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计算机网络我看电商
19456800000026

第26章 附录:部分采访稿和论坛发言分享(1)

这里附上过去几年的部分采访稿和发言,为保持原始面貌,所有内容均注明出处并未经修改。

A.淘宝商城独立运营的台前幕后

来源:网易科技报道作者:网易科技专栏作家李黎发表于:2010/11/19淘宝商城的发展史,浓缩了中国B2C的发展进程。

虽然11月11日光棍节已经过去几天了,但是刚独立域名不久的淘宝商城仍然为这一天的交易业绩而兴奋和忙碌着,一些商家的货还在继续发,一些商家还在四处调货,一些商家用电话和短信安抚没有及时配送的顾客,几乎所有的商家都在淘宝商城史上最强大的购买狂欢中心花怒放。

这一天应该在淘宝的发展历史上留下里程碑似的一笔。一组数据可以证明:11月11日淘宝商城的交易额是9.3亿元,接近淘宝C2C的交易额,当天全网交易额是20亿元。从单一品牌&店家来看,李宁、Kappa都是服装类的大赢家,Kappa当日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而一个没有参加商城5折促销的服装品牌商告诉我,因为流量大,该品牌当天的销售额是头一天的6倍。甚至一些参加了5折促销的商家由于爆仓,不得不在下午提前把所有的产品下架。

尽管做足了准备,然而这一天淘宝的后台系统几近崩溃,所幸最终安然过关。就在去年,淘宝商城因为光棍节促销,在四面八方涌来的猛击下,系统一度当机。

这一天,在淘宝商城的工作人员心里,是激情与兴奋,而对于那些曾经创建却又离开了淘宝的人来说,也是感慨万千。

作为淘宝商城的创始人之一,黄若在11月11日晚收到了前同事的短信:“2010年11月11日必将载入世界电子商务发展史册。这一天,中国的淘宝商城用求死的信念力图将中国互联网系统搞瘫,把银行交易系统搞瘫,把全体网民的鼠标点烂,把全国的快递员累趴下,把无数宅男宅女的眼珠子撑爆。三年前你带领我们创新的模式的时候曾说会有这一天的!充满奇迹的新商业文明!”

尽管已经离开淘宝两年多,目前已经担任当当网COO,黄若在收到这个短信时,仍然为淘宝商城的发展而高兴,也为前同事们的激情而感动。同样感慨的,应该还有淘宝网前CEO孙彤宇。当年黄若担纲商城的第二天,孙彤宇就离职了,但是在淘宝商城的筹备和创建时期,孙彤宇同样也投入了极大的心力。

时间回到2007年。

这一年,淘宝商城的前身品牌商城开始试运营。当时整个淘宝分为3个业务板块,一是C2C集市,二是商城,三是二手货交易。和现在的商场不同的是,当时所有集市的卖家,只要愿意交200元每月的租金,就能进驻淘宝商城。

由于淘宝商城商家少,这使得进驻的商家的曝光机会反而更多,因此一些集市的卖家也进驻了商城。

2007年应该是中国B2C历史上的一个转折时期。这一年,淘宝的交易额达到了433亿元,服装、手机、化妆品、家居日用、家用电器等品类成为淘宝上排名前几名的类目,这个交易平台培育了消费者对这些品类的在线消费习惯,催生出网购的大环境,因此在淘宝之外,PPG、凡客诚品、京东商城等服装、3C等独立B2C平台高速发展。

也就是在2007年,宝洁、戴尔等国际厂商开始大幅消减传统媒体以及电视的广告投放量,增加互联网投放,在亚洲地区的在线广告策略更为明确。淘宝上的商家看到了机会,宝洁旗下的博朗剃须刀经销商就进驻了商城,海尔也在商城上试运营电子商务。

淘宝也看到了机会,决定筹建淘宝商城。当时基于两点考虑,一是B2C是未来电子商务的战略制高点,C2C仅仅是商业的过渡形态;二是淘宝上有大量的消费者,随着中国网民的爆发性增加,淘宝将拥有全球最大的在线消费群体。如何挖掘这个群体的商业价值?B2C是个增量市场。

