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当父子之间出现代沟
电影《冤家父子》是根据当代著名作家王朔的小说《我是你爸爸》改编而成的,也是王朔的电影处女作,影片对父子之间的矛盾和亲情做了深刻而风趣的解读。
由冯小刚扮演的马林生是单位的先进工作者。妻子去世的早,他含辛茹苦地把儿子马车拉扯大。马林生发现与儿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父子之间出现了一条难以逾越的鸿沟。其实从影片中我们不难看出,儿子马车早就对父亲心生不满。
马林生下班回家,发现儿子躲在衣柜里,就把儿子拉了出来。看到儿子脏兮兮的模样,就带儿子到院子里洗头洗脸。这时邻居出来了,对着马林生斥责马车,说马车发动全班同学孤立自己的女儿夏青。马林生带马车回到家后,马车随手把擦完脸的毛巾搭到铁丝上,马林生教育他不该这样摆,要放好。马车刚放好,马林生又说:“刚擦完,去投干净,不然放上去会馊”。马车刚准备出去,马林生又让马车穿好衣服再出去。马车刚穿好衣服,马林生又说这衣服已经穿了好几天了,换件新的。马车这时已经非常不耐烦了,盯着父亲看。马林生却不明白自己做错了什么,问他看什么看。
接着马林生把邻居的女儿叫了过来,要马车向夏青道歉。不仅如此,还当着夏青的面狠狠地训斥马车,说马车连夏青的脚趾都比不上。马车坚决不道歉,而夏青尴尬地直接走掉了。
在这个片段里马林生犯了两个错误:第一个是不厌其烦地指挥马车该如何去做,第二个是当着外人的面斥责马车。
家长在生活中不注意的小细节,往往是导致孩子与自己越来越疏远的原因所在。马车是初中生,正处于叛逆期,有个性,具有鲜明的自我主张。马林生的强制教育触碰了马林的忍耐底线,导致马林与父亲之间产生了隔阂。家长要避免当着外人训斥自己的孩子,不要拿自己的孩子与别家的孩子对比。
又一次突发事件让马林生和儿子的距离拉得更远。马车因为在课堂上捣乱,闹得大家无心听讲,被老师带到办公室严厉批评。
马林生离很远就能听到老师训斥儿子的声音。进办公室后,马林生让儿子闭嘴,接着向老师深深鞠躬表示歉意。老师告诉马林生,这种行为非常恶劣,要严肃处理,让马车写检查并当着全校师生的面读出来。
回到家的当晚,马林生一边听收音机,一边洋洋洒洒地写了一份检讨,第二天马林生一边念着检查,一边揣摩着措辞正确与否。念完之后,马林生让孩子照抄一遍,到大会上朗读。马车听了父亲念的检讨书,眼泪流了下来。他认为父亲写得完全不是他,他并没有犯这么大的错,于是他拒绝抄写父亲为他写的检讨。马林生告诉他检查就要深刻,马车自己写的检讨不行。马车还是不肯抄写,并打翻了父亲给的稿子。马林生生气了,他抬手给马车一巴掌,然后对着马车就是一脚,直接把马车踢出三米之外。
马林生正准备再冲上去打儿子,邻居赶了过来,一把拉住了马林生,把马林生推倒,马林生想要还手,但是以他瘦弱的身子骨怎能打得过邻居。邻居对马林生说:“打人就是不对,好好学学法,整个一法盲。”虽然最后马车还是照着父亲写的稿子念给全校师生听了,但是马车夜里趁着父亲熟睡时,翻墙出去,接着拿一块砖头砸向父亲房间的玻璃,然后再钻窗户回到自己的房间装睡觉。这是对父亲做法的反抗。
马车很小的时候母亲就去世了。缺乏母爱的他正巧处于叛逆的青春期,再加上父亲的暴力教育,使得马车对父亲是又敬又怕,但是马车更想逃离父亲的约束,过自由自在没人管教的生活。
