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十月怀胎一点通
19455200000043

第43章 常见问题应对

准妈妈不宜服用减肥药

胎儿在母体里是非常需要营养的,而任何减肥方法都可能使营养丧失,特别是药物减肥。药物减肥,一方面会对大脑的饮食中枢造成一定抑制作用,另一方面会通过一些缓泻剂使多余的水分和脂肪排出体外,这些都可能造成营养不足。如果饮食中枢过于抑制,则容易导致厌食的发生,严重影响准妈妈对营养的吸收,从而导致胎儿的营养危机。另外,一般减肥药物都不是针对准妈妈配制的,也没有考虑到对胎儿是否有影响。一旦对胎儿有副作用,其后果难以预测,很有可能导致早产儿、畸形儿或有先天性疾病的胎儿出现。

准妈妈感觉胎动异常时怎么办

胎动正常是宝宝健康发育的指标之一,平均一天的正常胎动次数,由怀孕24周的200次左右,增加到32周最高峰的500多次,直到足月时,又会减少至200多次。不过,准妈妈一般不会感觉到那么多的胎动。

当准妈妈感觉到胎动减少时,不要慌张,应该安静下来。因为每个胎宝宝都有自己的“生物钟”,所以胎动次数也不尽相同。这时,准妈妈可以先停止正在走动或忙碌的状态,休息一会儿后再观察胎宝宝的活动。如果发现胎动真的减少,甚至是停止了,就应该尽快地找医生做进一步检查。

准妈妈为什么会出现黄疸

在怀孕期间发生黄疸(目黄、身黄,俗称“起黄”),称为妊娠黄疸。提到黄疸,总会让人想到传染性肝炎。其实,妊娠黄疸与任何一种肝炎病毒都无关,它是一种并不少见的女性良性病。

妊娠黄疸的特点是:

(1)轻、中度黄疸。

(2)大便颜色变浅,呈灰白色。

(3)皮肤黄疸不明显,瘙痒却很严重,痒得人夜里睡不好觉。

(4)黄疸于分娩后迅速消退。

(5)几乎无恶心、呕吐、厌油、食欲下降等症状。

(6)转氨酶大多正常,转肽酶、碱性磷酸酶、胆固醇等明显升高。

妊娠期发生黄疸,主要是体内雌激素水平增高或在孕期对雌激素的敏感性升高所致。雌激素可以使胆红素在随着胆汁经过微胆管排出的过程中发生障碍,结果使胆红素返回肝内,经肝血窦进入血液循环,当血中胆红素增高超出正常值时,便会出现黄疸。雌激素还可以使胆汁中的水分向血液中渗透,使胆汁变得黏稠,流动性降低,甚至发生阻塞,胆汁中的胆红素也易返流入血液。

妊娠黄疸对孕妇健康没有太大的影响,它绝对不同于妊娠期并发的肝炎。所以不用惧怕,也不必因此而终止妊娠。一般无需特殊治疗,只要注意休息就可以,分娩后会自然消退。

何时可以听到胎心音

受孕后约13天时,已经着床的受精卵较为清晰地显露出胚胎的轮廓。从第16天开始,胚胎中出现了由两条血管组成的心胚管道。虽说此时还不具备心脏的形状,但它已经由于痉挛性收缩而引起跳动,开始行使心脏的职能了。到了第一个月末,胚胎增至1厘米左右,心脏也初具规模。尽管此时的胚胎既无四肢又无五官,但其中枢部位——心脏已经在勤奋地工作了。不过此时心脏还十分脆弱,心搏也比较微弱,不能检查出胎心音。在停经6周时,B超可以看到原始心脏搏动。至12周时,胎儿的心搏逐渐变得有力,使用多普勒胎心仪可以听到胎心音了。20周左右,胎儿心脏搏动愈加有力,耳朵直接贴在孕妇腹壁上可听到胎心,也可应用喇叭形胎心筒听取。随着妊娠周数的增加,胎儿进一步发育,胎心音也愈加清晰,更容易听到。

如何听取胎心音

胎心音系双音,第一音和第二音相接近,犹如钟表的“滴答”声。其声音清脆,节律整齐,频率较快,每分钟120~160次。妊娠24周之前,胎心音大多位于母体脐下正中或稍偏左或右的地方。妊娠24周后,胎心音在胎背所在处听得最清楚。家属无法确定胎位时找胎心会遇到困难,可以请教医生。妊娠后期,胎位相对固定,胎心音最清楚的位置一般不会改变。每次听1分钟计数。

