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19450100000008

第8章 社会意识初形成与青春期心理发展

价值观是个体对自然、社会、人生问题的根本观点,它的形成是由个体的知识水平、生活环境等方面决定的,同时也受个体的情感意志、理想动机、立场态度等个性因素所制约。当青少年进入青春期后,随着社会接触面的扩大、生活阅历的积累及文化知识的增长,价值观的意识开始越来越强。他们开始以抽象的逻辑思维来分析各类社会事件,认识各种各样的社会标准,并且以这些标准来衡量社会上出现的各种现象,尤其是到青春晚期,他们认识并且解决问题的模式相对来说比较成熟。从本质上来讲,这是一个自然发展的过程。社会意识的形成与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是相一致的,顺序是同步的。

价值观的萌芽与发展

一般来说,当青少年处于青春早期,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初中阶段,就已经出现了价值观意识的萌芽,只是当时青少年的阅历还比较浅,文化知识掌握不够宽泛,一直到高中阶段,这种意识才真正得以形成。高中的结束意味着青少年中学时代生活的结束,对花季般无忧无虑的生活他们马上就要挥手说再见,他们即将面临的是继续升学专业的选择或择业的困惑。不管是哪种机会,对他们来说都必须要做出抉择,对没有完全独立的青少年来说这不是一个容易做出决定的过程。这个过程需要以他们的价值观为前提条件,这样才能与他们内心真正的声音相和谐一致,保证身心的健康发展。

如果青少年的价值观与权威的价值观,如父母、社会等的一致,那么他们做出决定相对来说要容易很多,父母有着丰富的人生阅历,会给他们无私的支持与帮助;如果青少年的价值观更趋向于同伴的压力,与父母的意见相冲突,那么他们设计自己人生的梦想就是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他们既想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又不想抵抗父母,不管他们的选择正确与否,冲突在所难免。冲突的存在使青少年做出一些极端的行为来捍卫自己所谓的权利,但更多时候,他们以向父母妥协来解决。不管采用哪种方式,都会影响到青少年正常的心理成长,对他们以后的人生造成或多或少的负担。

不同文化条件下青少年的价值观不同。对中国来说,在很大程度上青少年的价值观还是较为保守的。英国《金融时报》曾援引国际知名的管理咨询机构麦肯锡公司2006年公布的一份调查报告,该报告显示,中国的青少年在看重品牌和时尚商品的同时,坚守传统的价值观,这使得他们与国外的同龄人明显不同。通过消费观念能够很透明地看出一个人的价值观如何,中国城市的青少年表示他们比父母更看重品牌和时尚,但涉及家庭价值和攒钱的问题时他们仍然很传统。他们认为攒钱就能够省下一笔钱,这是一种美德。当代的青少年在消费价值观上表现出一种矛盾性,在思想上偏向传统的认知,但在行为上却更为现代。这可能与青春期的叛逆有很大关系。于是,很多国际国内知名企业把目光转向了叛逆的青少年,利用他们模糊不定的消费行为赚取利润。

青少年价值观的争议

很多人认为,当代的青少年太过自私,太看重自己的生存价值,却明显不顾集体、国家的利益。这种看法有其一定的现实基础,但却不能一概而论。并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有像姚明、郭晶晶那样的才华来体现自己对祖国的热爱,也没有多少青少年能够像丁俊晖那样一杆挥出的是祖国的荣耀与骄傲,同样,中国也没有第二个邓亚萍。不能热爱自己家庭、学校、社区的孩子如何能想到要热爱自己的国家?活在层层考试压力下的孩子没有了自己的兴趣与天性,如何能有时间和空间去想自己的父母、老师,乃至祖国?长期受到责备与呵斥的孩子如何能去鼓励和爱护他人?迫于严峻就业形势的青少年怎么能体验到自己的付出并为自己的辛勤劳动而感到自豪与骄傲呢?这就是现实,赤裸裸地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难怪很多人会认为当代的青少年一代不如一代。

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虽然以上这些都是现实,但更多的青少年仍在积极向上进取,对祖国的兴衰成败仍充满热切的关注。2008年北京奥运会青年志愿者的一举一动就向我们展示了中国的青年一代并不弱,反而更强。当中国利益受损时,首先站起来向世界宣告“中国容不得你们这样对待”的正是这批被看做娇惯坏的青年一代。更具个性的青少年的爱国热情并没有流于形式,越来越展现自我的青少年心理更为开放。他们很容易吸收国外的先进知识,对传统的世俗偏见敢于破釜沉舟,不畏惧权威,有着独特的见解,也难怪“大学生村官”现象越来越受大众的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