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孩子腼腆害羞,妈妈怎么办?
19450200000055

第55章 郁闷,我太郁闷了!——教孩子摆脱抑郁的阴影

长期的抑郁会导致严重的心理疾病,而其具体可表现为情绪低落、闷闷不乐、沉默寡言、思维迟缓、内心焦虑、对周围的人和事情都不感兴趣、不愿意与人交往等。

在当今社会,抑郁不再是成年人的专利,即使是孩子,也有抑郁的时候,而且也有患上抑郁症的可能。尤其是那些平时性格内向、腼腆害羞的孩子,更有可能成为抑郁症的受害者,而且心情抑郁还会让孩子变得更加内向、腼腆。

孩子的童年本应该是快乐、简单、幸福的,可是,为什么小小年纪的他会有那么复杂的心思、那么多的心理压力,甚至变得抑郁起来了呢?

其实,引发孩子心情抑郁的主要原因不外乎三种:家庭、学习和人际交往。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孩子的生活接触面窄,心思单纯,家人、老师和朋友在他的心里都占有重要的位置。所以,一旦他受到来自家庭、学习或人际交往上的伤害,一旦处理不好与家人、老师或是朋友的关系,他的心里就会有很大的压力,也就会有抑郁的可能。

而现在,居高不下的离婚率,过重的学习压力,复杂、冷漠的人际关系,却使越来越多的孩子受到抑郁的威胁,而且呈现出越来越小的年龄趋势。

上海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与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普通教育研究所于2004年10月10日(世界精神卫生日)公布了一项联合调查,即对上海市8个区的2500名中小学生进行了有关精神卫生的调查。结果发现,在这些孩子中,有24.39%的人曾经有过抑郁的心理,认为“活着不如死了好”,而且,其中15.23%的孩子曾经真的考虑过自杀,有5.85%的孩子曾经设计过自杀的计划,有1.71%的孩子自杀未遂。可悲的是,这些孩子的父母,绝大多数并不知道孩子有过这样的想法。

由此可见,孩子抑郁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他的身心健康,甚至生命安全的“杀手”,这已经成为我们不得不去关注的问题了。

如果我们没有对孩子所表现出来的抑郁倾向给予足够的重视,也没有及时想办法帮他摆脱这种负面心理,孩子的问题将会变得越来越严重。当他的这种心理发展到有悲观绝望、痛苦难熬、生不如死的感觉时,他很可能已经患上了抑郁症。到那时,恐怕只依靠我们自己的力量就很难解决问题了。

因此,我们一定要及时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引导,帮他从抑郁的阴影里走出来,重获一个美好、明朗和快乐的童年。

不要用过高、过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

我们想要孩子学习好的心情可以理解,但是,请不要忘记,过多的压力只会给孩子造成过度的紧张感,使他心情郁闷,反而不利于他进入良好的学习状态。所以,我们不要一味地用过高、过严的标准来要求孩子,而应该以我们的宽容和睿智来对待他,让他能以快乐、自信的状态去面对学习。

比如,当孩子在学习上有所进步时,不论这个进步多么微小,我们都要给予他肯定和赞赏;当孩子考试失利时,我们不能以失望的神情、抱怨的话语、责备的态度来对待他,而应该帮他分析其中的原因,并引导他吸取经验和教训……

此外,不仅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在其他方面我们也要努力为他创造宽松的环境,这样才能有效预防孩子产生抑郁心理,才能帮有抑郁倾向的孩子从抑郁的阴影里走出来。

注意观察孩子的情绪变化,经常倾听他

有时候,孩子的抑郁情绪并不明显,如果我们不细心观察、不去主动了解,很可能就会疏忽了他的问题。而当我们有所察觉时,恐怕他已经抑郁好久了。所以,我们平时要多给孩子一些关爱,多留心观察他一下,同时也要与他经常沟通。

为此,我们可以在他放学时、进门后多留意一下他的神色,然后找机会主动与他聊聊天,并耐心倾听他的话语,让他将心中的不满和抑郁尽情发泄出来。

此时,即使我们从他的话语中听出一些端倪,也不要急着去给他讲道理,而应该慢慢地启发他、引导他,并在他需要时,给他一些建议。否则,他很可能会不领我们的情,不想再与我们沟通,到那时,他有可能会更加抑郁。

为孩子顺利与人交往创造条件

当孩子内心的情绪无处诉说,当他的心结无人可以帮他解开之时,他确实会变得孤独、抑郁。可是,我们不能因此就强迫他去与人交往,这样只会增加他的心理压力,让他在人际交往中处于被动的位置,并因此而变得更加抑郁。

因此,我们应该尽可能地多为孩子与他人的交往创造一些条件,以便可以使他顺利地融入到周围的环境中去,并能与他人自然融洽地相处。比如,我们可以让他将他的同学请到家里来一起举办家庭宴会,也可以带着他与有孩子的邻居一起外出游玩,还可以鼓励他多参加同学之间的集体活动等。

我们的努力会让孩子有更多的机会交到知心朋友,也可以有效地帮他摆脱抑郁的阴影。

让孩子可以感受到家庭的快乐与和谐

我们与家人的争吵、冷战,往往会波及到无辜的孩子,会使他产生恐惧、无措的心理,从而无法感受到原本应该属于家庭的快乐与和谐。这不仅会导致他在性格上的缺失,还会引起他的抑郁情绪。

为此,当我们与家人产生矛盾时,最好以理智、平和的态度去解决和处理问题,最好不要当着孩子的面大吵大闹,甚至大打出手。否则,这将是对孩子的最大心理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