听胎心音时,要注意与子宫杂音、腹主动脉音相区别。子宫杂音是血液流过扩大的子宫血管时所产生的吹风样低音响,而腹主动脉音为“咚、咚、咚”的强声音。这两种声音和母亲的脉搏节律相一致,与胎心音不难区别。正常胎心率为120~160次/分,如果每分钟胎心率超过160次或少于120次或发现有明显的不规则,很可能是胎儿宫内窘迫(缺氧)的信号,必须立即去医院就诊。

孕中期患重感冒怎么办

孕中期,胎儿的各个器官基本上已经形成。在这个时期如果感冒,对于胎儿器官的形成一般不会有太大的影响,不会导致明显的畸形。如果感冒比较重,比如发高烧,有的时候会引起宫缩导致流产。如果是风疹病毒感染,在孕中期也有可能影响胎儿的发育,所以必要的时候可以做一个病毒抗体的筛查。如果感冒比较重,还是应该及时就医。

可以用一些治疗感冒的中成药,比如感冒冲剂、双黄连口服液。如果是病毒性的感冒,最好用一些抗生素,比如青霉素,或者头孢类的抗生素。无论是服用中药还是西药,都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准妈妈切记进行两项特殊筛查

每对夫妇都渴望有一个健康的宝宝,然而先天出生缺陷却击碎了许多家庭美好的愿望。所以,妊娠中期孕妇不要忘记进行两项特殊的产前筛查,可以通过化验孕妇血液中的某些特异性指标筛选出高危人群,从而预防先天缺陷儿的出生。

(1)先天愚型产前筛查 先天愚型儿是由携带遗传基因的染色体数量出现异常造成的,具有偶然性、随机性,发生毫无征兆。每一对健康夫妇都不能排除这种潜在危险,尤其是高龄孕妇(大于35岁)的发生率较高。先天愚型患儿的主要临床症状是特殊面容、眼裂小、外侧上倾、低鼻梁、颌小、舌常外伸、智力低下、体格发育迟缓并伴有其他畸形如先天性心脏病等。先天愚型儿在生产时可能发生新生儿窒息或死亡。此外,病儿患急性白血病的比一般人群高出10~20倍。由于患儿出生后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预防此病的重要手段。

对于此类疾病,孕妇进行筛查的最佳时期是妊娠15~20周,可以对孕妇进行先天愚型血清学筛查。对于有死产史、畸形儿史的高危孕妇以及35岁以上的高龄孕妇,可以做羊水穿刺抽取羊水化验,做胎儿细胞的核型分析检查,以筛查出先天愚型儿。

通过产前先天愚型筛查、产前诊断的方法,可以发现先天愚型儿,即可终止妊娠,从而杜绝最常见先天性缺陷患儿的出生,避免因此给家人造成极大的精神伤害及经济上的负担。

(2)神经管缺陷筛查 神经管缺陷是一种中枢神经系统的出生缺陷,同时受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如多基因遗传、接触致畸物质、缺乏叶酸等。有神经管缺陷的胎儿在胚胎时期发育时神经管就不能闭合,从而产生神经管畸形。常见的神经管畸形包括无脑儿、脊柱裂、脊膨出等。可造成流产、早产、死胎、死产,幸存患者则智力低下,或有不同程度的瘫痪。

在孕中期的15~20周,可以对孕妇或进行羊水穿刺抽取化验,或进行母体血清学的筛查。通过检测母体羊水或血清中甲胎蛋白指标的浓度,结合孕妇年龄综合计算,可筛查出神经管缺陷胎儿。

妊娠期脚气病的防治

妊娠期的脚气病以疲乏、软弱、小腿沉重、肌肉酸痛、头痛、失眠及食欲减退等为首发表现。典型表现为上升性对称性周围神经炎,以下肢多见,即从足部到踝部感觉过敏,有灼痛感、针刺感、蚁行样感觉,呈袜套型分布,夜间尤甚。其他的表现还有肌肉酸痛,严重的甚至不能走路、上下楼梯困难。或者发生脚气病性心脏病,有心悸、气促及胸闷作痛。部分患者会出现下肢水肿。妊娠合并脚气病可致新生儿先天性脚气病。新生儿出生时即见全身水肿、体温不升、吮吸无力、反复呕吐、肢体柔软、终日睡眠、哭声低细等。

