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2014年甘肃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19459400000017

第17章 高技术产业

2013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前启后的关键一年。全省高技术产业工作围绕促进高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电子政务建设,有力地促进了高技术产业全面健康发展。

一、2013年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

(一)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

1.不断优化政策环境,统筹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落实统筹协调和督导落实职能,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省直部门协调推进机制。经省政府批准建立了由省发改委牵头,18个省直部门组成的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部门协调会议制度,为推进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制度保障。省发改委研究制定了《关于加强战略性新兴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意见》,为进一步促进创新资源合理配置,增强创新主体活力和动力,全面提升创新能力和水平提供了政策支撑。2013年,全省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增加值452亿元,其中新材料、新能源、信息、生物、先进装备制造分别实现增加值157、35、180、50、30亿元。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6%,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7.2%;其中完成工业增加值280亿元,同比增长27.27%。

2.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产业示范带动效应逐步显现。

持续推进兰州金川科技园有限公司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兰州大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太阳能热利用、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生物质基材、天水华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微电子及金昌经济开发区有色金属新材料等5个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截至年底,5个示范园完成投资约3.75亿元,累计完成投资9.93亿元,占总投资的27%。其中:生物质基材示范园完成了10项科技成果和3项专利技术的转化应用和产业化推广,实现了变性淀粉涂料、墙纸黏接剂等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微电子示范园6项科技成果达到国际先进水,新增集成电路封装产能10亿只;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示范园动力电池用高端镍钴锰酸锂三元正极材料制备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并实现了产业化。

3.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项目建设,关键技术取得有效突破。

大力实施“三个一百”推进计划,支持一批企业自主决策,促进产业链发展的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化和示范应用项目建设。加快了异种金属连接、抗磨蚀涂层材料、动力电池正极材料制备等关键技术的突破,拓宽和延长了有色金属新材料深加工产业链。人心脏型脂肪酸结合蛋白检测试剂盒获得注册认证并实现产业化,新型植物源生物农药通过农业部审批并在西北地区开展大面积推广应用。基于物联网的智能交通、三维数字社会管理、信息安全服务等领域的技术创新和应用不断深化,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的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超宽、超厚多工位柔性数控金属板材自动剪切生产线实现产业化,研发生产了国际上回转直径最大的卧式机床,开发了大型宽板壳式蒸发器和烟气换热器,装备制造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得到全面提升。

(二)积极推进高技术产业化工作

1.申报国家专项扶持,推进在建项目顺利实施。

围绕国家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西部地区国家地方联合创新平台、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创新能力建设、新材料、智能制造装备等专项组织申报国家项目14个,共争取国家补助资金21074万元。2013年,全省共实施高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创新能力建设等项目118项,其中新开工项目35项,续建项目83项,项目总投资约112亿元。截至年底,累计完成投资约54亿元,建成投产项目23项,其中11项已经通过竣工验收。在建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力促进了我省高技术产业规模的稳步增长和重点领域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

2.推动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促进产业聚集发展。

兰州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强化服务协调,大力推进了兰州重离子束治癌中心、人用疫苗产业化、动物疫病诊断制剂、藏药外用透皮新制剂产业化、100亿粒现代中药生产线扩能改造、无血清细胞培养基研发及产业化、完全可降解聚乳酸地膜产业化等重点项目建设,2013年基地生物产业实现总产值220亿元,生物产业规模不断扩大。金昌国家新材料高技术产业基地围绕优势资源和产业延伸发展,实施了镍精矿闪速熔炼技术、超细氧化亚镍、上引法无氧铜杆开发、镍基合金线材、电积钴生产技术开发、锂离子电池用四氧化三钴的研制及产业化等756项科技攻关项目,取得科研成果206项,其中14项达国际先进水平,初步形成了镍、铜、钴及贵金属新材料精深加工、有色金属精细化工、化工新材料三大优势产业链,基地新材料产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15.88亿元,实现增加值67.4亿元。