更为重要的是,淘宝集市上充斥着大量的假货水货,渠道监管很难,这对淘宝的平台公信力带来了极大的影响。做商城,就是要从源头上杜绝假货水货,提升消费者的购物体验。

2007年12月中旬,淘宝成立了商城事业部,黄若担任事业部负责人。当时淘宝商城的组织架构分为两个业务部分,一个是研发团队,他们进驻到马云曾经居住的湖畔花园,秘密研发商城的IT系统和应用工具;另一个是商务团队,主要是制定交易流程、规则,并且招商。

对于淘宝商城的模式,当时在淘宝内部讨论了三个方向:一是用独立域名;二是在淘宝网首页开“两扇门”,一扇是C2C集市,一扇是商城,就好像是向左走集市、向右走商城,分类非常清楚;三是淘宝商城以独立频道的方式作为入口,和淘宝网共享资源。

这三种模式各有利弊。如果用独立域名,可以从根本上杜绝假货水货问题,消费者的识别清楚,但是风险在于用户是否能接受这个新平台;如果用“两扇门”模式,消费者可以清楚地进入商城或者集市,但是弊端在于,进入商城要再次从首页上点击——在互联网上,每增加一次点击,用户量会大幅度衰减;如果是以独立频道的方式启动商城,好处是可以最大程度地和淘宝共享用户资源,风险也最小,但是弊端在于商城的识别特征不是很清晰。

最终淘宝选择了第三种模式,即以一个单独的频道作为商城的入口。接下来的问题是:商城要怎么做,才能和C2C不同?

当时淘宝内部存在着很多争议,但是最主要的争议归结为两个方面:

争议一:究竟是英雄不问出处,还是英雄要问出处?

具体而言,这是指商品是否如C2C一样,不管谁卖都可以,还是要管住商品的源头,管住谁在卖,管住究竟是代理商、经销商还是厂商自己在卖?

争议二:对每件销售的商品来说,是否要限制供应商?

具体而言,如果是同一个品牌的商品,究竟是允许N个商家同时卖,还是要限制相应的商家数?

最终淘宝选择了英雄要问出处,这也在其后的发展中有效地控制了假货水货问题。对于销售的商品,淘宝商城也设定了“3+3”的模式,即每件商品,最多允许3家品牌经销商以及3家品类经销商在商城销售。

另外,对于商城的规则制定,黄若当时提出了一口价(相比于C2C来说,不讨价还价)、销售正品行货、开具发票、淘宝提供无条件7天无理由退换货等规则,以此树立商城的平台公信力。

商城和C2C的不同之处还包括,商城有统一的积分系统,和C2C有不同的颜色识别,商城没有星、钻、皇冠等信用等级,而是通过打分来进行评价。对此黄若当年的解释是,C2C卖家的信用往往是从0开始,因此需要一点点积累,而商城基本上都是有信誉的卖家或者品牌商,进去的时候就已经有一定的信用度,更为重要的是用户对它的服务满意度考评。

2008年4月10号,淘宝商城正式上线,前三个月是试运行时期,这段时期,商城的交易额是每天150万。当时商城的招商团队面临着极大的压力,一方面是大量的C2C卖家希望能进商城,但是商城却树立了一个较高的门槛,只有品牌的拥有者或者获得了品牌商的授权者才能进入,这把很多C2C的集市卖家挡在了门外;另一方面,他们需要对那些大品牌“bend over backwards”,即力邀那些大品牌进商城。但是对于那些耳熟能详的传统品牌来说,他们的互联网意识远远没有觉醒,进驻淘宝商城的态度显得迟疑不决甚至拒绝。

艰难发展中,到了2008年底,淘宝商城的销售额平均每天达到了350万元~400万元,进驻商家接近2000家。而在这一年,为淘宝创造业绩的仍然是C2C,全网交易额接近1000亿元。

既然发展磕磕碰碰,淘宝商城是否还要做下去?是不是方向错了?

