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画出好成绩
19450600000009

第9章 记忆与学习的本质

先天记忆和后天记忆

《三国演义》里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张松千里迢迢从成都跑到许都求见曹操,可曹操却因为张松长得难看,不太会说话,有意冷淡张松。主簿杨修为了缓和尴尬的气氛,便把曹操最新写成的兵书——《孟德新书》拿给张松看。没想到张松记忆力超强,只草草看了一遍,便夸下海口,说这本书根本不是曹操所做,而是战国时期古人的遗作,连四川的小孩都会背。曹操自然不信,命张松背诵,结果张松背得一字不差。这回,连一向聪明的曹操也被张松唬住了,他以为自己写的书真的和古人一模一样,没有新意,便命人把书烧掉了。

如果张松能够穿越时空隧道来到今天,相信考上博士后都不是问题。如此惊人的记忆力简直和计算机差不了多少了。可惜历史小说毕竟也是小说,历史上张松的记忆力是否真的如此之好,没有人清楚。不过,国外倒是有些记忆力超强的实际案例。苏联的尤里·诺维科夫就是一位名副其实的记忆超人。他可以轻而易举地记住150个随机写出来的数字,倒背如流。印度人马哈德万可以背出31811位圆周率,他还因此被载入了吉尼斯世界纪录。

如此超强的记忆力难道是天生的吗?答案是否定的。一向以记忆天才著称的马哈德万也承认,他的记忆本领是长期训练的结果。如今,遍布全球的记忆力比赛的绝大多数参赛选手都是像你我一样的普通人。经过系统的训练,他们大都能在3分钟左右的时间里记住一副随机抽洗的扑克牌。

毫无疑问,记忆力是众多学习能力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一种能力。它是其他一切学习能力的基础。离开了对知识的精准记忆,再巧妙的思考方式,再熟练的解题技巧都无法帮助你提高成绩。你对自己的记忆力满意吗?你希望提高它吗?本章主要是为了那些希望提升记忆能力、掌握记忆技巧的同学准备的。如果你也想成为拥有超强记忆力的高手,首先需要了解的,自然是记忆的本质。

虽然学习的过程极其需要记忆的参与,但人类的记忆显然并不是为了应付考试而存在的。如果一个小孩在英语课上忘记了如何用英文说“苹果”,他最多会被老师斥责一番。可是,如果他在婴儿时期忘记了如何吃奶,恐怕就会活活饿死了。记忆存在的原始意义是保存对物种生存有价值的信息。如果一个物种中的个体无法记住它母亲的相关特征并寻求保护,也无法记住那些曾经试图伤害它的天敌,那么这个种群就离灭亡不远了。为了保证生存,与生命繁衍最息息相关的一些信息,已经在千百万年的进化中被存储进生物细胞的DNA,也就是说,有些记忆是我们从娘胎里带来的,无需后天的学习就可以获得。但由于DNA的容量限制,其能够携带的记忆信息是十分有限的。如果生物体的一切活动都需要凭借先天记忆来进行的话,我们现在已知绝大部分高级生物恐怕都会灭绝了。

在先天记忆之外,人类和其他大部分生物还拥有后天记忆。在后天的记忆中,总是有些事情会优先被记住,而其他事情则不那么容易被记住。也就是说,大脑在记忆时是有优先顺序的。假如你是第一次见到蘑菇,吃了之后感觉味道非常鲜美。这份美好的记忆便很有可能长期存在于你的大脑中。因为在与你的生存密切相关的食物列表上,多了蘑菇这样食品。此后,如果你频繁地食用蘑菇,那些类似于你在哪里吃了蘑菇,吃了多少蘑菇之类的信息就不太容易被永久地记住。因为这些信息与你的生存没有太大的关联。但是,如果后来你因为吃了颜色鲜艳的毒蘑菇,并被折腾得死去活来。你的大脑又会进入活跃状态,并把这份记忆常留心中。因为这种记忆与你的生死密切相关。下次你再见到颜色鲜艳的蘑菇时,便不会轻易去吃了。

人脑对于后天记忆的选择性原理对于我们改善自己的记忆有着极大的帮助。如果你希望记住一件事情,就一定要明确它对于我们的生存发展的意义。

三角形的相关知识很重要,因为考试会考到。但是人类为什么要研究三角形呢?仅仅就是为了研究而研究吗?了解一下与数学三角相关的知识背景,你会发现,这个看似枯燥的数学知识原来和改变人类历史命运的大航海密切相关。在航海技术不甚发达的过去,人们正是凭借着对三角的数学运算,才可以精确地判断航船的位置,以及航向是否偏离目标。这些知识对于我们来说,最大的影响不过是改变我们的分数,但是对于在大海上漂泊的海员来说,这可是生死攸关的问题。当你身临其境地感受这些知识的魅力时,无疑会记得更牢固。