当父子出现分歧时,影片中的马林生对待儿子就是一个字“打”。殊不知这种暴力教育是万万不可的。代沟的产生是因为孩子在走向社会的过程中,违背家长的观点,自己有了新的见解。当家长与孩子之间出现代沟时,家长不能使用强制性的手段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孩子。
代沟并不是一方所造成的,家长要知道,代沟的产生是双方面的。也就是说因为孩子的思想和家长的思想有所不同而造成的。
当孩子与家长产生代沟时,家长要及时采取合理的方式化解。
1.寻找自身原因。大部分家长在与孩子意见不合时,都会强词夺理,主观认定自己的思想是对的,孩子必须依照自己的意愿行事,严重时甚至使用暴力强迫孩子去接纳自己的观点。这种做法不仅化解不了与孩子之间的代沟,反而会使矛盾扩大。家长要寻找自身的原因,认真反思:自己的思想是否太过于顽固,与孩子沟通的手段是否非常极端,有没有认真听过孩子给的意见,孩子的思想是否完全错误,孩子发表的意见有没有可取之处。
2.尽量与孩子多沟通。家长要与孩子多一些交流。在交谈时尽量找一些轻松的话题,让气氛活跃起来,让孩子能够畅所欲言。对于孩子的意见,不管自己有多么不满,都不要当场驳回。要做到认真听、耐心听、用心听。孩子如果提出不错的建议,应当及时表示支持和认同。当孩子发表完意见,家长可以委婉地提出自己的看法,试着让孩子采纳,在沟通的过程中避免争执,不赞同的时候要说出事实依据。
3.学习新思想,与时俱进。每代人都有具有时代特征的思想。现在已经不再是“80后”的年代,更多的是“90后”“00后”。这些孩子的生长环境跟家长有着天壤之别,他们的思想也更加前卫。有些孩子刚说完自己的想法,父母就大吃一惊,更别说接受孩子的思想了。家长不要过分担忧孩子的另类思想,要接纳潮流中的新事物。例如《家有儿女》这部家庭喜剧中,两个孩子是狂热的追星族,父亲为其两人弄了三张门票去看偶像的演唱会。孩子们不解为什么是三张。父亲则以安全为由,陪同孩子一起。结果到了现场,两个孩子还没兴奋,父亲则大喊大叫,高兴的手舞足蹈,让两个孩子觉得很没面子。原来父亲也是这个明星的“粉丝”。回到家后,只有父亲一个人开心,两个孩子统统都是沮丧的表情。
从这个实例可以看出,当孩子的叛逆心理得到认同,前卫思想得到父母的认可时,他们反而会对原本热衷的事情失去兴趣。孩子之所以想与父母的思想不同,想要的只是父母的关注。
2.正确处理好父子之间的关系
现在的家庭中,父子关系僵化的现象已经非常普遍,就如影片中的马林生和马车,他们的关系就随着剧情的展开而变得越来越紧张。
马林生与马车下象棋,夏青旁观。马林生准备将军,后又悔棋,觉得将军这一步是死棋,儿子提醒他没关系,有车看着。马林生才观察到自己的车被儿子的炮一直打着,儿子却一直不吃他的车。马林生问儿子为什么不吃他的棋,马车不吭声。马林生想到自己连赢三盘,原来都是儿子让着他。马林生的脸色顿时变得非常难看,问马车是不是挨打后害怕自己。马车还是不吭声。马林生叹了口气,让马车跟夏青出去玩。
从这个片段可以看出,马车非常害怕自己的父亲,处处看父亲的脸色行事。这显然不是正常的父子关系。
马林生带着儿子去祭拜妻子,看着妻子的遗像,马林生声泪俱下。马林生后悔不该打儿子,没有遵守对妻子的承诺(妻子在死之前叮嘱马林生不许打马车)。祭拜完妻子,马林生内心颇有感触,觉得应该换一种方式对待儿子,才能让儿子学得更好。
马林生对儿子说要当他的朋友,互相关心,互相关爱,希望和儿子化干戈为玉帛,有矛盾时要互相谅解,坐下来推心置腹地谈开。马林生甚至让儿子别管自己叫爸了,儿子问:“那叫什么啊?”马林生说:“叫名字啊!叫‘你’都行。”然后让儿子抽口烟,接着说:“你以后就拿我当你一哥们儿。”