黄若认为应该坚持——坚持高门槛,坚持正品行货,坚持入驻商家的品质,但是这条路走得异常艰辛。业界评论淘宝商城的发展速度太慢,没有太大起色。

实际上,这和中国互联网环境,以及传统品牌对互联网的认知有关。2008年,一些传统品牌尝试电子商务,比如李宁、诺基亚、摩托罗拉,更多的是各垂直类目的一些大商家都在关注电子商务,但是做得好的凤毛麟角,李宁算是其中的佼佼者,但是李宁的电子商务真正发力仍然是2009年。一些企业轰轰烈烈开了店却最终平淡,比如海尔,曾经在淘宝上尝试小屏幕液晶电视以及定制化产品,但是最终也不再有更大的声音;比如劲霸,2008年开店之前还清理过网上的经销商,但是最终却退出了电子商务……

诸如此类的例子很多。2008年夏天,淘宝商城招商最热烈时,我在淘宝办公楼下见到了几辆豪华跑车,知情人说是美特斯邦威周成建的座驾,前来淘宝和马云商讨合作。但是2008年美特斯邦威却并没有任何的互联网业务举措,它的电子商务之旅始于今年邦购网的开通。

如果说2007年是中国B2C第二波浪潮的话(相比于1999年和2000年),那么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元年算得上是2009年。2008年淘宝开始推出开放平台,构建电子商务生态圈,随着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和配套环境的成熟,加之网民购物习惯的普及,越来越多的传统企业开始了互联网之旅。

和欧美不同的是,中国的传统品牌们和传统企业们,喜欢将电子商务第一站放在淘宝上试水,而欧美的传统企业们更乐于自己开设独立的垂直网站。这从Internet Retailer TOP 500 Guide就能看出美国在线零售的格局,500强中,有90%以上是传统企业的电子商务网站。

然而,这一切对于2008年的淘宝来说,显得太超前了。2008年10月,黄若去职淘宝商城,同一天,淘宝商城B2C事业部解散,B2C和C2C合二为一,一直到2009年7月,淘宝商城才重新作为独立的部门重新拆开运营。

回过头来看,作为见证并亲历了早期淘宝商城发展的创始人之一,黄若仍然对曾经付出过激情的这个平台充满了深深的祝福,他认为淘宝是个优秀的企业,而且淘宝商城对于抢占中国电子商务的下一个高地具有战略意义,同时他也认为,淘宝商城应该坚守卖正品行货、坚持为顾客提供好的售后服务以及客户体验。

如今,淘宝商城已经有超过2万家卖家,tmall.com一如当初内部讨论的一样,以独立域名运行,而且开局就已经取得佳绩。3年的时间,淘宝商城经历了太多曲折轮回。

对于今后的发展,业界普遍认为,物流是淘宝商城的最大瓶颈。但是实际上,淘宝的优势是进行资源整合,而不是自建资源。其次,如何真正坚持正品行货的路径,也是淘宝商城将面临的极大考验,因为在Marketplace的模式下,所有商品不经过淘宝的仓库,如何对这么多卖家和这么多商品进行品质管控,也将是淘宝商城的难题。另外,从根本上来看,淘宝商城的发展有可能消弱C2C集市的力量,淘宝如何解决左右手互博,都将是淘宝今后需要解决的问题。

原文链接:http://tech.163.com/10/1119/08/6LRDJ53000094913.htmlB.淘宝艰难新生:商城成新核心高层难舍C2C来源:《中国企业家》杂志作者:王长胜发表于:2010/12/13以免费为武器,在C2C领域革命成功的淘宝,再度革命是件纠结的事,有点儿拔着自己头发离开地球的意思。本篇报道还原了B2C在淘宝母体内痛苦的孕育过程。