妊娠期脚气病是由于维生素B1缺乏而引起的,多发生在以米为主食的地区。维生素B1又称硫胺素,存在于许多食物中,酵母中含量较多,豆类、麦类、肉类、动物内脏中含量也很多。米、麦类食物的胚体中维生素B1含量尤其丰富。孕妇对维生素B1的需求量增加,如果因为饮食或吸收的原因导致维生素B1供给不足,就可能造成妊娠期脚气病。

(1)病因

①主食以精制大米为主。米类精制加工时维生素B1常有损失,大米损失更多。精制大米中维生素B1含量仅为粗米的1/3或更低(视精制程度而定)。米糠中含量很高。

②食用变质食物。变质食物中所含维生素B1大为减少。

③淘米及烹煮方法不当。维生素B1为水溶性维生素,在淘洗或蒸煮时,米中的维生素B1多溶解于水中而损失,尤其“捞饭”中维生素B1的含量更少。

④孕妇患有慢性胃肠病致使摄入减少,慢性腹泻使吸收发生障碍。

(2)治疗

口服维生素B1,每次5~10毫克,每日3次。肠道吸收不良者,肌注维生素B1注射液10毫克,每日1~2次。口服酵母片或复合维生素B族,以预防或补充体内其他B族维生素的不足。

(3)预防

①妊娠期间可适当进食糙米类食物和其他含维生素B1丰富的食物。

②改进淘米及烹煮方法,纠正“捞饭”的习惯,以减少维生素B

1的流失。

③以米饭为主食的地区,提倡混合膳食,米、面共进。

④治疗慢性疾病,如慢性胃肠病等。

⑤增加豆制品及肉类,或辅以酵母片,口服。

⑥注意休息,过度疲劳、发热及腹泻等可诱发此病。

准妈妈可以使用的抗菌药

准妈妈患有感染性疾病时需要使用抗菌性药物,但应在医生指导下慎用,不可过量。

(1)可选用的抗生素 青霉素类;先锋霉素类,如头孢噻肟钠;大环内酯类,如螺旋霉素、红霉素、阿奇霉素。

(2)可选用的中草药 黄连、黄柏、金银花、苦参、鱼腥草等。

(3)可选用的抗真菌药 制霉菌素、克霉唑,准妈妈可选用,对胎宝宝较安全。

准妈妈不可服用安眠药

一旦知道自己怀孕了,就要绝对禁止服用安眠药,因为安眠药和镇静剂在药性上是相同的。怀孕前使用的药物,因为不会残留在体内,所以不会危害到胎儿的健康,但是怀孕后则须绝对禁止服用安眠药。

安眠药对胎儿有极为不良的影响。母亲若是服用安眠药,药物就会通过胎盘,被胎儿直接吸收。胎儿因为对此类药物尚未具有抵抗力,所以胎儿所受影响远比母亲大。

计划怀孕的女性即使不能入眠也不可擅服安眠药。若是使用安眠药,一旦怀孕,后果就不堪设想了。

孕妇如果服用安眠药,不但会抑制胎儿的呼吸机能,引起肝机能障碍,同时会使血液中的红血球增多,引起黄疸症。

怀孕初期服用安眠药和镇静剂,会引起胎儿先天性异常,并使胎儿的脑细胞新陈代谢机能失常。

总之,尽量避免长期服用药物是极为重要的。

可致宝宝先天性耳聋的药物

据有关资料介绍,小儿患先天性耳聋与母亲孕期使用某些耳毒性药物关系极大。如果孕妇在怀孕头3个月中服用耳毒性药物,可导致胎儿发生先天性耳聋。

药物中毒导致的先天性耳聋多见于氨基糖甙类抗生素,其中,以链霉素对听神经的损害最大,其次是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另外,紫霉素、万古霉素、春雷霉素、瑞斯托霉素、托布霉素、多黏菌素B、巴龙霉素、尼泰霉素等抗生素也有不同程度的耳毒性,会导致胎儿先天性耳聋。硅宁可通过胎盘屏障进入胎儿体内,破坏胎儿的听觉器官,引起先天性耳聋。

其他药物或化学物质如水杨酸、磺胺类、利尿酸、速尿、心得宁、吗啡、烟、酒、砷、铅、磷、汞、苯、土荆芥油、一氧化对于药物中毒性耳聋目前尚无特效疗法,所以,孕妇用药应该慎之又慎。特别是孕期前3个月,最好不用或尽量少用耳毒性药物。切忌自行用药,应在医生指导下合理用药,用药时间不宜长,用量不宜大。