一件事情在你看来越是有意义,越容易被记住。

再比如抛物线,这也是一个看似枯燥、毫无意义的知识。可是,如果你了解到拿破仑战争时期,这位军事天才正是凭借着对抛物线的精确计算,才能横扫整个欧洲的军队时,你对这个知识点的感觉就不一样了。

所以,一件事情在你看来越是有意义,越容易被记住。反之,你越不知道记这件事情有什么实际意义(考试意义不包括在内),你就不容易记住它们。

找出每个知识点的背景知识显然是不太实际的,这需要耗费巨大的时间和精力。只有当你对一个知识点完全不理解,也完全不感兴趣的情况下,才可以应用这样的方法。除了挖掘知识点的背景,我们还可以通过找出知识点的实用价值的办法来刺激大脑,让自己更好地记住它们。

什么叫实用价值呢?就是你学了这些东西后会怎么样。实际上,就是要你自己寻找激励的目标。比如,古人之所以寒窗苦读圣贤书,是为了求取功名,也就是升官发财。虽然这听上去是个挺俗的目标,但有目标就是比没有目标强很多。明确实用价值,就意味着制造出动力。

新东方在进行英语培训时便广泛采用这种方法。在激励学员记忆浩如烟海的GRE单词时,新东方的老师往往会这样开导学生:只要通过GRE考试,你们便可以顺利出国。假设你在国外获得的全额奖学金折合成人民币是20万元。如果你现在还有1万个单词没背,就意味着你每背一个单词便等于赚到了20元人民币,这还只是眼前收益,考虑到出国后的职业发展前景,背一个单词的收益远不止这个数。如此这般一说,原来最讨厌背单词的学生也开始认真背起单词来,而且效果还不错。

重复,尤其是有规律的重复,是至高无上的记忆法则。

同样,我们在学习的时候也可以如法炮制。对于那些特别难背的知识点,你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出它们与你的生活的密切联系。一旦你找到了非记不可的理由,也就等于找到了记忆的加速器。

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

按照在大脑中存储时间的长短,后天记忆又可以分成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几乎所有的记忆在最开始都是短时记忆。经过一定的强化后,这些短时记忆中会有极少的一部分转化为长时记忆。很明显,对我们学习成绩影响最大的是长时记忆。除了极少数科目的开卷考试,没有人会允许你一边看着教材一边答题。但如果你有本事把教材的内容转化成长时记忆就不一样了。从大脑的长时记忆中提取信息,要远比看教材快得多,也方便得多。相信有过开卷考试经历的同学会对我的话深有体会。

虽然长时记忆对学习的影响更为深远,但短时记忆却是长时记忆的基础。不了解短时记忆的特征,便无法解开长时记忆的密码。生活中我们离不开短时记忆。当我们查找电话号码并在电话上拨出时,应用到的是短时记忆,当我们在与新朋友结识时重复对方的名字时,也是在应用短时记忆。当我们在进行心算时,还是在应用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最大特点就是其存储的时间短暂,一般人的短时记忆只能持续数秒,用“稍纵即逝”来形容一点都不过分。而且,短时记忆的抗干扰性非常差。如果你在数钱的时候和别人说了一句话,你便很有可能忘记刚才自己究竟数到哪里,搞不好还要从头数过来。与长时记忆不同的是,被干扰后的短时记忆往往会永久性地消失,无法恢复。

短时记忆的这些特点对于我们掌握长时记忆的方法非常关键。如果你在进行短时记忆之后没有进行及时的强化,如果你的注意力不够集中,你的长时记忆便无法形成。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却把记不住的责任推给了整个大脑,以记性差为借口为自己开脱。

于是,我们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上课爱开小差的同学听课效率是那样的低。影响他们记忆效果的罪魁祸首不是别人,正是他们自己。是他们自己的注意力的分散使得从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的转化过程根本无法进行,自然也就无法记住大部分的课堂内容。

记住一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不是在你忘掉它的时候,而是在你还记得它的时候。

既然由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如此重要,那么怎样才能实现这种转化呢?

一个最为基本,也是最为重要的方法是——重复。其他所有的记忆方法和记忆技巧都无法取代“重复”。无论你的记忆方法和技巧多么高超,如果不能进行及时有效的重复,最终也会把好不容易记住的内容忘掉。

我曾见过一些能够表演记忆魔术的大师。他们虽然有本事在数分钟之内记住被洗得乱七八糟的扑克牌,却很难一直记住这些扑克牌的顺序。情况往往是,表演之后才过了一个晚上,第二天他们洗脸的时候便把昨晚表演时记住的扑克牌的顺序忘得一干二净了。

重复,尤其是有规律的重复,是至高无上的记忆法则。再难以记忆的内容,只要能够不断地重复记忆,也会留下印象,并最终被大脑记住。再容易记忆的内容,如果没有配以有规律的重复,也很容易被忘掉。武术大家往往把基本功看得很重要,而重复就是记忆这门功夫的基本功。如果你的基本功不扎实,就不要奢求学习什么高级的、过目不忘的记忆方法。