3.积极实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有力促进创新型中小企业快速成长。

2013年,我省生物、生物医药和现代农业3支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对甘肃陇神戎发、甘肃圣大方舟、陇西中天药业等13家企业进行股权投资,累计完成投资达3.77亿元,占基金总额的44%,带动社会投资约20亿元,有效发挥了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的投资放大作用。被投企业中,甘肃陇神戎发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偿债能力、发展能力、盈利能力和融资能力等均得到了大幅度提升,甘肃中天羊业股份有限公司即将在“新三板”挂牌交易,上海天谷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已在上海股权交易托管中心实现挂牌交易,甘肃中天金丹药业有限公司、甘肃圣大方舟马铃薯变性淀粉有限公司及甘肃敬业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即将完成股份制改造。

(三)不断加强支撑产业创新驱动的能力建设

1.加强企业创新平台建设,增强产业创新整体能力。

截至2013年底,全省共创建国家工程研究中心1家、国家实验室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8家、省部共建国家重点实验室培育基地2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5家、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7家、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11家,拥有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83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63家、省级重点实验室64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32家、行业技术创新平台16个、行业技术中心22个、技术创新产业联盟8个、中试基地8个。其中以企业为主体的占80%以上,成为我省产业创新发展的重要技术支撑。

2.整合创新优势资源,支撑产业持续发展。

基于我省产业发展的特色和优势,结合产业发展的技术导向和趋势,按照“市场导向、创新驱动、技术引领、合作开放”的要求,以重点骨干企业为主体,聚集创新资源,推动企业化经营,组建了能源装备、微电子、电工电器、中药现代制药等省级工程研究院。四个省级工程研究院全部完成工商注册,开展研究开发工作。通过试点探索增强重点企业创新动力,提升企业创新的着力点和实现路径。实现建设一个创新平台、强化一个研发团队、转化一批科研成果、做强一个特色行业,有效提升我省企业组织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能力,进一步巩固提升优势特色领域的科技创新水平,为我省相关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力技术支撑和保障。

(四)全面推动各领域信息化发展

1.强化政策措施,促进信息消费。

研究制定了我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并经省政府以《甘肃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甘政发〔2013〕121号)文印发实施。实施意见提出实施信息惠民、电子商务、宽带中国、信息应用推广、文化信息化、智慧城市六大行动计划,将加快推进信息消费与经济社会发展的有机结合,实现信息网络、技术研发、消费模式、社会应用良性互动发展。

2.申报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推进电商产业快速发展。

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对于突破城市的地理空间和自然资源限制,提高经济影响力和辐射力,增强城市竞争优势具有重要意义。经过积极争取,兰州市创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工作方案已通过国家发展改革委、财政部、商务部等8部委的审查。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的设立,将加快电子商务重点工程实施,进一步完善技术、物流、支付和认证等电子商务支撑体系,深化普及电子商务应用水平,有力促进我省电子商务产业的快速、聚集发展。

3.推进信息惠民系统建设,提升民生普惠化水平。

加快推进兰州市三维数字社会管理系统建设,有力提升了社会事务管理和服务的水平。2013年,该系统在甘肃省应用推广进展顺利,目前正在嘉峪关等四个城市建设,并在山东省淄博、东营等市得到推广应用。甘肃省以省人民医院远程医疗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与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开展合作远程医疗系统建设,并已纳入了国家远程医疗试点示范,将有力推进优质医疗资源共享,提升甘肃省医疗管理、救治和信息化服务能力。

4.加强政务信息化建设,不断增强信息安全服务能力。

全省电子政务外网开通省级部门节点28家、市(州)节点14个、县(区)节点86个,省、市、县三级网络已全部贯通。围绕《“十二五”国家政务信息化工程建设规划》,加快推进省高级人民法院司法审判信息系统“天平工程”一期、省高级人民检察院电子检务工程等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建设,加快促进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全省涉密信息安全系统监控管理服务平台的建成和基于云计算的远程在线安全监测分析及风险评估服务系统建设,使信息安全专业化服务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能力得到了不断的提升。