西药对胎儿有什么影响

十月怀胎期间,孕妇难免因生病需要服药。很多孕妇怕药物对胎儿产生不良影响,不敢使用,结果延误了治疗,使病情得不到控制而继续发展。也有孕妇因为用了药,坚决要求人工流产。这些做法都不正确,应了解哪些药物对胎儿有不良影响。

(1)抗生素类 四环素能抑制胎儿骨骼发育,使乳齿变黄,可致先天性白内障;链霉素、庆大霉素可引起胎儿听觉障碍及泌尿系统损害;氯霉素抑制骨髓造血功能并能引起以呼吸循环衰竭为特征的灰色综合征;磺胺类可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此外,红霉素等对胎儿均有不良影响。

(2)激素 性激素、黄体激素可引起男胎女性化或女胎男性化;肾上腺皮层激素可致兔唇、腭裂;糖皮层激素在妊娠早期可引起死胎、早产;胰岛素可致胎儿畸形。

(3)镇静催眠药 利眠宁、安定、巴比妥、苯巴比妥等可致胎儿四肢畸形、兔唇、腭裂、心脏病。

(4)解热镇痛剂 怀孕早期服用阿司匹林可致胎儿腭裂及心血管、神经系统和肾畸形,晚期可引起胎儿出血。

(5)降压利尿药 双氢克尿塞可致胎儿血小板减少;利血平使胎心变慢、新生儿鼻塞。

(6)维生素类 维生素A中毒可致胎儿骨骼异常、先天性白内障;维生素D过量可使胎儿血钙过高。

(7)其他 抗肿瘤、抗甲状腺、抗癫痫、抗凝血、抗过敏药均可致胎儿畸形。

准妈妈应当了解,并不是服药后都会有同样的损害,这与用药剂量、途径、时间以及胎龄、母体体质均有关。因此,有病应及时选用合适的药物治疗。如果有病不用药,不但孕妇有危险,胎儿也一样有危险。

西药对准妈妈有什么影响

妊娠期女性用药有时可产生不良影响。据报道,静脉滴注大剂量四环素治疗患肾盂肾炎的孕妇,可引起暴发性肝脏代偿失调症候,死亡率很高。肾盂肾炎患者肾功能减退,四环素清除率下降,药物本身对肾脏又有毒副作用,还可使孕妇发生坏死性脂肪肝、胰腺炎和肾损害,加上四环素对胎儿也有不良影响,因此妊娠期禁用四环素。妊娠后期使用红霉素十二烷基硫酸盐会增加引起阻塞性黄疸并发症的可能性,可逆的肝脏毒性反应的发生率高达10%~15%。

准妈妈可以注射防疫针吗

正常准妈妈应该接受的免疫接种有以下几种:

(1)破伤风疫苗 我国新生儿破伤风的发病率较高,是威胁新生儿生命的一大因素。准妈妈接种破伤风疫苗可以预防胎宝宝感染破伤风。

接种方法:怀孕第4个月注射第1针,间隔6周或更长一点时间后注射第2针。第2针最迟应在预产期前4周注射。如果注射时间太接近于分娩时间,就不能保证分娩时母体已产生足够的抗体。

如果准妈妈已感染破伤风,则不宜接种破伤风疫苗,否则可能会引起过敏反应。使用人血破伤风免疫球蛋白不会引起过敏。

(2)狂犬疫苗 准妈妈如被狗或其他动物咬伤,应注射狂犬疫苗。

接种方法:在咬伤的当天和第3、7、14、30天,各注射狂犬疫苗1针。

严重咬伤如上肢、头面部或身体多处被咬伤者,应立即注射狂犬病免疫球蛋白或注射抗狂犬病血清,然后再按上述程序注射狂犬疫苗。

(3)乙型肝炎疫苗 主要适用于生活在乙型肝炎高发区、准妈妈的配偶或家庭成员有乙肝患者等情况。

接种方法:首次注射后,隔1个月、6个月再各注射1次,共3次。如果准妈妈本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或表面抗体阳性,则不必再注射。

(4)乙脑疫苗 注射乙脑疫苗对准妈妈、胎宝宝均无害,但不必常规注射,有必要时可按要求注射。

(5)人血或人胎盘血丙种球蛋白 这两种疫苗都是被动免疫制剂,适用于已经受到或可能会受到甲肝病毒感染的准妈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