不要以为重复很简单,对记忆内容的重复也是很有技术含量的。很多学生的记忆效率低下,很大程度上不是因为他们没有重复,而是他们重复的时机不对。

很多学生都会在确保他们已经记住一些知识内容的时候停下,转而记忆那些比较陌生的内容。直到他们已经把这些知识忘掉,才再一次重新记忆。

无数记忆学实验证明,这是相当低效率的学习方法。记住一件事情的最佳时机,不是在你忘掉它的时候,而是在你还记得它的时候。

记忆从无到有需要一个过程,这一点人人都能理解。可是很多人没有注意到的是,记忆的从有到无也需要一个过程。换句话说,当遗忘发生时,我们大脑里的信息不是一下子忘光的。我们总是先忘记记忆信息中印象最浅的部分,然后再忘记那些印象稍深些的内容,最后,如果在相当长的时间里不去重复,那些原本印象很深的信息也会被忘掉。

因此,当遗忘刚刚发生的时候,我们是几乎感觉不到的。因为信息的主体——即那些印象最深的内容在记忆中完好无损。但实际上,很多信息的细节我们已经遗忘掉了。当我们发现自己已经把知识点彻底忘掉时,遗忘已经发生了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了。拯救记忆的最佳时机,便是在遗忘刚刚开始的时候,即我们自认为还没有忘记的时候。

因此,及时重复,是增强你记忆力的第一门必修课。

那么,怎样的重复才算得上及时呢?

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赫尔曼在100多年前便为我们回答了这个问题。

便是赫赫有名的艾宾浩斯记忆曲线。这位德国科学家通过记忆无意义的音节来测试遗忘的规律。在图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在短短的20分钟之内,原本已经被我们记住的内容已经遗忘了40%!此后近一天的时间里,我们又会遗忘一半的内容,仍被记着的内容只占总记忆量的30%左右。以上的时间段——从记忆过程结束开始一天左右的时间——具有鲜明的特点:遗忘速度快。因此也被称为“快速遗忘期”。

从记忆结束一天以后,一直到一个月之后,记忆的遗忘速度就变得缓慢起来。从图表上,我们可以看到,在记忆结束一个月后,我们的记忆量仅仅下降了10%左右,仍有占总量20%的内容被我们牢牢记着。这段时期,被称之为“慢速遗忘期”。

毫无疑问,进行重复的最佳时机是“快速遗忘期”。如果你可以在刚刚完成记忆的时候及时进行重复,就可以避免那触目惊心的高达40%的遗忘。大多数老师在课堂教学中都非常重视这一点。请你回忆一下:在一堂课接近末尾的时候,老师会不会强调今天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答案是肯定的话,请你再回忆一下:那么当老师在短短数分钟的时间里复述知识点的时候,你在干什么?

这个问题,我问过很多同学。很多同学都诚实地告诉我:他们在说话,或者在想着下课后要做的事,还有的直接趴桌子睡觉了。对于这些同学而言,他们不觉得这样做有什么不妥,反正老师的课已经讲完了,那些总结无非是重复而已,听与不听无所谓。但事实上,听与不听是有所谓的。听了,你就会减少大部分的无谓遗忘。不听,你就很可能要在记忆只剩下20%的时候重新开始。

第一次是初次记忆。第二次是在初次记忆刚刚完成的1个小时之内进行再记忆。第三次是在一天之内再记忆,第四次是在一个月之内再记忆。

接下来,在记忆完成一天之后,你还有一次非常棒的重复机会。通过这次重复,你可以挽救另外30%的遗忘。接下来,因为记忆内容的遗忘速度减慢,我们可以相应地减缓重复的节奏。在此后的一个月内,随机抽选两至三天进行重复,就可以有效防止遗忘的发生。

至此,我们已经把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的时机探讨完毕了。将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至少需要四次记忆:第一次是初次记忆。第二次是在初次记忆刚刚完成的1个小时之内进行再记忆。第三次是在一天之内再记忆,第四次是在一个月之内再记忆。

根据信息内容的难易熟悉与难易程度,记忆的时机和次数会有所调整。对于那些你非常熟悉的内容,比如已经系统学习过的内容,记忆的次数和频率可以大大降低。而对于那些你不熟悉的领域,比如第一次接触的全新知识,记忆的次数和频率可能需要更高一些。实践证明,四步记忆法是非常实用的一种记忆方法。很多高考状元在高三复习时都是按照这样的节奏来安排复习并取得高分的。

网状记忆系统

人的大脑从外表来看,酷似一颗饱满的花椰菜。而其内部的结构却酷似一张巨大的蜘蛛网。从吃饭穿衣之类的简单活动,到科学研究之类的高级活动,都需要大脑里的这张蜘蛛网协同配合才能完成。这张蜘蛛网是如何运作的呢?