午后的阳光透过整排的窗户洒满大半个房间,又一架飞机在楼顶呼啸而过,轰鸣声打断了谈话。陆兆禧看了一眼半开的窗户,无意关上它。突然,他提高声调:“我骗你,老子不姓陆!”说着,用力拍了下桌子。

“作为淘宝总裁,财务报表你不看啊?”我追问。

“我不看。”陆兆禧没有解释,看得出,他只想赶紧结束这个话题。

我们正在谈到关于淘宝的盈利,这一直也是外界关注的焦点。但淘宝自己却表现得不太在意。以马云为首的淘宝高层也不止一次对外宣称淘宝“不着急”盈利,在他看来,规模才是淘宝制胜武器,只要规模足够大了,盈利只是时间的问题。

就在淘宝等待盈利时间到来之时,中国第一家电子商务上市公司出现——2010年10月26日,麦考林在纳斯达克上市。这家1996年成立的B2C公司,2004年实现扭亏为盈,并保持50%以上的年复合增长速度,成为其上市的保证。兴奋之余,公司CEO顾备春放言:就像腾讯QQ一样,我们希望每进入一个新领域,都要让竞争对手感到胆战心惊。

“我知道(麦考林),但我不关注。一年卖几千万就能上市?我淘宝的流量,一天顶它一个月流量的几倍。这不是同等级。”陆兆禧说,“有些时候不是赚钱就能赢的。”

说到规模,作为淘宝总裁兼CEO,陆兆禧有理由自信。淘宝的规模占据了国内电子商务市场的80%份额,几乎就是垄断,就算是淘宝B2C,也占据国内B2C市场的半壁江山。规模是淘宝的强项,这自然要归功于它的“免费”策略——靠第一个“三年免费”打败eBay易趣;靠第二个“三年免费”继续扩大规模,让腾讯拍拍、百度有啊等后来者无以立足。

更准确地说,无论是马云、陆兆禧,还是淘宝前总裁孙彤宇,规模就是淘宝的胜算是他们笃信不疑的。所以,当淘宝推出的盈利项目遭到众多卖家本能反抗的时候,淘宝的决策天平往往会向不要影响规模的一方倾斜。2006年的“招财进宝”就是一例。以免费换规模,规模大了,免费却成了无法甩掉的包袱,淘宝对盈利的诉求一拖再拖。

就在淘宝还满足于C2C占山为王的时候,B2C的山头却悄悄被众多垂直领域的公司(当当、京东、红孩子、VANCL)抢得先机,而且它们都从自己的专注领域(图书、3C、母婴用品、服装)扩展到全产品线。B2C的山头盈利模式清晰,上市前景乐观;当当、京东都在上市的路上。看美国,B2C的标杆企业亚马逊风头也压过C2C的标杆企业eBay。

这一切,淘宝都看在心里。

就在麦考林上市6天后,11月1日,淘宝商城(B2C)高调宣布独立。算来,这应该是淘宝商城第三次“独立”(每次定义稍有不同),却是第一次召开新闻发布会,第一次独立域名,第一次做大规模品牌宣传——两个月内投资2亿元,且挖来前百度COO叶朋,专职负责淘宝商城。

在多次尝试靠C2C盈利失败之后,淘宝开始在B2C的淘宝商城身上发力。

一波三折

淘宝C2C,被陆兆禧寄希望于打造成一个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里面,有部分的参与者是免费的,但是小卖家也会长大,他开始投入广告去做大的卖家,实际上是给淘宝供血,也是给没有成长起来的中小卖家供血。否则淘宝真一分钱不赚,一直是这样亏损下去,我们的血液也出现了问题。”

淘宝今年5月公布的数据显示,淘宝卖家中,39.3%月收入在1000~2000元,22.0%月收入在2000~3000元,而5000元以上的只有7.4%。

按照陆兆禧所认可的“二八理论”,在淘宝生态系统中,至少近六成以上的小卖家,只能靠淘宝供血,而血液也只能来自于二成的大卖家。这也是商城必须做大的原因,它将是淘宝未来的“血库”。“让它(商城)自己按照自己的方式去发展,包括技术人员,产品都自己去做,因为淘宝这个篮子把它锁在里面,它会死。”