自从马林生让儿子这样对待自己后,马车确实放开了不少。父子两个人日子过得比以前愉快多了,马车不再惧怕父亲,甚至帮父亲介绍对象。
马车给父亲介绍的对象是自己好哥们儿的母亲齐怀远。齐怀远是一个思想比较开放、非常务实的女人。马林生对齐怀远不太满意,思想保守的马林生觉得齐怀远不适合自己。后来马林生发觉儿子为自己找对象的原因是为了摆脱自己,并不是真正的关心自己。这让马林生更加失望。
马林生对待儿子用尽了各种方法。首先是用暴力,但他发现并不能改善父子之间的关系。接着讨好孩子,与孩子称兄道弟。虽然父子之间的关系改善许多,但是终究跨越不了那道鸿沟,马车不仅没改变,反而越来越张狂。
在当今社会的家庭中,很多父亲对待儿子如同影片中的马林生一样。有的严厉训斥,滥用暴力;有的百般讨好,在儿子面前摇尾乞怜。可是用尽办法的父亲们,始终不能改善与儿子的关系,这种隔阂仿佛天生存在于父子之间。到底该如何正确处理父子之间的关系,成了父亲应该学习的重要课题之一。
很多父亲在外面能言善辩,可是在家里面对孩子,却总是表达不清楚自己的想法。这就容易产生误解。父爱无言,父亲可能不太擅长与子女沟通。
孩子经常从母亲口中听到这样的话:“放学早点回来,路上小心。”“出去踢球小心摔跤,注意安全。”“不能挑食,对身体不好。”同样的话语到了父亲嘴里就变了一股味道:“放学早点回来,听到没?”“出去踢球别跟上次似地,把膝盖摔破。”“这么小年纪就学会挑食,长大还得了?赶紧吃完。”在孩子眼里,母亲的话语中更多的是爱,而父亲的话更多的是说教。同样是关怀,孩子对待母亲的态度就会比父亲的态度随和的多。
在家中,爸爸是否必须要扮演“黑脸”的角色,要在子女的面前表现得严厉,凶,很难沟通呢?其实不然,父亲要处理好与子女的关系。父亲如何对待子女,会对子女在以后成长的道路上有很深的影响。父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多做一些尝试:
1.和孩子多做一些动手游戏。
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会发现父亲动手能力很强。父亲也许不善言辞,可是父亲的机智、勇敢和果断会成为孩子想要学习的榜样。
2.放下架子,成为孩子的朋友。
父亲总是展现给子女威严的一面,其实父亲如果放下架子,能够与孩子耐心交流,愿意成为孩子的朋友,孩子还是很乐意与父亲交流的。
3.生活上是朋友,教育上仍要成为导师。
父亲与孩子的关系要把握好一个度,不要过分充当子女朋友的角色,这只会让孩子无法无天,难以管教。也不能死板地一直是严厉的态度,这会让孩子感受不到父爱。父亲要记住,有些爱是无声的,但是对于孩子来说,有些爱是要说出来的,要让孩子感受得到,他才明白。
父亲在感情方面或许没有母亲那般细腻,所以父亲更要细心一些,观察孩子的情绪波动。据报道:当孩子犯错时,有80%以上的父亲是理智的。但是当孩子犯错后顶嘴时,父亲的理智就大大降低。大多数父亲很反感孩子狡辩,认为孩子错了就要承认错误,再解释也是错的。这就导致了孩子认为父亲很不可理喻,而母亲往往会听完孩子的解释再教育孩子。
在孩子犯错后,父亲可以试着去理解孩子犯错的心情,也可以试着去谅解孩子犯错的理由。要听完孩子的解释,哪怕孩子找不出理由。父亲可以轻声询问孩子内心的想法。如果父亲能够在孩子犯错后和颜悦色地教育他,甚至原谅他。这会比暴力和严厉的批评更能加深孩子的记忆,让孩子记住父亲也有宽容的一面,并不是那么苛刻。
