的情感沟通。

一个小男孩捉到了一只母兔子,没过多久,母兔生下了几只小兔子。这个小男孩没有钱为兔子买蔬菜,也没有时间打草给兔子吃。他就找来伙伴们,对他们说:“你们谁打来兔草喂兔子吃,我就以你们的名字给兔子起名字。”伙伴们听到后,争先恐后地帮兔子打草。小男孩没有花一分钱,却把兔子们个个养得身强体壮。

小男孩长大后如法炮制。为了揽断某条铁路的生意,他跑去找承揽这条铁路的董事长。他希望用董事长的名字给自己的钢厂取一个名字,好提高自己钢厂的名气。董事长很高兴地表示愿意。没过多久,董事长就把这条铁路的所有生意都给了他。这个聪明的男孩就是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

家长可以从这个事例中看出,想要孩子努力前进,精神荣耀在激励孩子前进的过程中所起的作用是物质奖励无法代替的。给予孩子再多的金钱和奖励,也不如给孩子精神荣耀更能激励孩子前进。

给予孩子精神上的激励要审时度势。看似无意的夸赞或许能够成为孩子一生的动力。国家队有一个队员曾经说过这样一段话:“小时候我学习不好,各方面都不出色。各科老师都没夸过我,只有体育老师经常鼓励我,他觉得我体育表现很出色。我当时心里感觉像注入一股力量一样。从那以后,我天天锻炼身体。”在孩子各方面都得不到肯定的时候,正需要家长精神上的鼓励和支持。父母在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时,最好看着孩子的双眼,用坚定的语气对他说。这样更能让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激励,也能帮助孩子肯定自我价值。

家长也可以设定一些荣誉给孩子。可以记录下孩子一个星期所干的家务活,比如刷碗,每刷一个碗就记录下来,当孩子刷到一百个的时候,就赐予孩子一个称号,例如“百战将军”“家务能手”之类。这个称号要响亮,让孩子一听就感觉很自豪、很光荣。父母要知道,激励孩子,物质和精神都是不可缺少的,只有两者并存才能更好地激发孩子的潜力。

5.鼓励孩子的善良行为

从影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伊朗人民哪怕再贫穷,但依然保持善良的本性。整部影片从开头到结尾都能让观众感受到浓浓的关爱和淳朴的感情。

莎拉为了不让哥哥上学迟到而急速奔跑,不小心鞋子掉进了水沟里。鞋子顺水漂流,莎拉在后面追鞋子,想要把鞋子捞上来。谁知鞋子被水沟里的堆积物卡住,停滞不前,莎拉无法拿到鞋子,伤心地哭了起来。

商店的老板看到莎拉哭泣,问怎么回事,莎拉把事情告诉了他。好心的老板让莎拉不要哭泣,帮助她把鞋子勾了出来。鞋子再次顺着污水流淌而去,老板和莎拉在后面紧追不舍。在挖水沟的工人帮助下,莎拉最终拿回来了鞋子。在这种互帮互助的生活环境中成长,让阿里和莎拉也拥有一颗善良的心。

莎拉上体育课时,注意观察每个人穿的鞋子,没想到她发现了自己的鞋子。她认真地看了好几遍,确定那双鞋子是自己的,现在正穿在另一个小女孩的脚上。放学后,莎拉悄悄地跟着那个小女孩,知道那个女孩的家住哪儿后,莎拉回去告诉了哥哥。

哥哥跟着妹妹一起来到那个女孩的家附近,两个人的表情都有点严肃和生气。正准备上前敲门时,门开了。那个小女孩愉快地蹦了出来,藏在了旁边。跟着传出一个声音“亚宝,亚宝?你又耍我了”。一个盲人边摸索边走,不停地寻找女儿。这时母亲从屋子里走了出来,把卖面包的盒子挂在盲人父亲的脖子上,并嘱咐他早点回来。女儿用小小的手牵着父亲,为父亲指路。

阿里和莎拉两个人躲在角落里看完这一幕,没有犹豫,转身回家了。从背影可以看出,兄妹俩已经没有刚来时的底气十足,他们认为这个女孩比他们更需要这双鞋子。

自己原本处境都很困难,但是看到更困难的人时,他们还想着用自己微薄的力量去帮助别人,看起来貌似不起眼的小事,但这是真正发自内心的善良。

家长要鼓励孩子的善良行为。古语有云“人之初,性本善”,说明孩子生下来就具备善良的品质,天性善良。可是,如果后天没有好好教育,这种善良的本性也会消失。

现在很多家长在教育孩子的时候,什么都想到了,惟独忽略了这一点,不注重培养孩子的善良品德。善良是大爱的表现,它包括同情心、爱心、关怀他人、乐于助人等优秀品质。

当孩子主动去给乞丐钱时,有的家长会不让孩子可怜这些人,说这些要饭的是骗子。当孩子为动画片里面的主人翁打抱不平,为主角而伤心落泪时,有些家长会说孩子软弱甚至嘲笑孩子。其实孩子的上述表现全都源自善良的情感,而家长没有鼓励反而制止,就会压抑孩子的善良情感,久而久之,孩子会变得麻木、冷漠。

当孩子看见残忍的事物时,会害怕,恐惧,表现出爱心和同情心。例如:家长杀鸡杀鱼时,孩子看到会觉得难受;看到同学被几个人欺负,孩子会生出打抱不平的念头。这都是孩子正常的表现。相反,如果孩子对这些残忍的事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就说明孩子心中的善良已经荡然无存了。

影片中的善良无处不在,他们没有因贫困而丧失善良的本性。莎拉这天放学跑得匆忙,把哥哥送给她的圆珠笔丢了。而捡到的人恰巧是那个穿着莎拉鞋子的小女孩亚宝。亚宝捡到后就大声喊莎拉,并且边喊边追。而莎拉跑得太快,一转眼就不见踪影了。

亚宝回到家中,翻出莎拉丢的漂亮圆珠笔,亚宝看样子非常喜欢这只笔。然后亚宝拿它写作业,写完作业后,又看了好几遍。看到这里,很多观众都会猜想亚宝不会把圆珠笔还给莎拉了。

第二天上学,亚宝找到莎拉,走到她面前对她说:“你昨天丢的。”莎拉看着眼前的小女孩,又看看她脚下的鞋,露出了天使般的微笑,对亚宝说:“谢谢。”就这样,莎拉又多了一个朋友。

善良的美德是无法用金钱衡量的。拾金不昧一直是中华民族的美德,但在生活中,却有很多人把这种美德丢掉了。家长应当鼓励孩子的善良行为,要教育孩子“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孩子对善良的含义不太理解,所以分不清自己的行为到底是善良还是自私,孩子也不知道自己的行为会造成什么后果。这就需要家长耐心的教导。家长可以告诉孩子:善良的行为不仅能让别人感受到快乐,而且自己也能感受到快乐。而自私的行为会让别人非常讨厌。你对别人善良,别人也会对你善良,你对别人自私,别人也会对你自私。

父母要对孩子自愿做出的善良行为表示鼓励,要立即赞扬孩子,并为孩子感到高兴。父母的表扬会让孩子感受到精神上的鼓励,孩子也会因此而变得从善如流。

家长可以让孩子多读一些优秀的书籍,也可以给他讲一些以善良为主题的例子。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在生活中要表现出善良的爱心,这样更能激励孩子善良的行为。善良和爱心可以体现在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比如和孩子坐公交车的时候,主动给老人让座,孩子就会以父母为榜样,做出同样的善良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