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家长是孩子的学习指导师
19451300000044

第44章 家庭教育中的悖论

1970年的2月2日,英国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罗素逝世,享年92岁。他曾提出罗素悖论:在某个城市中有一位理发师,他的广告词是“本人的理发技艺十分高超,誉满全城。我将为本城所有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刮脸,我也只给这些人刮脸。我对各位表示热诚欢迎!”来找他刮脸的人络绎不绝,自然都是那些不给自己刮脸的人。可是有一天,这位理发师从镜子里看见自己的胡子长了,他本能地抓起了剃刀,你们认为他能不能给他自己刮脸呢?如果他不给自己刮脸,他就属于“不给自己刮脸的人”,于是他就要给自己刮脸;而如果他给自己刮脸,则他又属于“给自己刮脸的人”,那他就不该给自己刮脸。

悖论Paradox来源于希腊语,Para有超越之意;dox为相信之意。Paradox的意思是:本来可以相信的东西不能相信;而有的东西看似不可信,反而正确。悖论是指由肯定它真,推出它假;由肯定它假,推出它真的一类命题。我们煞费苦心地了解、思考、认识、体悟事物,但总不能满意。或今天是昨天非,或这一面是而那一面非;经常是“道可道,非常道”能说出来的东西,一般没多大意思,而有意思的,偏偏又说不出来。

悖论有以下三种主要形式。

其一,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错了,但实际上却是对的(佯谬)。

其二,一种论断看起来好像肯定是对的,但实际上却错了(似是而非的理论)。

其三,一系列推理看起来好像无懈可击,可是却导致逻辑上自相矛盾。

如果乌龟占先一米,飞毛腿阿喀琉斯能追上它吗?这个古老的飞毛腿悖论却导致了极限概念的出现。河图洛书和锤子剪刀布游戏都会出现数学上不允许的A>B,B>C,而C>A的情况,人们发现它们在管理运筹等许多方面有很多用途。伽利略的相对性原理和光速不变的矛盾,最终导致狭义相对论的诞生。

不仅哲学、数学、科学中有悖论,家庭教育中也有。例如,孩子的自卑与自信,家庭教育方式的表扬与批评,爱孩子与挫折教育,素质与应试,家庭教育中的悖论很多。

减负悖论:减负说了很多次,文件发了一大堆,却是越减越负。有人说减去一个负数本来就等于加上一个正数。谁都知道减负好,增负不好。负担过重,扼杀创造,有害健康,专家、政府、家长、学生都呼吁减负。我们分析一下,家长都有两个选择策略,或减负,或增负。每个家长会这样想,现在如果其他孩子增负,而我的孩子减负,那么我的孩子考试分数就低,考不上好学校。所以说,如果其他孩子增负,那么我的孩子只能增负。现在如果其他孩子减负,我的孩子增负,那么我的孩子考试分数高,竞争中就有优势了。因此,无论其他孩子是增负还是减负,我对我的孩子均采取增负策略,因为这是最好的策略。而当每个家长都这样想时,全社会便进入减负悖论。增负构成教育的纳什均衡,这是一个稳定的博弈结果。

推优加派位的小升初政策使小学生与家长都大大加重负担,其负担远大于1993年以前,因为那时是考数学和语文两科,孩子努力学习就能考上好中学。现在需要学生上课外班,以及家长的位子、银子和路子。减少课程内容,缩小范围,降低难度,改百分制为五分制,分数成为隐私,这些改变只会加负,不能减负。因为越是容易的题,考前就越可以让学生通过机械的重复练习,形成条件反射式的“快速、准确”解题。只有致力于培养能力,学生在试题面前运筹帷幄,纵横捭阖,才是减负。按照蹦蹦跳跳培养学生,结果必然是以不服从规则为能,以违抗师长为荣,以个性特殊自饰,以学习不佳自傲。我们必须清楚,自主学习并非自发学习,尊重孩子不可放纵孩子,合作学习应避免无效讨论,减轻负担也不是把负担转嫁给家长。

近年来听到的大多是对考试铺天盖地的批判。媒体传播最多的是:外国公司宁要外国学生的低分数,也不要中国学生的高分数。中国留学生在国外找不到工作。考试是恶魔和作弊之源,百分制是害人精,高考是万恶之源。一刀切的金牌一道又一道发下来:小升初不许考试而用推优,百分制要取消,不得批评学生,补习班要彻底砍掉,家庭作业一减再减直到没有。其实,严格规范的教育为学生打下坚实的基础,家庭重视教育与学生勤奋学习的精神是成功的重要因素。说考第十名一定比考第一名更容易成才完全是胡说,因为能考第一名者故意做错两道题就降到第十名了;而学习向前进步九名则非常不易。一些人喜欢说“第十名现象”,说状元都没出息。告诉他文天祥是状元,他说不就一个吗?再告诉他张謇也是,他不服气,再告诉他王维也是,他还是不服。告诉他潘光旦、杨振宁等总是学习第一也没用,有些人就是罔顾事实。