3.不要放任自己的孩子
影片中有一个片段显得马林生特别落寞,他独自一人在外面游荡,手里拿着照相机,在天安门广场自娱自乐。
马车招呼好友在家吃饭,父亲马林生下厨,亲自为孩子做贵妃鸡,说外面卖的没有自己做的味道纯正。当把菜端进屋子时,马林生看到马车跟大伙吃吃喝喝,马车的哥们儿都在喝酒说笑,有的还在抽烟。马林生见怪不怪,让他们吃好喝好,就当自己不存在。可是马车的同学们都立即停止了说笑,专注地看电视。马林生主动找话题与孩子们聊天,但是孩子们显得一点兴趣都没有。马车看到父亲把气氛弄得非常拘紧,就把父亲拉到里屋,让父亲自己在屋里吃饭,还告诉父亲,自己帮他把照相机装上了胶卷,吃完后可以出去走走,拍拍夜景。
只有一尺之遥,屋外是热闹非凡,马车与伙伴们谈笑风生,屋内则是落寞冷清,马林生独自一人喝酒吃饭。这种对比显得马林生格外孤单。
在无计可施的情况下,马林生选择了装病博取儿子的同情。马林生认为自己生病了,儿子就不会乱跑,会乖乖在家照顾自己。儿子放学回来问父亲病好了没有,马林生告诉儿子自己还是浑身难受。马车就去为父亲做饭,马林生对儿子说:“你昨天给我吃的是安眠药吧?害我上班都迟到了”。马车出了屋子,小声嘀咕了一句“真烦!”马车做好饭端给父亲后,说要出去一下,马上回来。回来时把给父亲介绍的对象齐怀远带了过来,齐怀远让马车放心出去,自己会好好照顾他的父亲。
马林生用尽心思,却始终走不进儿子的世界。从开始的宽容到最后的放任,马车变得越来越猖狂,马车并没有把父亲对自己的父爱当成幸福。马林生对待儿子的用心良苦,换来的却是儿子处心积虑的摆脱,怎能不令人心寒?
现如今的家长因为溺爱孩子,处处迁就孩子,放任孩子,以至于孩子越来越不懂得约束自己。家长苦口婆心的劝导在孩子面前变得苍白无力,孩子根本不听家长的劝导。
家长不要因为爱而束缚孩子的自由,更不要因为爱而放任孩子。对于孩子优秀的一面,父母可以全力去支持。孩子任性胡闹时,家长要明确制止。
在影片中,马车带伙伴儿回家吃饭是没有问题的。问题在于和朋友们在餐桌上抽烟喝酒,马林生没有去制止,反而放任他们的这种行为。父亲做了一桌子菜给马车和伙伴儿吃,马车没有感觉到父爱的伟大,反而嫌父亲在场碍事儿,让父亲去里屋吃饭。当马林生以后再教育马车,马车不听劝告时,家长才会明白:是放任不管在先才致使孩子不听劝导。放任孩子的不良行为,会导致很严重的后果。
最后,马林生对儿子心灰意冷,觉得儿子无可救药,对他失望透顶。转而和一直追求他的齐怀远结婚。马林生收拾行李,准备从家里搬出来。马车喊了一声“爸!”马林生让马车别喊他爸,对马车说道:“我可当不了这个爸,我没这能力,我不干了!以后每个月我会让齐怀远给你送生活费。你要是想见我就到齐家去,你要不想见我呢,就算了。”马车终于如愿以偿,摆脱了父亲的约束。可马车望着父亲远去的背影,眼中流露出很多不舍。
父亲刚走,马车就碰见了街头的几个小痞子。他们站在墙上用石头边砸马车,边向马车勒索钱财,马车转身逃走。马车趁其他小痞子不在,在厕所里抓到了这群小痞子的头头,跟几个小伙伴对其一顿毒打。
痞子头头随后又找来自己的老大,跑到齐怀远家里,问马林生是不是马车的父亲。如果不是,他们去抓马车。如果是的话,就怪马林生没有好好管教马车,放任孩子恶劣的行为。马林生本不想再管儿子的事情,但最终还是坚决的说出自己是马车的父亲,遭到痞子们的一顿毒打。
父母对孩子的管教尤其重要,不能放任不管。家长要给孩子明确的方向和目标,不管孩子多么地顽劣不堪、无可救药,家长都不能放任孩子的恶劣行为。
