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的青春你懂吗?
19450100000081

第81章 倾听能力——让孩子学会倾听,这既是一种尊重,也是一种自我提高

前面已经讲过,青春期青少年不喜欢父母过多地约束他们,父母给予的保护、呵护太多容易导致他们的厌烦心理,而出现逆反心理。但出于保护孩子的心态,父母总是不免要多说几句,告诫一番,孩子听多了只会无奈地翻白眼表示不满。在《家有儿女》中,小雪要出去见网友,刘梅是千叮咛万嘱咐,要小雪小心。“手机带上了吗?万一对方是色狼怎么办?得带上防身用的喷雾器……”刘梅把能想到的所有该带的不该带的全部给小雪装在一个巨大旅行包里让其带着见网友,母亲对孩子流露出的关爱之情很明显。但是小雪呢,哭丧着脸,对母亲的话无力拒绝,最后只能通过快递公司把旅行包给快递回来了。当然这是一种良好的回击,家教良好的小雪采用这种聪明的方式对抗了母亲过度的保护欲,亲子之间没有造成严重的不可挽回的冲突。

对抗父母的啰唆——厌烦心理的产生

不是每个青少年都能像小雪那样受着良好的家庭教育,懂得父母爱自己的良苦用心,也不是每个母亲都能像刘梅那样有主动承认错误的胸怀及反思自己行为是否过度的态度。父母对孩子过度的关爱变成了唠叨,孩子听得耳朵都出茧了,难免会产生厌烦心理,他们要么漠视父母的唠叨,“你说你的我做我的”,要么摔门离去,“耳不听为净”,来对抗父母对他们的过度呵护。青少年往往会认为自己已经长大成人,不再是过去年幼无知的小孩子了。过去父母“过马路要小心”、“东西都要收拾好”之类的叮嘱现在对他们来说显得幼稚可笑,“我都这么大了,我不知道过马路要小心吗?我自己的东西难道我不知道要收拾妥当吗?”可能更多时候,青少年认为父母的一再叮嘱是多余的。

青少年的厌烦心理不是针对父母对他们的爱,而是因为爱的方式超出了他们愿意接受的范围。成人意识的增强与对童年期的留恋之间的矛盾使他们需要的是一种特殊的关爱,既不是成人对成人的那种关爱,也不是对待小朋友的那种疼爱。父母无论采用哪种方式都会让青少年感觉厌烦,他们会觉得不被父母所理解。

此外,父母也要注意,过度的呵护、保护有时可能会起反作用。父母过多地叮咛嘱咐,其本意是让孩子牢记父母所认为的重要事情,出发点是正确的。毕竟孩子没有成人细腻的心思及丰富的经验,强调他们多注意也无可厚非。但如果父母的强调超过了孩子所能接受的度,那么本来应该要注意的事项却被孩子忽略了。这种忽略可能是因为孩子对父母进行无声的反抗,也可能是因为被强调的次数太多反倒感觉没那么重要了所以往往易被青少年忘记。适当的提醒、适度的关爱对青少年的成长是最好的,这样青少年既能感受到父母对他们的关爱,又可以独立处理一些突发状况,锻炼自己,学着成长。然而,不管怎样,父母给予的过多保护与青少年想要挣脱独立飞翔的渴望难免会撞在一起,产生令他们烦恼的冲突。如何解决这个冲突促成和谐的亲子关系对父母、青少年来说都势在必行。

用倾听克制青少年的厌烦心理

我国几千年来留传下来的亲子文化是较为保守和内敛的,它完全不同于西方那种大胆表达爱的亲子文化。父母与孩子之间无论爱意有多深,更多的是体现在行为与态度上,父母直接对着孩子或孩子直接对着父母说“我爱你”是多么困难的一件事。我们太缺乏爱的直接传递了,也忽略了直接表达爱的重要性。孩子没有机会倾听父母爱的表达,爱的感受则需要时间来传递。也许父母亲口对孩子说一句“我爱你”比采用任何一种方式化解冲突来得更为有效吧!语言的力量是很强大的,它可以化解亲子之间的误会。

听到了爱,感受到了爱,所有的伪装、所有的反抗都会顷刻间消失无踪。孩子对父母爱的表达会使父母觉得骄傲,使他们感觉到自己努力的一切终于获得孩子的认可与感激。爱的传递使父母更能够从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无论多么焦虑、烦躁的心情,爱的表达都可以将之抚平。孩子愿意把心靠向父母来聆听他们的心跳,近距离感受爱的美妙,这时他们也许会觉得父母的啰唆不是啰唆而是爱的呼唤。

创造倾听的氛围

父母要主动创造谈话情境,营造交流氛围,可以就某个话题引出双方的观点进行辩论,并进行总结。这既可以加深亲子之间的情感,又可以清楚地了解到针对某个问题双方所持的立场与理念。如果有冲突,那么不妨互换立场、互换角色想问题。父母不能应用权威,居高临下地要求孩子诉说他们的心里话,而应该以平等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与孩子进行心灵对话,这样亲子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近,也就不会出现逃避问题的倾向。

青春期青少年渴望独立,对事物具有一定的评价能力,因而不愿再事事听命于父母,而喜欢批评、反抗权威与传统。青春期青少年迫切需要得到父母和周围人的尊重,需要他们承认其独立意向和人格尊严。父母要尊重青少年的独立性,让孩子保留自己的天地。过多的溺爱或保护只会使孩子内心烦躁不安,产生抵触情绪,报复和逆反心理也会日趋严重。

此外,还要学会接纳。交流心声,不是说说出来就没事了,而是要从心底接受对方的想法。任何想法都有其一定的合理性,不能在听完之后给予彻底批判,否则下次孩子就不说了。父母、孩子应该相互接纳、彼此融合。这种接纳不是被动的强加,而是在真正弄清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后,认为其更合理、更现实,因而心悦诚服地放弃自己的见解而接纳对方的意见和态度。当然,如果能将双方的意见和态度取长补短,相互融合,那么更是一件快事。由于缺乏生活阅历,青少年看待事物经常抱理想主义的态度,遇挫折易沮丧,也易受他人影响,考虑问题片面,甚至凭冲动办事,理性不足,是非界限不清。父母要理解孩子的这些变化,及时调整自己的角色,以朋友的身份介入孩子的困境来帮助他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