关于这个问题大部分答案,我们已经在“大脑工作原理”一章说过了。总的说来,就是一个脑细胞伸出触手连接其他脑细胞,其他脑细胞又各自伸出触手连接更多的脑细胞……这样,由各个脑细胞组成的神经网便成为信息传递的高速公路。信息可以通过在脑细胞的传递完成输入、加工制作和输出。简单地说,大脑每天在做的,就是这些事儿。

现在,让我们把问题更进一步。我们不但需要了解这些脑细胞是如何工作的,更需要知道这些脑细胞是如何让记忆变得更深、或者更浅的。

一个新信息,越是能够与大脑中已有信息联系在一起,就越容易被记住。

我们都见过下雨,可是你注意过雨水对地面的影响吗?对于平整的地面来说,第一次雨水的冲刷是微不足道的。一场雨过后,平整的地面不会有什么明显的变化。可变化还是有的。起码由于雨水的作用力,原本平整的地面开始变得不那么平整起来,有些地面会留下很浅很浅,浅得几乎无法用肉眼觉察的痕迹。

当第二场雨降临时,这些肉眼都难以觉察的痕迹将发挥它们的威力。毫无疑问,这些痕迹是在雨水的作用下形成的。可是这些痕迹一旦形成,就可以影响雨水在地面的走向。不断地雨水冲刷会让原有的痕迹变得越来越深。最终,这些原本微不足道的痕迹将形成沟渠,引导雨水在地面上流淌。沟渠不断被雨水冲刷,天长日久,就成为河床。

雨水冲刷地面的过程与大脑细胞进行记忆的过程几乎完全相同。脑细胞的每一次活动,都会传递一些电信号和化学物质。这些电信号和化学物质总会在脑细胞中留下痕迹。一开始,这种痕迹很浅,就像雨水第一次冲刷平整的路面一样。但是,随着脑细胞持续不断的工作,这种痕迹会越来越深,最终形成稳定的神经通路。毫无疑问,当新的神经冲动出现时,它们会自然而然地进入这些业已形成的神经通路。就像我们天天上学总是走最熟悉的道路一样。这样,神经通路与信息刺激之间便构成了一对循环:一旦神经通路形成,便会有更多的信息传向这里。而信息的传递又会加深神经通路留下的痕迹,使得神经通路拥有更大的影响力。

“信息与神经通路之间会相互强化”这一点,对于提升记忆效果来说,至关重要。

为什么同样记忆一个全新的知识点,有的人记得牢,有的人记得不牢?答案就在前面这句话里。任何新信息,在进入大脑进行处理的时候,都会留下痕迹,如果这些痕迹留在已有的神经通路里,印象自然深刻。在回忆时,我们也能凭借着已有的、强大的神经通路寻找到这些信息。这就像你要到一个从未到过的地方去。如果那个地方就在你熟悉的地点和线路的旁边,相信你很快就可以找到,而且不容易忘记。

可是,如果这些新信息的痕迹留在已有的神经通路之外,那么当我们寻找这些信息的时候,便会遇到很大的困难。因为已有的、强大的神经通路几乎掩盖了那些新近建立起来的弱小的神经通路。还是以寻找新地点为例。如果我们被告知的地点是一个完全让我们陌生的地方,旁边既没有我们熟悉的路线,也没有熟悉的建筑物,那么我们就很难找到那里了。而且即便这次找到,下次也很有可能再次迷路。

挂钩式记忆法实际上是利用人为制造的神经通路来联系新信息的。

大脑天然的网状记忆系统,决定了我们在记忆新信息时,必须要充分利用业已形成的神经通路。一个新信息,越是能够与大脑中已有的信息联系在一起,就越是容易被记住。反之,如果你无法把在新信息与已有的信息之间建立起联系,便很容易遗忘它。

所以,你便能够理解,为什么教材在讲解知识点时要提供那么多铺垫和背景知识?老师在讲课时为什么要不厌其烦地举例?其目的就是要在你大脑已有的信息与新知识之间构建出联系来。

这件至关重要的工作的最佳承担者,其实并不是老师,也不是书本,而是你自己。因为只有你自己才知道你大脑里真正已有的信息都有哪些。也只有你才能真正做到把新知识与已有的信息结合在一起。其他的一切都是帮助你完成这件事的手段。

读到这里,聪明的你应该明白,联想是记忆的翅膀。通过在新旧信息之间构建联系,你可以轻而易举地跨越遗忘的鸿沟。但这也不是说随便什么样的联系都会有作用。首先,你要确保联系的对象是你非常熟悉的信息。如果在两个全新的知识之间构建联系,可以帮助我们的理解,但是却无助于加速我们的记忆。