当孩子表现出任性的行为时,父母不要用强制手段压制孩子,可以给孩子两种选择:第一种是不再任性吵闹,可以得到适当的奖励。第二种是继续任性下去,将得到严厉的惩罚。通常孩子会选择奖励而不要惩罚。这时家长要抓住机会,耐心说教,告诉孩子:以后有正当的要求,家长肯定尽力满足,但是如果无理取闹,任性妄为,会得到相应的惩罚。
家长要考虑孩子的自尊心。当孩子的正当行为被家长以暴力手段干涉后,孩子会“执拗”起来。例如,影片中的马林生非要逼着马车念自己写的检查,而马车认为这份检查写的完全不是自己,自己的错误没有那么严重。马车坚决不念这份检查。马林生没有考虑到马车的自尊心。家长要学会尊重孩子,顾忌孩子的自尊心。可以告诉孩子他必须要做什么,让孩子慢慢接受。
家长要对孩子进行有效的教育和认真的指导,不能对孩子不管不问。现在流行一种教育是培养孩子的独立性。让孩子独立不代表放任孩子,孩子的自制能力还比较差,当行为受不到约束时,他们往往会变本加厉地任性妄为。未成年的孩子并不懂得为自己的行为所产生的后果负责,这就要靠家长的耐心管教。
4.要及时引导误入歧途的孩子
马林生坐在床上抽烟,心情抑郁。马车放学回到家中,看到父亲这个样子,就问怎么了。马林生对儿子说道:“我问你这个抽屉是怎么回事?”马车回答道:“我不是都跟您说了吗,您用不了那么多,我一个也没有。”马林生又问道:“给你俩抽屉倒没什么,可是你上什么锁啊,你有什么秘密吗?”
马林生想到儿子跟邻居夏青走得很近,每天放学教夏青骑自行车,就对儿子说:“有些事你要注意一些,这毕竟是在中国。你回头让别人街坊邻居说出闲话来,那就晚了。我不是个思想保守的人,我不反对同学啊,男女之间的正常交往,朋友没什么的。但是要有分寸。”
马林生看到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秘密,害怕马车因为早恋而误入歧途,想引导一下马车的思想。
家长要知道,孩子有自己的秘密并不代表就会误入歧途,这是孩子有了自己独立思想的正常表现。当自己的思想与家长的观点相违背时,孩子不敢忤逆父母的意见,只得保留自己的意见和自己的一些小秘密。
但是马车的秘密一直困扰着马林生,儿子到底有什么秘密瞒着他。这天马林生趁马车不在家,想要打开马车抽屉上的锁,费了半天劲也打不开。马林生就翻马车衣服的口袋,想找到钥匙。
在翻查过程中不料马车回来撞见这一幕,马车冷冷地问道:“这是第几次了?”马林生一看到儿子回来,有点心虚,答道:“我发誓,头一次。”随后又理直气壮地说道:“怎么?爸爸检查下你的东西怎么了?把你抽屉那个钥匙给我,我要搜查。”马车听到后,语气更加强硬起来,直呼父亲的名字:“马林生,今儿你要不把派出所的警察叫来,把我铐走,就甭想弄走我的钥匙。”马林生听到后,也变得怒不可遏,狠狠地说道:“你以为你不给我钥匙我就打不开锁?我手段多着呢!我有八种办法能整死你。”争吵愈加激烈。马林生当着马车的面把抽屉撬开,把里面的东西全倒在床上,仔细翻查。
马林生一边搜查一边教训儿子:“我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都是你逼的。打火机,没收了!烟,没收了!一群小流氓!”马林生不仅没收了马车的烟和打火机,还撕毁了马车与伙伴儿们的照片。又斥责马车看一些乱七八糟的书籍,接着就要去翻看马车的日记。马车一把夺过来对马林生说:“你可别逼我!”马林生指着马车教训道:“三条,你给我听清楚了。第一,不许你再抽烟;第二,不许你再看那些乱七八糟的课外书,想看什么书必须经我批准;第三,不许你再跟那些狐朋狗友交往!”
