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19450100000023

第23章 标签心理——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别给孩子贴标签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要求在监狱服刑的囚犯前往前线作战。随囚犯一同前往的还有几名心理学家,他们主要负责对囚犯进行动员和训练,使囚犯积极地投入战争。出发前,心理学家对囚犯采用的训练方法是:要求囚犯每周给自己最亲的人写一封信,信的内容就是告诉亲人自己在狱中的表现非常好,以及自己在狱中如何接受教育和如何改过自新。当囚犯奔赴前线,心理学家又要求他们在给亲人的信中写明自己如何服从指挥、如何英勇作战等。自然,亲人们的回信都充满了惊喜和赞赏。最后,这批囚犯在战场上的表现比起正规军人毫不逊色,他们正如自己在信中所说的那样,英勇作战,认真服从指挥。后来,心理学家就把这种现象称之为“贴标签效应”,心理学上也称之为“暗示效应”。

父母们走在一起总有一个共同的话题可聊,那就是孩子的成长问题。我国父母受传统思想文化的束缚,把贬低总看成是一种谦虚,是一种美德。所以,自己的孩子不论优秀与否,在他人面前谈论起来,父母总倾向于把自己的孩子说得一无是处。“孩子养尊处优,都不懂得孝顺父母长辈”,“看那孩子个子长了多高,虎背熊腰的”,“孩子眼高着呢,人家才看不上便宜的衣服”之类的评论从父母嘴里说出来是多么伤孩子的心呢!父母总是从他们自身的角度想问题,随意给孩子贴各种各样他们想当然认为的标签。就拿我来说,我从小听惯了母亲对我的评论,母亲逢人就说“我家二姑娘长得可真丑”。母亲的本意是想表达“我虽长得不好看,但我很优秀”,但年幼的我根本不懂母亲的本意,长期受此压抑,一直到现在形成了一种定向思维,那就是认为自己长得真的很丑,无论怎么着装打扮,自己都不是漂亮的那种类型。虽然现在我理解了当年母亲所要传达的意思,但丢失的自信却再也找不回来了。

给孩子贴标签对孩子的坏影响

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自主意识越来越强,有自己的思想,有自己的感受。尤其是到了青春期阶段,自主意识更为强烈,对自我的评价也更为客观,对自己的身材、相貌非常敏感,对自己个性的评价也更为细腻,但同时他们的耐受力比较弱,容易受外界的影响。父母从孩子小时候就与之生活在一起,父母对他们应该是最为了解最为清楚的。所以,如果父母给他们贴标签,尤其是面向外界评论孩子的不好、劣势,那么孩子的自我评价体系就会失去平衡,会受到严重影响。

由于文化习惯的影响,父母倾向于把孩子的劣势扩大,无形夸张偶然的不良习惯,来反面衬托孩子的优势,但孩子却以为这就是他们自己,进而变得自卑、懦弱、羞怯,影响到自我的发展和人际关系的处理。有时,父母的评判与孩子对自己的界定完全相反,孩子会认为这是父母对他们的不理解、不尊重,进而采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来表达对父母的不满,如争执、暴力、抽烟、酗酒等,这会影响到孩子身心的健康发展。

既然父母喜欢给孩子贴标签,那么就请父母给孩子贴积极、正面的标签,不要只看到孩子不好的一面。父母的谦虚在别人看来是多么的幼稚,在孩子看来是多么大的伤害。父母不妨换个立场想想,当别人贬低他们的孩子时,你会认为他们是在赞扬他们的孩子吗?起码我不会这么想。当你的同事向你诉说他的孩子懒惰时,你会认为他的孩子是一个勤快的人吗?或者会在你的脑海中形成这个孩子不错的印象吗?贬低就是贬低,我们内心没有那么多的拐弯抹角。请大声说出孩子的可爱优秀之处,给他们多点自信。好的标签承载好的生活,酿就好的习惯;反之,就是问题重重。

孩子与成人一样,都是有自尊心的,青春期青少年的自尊心更强。做父母的要多看到孩子的闪光点,不要总揪着孩子偶尔犯的错误不放。否则,这个错误就会像恶魔一样诅咒着孩子的生活,控制着他们的人生。评价是一种标签,是一种定位,父母的评价要客观。对孩子的优秀,要给予嘉奖,给予鼓励;对孩子的错误,要加以批评;对孩子的劣势,要客观提出。亲子之间的互动就应像朋友一样坦诚,做到这一点并不难。父母可以先让孩子来评价父母的优缺点,之后慢慢转向对方。但是对外,尤其是对自己的朋友诉说孩子,请不要随意地指责、批评,也不要毫无尺度地加以赞扬,青少年对此是比较忌讳的,不太赞同父母这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