总的来说,我们在选择联想记忆的对象时,要选择那些更容易被记住的“有氧信息”——即简单、有趣和实用的信息。(关于有氧信息这一概念的更详细信息,可以去参考《有氧信息》一书)

一种最典型、最好用的有氧信息就是图像。通过把抽象的信息转化成形象的、图像化的语言,可以有效地促进我们的记忆。还记得初中老师讲历史时,曾教给我们记忆甲午战争爆发时间的办法。她一边做出翻书的动作,一边解释道:“‘1894’的谐音是‘一扒就是’。你们看,一扒开书,就是甲午战争的时间。”

基本上,我的大部分历史知识都还给老师了,但这一幕却始终深深地铭刻在我的脑海里,20余年不曾忘记。图像化记忆的威力尽在于此。在后面,我们还会详细讲解如何将这一方法的威力最大化,让记忆变成一件快乐无比的事情。

除了联想和图像化之外,还有很多可以帮助我们记忆的技巧,比如编码技术。这是目前社会上各种记忆力训练机构最常使用的记忆方法。其基本原理还是联想。只不过其联想的不再是随机的对象,而是固定的记忆挂钩。这些记忆挂钩以数字类居多,也有以字母、家具、身体作为挂钩的。

以数字挂钩为例。我们把1到100的数字进行形象化的处理。数字1看起来很象一根铅笔,于是我们可以用铅笔的形象作为1的记忆挂钩,数字2看起来很像是一只正在水里游泳的鹅,所以我们可以用鹅的形象作为2的记忆挂钩,至于3,则很像是人的耳朵,所以我们可以用耳朵的形象作为数字3的记忆挂钩……在熟记这些记忆挂钩的基础上,再来利用它们记忆其他的事情。比如你要记住三件事:到车站接同学;买参考书;完成英语作业。为了记住这三件事,我们可以用刚才的记忆挂钩,与这三件事相联系。我们可以做这样的联想:第一件事,我们去车站接乘坐铅笔形列车的同学;第二件事,我们骑着鸭子买参考书;第三件事,我们的耳朵在纸上完成英语作业。

通过记忆挂钩联想,我们不只能记住3件事,就是50件,100件也不在话下。当然,使用记忆挂钩法也有一些缺陷,那就是用于记忆的挂钩,本身也需要被记住。而记忆这些挂钩及其使用方法并非短时间可以见到巨大成效的。根据前文的描述,挂钩式记忆法实际上是利用人为制造的神经通路来联系新信息的。与挂钩记忆法相类似的其他编码记忆术还有很多。限于篇幅,这里就不再一一列举。

情绪对记忆的影响

不少科幻电影都描写过机器统治人类的情节。当机器具备了智慧和主宰自己的能力后,人类的处境便岌岌可危。不过,在这些虚构的作品中,我们也能看到:无论机器与人有多相似,也还是有区别的:人类有感情,而机器没有。

电脑能不能正常工作要取决于供电情况、机器硬件设备是否完好、软件是否齐全等因素,但影响电脑工作的因素中绝不会有情绪。人则不同。一个人是否能正常工作,很大程度上是取决于他的情绪。一个情绪、态度都很积极的人,往往工作效率很高。而一个情绪十分低落的人,工作效率往往非常的差。从这一点来说,情绪既可以成为我们最亲密的朋友,也可以成为我们最危险的敌人。

而记忆,作为人类的基本思维活动之一,自然也要受情绪影响。不同情绪状态下的记忆效果是截然不同的。

有些人常常抱怨自己记不住别人的名字。这话我们只能信一半。因为某些人的名字他是一定记得住的,比如初恋朋友的名字。记忆力再差的人也不会连自己初恋朋友的名字都记不住,除非那个人根本不是自己的初恋。除了初恋情人,仇人的名字也格外好记。无论是影视剧还是现实生活中,我们都很难想象一个人会无缘无故地忘记自己的仇人。所谓“相逢一笑泯恩仇”也只是不在乎过去的恩怨,绝非彻底忘记。

对于那些经历过生死考验的人,更会把这些记忆像凿刻一般深深烙在脑海里。你能想象一个从奥斯维辛集中营里幸存下来的犹太人忘记集中营里的经历吗?你能想象被绑匪劫持的人质会在数年之后彻底忘记这件事吗?据奥斯维辛集中营的幸存者讲,他们非常不愿意回首在集中营中的经历,因为那些记忆是如此残酷,又如此鲜活,以至于经过数十年岁月的洗礼,他们的大脑仍然能够把一点一滴的细节像演电影一样在他们面前一一展现,就像是时光倒流一般。

前面我们说过,一般的记忆都是需要经历多次重复才能由短时记忆转化成长时记忆的。但经由情绪加工的记忆似乎可以不受这样的限制。几乎所有与情绪相关的记忆都有一个明显的特点:它们无需多次重复。在强烈情绪的支配下,往往一次经历就会终生难忘。

