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我不说,你不懂
19456500000021

第21章 不可太精明

不精明的上司无法管理下属,但若“太精明”则可能令下属敬畏疏远。

故事:谁夺走了下属的“得意”空间

K刚从大学毕业就在一家外资公司找到了工作,担任品牌经理助理的工作,平时负责的工作很杂,从绘制表格到数据分析,从打印资料到整理文件,她忙得不可开交。但她的经理Lucy仍然对她不满意,觉得她办事能力不强,想得不够周到。每天工作到焦头烂额的K为了让这个挑剔的上司满意,下班回家还开夜车,钻研业务,一连几个月下来人都瘦了一圈,但是让她郁闷的是,Lucy对她还是没个笑脸,说她理解能力太差,经常不能完整地理解她布置的任务。

受到极大压力的K终于有一天忍不住对其他同事抱怨,这才发现大家其实都和她一样,每天都会被Lucy批评。也许真的因为这位上司是在工作上要求完美的人,有时候只是对报表的格式不满意,都会要下属回去重做几遍。“她真的是太苛刻了,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别人,不是每个人都像她那样完美的,我们不过是普通人,在她面前从来都抬不起头来,简直要疯了!”K的这句话代表了大家的心声,随即有人应和道:“没错,她是个能干的上司,但是在她手下干活就一个感觉,挫败的很啊!”“她也太精明了点,我们的一点小错误都无所遁形。”K问大家有没有好办法改变这种现状,大家都摇摇头,一副无精打采的样子。

本来要来休息室喝茶的Lucy在门外听到了他们的谈话,心里一惊,端着杯子立刻回到办公室。她从来不知道自己的下属竟然这样反感自己,作为一个从国外回来的精英,她一直很有优越感,按照在国外学习到的管理方式严格要求下属,她一直觉得只有这样才能提高团队的工作效率。但是她却发现,下属工作的积极性越来越差了,没有人会主动和她交流工作上遇到的问题,没有人主动提出建议,平时遇到下属时他们总是一副战战兢兢的样子,甚至下班后没有人愿意和她一起走。

“难道我的方式真错了?”Lucy自言自语道,她想起了一位前辈曾经对她说过的话:“我领导下属没有什么窍门,就是清楚地知道每一个下属的工作能力,知道他们在哪方面能力好一些,哪方面能力弱一些。不要求他们和我一样出色,只要他们能够发挥出自己的实力就行了。更重要的是,只要他们在进步,对他们在其他小事上的错误我便忽略不计,偶尔装糊涂。”

Lucy仔细思考了一下,觉得自己的确犯了一个关键性的错误,她没有站在下属的角度去思考,总是按照自己的标准去要求他们做事情,在不知不觉中打击了他们的积极性。作为上司,她在某些方面当然比下属们出色,但是她是一个领导者,不可能身体力行去做每一项具体工作,还把每一个下属培养成和她一样。她的角色已经错位了,占据了下属的“得意”空间,这样自然无法使他们上下齐心,拧成一股绳来工作了。她在下属心中的形象已经成了个精明苛刻的白骨精,这样可不行。

经过了这样一番自我反省,Lucy改变了对待下属的方式。这天K的报表做的有进步了,居然看到Lucy对她点头微笑,她高兴极了,觉得自己的能力得到了肯定,这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没有白费,第二天更加积极地工作。其他员工也觉察到了Lucy的变化,他们偶尔也会得到一两句的夸赞,这实在是令人惊讶的事情。此外,Lucy在例会上开始点名表扬工作突出的人,还提出如果大家表现好会得到额外的奖励。

偶尔看到属下吃个零嘴或者偷懒请假时,Lucy也乐于装作不知情,只要下属圆满完成工作,这种小事她也无心计较了。毕竟,员工们开始对她放下戒心了,敢于在她面前提出意见的人也越来越多,从整体上来说,利大于弊,这让她享受到了偶尔糊涂的乐趣。

分析:

中国有句老话叫做“大智若愚”,在很多时候将自己洞察一切的能力外露出来并不好。实际上,大多数下属都不喜欢太过精明的上司,他们会产生反感并不是没有道理的。

在职场中,团队工作目标的实现需要多环节,多渠道,多部门的相互衔接和合作,共同完成。在一个团队中,领导担任的是指挥、协调的作用,并不需要身体力行去做每一项具体的工作。如果对下属的缺点和错误太斤斤计较,对任何人的小辫子都抓住不放,很容易遭到下属的排斥,即使他们原本是工作能力强的人,也有可能因为反感上司而产生“无论怎么做都不可能让他满意”的想法。上司应是一个协调者、组织者,而不是比谁都强的实践者,一味在下属面前显示自己的能力有多高,多么的“眼观六路耳听八方”,是不能提高他们的积极性的。

可见,要发挥团队的凝聚力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太过精明的上司,尤其是将自己的精明用在不断地寻找下属的缺点和批驳上,直接导致的后果就是令下属失去积极性,不愿意发表自己的意见,在工作上丧失了自己的个性和行事风格,亦步亦趋地按照你给他设定的框架来处理问题。长此以往,下属失去了参与决策的兴趣,也不会轻易发表自己的看法和意见,上司成了唯一的决策者,这不利于发展企业的决策竞争力,不利于提高部门决策的质量。失去了集思广义、群策群力的优势,如何能够提高效率和业绩呢?任何公司的任何一个部门,如果成为了一言堂,那才是管理上的巨大失误。

因此,我们应当向这个故事中的主管学习,适当地收起自己的精明。这个故事表明了领导者要懂得给下属一定的“得意”空间,尊重下属的付出,即使这种付出与你的能力无法相提并论,但只要他们能每天进步一点,都是值得嘉许的。有时候放下自己的精明,调动下属的潜能,才能让下属因受到你的鼓舞越战越勇。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适当掩藏自己的精明,做一个偶尔糊涂的人呢?简单来说,我们在什么情况下应当放下精明的一面,让下属稍稍为自己的成绩得意一下又不会骄傲呢?一旦戴上了宽容和糊涂的面具,过去反感自己的下属就会工作积极起来吗?

