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我看电商
19456800000024

第24章 移动电商

智能化手机的迅速普及,正演变为一场PC端电子商务向移动电商的转变。2012年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亿智能手机用户,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正在把上网和网上购物行为从电脑端移向手机端。

所谓的历史车轮滚滚向前,网络行业的革命者,往往是靠新技术、新载体、新模式颠覆现有秩序,从而迅速树立自己的有利地位,以电子商务来说,美国的亚马逊,中国的淘宝,还有无数成功企业,都是案例。

殊不知昨日的革命者,面临着今天新狂潮的冲击,新的革命者的涌现,新的格局胜负难决。

智能化手机的迅速普及,正演变为一场PC端电子商务向移动电商的转变。2012年底,中国已经拥有超过4亿智能手机用户,他们中间的许多人,正在把上网和网上购物行为从电脑端移向手机端。

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中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人群占比由上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同时,手机微博用户规模2.02亿,占所有微博用户的65.6%。

手机购物、手机在线支付、手机网上银行三类用户在手机网民中的比例均有所提升,这三类移动应用的用户规模增速均超过了80%。

与此同时,2012年70.6%的网民通过台式电脑上网,相比上年底下降了近三个百分点。通过笔记本电脑上网的网民比例与上年底相比略有降低,为45.9%。手机上网的比例保持较快增速,从69.3%上升至74.5%。

10年前淘宝刚刚兴起时,瞄准的主力用户人群是八零后,当时的年龄多在18~25岁之间,电脑是他们熟悉的工具,占上网人数的比例最高。正是八零后人群的网络行为,造就了购物的淘宝、京东,门户的雅虎、易趣,搜索的百度,社交的腾讯……

时过境迁,现在九零后,九五后逐渐浮出水面,成为最新兴的用户族群。如果说八零后一代人是伴随着电脑成长,九零后、九五后人群则是智能手机的核心用户群体,移动上网显然是他们的每日必修课。

这种从十个手指(电脑)到两根拇指(手机)的转变,带来的是商务形态的相应变革。一时间,手机购物、手机比价、手机闪购、手机导购,智能手机在互联网零售的运用正进行得如火如荼。

预测移动电商的发展走向和行业格局,现在断言为时尚早,我们不防从手机端运用的几个特点,来分享移动电商可能面对的机会和挑战:

1.用户绑定。

电脑端用户具有身份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有诸多密码,认证体系,在移动端的情形则大不相同。且不论现在国内绝大多数手机用户都是实名手机号码的拥有者,手机的唯一性也使任何用户不会轻易更换其终端。所以用户的精准营销,定向分析具有极大的操作空间。当然也因为这种近乎实名制的特点,用户对于其隐私的顾虑,也会大大高于电脑。

2.定位功能。

随着GPS的普及,几乎所有智能手机都具有自动定位能力,这就使以地域轴、时间轴为切入点的网络销售有更强的作用力。例如现在已经开始有创业公司涉足移动端的本地生活类服务电商,也有企业在开发限时酒店特卖,都是结合了移动终端的定位功能。

3.碎片化的时间。

与电脑运营更多趋于成段时间使用的特点不同,移动终端的随时随地,插空即用的优势,已经使例如游戏、新闻阅读、天气预报、交通状况指引等实用软件得到了大面积推广。碎片化时间特点,对于移动电商来说,将是一个新的商业运营模式。

4.有限的展示空间。

即使在大屏幕手机,移动端所能展现的商品数量也远远少于电脑终端,下载速度也远远不如PC。在这样的展示环境下,减少商品数量,缩短购物路径,或者简化文字描述,以及在不影响视觉的前提下,运用新技术压缩图片空间,这些都是移动电商的新课题。

5.搜索和推送。

电脑端的互联网使用,最常见的是搜索引擎的作用,在百度、淘宝等,键入你所要的商品名称、品牌,再由服务器的后台运算,展示给你相关的结果。移动端的界面特征,使广大用户更习惯于点击、推送,这就对整体页面的设计、导入,提出了完全不同的要求。

6.购买和收藏。

电脑端的购物行为,更多展现出从寻找商品,浏览介绍,到下单、付款的一站式连贯行为。在移动端,碎片化的时间利用,空间移动时网络信号的不稳定性,使用户更高比例的使用收藏功能,即顾客在公共汽车站,在等候朋友的片刻,可能随机打开浏览了几款商品,随后点击收藏,留待日后再做处理。

7.流量入口和APP。

电脑端是由几大互联网公司把持绝大多数流量,所有电商公司的网络推广,大多花费在流量购买,移动端目前并没有显示出垄断式的流量入口。用户在苹果商店,在安卓市场,下载他所需要的APP,一次性的行为,日后自行点击,不再需要依赖导航功能。当然,这里的另外一个挑战是,每位用户在购物领域至少愿意保留,管理多少个电商移动端的APP,当他们达到自己感觉的饱和下载软件数量以后,是否再难以吸引其加入。以及移动电商的APP,是否将出现一两家导购或比价型的APP成为集成器,这些都有待尝试。

从我们现在看到的报道,截止到2012年度,移动端的电商销售接近网络零售的10%,淘宝、天猫、京东、凡客、当当、一号店,以及美丽说、蘑菇街,都在大力推广其移动APP。但至今为止,这个领域还没有一家占有绝对优势。腾讯的微信十分成功,被认为是拿到移动端第一张入场券的企业,但微信至今仍局限于社交、新闻、互动,没有涉足电商领域。

我个人认为,现在市面上看到的各个移动电商APP都仅仅是其电脑端的改革版,并没有真正的站在分析移动终端的特点,把握用户在移动使用上的心理来开发与电脑端运营模式不同的新型产品。

打个比方,付款结账是电商的一个关键环节,电脑端的电商公司,要么运用货到付款,要么花大力气构建在线付款系统。带着这样的思维进入移动,人们常常围绕着怎样保证用户在手机上购物时支付的安全性想问题找方案,还有人开发出了类似电脑U盾的插卡模块,这就是典型的PC式思维。这样的设计,安全性是考虑到了,可实用性、便利性则几乎不存在。很难想象每个人出门,会特意的带着一个或者一节插卡模块上地铁、挤公交,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或许,手机本身实名挂靠,用户账号绑定或已经拥有预存话费,是否本身就不存在一个认证付款的环节?为什么不可能直接付款?甚至于可以是手机和信用卡合二为一的终端?

相比于那些在电脑端已经形成影响力的电商企业,对于移动零售的未来发展,我更看好全新的,从零开始浮出水面的原创企业。

原因很简单,企业在一个领域的成功,往往成为它进入下一个新领域的包袱。如果不是这样,何来亚马逊在网上超越沃尔玛,京东在网上超越国美。又凭什么断言,以电脑终端为主要承载体的电商公司,这些曾经的革命者,不会被新的革命者后来居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