为什么情绪能够对记忆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

在心理学和生物学结合得并不紧密的时代,这个问题一直是困扰心理学家的难解之谜。但是,随着神经生物学的不断发展,人们终于在上个世纪末揭开了情绪与长时记忆之间的秘密。

很多人认为短时记忆到长时记忆只是单纯的人们认知上的变化。但生物心理学家的一系列实验否定了这一常识性的错误。伴随着长时记忆的形成,脑细胞会生长出新的突触,即新的神经连接。也就说,长时记忆的形成,不仅仅意味着人们认识上的变化,它同时也是一种生理结构的变化。而在情绪的作用下,脑细胞可以迅速地生长出新的神经突触,从而形成长时记忆。不仅如此,受到强烈刺激的脑细胞中的基因,还会发生一系列变化。因此,这种改变往往是永久性的,甚至是不可逆的。也就是说,经由强烈情绪刺激产生的记忆很可能永远存在于我们的大脑中,永远无法忘记。

这显然是一个让人喜忧参半的消息。如果是快乐的记忆永存大脑,相信没有人会有意见,但是如果保存在大脑中的记忆是痛苦的话,那便意味着这种痛苦很可能会追随记忆的拥有者一生一世。当然,从另一个方面看,对于苦恼于无法记住知识点的同学而言,利用情绪的巨大力量来帮助记忆,无疑是非常有利的。

怎样利用情绪的力量帮助我们记忆和学习呢?

我们首先要做的,是为自己创造一个良好的情绪环境。

良好的情绪会带来良好的学习状态,糟糕的情绪则会带来糟糕的学习状态。相信大家在学习时都有这样的体会:本来自己的学习状态挺好的,结果一件糟糕的事情严重打击了自己的情绪,接下来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自己的注意力都无法完全集中,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差。

能够影响情绪的因素有很多:比如老师的责备,同学间的矛盾,听不懂讲课,成绩低下,物品的丢失,甚至是天气。这些因素中有些是我们可以掌控的,比如我们可以积极地处理与老师和同学的关系,认真遵守课堂秩序,从而减少与老师和同学发生矛盾的可能。有些因素是我们无法完全掌控的。比如天气。天下不下雨,谁说了都不算。无论因素能否被我们掌控,有一点是肯定的:产生情绪的最终动因并不是外在的因素,而是我们的内心。如果你真的想开心起来,无论外在因素如何变化,也无法夺走你的快乐。如果你执意沮丧,再多的积极因素也很难把你从消极的泥潭冲拽出来。

想要让情绪保持积极,就要学会聪明的自我谈话。

即便身处奥斯维辛集中营,维克多·弗兰克尔还是能够为自己的未来做乐观的设想。即便已经成为了法国皇帝,拿破仑还是抱怨自己终其一生没有一天在快乐中度过。我们的情绪最终要取决于我们自己。

美国宾州大学的心理学教授马丁·塞利格曼认为:每个人的情绪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来自于人们的自我谈话。事实上我们每一天的大部分语言都是说给自己的。尽管这些语言从不出声,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我们的情绪。

培养控制情绪的能力很大程度上是培养与自我积极对话的能力。想要让情绪保持积极,就要学会聪明的自我谈话。

除此之外,我们还应该学会主动调节情绪的技巧。情绪的变化总会带来一定的行为上的改变,比如丧气往往伴随着垂头。沮丧中的人呼吸往往很浅,等等。改变情绪的秘诀之一是改变与情绪密切相关的动作。比如做几个深呼吸,对着镜子做笑脸,大声笑几下。这听上去挺幼稚,却非常有效。诞生于美国的实用心理学分支NLP(即神经语言程序学)在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一直应用这种方法改变着人们的情绪。如果你对这些看似简单的手段心存怀疑,不妨在下次陷入糟糕情绪的时候体验一下,不出30秒,你便能感觉到情绪的变化。梨子什么味道,尝一尝才知道。方法好不好用,也要试一试才能见分晓。

音乐也是调节情绪的有力武器。由于不同的人对于音乐的敏感程度不同,所以其调节情绪的效果也不一样。有些人对音乐极其敏感,他们能够轻而易举地从不同的音乐中听出其中的情绪,并被这种情绪感染。也有极少一部分人对音乐较为迟钝,他们无法听出音乐中表达的思想感情,也不大容易被这种情绪带动。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属于两者的中间地带。如果你不是对音乐极度迟钝的话,便不要放弃这个有力武器。选一些自己真正的喜欢的、节奏舒缓、适合做背景的音乐聆听,会让你的情绪被调整得很好。如果你一时选不出合适的音乐,我推荐你听一听巴洛克时代的经典音乐,对于改善记忆效果相当不错。当然,对于大多数学生来说,只有在家里才能这样做,学校一般都不会允许学生边上课边听音乐的。