将美国科技先进当成美式教育的成果,对其公平、完善的社会竞争机制和拼命吸纳各国人才的策略则视而不见。宣传素质教育的过程若以不断削弱基础教育为代价,则必导致因噎废食,全盘否定会使教育改革步入误区。实际上,一些在国内完成基础教育的留学生,到了西方以后,基础扎实的优势会逐渐显现,在个人能力的发挥上也没有因为基础教育的不同而比其他同学显出多少差异。还没有发现国内的基础教育制约一个人成才这样极端的例证。很多在西方的学校成绩特别优秀的中国留学生在总结自己的经验时都认为自己得力于国内扎实的基础训练。

温馨提示:

人们煞费苦心地了解、思考、认识、体悟事物,但总不能满意。不少人被“要么这样,要么那样”的思维方式洗脑了,而研究悖论可以改进人们的思维方式。物理学家玻恩说过,把思想的规则松绑,似乎是现代科学给我们带来的最大好处。悖论研究是打开学科壁垒的突破口,是推进科学创新的途径,具有重要的哲学意义,也是家庭教育中要思考的方面。悖论中充满令人惊奇的内容,家长可以学会和悖论相处。悖论生动、诙谐,令人机智地思考,悖论不仅有趣,而且有用。

§§尾声 把您的孩子培养成人才

我们这本书一直在聊家庭教育中孩子学习的话题,家长都想把孩子培养成人才,许多青少年儿童也想成为新世纪的人才,但是具有怎样的“才”,才是人才呢?

首先,创造是人才的灵魂。创造能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它是成功地完成某种创造性活动所必需的心理品质,与一般能力的区别在于它的新颖性和独创性。英国细菌学家亚历山大·弗莱明在培养引起肺炎的葡萄球菌时,助手偶然工作失误,致使一个试管瓶口未封好,第二天瓶口长了绿毛,弗莱明发现绿毛附近的葡萄球菌死了。他没有放过这个偶然事件,从绿毛中提取出了青霉素。青霉素的投产使用,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10年,这就是创造的巨大作用。青少年的创造型思维是总想用新思路、新方法去解决问题。创新意识越强的人越追求用新颖、独特的方式思考与解决问题。青少年的个性,如果含有勇敢、自信、坚持、独立、好奇、想象、质疑、勤奋、聪慧,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其创造成就的大小。所以,创造(Creativity)是人才的灵魂。

其次,积聚是人才的基础。王充说:“人有知学,则有力矣”。没有勤学苦练,想成为人才便是水中捞月;没有山重水复的探索,难有柳暗花明的豁朗;没有扎实的地基,建的房子就成了空中楼阁。任何领域的专家,其脑中至少有本领域的5万个图式。我们应趁着黄金般的年龄,勤奋地积聚科学文化知识,这才是成为有用人才的基础。1998年12月19日钱钟书先生在京逝世。无论他的学术著作,还是他的散文小说,都是博大精深、旁征博引的,是数十年学术积累的力作。钱先生治学的特点是注重积累,贯通中西,古今互见,自成一家。由此可见,积聚(Accumulation)是人才的基础。

最后,情趣是人才的条件。一个人生活在情趣之中,生活才有价值。对某事有兴趣,就会不问目的,不停地深入研究,甚至入迷。一个学生受过一定的教育后,无论如何,总有一两门学问与自己脾胃相合,可以钻研下去。不怕范围窄,越窄便越能深入;不怕问题难,越难就越有价值。一层层钻进去,欲罢不能,就会有收获。聂卫平小时候思路不如弟弟,围棋下不过弟弟,但他对围棋痴迷,感到下棋有无穷的乐趣。他越输越要下,赢了更想下。而弟弟对围棋的喜欢程度大不如他,输了棋就兴趣索然,拂袖而去。正是这点差异决定二人后来走上不同的道路。兴趣(Interest)的确是人才的重要条件。

创新、积聚、情趣,三者第一个字母合起来是CAI,其中文发音为“才”。有此三者,易成人才。

新年之钟即将撞响,岁月的年轮又被刻上一圈深深的印记。家长朋友们,回首一年来的家庭教育之路,您有没有收获的喜悦?祝您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