1.不要把下属的能力与自己的能力相比较。每个人的能力存在差异,找出他们的优点比一味地盯着他们的缺点和弱点要好。你应利用好每个下属的优势,比如让分析能力强的下属去做数据分析,让心思细密的员工去整理档案资料,让个性活泼的部下去做市场调研等等。

2.及时认可下属取得的进展,肯定他们做出的成绩,不要吝啬赞美下属。适当的赞美不会降低自己的威信和地位,还会显得你的认可具有十足的可信度。

3.平日里观察下属的品行和工作态度,对每个下属的表现做到心中有数,如果他还能为你所用,在工作中发挥出自己的长处,就不要揪着人家的小辫子不放。偶尔放他一马,他不会不知道感恩。

4.不糊涂也可以装出几分糊涂。时不时揣着明白装糊涂,留给员工一些成为决策者的机会,让他们在会议中畅所欲言,能提高他们参与决策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能力。

具体如何去做,下面的故事也许能够提供一些值得借鉴的东西。

故事:真糊涂还是假糊涂?

最近Lisa经常为老板的糊涂而感到烦恼,她所在的是一家私人企业,虽然处在一个办公室主任的位置,但每日要处理的大事小事一点儿也不少。老板姓李,是个年过五十的温州人,都说温州人抠门,这不是假话,因为他从不提涨工资的事,每次Lisa想帮着员工增加一点福利,他总是一脸茫然的样子,说:“哎呀,Lisa,这些事情我都不清楚。要不你去问问人力资源部吧,只要他们那边同意,我是没有什么意见的。”

每当听到这句话时Lisa就有撞墙的冲动,谁不知道人力资源部的主管是他老婆,人家一对夫妻难道不知道什么叫做心有灵犀吗?到头来,福利待遇没有加上去,被人骂的也还是她自己。时间一长,Lisa也就不当这个出头鸟了。说起来她对这个公司很多方面都不满意,但是仍然干了三年,这是为什么呢?

她能在这里实现自己的价值。

说这话别人可能都不信,照道理在私企里凡事做主的都是老板,下属即使能力再强,如果老板不认可,你做的都是无用功。但是Lisa觉得自己的老板不太一样,因为这人有时候很糊涂。有一天,公司新接待的一位大客户提出了要求,要他们拿出两个备用方案,老板便心急火燎地召集员工开会。开会的过程很痛苦,大多数人都在等着他发话,最后定出一个框架照做就是了,可是李老板总是支支吾吾不表态,说他这个事情不清楚,那个事情了解的不够,不好决定。他让大家都发表意见,听了听却仍然不表态。等到会议结束了,李老板把Lisa拉到办公室里谈话,问她有没有什么好主意,对于刚才会议上几个人的提议有没有什么看法。Lisa曾经在几个大企业实习过,头脑十分灵活,她为了敲定这个方案已经加班了几天,便大着胆子发表意见。没想到的是,李老板对她的提议很赞同,几分钟就确定了方案,还一脸憨厚地笑道:“嗯,Lisa,你的能力的确不错,以后多给我出出主意,你也知道我这人糊涂,记性也不好。”

像这样的事情不止发生了一两次,Lisa也就习惯了当老板的背后参谋。说来也奇怪,Lisa的意见总是能够得到认同,这让她有了那么一点成就感。加上老板时不时会塞几个红包给她,她也就不计较工资老是不涨的事情了。

李老板是真糊涂还是假糊涂呢?明眼人一看就知晓一二。

有人会说,这位李老板不怕被下属当成傻瓜吗?其实不然,他分明一点也不糊涂,不然不会总是询问Lisa的意见。正是因为他知道Lisa有能力,才故意装出几分糊涂,用这种糊涂打消Lisa的顾虑,使其敢于发表真实的意见。这种糊涂与不明事理的真糊涂不同,如果他不是像这样保留了几分糊涂,Lisa这类员工的聪明才智也不会得到发挥。他放下了自己的精明,给员工提供了几分余地和施展能力空间,恰恰说明他是一个聪明人。

在太过精明的老板面前,员工常常会感觉局促,觉得自己即使能力再强也不可能实现价值。因此即使自己智力超群,上司也最好保留几分糊涂,将精明的内在掩藏起来。更高明的做法是,在商谈计划和进行决策的过程中,发现下属所提出的意见存在问题时,不说出来,而是引导下属往正确的方向思考,适当提点一下,让他们主动进行思考,给他们决策的机会,让他们提高判断能力和分析能力。

说到底,“难得糊涂”是适合中国职场的,因为中国人无论男女老少都在不同程度上爱面子,有一个精明的上司常常揭露自己的错误会让他们有强烈的挫败感,即使本身有一点能耐也不敢拿出来显摆了。一旦让下属在大庭广众下丢了面子,即使这位上司再如何出色,他也可能失去下属的忠心。

由此可见,适当地将精明掩藏起来,糊涂一把才是聪明的做法,这样能够增加下属对于组织的忠诚和归属感,团队凝聚力也会有所上升。我们应当避免在对待下属时显露自己的“小聪明”,这样才能让下属的价值得到充分的体现,还能获得下属的喜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