以上这些手段都是针对情绪本身的,它们的存在可以使我们在一个积极向上的情绪环境中高效地学习和记忆。但仅仅使用这些手段还远远不够。利用情绪记忆的关键,是要把我们记忆的知识,由非情绪化的东西转化成情绪性的东西。这需要一定的技巧。接下来我们就谈谈这种技巧。

中国有句成语叫做“爱屋及乌”,说的是如果人们喜欢一座房子,那么他们也会爱上这座房子上面的乌鸦。这说明人的情绪是可以迁移的。但这种迁移并不是无条件的,而是有条件的。其条件就是屋子与乌鸦的关联。虽然这种关联并不是关乎本质的,是外部的——乌鸦随时可以换一个房子做窝,而且房子好不好与乌鸦也没有直接关联。但是,人们的情绪是不会理会这些的,只要是相互关联在一起的事物,无论它们的关联是否是实质性的,有意义的,都会发生情绪的迁移。这一心理学原理是我们运用情绪改善记忆的基础。接下来我们具体讲一讲如何在记忆知识的过程中做到情绪的迁移。

比如我们要记忆和学习的是抛物线。这原本是与我们的情绪没有直接关联的知识。但是现在我们想要让这个知识点和情绪扯上关系,怎么办呢?这个要问你自己,问你自己的喜好。如果你喜欢军事,就可以把抛物线想象成弹道导弹发射的轨道。如果你喜欢看漫画,比如说鸟山明的《龙珠》,那么你便可以把这个抛物线想象成动漫英雄们飞行的轨迹。如果你是女生,喜欢漂亮衣服。你便可以把这个抛物线想象成你最喜欢的衣服边缘形成的曲线。

总之,你要充分发挥你的想象力,把所有枯燥无味的知识,最难记忆的知识,和你最喜欢的那些东西一一扯上关联。在记忆这些知识点的时候,要时刻想象着你创造的这种关联。你的记忆效率就会大大提高。原本难以记忆的东西也会变得很容易掌握。这里的关键有二:

第一,你联想的事物一定是你真正喜欢的,你喜欢这件事物的程度越深,你记忆关联知识点的效率就越高。

很多孩子,尤其是男生都喜欢游戏。他们放着课本不读,却经常偷偷摸摸地看些游戏攻略。我曾经认真地“研读”过这些攻略书籍,里面的东西其实很复杂,很多符号和术语都掺杂在里面,比很多理科的参考书看起来还抽象。但是这些小玩家却能读进去。为什么?靠的就是对游戏的喜欢。很多家长都曾经想过,如果孩子能把这种喜欢迁移到学习上就好了。事实上这是完全可行的。

第二,一定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

任何知识点,哪怕是再枯燥,再无聊的知识点都能够与我们喜欢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关键就看你是否能发挥足够的想象力,找到它们之间的关联。

人类的想象力是人最可宝贵的能力。我们今天生活的地球,之所以是我们现在看到的样子,而不是我们的祖先在5000年前看到的样子,要完全归功于人类的想象力。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汽车;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飞机;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高楼大厦。总之,没有想象力,就不会有我们今天的世界。发挥你的想象力吧!它不但会帮助你克服记忆之路上一个又一个难关,也会让你未来的人生更加丰富多彩!

学习的本质

学习的本质是什么?这原本是众多有关学习的问题中最基本的问题。可是有多少人认真地去研究过?那些埋首于公式定理,埋首于题山题海的同学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见现象,不见本质,因此被一些无关紧要的现象所迷惑,从而得出错误的结论,丧失了把握学习主动权的良机,这是颇为可惜的。因此,无论你处在哪一个学习阶段,都有必要研究一下这个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问题——学习的本质究竟是什么。

学习的本质就是把不会的变成会的。

这个世界很有趣。很多本质性的东西往往最简单,却又最容易被人们忽视,从而导致人们走弯路。学习的本质就是经常被忽视的简单道理之一。谈到学习的本质,其实只有7个字:把不会的变成会的。其他有关学习的一切,都是对这7个字的补充。

这个世界上的知识总有一些是我们知道的,也总有一些是我们不知道的。在这二者之间还有一个模糊的中间地带,它们是我们似懂非懂,知道一点却又知之不多的。学习的本质,就是要把知之不多的东西变成知之较多的东西;把不知道的变成知道的。无论是小学、中学、大学,还是成人以后的学习都是如此。

这看上去很简单,不是吗?那是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按照这个简单的本质去学习呢?很遗憾,答案是否定的。前面在讲学习的误区时,我曾谈到“做无用功”这种现象。有些学生反反复复地看书,反反复复地做题,却没有学会多少新知识,没有总结多少有益的经验教训,这样的事情不是经常在我们身边发生吗?其实,判断我们学习是否有效果的方法很简单,就是一个小时的书看过来,你知道了哪些你原来不知道的东西?一个小时的卷子做完了,你学会了哪些原本不了解的解题技巧?