二、2014年工作打算

2014年,将继续加快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不断强化创新能力建设、持续推动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积极推进信息领域重点应用示范、积极探索研究重大问题,扎实推进高技术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一)做好产业形势分析工作和重大问题研究

不断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统计体系和重点企业的跟踪分析及抽样调查,认真做好季度和年度产业形势分析工作,客观准确地反映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情况,及时发现倾向性和苗头性问题,为产业政策的制定提供理论依据。

(二)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项目建设

以“3341”项目工程为主线,大力实施“三个一百”推进计划,围绕新材料、新能源、信息技术、生物、先进装备制造等重点领域,继续组织实施国家和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专项,推进40万吨高品质连铸连轧低氧铜杆、碳纤维至碳/碳复合材料产业化、铜铝复合导电体新材料、国家重离子束应用装置综合实验研究基地、通讯与多媒体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产业化、半导体高端微型集成电路引线框架、新型食用菌生产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基地、甘肃甜高粱辐照诱变育种基地、1兆瓦线性菲涅尔式聚光太阳能热发电示范等重点项目建设。

(三)持续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园和基地建设

强化监督检查,督促落实建设资金,持续推动二次电池及电池材料、太阳能热利用、生物质基材、微电子有色金属新材料等5个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创业示范园建设,完善公共创新研发平台和孵化配套设施,引进上下游配套企业,打造完整产业链条,促进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效应。加快金昌新材料和兰州生物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建设,以有色金属新材料、化工新材料、新型选矿药剂、现代中药、生物医药等领域为重点,加大关键技术研究开发力度,积极申报国家创新平台和重大创新成果产业化专项,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实现规模化发展。

(四)进一步强化产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

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实施产业创新能力建设专项项目,加快精细石油化工中间体、有色金属材料、动力电池二次电池材料、种子加工成套装备等国家和国家地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建设。以骨干企业为重点,安排专项资金6000万元,大力扶持20个左右省级工程研究中心和工程实验室的创新能力建设。改革管理运行机制,积极提升酒钢、金川集团、星火机床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的创新能力。争取国家新认定3户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工程实验室)和2户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促进科技成果的资本化、产业化。推进企业研究机构从职能部门向企业化转变,积极利用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加快推进能源装备、微电子、电工电器和中药现代制药等省级工程研究院建设。积极争取将金川集团公司列为国家企业技术创新百强试点。

(五)统筹协调推进信息消费重点领域建设

加快实施信息惠民、电子商务、宽带中国、信息应用推广、文化信息化、智慧城市等六大促进信息消费行动计划。推进重点民生领域信息化深度应用,以信息服务促进信息消费。加快兰州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推进电子商务基础设施升级改造和电子商务重点应用工程。实施“宽带中国”战略,加快推进三网融合发展。面向重点领域加快软件产业发展,提升信息服务业水平。创新发展新兴文化产业,加快文化旅游业电子商务建设。争取国家智慧城市建设试点示范,推进面向社会管理领域的智慧应用。

(六)积极申报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

积极争取将兰州、敦煌等列为国家信息惠民示范城市并申报实施试点示范专项工程,继续推广建设“三维数字社会服务管理系统”,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深化服务内容,不断完善政务、事务、商务三位一体的信息服务创新发展模式,实现信息化与民生领域应用的深度融合,进一步发挥信息化对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支撑性和带动性作用。

(七)继续组织实施新兴产业创投计划

积极组织申报新的国家参股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进一步拓宽融资渠道,促进相关产业发展。督促引导已有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基金加大投资力度,2014年3支基金计划投资2亿元,重点投向甘肃康美现代农牧产业集团、甘肃天水岐黄药业、天水华洋电子、酒泉奥凯种子机械等企业,帮助企业快速做大做强,提升市场竞争力。

(徐生云 妙旭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