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19450100000037

第37章 习惯养成——孩子总是睡眠不足,没有好的生活习惯怎么办

在我国有这样一种现象,从幼儿园开始一直到高中毕业,每一个同学在班上的座位都是固定的,谁坐第一排,谁坐最后一排,大家都按这个固定好的座位有秩序地学习生活。上了大学之后,就不存在这个排座位的问题了。可是时间长了,就会发现同学们经常坐的位置实际上没有多大变动,初次进教室选定的座位一般来说会成为他们以后常坐的座位。而且并不是说故意要坐之前选的座位,而是一进教室不由自主就会朝自己熟悉的位置走去。有时更有意思的是,如果常坐的座位被人占了,那么自己心里的那种不舒服感、压迫感会强迫自己与占自己位置的那个同学进行交涉,请求调换。想想也觉得挺有意思的,毕竟座位那么多,而且也没有人规定这个座位就是属于谁的。但是就有这样一种心理,使我们做出许多我们无法理解、令我们困惑的事情来。实际上,这就是习惯的力量。

先入为主的观念,往往能在人们的大脑中保持很长的时间,在没有什么特别重大的刺激影响下,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会强力抵抗随后而来的刺激影响,使最初形成的印象占据主导地位。这就是心理学上的首因效应,即对不熟悉的认知对象,在第一次接触后形成的印象会对后来的认知产生重要的影响。

习惯的协调感

习惯会使人们的内心产生一种协调感,也就是习惯成自然。最初形成的印象,如果与后来的认知出现矛盾,不一致的话,人的内心就会产生冲突和不愉快感。人们为了避免这种不愉快感的出现,就会做出与之前认知一致的策略,那就是维持最早形成的认知印象。社会心理学家曾经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召开会议时先让人们自由选择座位,之后让人们到室外休息片刻再进入会议室入座,如此重复五次至六次,发现大多数人都选择他们第一次坐过的座位。如果在休息一会之后,大家又重新选择座位,那么不仅会浪费时间和精力,更重要的是使简单的心理变得更为繁杂。在一种完全未知的环境中,作选择要比在熟悉的环境中作选择难得多,就是因为有习惯的存在。

习惯养成与人格特质有很大关系

当然也不是说,任何人都是这样的,这与人格特质有很大的关系。习惯遵从自己认定的事情,说明这个人具有定力特质,即不为周围因素所干扰,始终把精力集中在自己最初所选择的对象上。这种思想集中、专注的能力就是定力。这里所讲的定力不是禅学中的定力。禅学中的定力是通过坐禅而获得的精神集中,是禅学中的专业术语。我们讲的定力是人人都可以获得的,只不过获得的程度深浅不同而已。一般来讲,专注的人往往会获得成功,但任何事情都是双向的。如果定力太强,那么就会成为固执,也就缺乏改变和创新的关键因素。

习惯行事的人一般来讲具有一种懒惰的心理。他们不想改变目前的状况,他们的性情不活跃,懒得想,懒得言,懒得动,懒得变。一句话,能照旧就照旧,他们认为变新太麻烦。所以,一般来讲,无重大特殊变故,他们原来认定的事情、想法会一直保持下去。一个从小留短发的青春女孩,会把短发一直留下去。当你问她为什么不留长发尝试改变一下时,她会与你讲:“麻烦!这样多好”。实际上,她的任何一个朋友都认为她留长发会更好看,会更有气质。但懒人的心态是短发容易打理。并且这种懒人心态还会产生一种盲目的认知,那就是短发会更好看。这是一种习惯效应的误区,是习惯者太过主观了。

父母的习惯倾向

在我们生活的周围,习惯效应普遍存在。人们普遍认为青少年参加高考是决定他们每个人命运的,能否在高考中取得胜利将决定着青少年是否成功迈出其真正人生的第一步。因为有这样的想法,参加高考的人越来越多,高校扩招的现象也越来越严重。不管是青少年自己,还是父母、老师都习惯这样思考,习惯这样探讨。习惯思考造成的定位思想,忽略了青少年真正的兴趣,有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很多青少年不堪忍受高考的压力,抑郁、厌学等心理问题就层出不穷。此外,在高考填志愿的时候,父母表现出的习惯定位效应也相当明显。由于熟悉或偶尔听人讲起某个专业,父母就主观地认为孩子选这个专业不会错,运用权威强迫孩子服从父母自己的意愿,却从来不问孩子自己喜欢的到底是什么。在央视热播剧《我的青春谁做主》中,霹雳的人生在很大程度上就是在遵从着母亲的意愿,最后霹雳不得以通过谎言欺骗自己的母亲来完成自己的梦想。霹雳的成功对抗使她的母亲开始学会反思。于是,全剧最终得出了我的青春我做主的理念。

孩子的习惯倾向

青少年的可塑性比较强,吸收好的、正确的、积极的生活理念就能形成好的生活习惯。相反,如果父母、老师不太注意的不良细节,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把这些不良细节转变为生活习惯与之相伴,甚至是终生。青少年精力旺盛,每天总能够做很多事情,搞到很晚都不睡觉,第二天早上又不起床。如果父母对此不加提醒,任其发展下去,那么他们就会形成晚睡晚起的生活习惯,而且很难改变。

说脏话的青少年总认为自己很酷,很有个性,而实际上在他人看来这却是一种低俗的行为,只是他不自知而已。如果要青少年改变习惯的话出自同伴,那么同伴就会受到鄙视,所以同伴并不是改变他们小毛病的最佳人选。只有权威者,如父母、老师,对青少年进行深刻教育,提出其危害性,他们的这些不良习惯才会有改变的可能。青少年正处于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一个有文化、有修养的人正是从认真对待这些小细节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没有一个人天生就是被大家喜欢、受人敬仰的,我们只有经历过失败、挫折和痛苦,最后才能翻然醒悟,蜕变成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