从马车的“小秘密”可以看出,马车确实误入歧途了,但是家长非要用野蛮的手段才能知道孩子到底什么样吗?必须以暴力才能制止孩子误入歧途吗?
家长对孩子的引导不能用暴力手段,更不能打开孩子的日记从里面找出线索来纠正孩子。马林生这次的动机是为了马车好,但是行为可谓是大错特错。他没有正确引导孩子去改正那些坏毛病,只是一味地指责孩子的不对,接着给孩子制定条条框框。马林生应该反省一下,是谁放任孩子抽烟,是谁没有阻止孩子,让孩子在家里宴请伙伴儿吃饭的?马车当时犯错,马林生没有指出来并加以纠正,现在误入歧途了,马林生依旧不懂得如何去正确教育。用强制的手段去揭开马车的隐私,再斥责马车不对,这种做法使得马车委屈、不甘,对待父亲越来越冷漠。
许多家长很像现实中的“马林生”,明明看到孩子有一些坏毛病,却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当孩子的坏习惯逐渐变大,最后误入歧途的时候,家长只知道一味指责孩子,却没有正确引导孩子走回正途。
当孩子由于各种原因误入歧途时,家长不要惊慌失措,气急败坏地辱骂孩子,应该采取合理的方法,及时引导孩子。
1.合理安排时间。
家长可以给孩子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和玩耍时间。在学习的时间里要严厉督促孩子用功学习。玩耍的时间家长可以陪同孩子一起做游戏,可以让孩子尽情玩耍,释放心情。这时候家长要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畅所欲言,要避免提起学习上的事情。
2.让孩子充实自己。
孩子误入歧途,很多时候是因为好奇和无聊。外国有一个调查研究发现:假如孩子每一天过的都很充实,就不会在没用的事情上浪费时间。家长可以让孩子多阅读书籍,多做运动,参加一些兴趣班,每周参加一场比赛,比如辩论赛、球赛,让孩子的业余生活丰富起来。
孩子误入歧途只需要一步,家长想要引导孩子变好,则需要九十九步。影片中马林生教育马车时,想要一步到位,把坏学生瞬间变成优等生,这是不现实的。最重要的是家长要和孩子多谈心,多了解孩子内心的想法。要尊重孩子的“小秘密”,让孩子有属于自己的空间。家长可以采取奖惩政策,这个奖惩政策并不是要求孩子做得很好,而是要求孩子别做坏事情,循序渐进。孩子每取得一点进步,家长要及时表扬孩子,奖励孩子,并为他感到高兴。
5.要勇于承担父亲的责任
从影片中可以看出,马林生是一个装腔作势、自命清高、以和为贵的机关员工。他想要和儿子搞好关系,又为儿子的不听话而头疼。他尝试着严厉管教,但没有让儿子臣服。他又尝试和儿子当“哥们儿”,也没有打动儿子的心。他无可奈何,只得撬开儿子的抽屉,想要了解孩子的一切,可这种行为更让儿子与其背道而驰。
整部影片给人印象最深刻的是背景音乐——《爱的奉献》。从影片开头到结尾,从马林生与儿子争吵到和好,都会此起彼伏地播放这首歌。这首歌烘托的思想表达得很清楚:马林生的家庭教育手段不管对亦或是错,全都来源于一个字“爱”。
影片的结尾很感人。一群小流氓要找马车报复,找到了马林生。马林生明明知道如果自己承认是马车的父亲,肯定遭到毒打,但是他依旧承认了。马林生被打得面目全非,浑身是伤。当马车被警察送到医院看望马林生时,马林生看到儿子过来还伸出大拇指表扬儿子很勇敢。而马车看到父亲的举止,趴在父亲身上痛哭起来,父子俩终于知道,不管对方令自己多么失望,亲情永远是无法割舍的。
教育专家曾说过:“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父亲的爱对孩子的性格和智力发展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影响。父亲在教育中的责任不比母亲的轻。”