如果以这个简单的标准去做判断的话,相信很多同学都会觉得比较惭愧:很多人都是为了看书而看书,为了做题而做题。好像完成了这些程序,成绩就会自动提高一样。到了考试,成绩不理想的时候,他们又会向老师和家长抱怨,书没少看,题没少做,为什么成绩还是没有提高呢,也许自己天生就不是学习的料吧。其实,如果这些同学细细地观察一下自己平时的学习,就会发现:他们虽然在看书,但是却并没有从中学会新的东西;他们虽然在做题,也并没有从中总结提升些什么,这就是他们没有提升自己成绩的原因——他们违背了学习的本质。

让我们进入遥远的未来。随着人类科技的进步,一种神奇的机器已经被发明出来。它便是知识扫描仪,专用于扫描人类大脑中已有的知识储量。小学读完以后,初中三年学完后,高中三年学完后,我们就跑到知识扫描仪前面接受检测。几秒钟之后,大脑扫描仪会自动打出翔实的数据。通过这些数据,我们可以看到自己的大脑中已经掌握的知识都有哪些。与扫描仪连接的电脑会自动打出相应的分数,我们将凭借着这个权威的数字就读相应的学校。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也可以像称体重一样,随时到知识扫描仪前接受扫描,以全方位检查自己的知识掌握程度。

考试是检测我们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

尽管它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可靠的。

如果真的有一台这样神奇的知识扫描仪,该有多好?通过这种方法选拔的人才,相信都是拥有真才实学的,这也扫除了很多不公平的弊端。可问题是这只是我们的幻想。现实生活中并没有这样一台机器,部分地代替它的功能的是另外一种社会现象——考试。

考试是检测我们知识掌握情况的主要手段。尽管它带有很大的偶然性,但总体来讲,还是比较可靠的。但问题是,它仅仅是比较可靠,而非绝对可靠,因为它考察的,只是我们应该掌握的知识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一套试题中的绝大部分试题都是你已经掌握了的,你的成绩就会很高,反之,你的成绩就会比较低。更进一步地说,如果你是学生,我是老师,而我又非常了解你的知识掌握情况,我就可以很容易地控制你的得分。我可以让你得100分,前提是我只出那些你已经掌握烂熟的题。我也可以让你得0分,前提是我只出那些你还没有掌握的题。

春晚上本山大叔和范伟的小品《卖车》就很能说明这一点。仅仅是调整提问的问题,赵本山就可以控制范伟的智商表现,这很可笑吗?是的,但我们的考试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分看重成绩的同学,完全以成绩为指挥棒去学习的同学,便很有可能犯下范伟同志在舞台上犯下的错误。

只要我们确认自己掌握的知识是在不断提升的过程中,尽管成绩低下,我们也不应该难过。反之,如果我们觉得自己并没有掌握更多的东西,尽管成绩很高,我们也没有理由开心。虽然我们没有可能超越时空,到未来的世界搬一台知识扫描仪回来,但我们却完全可以用人工的方式进行知识扫描——比如使用思维导图。这是目前已知的最有效的扫描个人知识的手段。

学习知识的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最有效率的学习就是由浅入深的学习。

深刻理解了学习的本质后,我们还面临一个非常实际的问题:怎样才能把不会的变成会的?从哪开始呢?

学习好似洋葱剥皮,每个人都是从最外面的那一层剥起,剥完了外面的再剥里面的,学完了简单的再学复杂的。一层层剥下去,最后到达核心。学习知识的过程必须要循序渐进。最有效率的学习就是由浅入深的学习。盲目的跳跃式的学习,只是在做无用功而已。

在已掌握的和没有掌握的知识之间,还存在着一个灰色的中间地带。如果坚持学习,这个灰色地带会转化成已掌握的部分,原来紧挨着灰色地带的未掌握的部分会成为新的灰色地带。这便证明我们进步了。如果我们不坚持学习,原来的灰色地带会退回到没有掌握的部分里。而我们原来已经掌握的一部分知识则成为新的灰色中间地带。这便说明我们退步了。

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把介于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的知识掌握好,从而获得进步。

我们学习的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把介于会与不会的中间地带的知识掌握好,从而获得进步。因此,记忆外语单词时,要优先考虑哪些掌握得不熟的单词,而不是完全不会的单词。做数学题时,要优先考虑哪些不是很懂的习题,而不是完全不会的习题,其他科目也是这样。唯有如此,我们才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地前进。而寻找介于会与不会之间的灰色的中间地带,无疑是一个最为关键的任务。如果找不到这个中间地带,我们便无法把力气下在最有效率的地方。而寻找中间地带的任务,无疑需要思维导图来帮助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