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腼腆害羞,妈妈怎么办?
19450200000021

第21章 谁乱动我东西了?——不要让孩子乱动他人的东西

好奇心是人类的天性,而孩子的好奇心更是强盛,所以在面对一切能引起他兴趣的东西时,他都想伸手去摸一摸、动一动,而且并不去关注那东西是谁的。

但乱动别人东西可能会引起他人的反感,如果因为乱动而弄坏了他人的东西还会引起对方的不快。还有的孩子因为一时喜欢,甚至会拿走他人的东西,这种行为实质上就与偷窃等同了,如果如此成为习惯,孩子的道德也会随之“沦陷”。所以,我们不要让孩子乱动他人的东西。

妈妈带着7岁的儿子去朋友家做客,由于朋友是一个画家,所以家里除了有各种各样的画,还有各种各样的画笔与颜料。儿子对各色颜料很是好奇,趁着妈妈与朋友谈话,他自己偷偷溜到了书桌前,在地上铺了一张纸,把颜料一管一管地都挤到了纸上,接着又拿了一支笔,坐在地上沾着颜料在纸上涂抹了起来。

等到妈妈发现时,儿子已经把好几管颜料快挤空了。妈妈的朋友低低地发出一声惊呼,妈妈感到很是不好意思,连忙拉起坐在地上的儿子,训斥道:“你怎么能随便动人家的东西呢?”儿子委屈地说:“你们在说话,又没我什么事。我发现这东西的颜色这么好看,就想在纸上画画。”

虽然朋友嘴上说“没什么”,但妈妈却感到非常不好意思,她决定回家后好好对孩子教育一番,让他学会懂礼貌,不要乱动他人的东西。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并不喜欢他人随便破坏这片天地。所以,不乱动他人的东西,体现出的是一个人良好的个人素养,同时这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虽然保护孩子的好奇心很重要,但我们也要提醒他学会控制自己,不要未经他人允许就去乱动别人的东西,否则可能会破坏他与朋友间良好的友谊关系。

不过,像事例中的妈妈那样当着外人的面训斥孩子也不好,尤其是对那些腼腆害羞的孩子来说,他会因此而变得更加害羞,更加不愿意与人接触。所以,我们也要选择合适的教育方法。

教孩子明白东西的归属权

女儿偷偷地拿妈妈的唇膏当画笔玩,妈妈看见后严肃地说:“这是我的东西,你怎么能没经我的允许就乱动呢?”

女儿无所谓地说:“反正是妈妈的,我动动又没事。”

妈妈听后便走进女儿的房间,拿起桌子上放的苹果吃了起来。

女儿大叫:“那是我的苹果!”

妈妈也学着女儿的样子说:“反正是你的,我吃了又怎么样?”

女儿委屈地快哭了,妈妈则说:“东西也有归属权啊,被他人乱动了自己的东西,谁都会不开心的。我希望你能明白这个道理。”

从那以后,女儿接受了教训,再也没乱动过别人的东西。

很多孩子只将东西分为“感兴趣的”与“不感兴趣的”,对于感兴趣的东西,他不管是谁的都直接去动手拿。还有的孩子就像事例中的女儿一样,对于家人的东西会有无所谓的感觉,随便乱动也就成了习惯。这时我们要告诉孩子,东西也有归属权,只要不是他的东西,他就不能像拿自己的东西一样毫无顾忌。

即便是在家里,家庭成员也有各自属于自己的东西,如果以房间为界的话,孩子自己房间里的东西就是他自己的,而爸爸妈妈房间里的东西就是爸爸妈妈的。所以,我们不能随便进孩子的房间去动他的东西,这也是在给他做榜样,以此来教育孩子,最好能自觉地不去随便乱动家人及其他人的东西。

适当给孩子找些事干

有些时候,孩子乱动他人的东西是有原因的。比如前面事例中那个孩子就因为无事可干而觉得没意思。这种情况大多出现在我们带孩子做客的时候,当我们进行着成年人的话题时,很容易就会忽略一旁的孩子,这样孩子自然会感到无聊,他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到其他能引起他兴趣的地方上去。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适当给孩子找点事干。比如,做客时,我们一边和主人交谈,一边也要联系上孩子的话题,或者提前与主人商量好,让他也与孩子聊一聊;还比如,当我们与其他人说一些正事时,给孩子几本书或者他感兴趣的玩具,这样可能会避免他因为无聊而四处乱翻。

教孩子在“动手”前先征得主人的同意

《弟子规》中说:“用人物,须明求。”这就是告诉人们,要用别人的东西时,首先要征得对方同意。所以,孩子若想“动一动”别人的东西,一定要与对方说,等对方同意了他才能动。

不过,在提出请求时,我们也要提醒孩子注意几点。

第一,对别人的新东西或贵重东西,最好不要提出“动一动”的请求。一般人都不愿意将新买的东西或者贵重的东西随便让别人动。所以,孩子不要因此而为难对方。

第二,要有一定的询问技巧,比如,不要直接说“让我用用你的笔”,而可以说“你的笔真漂亮!我能试试吗”,后面这种说法肯定了笔的价值,会让主人听来更舒服,也会更快同意孩子的要求。

第三,假如对方不同意,我们要提醒孩子千万别死缠烂打,更不要对对方心存怨气。因为是否同意是对方的意愿,他人无权干涉,孩子应该尊重对方的意愿。

第四,孩子在拿到他人的物品时,要小心谨慎,尽量不要弄脏也不要损坏。而且,“借人物,及时还”,这可以表明孩子诚信的态度,下次他再想跟对方借用什么物品时,对方也会更乐于借给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