现在的许多家庭都将教育责任交给了母亲,而父亲就是家里的经济支柱。这种做法是完全不可取的。《三字经》里也说“养不教,父之过”,古代女子主内,男子主外,男子往往比女子见识多,懂得道理也多,所以教育孩子的重担就落在了父亲的肩上。而现在的父亲完全把教育子女的责任推卸到母亲头上。父亲的责任不仅是关爱妻子和照顾家人,对子女的教育指导,也是父亲的重要责任。
国外的一项研究表明:父亲带大的孩子智商都非常高,他们在学校里的成绩也都非常出色,以后步入社会也会比同龄孩子更容易取得成功。
1.一般来说,在教育孩子方面父亲会比母亲有更强的目的性。父亲会想到哪些品质对孩子有帮助,哪些能够让孩子更好地发展,父亲一般会有计划性地去做。
2.因为父亲的逻辑、创造和想象能力通常都比母亲的强一些,所以孩子会很喜欢与父亲玩各种各样的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的动手能力,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游戏所带来的乐趣。做一些体育运动时,如果有父亲在身旁,孩子会更有安全感,也会变得更加积极,不仅能够锻炼体魄,而且能够磨练意志。
3.父亲成为子女的榜样,能够使孩子拥有上进心和自制能力。孩子的人际交往能力也往往源自于父亲的教育,所以如果父亲宽和待人,尊重他人,孩子也会变得谦逊有礼。
4.父亲往往和信用挂钩。子女会比较相信父亲说的话,认为父亲不善于说谎。父亲如果在生活上做到言行一致,答应孩子的事情能够做到,孩子也会信守承诺,坦诚相待。
5.父亲在处理孩子的问题上会比较冷静理智。当孩子面对困难危险的时候,父亲会确认孩子是否在安全,如果孩子的困难和危险是能够自身去解决的,父亲会放手让孩子去面对,即使失败了,父亲也会觉得没关系,鼓励孩子下次努力。这样会帮助孩子学会独立、勇敢,会对孩子以后的成长有很大的帮助。
在生活中,孩子遇到一些小事都会依赖母亲,让母亲做主。但如果发生了重大事情,在要做决策的时候,孩子往往会倾向于征求父亲的意见。父母的教育缺一不可。父亲更应该挑起教育子女的重担,特别是孩子进入青春期后,心理会有很大的变化,从而产生叛逆,父亲应多和孩子做一些沟通交流,理解孩子的想法,以免出现代沟,越来越疏远。
著名音乐家莫扎特的音乐天赋就是父亲最先发现的,而诺贝尔的父亲在后来谈到对诺贝尔的教育时说:“生活本身就属于大学。我们要学会好好生活,在生活中发现问题并解决它。对生活一直保持悲观态度的人是不会去发明、创造的。”这种积极乐观的信念一直鼓舞着诺贝尔。
父亲的威严使得许多孩子对问题失去了判断的能力,往往依赖父亲的思想,学会了察颜观色,看父亲的脸色行事。就如影片中的马车,怕惹父亲生气,连下棋都让着父亲。
马林生当时采取的办法是和马车做朋友。这种方法虽然可取,但是马林生表现得太极端了,没有一点父亲的尊严。
父亲可以发扬民主作风,尊重孩子,但是和孩子发生矛盾时,要表现出父亲的权威,就如比尔·盖茨的父亲对他说的那样:“我不赞同你这样,可是我尊重你的选择。”
父亲和孩子做朋友,并不是为了迁就孩子,而是尊重孩子,理解孩子。当孩子有不足时,要明确地指出,这才是“益友”。
父亲是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启明灯,父亲在教育子女方面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父亲给孩子的肯定与鼓励会让孩子更加自信。就如《冤家父子》里的背景歌曲一样,父亲应该让孩子明白,父亲和母亲一样爱着孩子,愿意为孩子奉献一切,这是父亲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