淘宝C2C从“核心竞争力”换了个定位成为“生态系统”,而B2C的商城却从“甜点”变成了“血库”,成为淘宝的新核心。

为了这次“换核”,淘宝走过不少弯路,吃过太多苦头。

其实早在两年前,商城就曾试图独立。

“那时候,商城还是小孩儿呢。正确的事情要正确的时间去办,有很多时候事情说的都是正确的,但是你选的时机错了就错了。但是现在也不知道(独立)是对还是错。”陆兆禧说。

他所说的那时候,指的是2008年4月,那是淘宝商城的首次“独立”(由淘宝副总裁黄若带队,成立一个商城事业部,独立运营,但没有独立域名),当年10月,商城事业部解散,商城再次并入淘宝;又八个月之后的2009年8月,商城事业部恢复,由淘宝CFO张勇兼任商城总经理,再次尝试独立运营。

淘宝商城的一波三折,反映了淘宝高层对商城,或者说对B2C的暧昧态度,以及对淘宝未来盈利模式的模糊不清和分歧不断。

就在商城酝酿首次独立的时候,马云在内部说的最多的一句话是“亚马逊已经死掉了”。他认为,B2C的标杆亚马逊已经是没有前途的企业,未来的电子商务模式一定是美国eBay的C2C模式。

马云的态度,无疑给淘宝商城定了调子。

“我当时只说了一句话,商城还是跟着淘宝走一段再说。”陆兆禧回忆说,当时,他是支付宝总裁。

陆兆禧表态后没多久,突然有一天,马云找到他,让他去做淘宝总裁。习惯了“被安排”的陆,连理由都没问就答应了。

此时,被尊为“淘宝教父”的孙彤宇,对此毫不知情。三天后,那是一个周末,孙突然被通知辞去淘宝总裁一职,出国学习,由陆兆禧接任淘宝总裁。在送别会上,孙彤宇嚎啕大哭,在他眼里,“淘宝是我的孩子”。

孙彤宇加入马云的创业团队是在1996年,当年26岁。2003年,马云需要建立一个C2C网站以制衡美国电子商务巨头eBay对阿里巴巴的威胁,孙临危受命,带领十几个人,隐瞒了家人,秘密创立淘宝网。

淘宝网最初上线时,竞争对手易趣的市场占有率高达90%,且刚由eBay以3000万美元收购了1/3的股权。三年后的2006年12月20日,eBay CEO惠特曼亲临上海,宣布将eBay易趣交给TOM在线运营。此时,淘宝网的市场占有率已经超过70%。三年时间,从零起步完成一个与国际巨头的颠覆战,淘宝网成功了,孙彤宇功不可没。

2010年10月底,记者在淘宝总部两街之隔的咖啡厅见到孙彤宇,聊了一个小时,从天气到地理,他滔滔不绝;但一说起当年往事,孙点上一支烟,歪着头,不语。

据当时参加商城筹备讨论会的人透露,支持商城独立的只有两位,一是孙彤宇,另一位是黄若。

孙黄二人都一直苦于找不到合适人选负责商城独立运营,干脆,黄找到孙主动请缨。对于淘宝商城来说,孙黄的确是一对不错的组合。为此,他俩还设计了三种独立方案:上策是运营和域名完全独立;中策是独立运营,在淘宝网设置两扇门,一扇通往商城,一扇通往C店;下策是独立运营,在淘宝网里成立一个独立频道,分享C店流量。

黄后来对《中国企业家》解释说:“做这种全新的业态,需要两个最基本条件:第一你的上司或是你的搭档,信念必须跟你是一致的,否则这个事情没办法做;第二你们必须是耐得住寂寞,愿意坚持的。”

就在黄主动请缨的次日,孙彤宇离职了。“这是瞬间发生的事,如果我知道孙彤宇要走,我就不会接手。他这一走,那两个条件客观上都不存在了。”黄若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