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互联网创业前奏曲(第二部)——网站运营之人性、策略与实战
19450500000005

第5章 互联网运营人性心理学:运营底层

对于互联网创业者而言,除了模仿其他人做运营之外,更要从纷繁复杂的运营之中,看到内在的本质,而这个本质在于运营的心理学。做运营,除了术之外,更要思考道。古人云:有道无术,术尚可术,有术无道,止于术。

长江商学院的校训是:取势、明道、优术。而心理学不仅在于术,更在于道。需要在运营中不断总结,最后形成行之有效的打法。

做运营有很多方式方法,比如通过专家号召、打折促销、会员聚会、原创内容、会员奖励等。这些方法本身没有高低之分,它背后的本质是关于人的运营,也就是对人的心理的运营,关于人性的运营。运营的制高点在于心理学。抓住了用户心理学的根本,运营本身就可以有更多方式去扩展,产生更多的招数。

正如前面所提到的,本书主要从互联网运营心理学的角度去谈论网站运营,重点不是阐述如何做网站运营的具体细节,比如,用户运营、内容运营、活动运营、产品运营和渠道运营等。另外,网站运营心理学同样符合经济学的效益递减规律,如果一个方式被使用得太多、太泛滥,可能就起不到效果,比如注册邀请、欲购从速等。

网站运营的核心是什么?是创造一种被需要。与其说存在是合理的,还不如说存在是被需要的。一个人、一个公司、一个组织,如果不能被所服务的对象需要,那么,存在就是不合理的。

同样的道理,网站运营的关键不在于你的公司比别的公司有更高学历的运营人员,不在于你的公司发更高的工资,也不在于你的产品技术多么先进,产品功能多么齐全,而在于你的产品是否被需要。

被需要感是运营出来的,不是产品放上去就存在的。尽管产品已经代表了初步的需求。网站用户心理需求虽然并不是网站运营的全部,但是,懂得了网站运营心理学,有利于创造出一种“被需要”的价值。这个价值就是网站运营的核心。所以,在做任何的网站运营措施之前,先要思考一下它背后的心理动因是什么?通俗一点,即它所隐含的人性是什么?

这样,根据用户需求和心理动因找到网站运营的主线,是在采取任何网站运营措施前的当务之急。也就是思考什么是用户访问此网站的核心驱动力。这个时候产品的功能只是工具,而不是本身,比如说,采用积分还是道具,采用SNS架构还是论坛,采用名人还是草根……关于运营的具体措施的取舍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在设计产品时要充分思考核心用户的驱动力,因此当我们分析网站的目标用户群是谁,他们需要的价值是什么等这些问题的时候,不能用粗略的一句话带过,而是要从心理学的层面或者说人性的层面找到用户的最终依归。

例如,有些网站运营的主线是积分、等级和道具,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是差异化、比较、归属感以及由此带来的成就感等;有的网站主线是帮助用户赚钱,通过会员行为获取金钱,其背后的心理驱动力是我要致富或者过上某种生活方式;有的网站主线是价值信息,通过会员的关注,通过第三方企业付费而生存,用户的心理驱动力是我要获取有价值的信息、提升个人竞争力等。

如何运用这些心理原理,只能靠各自的实践和修为,有些人就用少数几个原理,比如运用稀缺和社会认同的原理就可以做到摘叶飞花即可伤人的高深境界。没有不好的心理学,只有驾驭不好的心理学。在网站运营中运用自如的人,往往懂得心理学的柔道:一位个子小、体重轻的人跟高个子比赛的时候,绝对不会硬碰硬,而是利用杠杆原理,借力打力。网站运营的高手就是谙熟这些心理学原理的高手。

从下面开始,将逐条阐释目前互联网运营策略中关于心理学运用的案例。主要包括:

(1)最简易的权威策略;

(2)头衔的权威暗示影响力;

(3)标志的权威暗示影响力;

(4)社会认同策略;

(5)人气热度的社会认同;

(6)名人和意见领袖的认同;

(7)众多普通人的认同;

(8)朋友的认同;

(9)从小社会认同到大社会认同:引爆流行的转折点;

(10)稀缺性;

(11)对比原理;

(12)占便宜心态;

(13)互惠的威力;

(14)免费策略;

(15)比较和差异化;

(16)前后一致;

(17)树立标杆策略;

(18)戴高帽策略;

(19)高门槛策略;

(20)相似关联策略;

(21)超越用户期望;

(22)懒惰:省时、省事,帮我选择;

(23)无意识中重复的力量;

(24)网性与用户心理惯势;

(25)反差;

(26)友情、亲情;

(27)民族主义与爱国主义;

(28)贪婪与预期;

(29)越禁止越感兴趣;

(30)小道消息与窥私欲;

(31)害怕失去;

(32)围观心态与人为制造矛盾和冲突;

(33)承诺的心理暗示;

(34)高价等于优质;

(35)成功、致富与梦想;

(36)食色性也;

(37)成名;

(38)好胜心;

(39)爱、温情与正面乐观;

(40)归属感;

(41)信任的稀缺;

(42)难度适中的设计与可视化的目标;

(43)送货时间与购买决策;

(44)幼鹅效应与第一次;

(45)场景唤起与情绪共鸣;

(46)自发参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