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工业技术共和国长子
19459800000035

第35章 阎三忠和他的“161”工程

20世纪90年代末,中国的改革开放迎来了又一个新的高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地位在全国逐步确立。国家提出,企业要走向市场,要以更宽广的眼光打量外界,增强核心竞争力成为企业共同的选择。

中国石化总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也在加速深化企业改革的进程,将企业推向市场,树立企业真正的市场主体地位。

甘肃省委、省政府也进一步加大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工作力度,努力调动各方面积极因素将甘肃省改革开放引向深入,作出“工业强省”的战略决策。

改革风劲,云水翻腾起苍黄。

面对新的形势,仍处于亏损泥潭中的国有老企业兰炼、兰化怎么办?

国家在思考,中石化和中石油在思考,甘肃省在思考。

兰炼、兰化也在思考。

按照提前约定,笔者采访了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原副总经理阎三忠。那天下午,阳光极好,春天的光线很温和地透过阎三忠办公室的玻璃,洒在他的办公桌上,也洒在我的身上。采访前,他询问了兰州的天气情况,也问候了我所在的兰州石化学院。我心头滚烫发热,温暖极了。

采访就是在这种轻松和愉快的气氛中开始的。

阎三忠对兰炼有着很深厚的感情。自从走出中国科技大学校门的第一天起,20多岁的阎三忠就把自己交给了仰慕已久的兰州炼油厂。刚到兰炼时,他在车间工作,只待了一年,就调到兰炼石油炼制研究所,1983年进入兰炼领导班子,到1988年调离兰炼,他在兰炼工作了整整20年。这20年,在兰炼学习了很多东西。就任中国石化总公司副总经理以后,他一直在思考着一个问题:“我能够为兰炼做些什么?”甚至也思考过要为兰化做什么。

他说,兰炼和兰化是国家同一时代建设的大型企业,它们都给国家做出过非常重要的贡献,这些贡献举世瞩目!哪里有炼油厂,哪里就有兰炼人;哪里有化工厂,哪里就有兰化人。现在,企业老化了,需要人们更加关注和同情。尽管阎三忠的工作从中国石化总公司调整到国家石油局再调整到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但他对兰炼、兰化的关注和感恩图报之情没有受到丝毫影响。

阎三忠一生唯一找过中组部的事,发生在他到全国人大工作的时候。2003年,因为年龄关系,他从中石油调整到全国人大。全国人大要开会了,他才发现自己被分到河北组。于是,他就询问中组部,没有料到,人家比他还纳闷:“你的祖籍不是河北吗?”“是河北,但我一直把甘肃作为自己的故乡!”就这样,他又被调整回甘肃团。

与亲和力强者交谈,我们是在听历史而非故事。

对处于亏损、困惑中的兰炼和兰化,中国石化总公司和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尽其所能不断给予政策支持和资金注入。根据这两大石油、石化集团公司先后按照国家战略布局和资源整合的要求,阎三忠经过大量调研,给国家提出在兰炼和兰化实施“161”工程,正是因为“161”工程的实现,兰炼和兰化才有了合并重组的基础,兰炼和兰化的发展也才有了今天的大好形势。

所谓“161”工程,是指兰炼的原油加工能力达到年产1000万吨,兰化的乙烯生产能力达到年产60万吨,从兰州到成都修一条1000公里长的输送成品油管线。

据1987年1月2日《甘肃日报》报道:兰炼1986年原油加工量达到265.8万吨,工业总产值188亿元,利税4.3亿元,创历史新高。

按照这一说法,1987年,兰炼年加工原油还不到300万吨就已经在创造历史新高了,如果达到1000万吨,那将会是一个什么样子的情形?

1987年,兰化生产的乙烯年产不到10万吨。如果要达到年产60万吨,又会是一个什么样的情形?

当时,有谁敢这么想问题?这是怎样的一种胆识和气魄!

但当时,以阎三忠为代表的一些有识之士的确是在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重大问题!

1989年12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陈锦华一行为此专程来兰炼调研。

1990年11月,中国石化总公司总经理盛华仁一行来兰化、兰炼调研。

1991年3月,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总经理王涛视察兰化……

为这一想法,不管是中石化或后来的中石油,其领导们都在积极调研,都在积极争取国家对兰炼和兰化的支持!

重要的是,中石化党组和中石油党组都坚信:要从根子上解决兰炼和兰化的问题,必须通过实现“161”来完成。

更让人们欣慰的是,这一想法今天已经变成了现实!

在没有“161”这个提法之前,经常也有人说兰炼和兰化合并的问题。但那都是不成熟的一些街坊传言!因为在那时,兰炼和兰化各自的企业越来越大,人越来越多,资产却较少;原油从新疆运来,成品油又要运输出去,成本高。这是典型的国有老企业的特征。所以,兰炼是亏损企业,兰化亏损得更厉害,这时候,如果把这两个合并在一起,那不是生产力的优化组合,而是一个困难再加另外一个困难,到最后仍然是更加困难的企业。

如果国家不给兰炼和兰化增加资源“供血”的话,企业自身是没有办法发展,是必“死”无疑的!

如果把兰炼和兰化就地转移的话,就甘肃和兰州那样的特殊条件,是不可能接纳这么大两个企业的。

如果把它们向外转移的话,更没有任何可能而言。

作为国有老企业,作为“共和国长子”,到底应该走一条什么样的路?

国家更是在思考。

兰炼和兰化是中国石油和化工工业的基地,现在要真正发挥这个基地的作用,既有需要也有可能,但需要国家给予极大的支持,这么大的基地,国家不要它是不可能的,不把它建设好也是不可能的,只要建设好,它就能发挥极大的效益。

此时,和“两兰”性质极其相似的东北某企业,就是因为亏损,有关部门把企业转移到了别的地方,致使不到一年的时间,这个企业就垮了,而且垮得很彻底!

这个消息,对“两兰”,对所有关心“两兰”命运的人震动很大。人们越来越担忧“两兰”的前景!

信心也是一种力量,而且是更强大的力量!

闻此消息,中石化主要领导立即商量,找中央有关领导紧急汇报,中石化主要领导和甘肃省委书记、省长紧急会商。

这一时期,中石化主要领导反复陈述的基本观点是:兰炼和兰化是名副其实的世界大型企业,它们有数一数二的管理水平,有很优秀的职工队伍,有很好的技术优势;它们出人才、出技术、出经验;它们为中国的石油、为中国的石化做出过重大贡献;它们为国防建设做过重要的贡献;它们探索的中国工业化道路的经验为后来很多新建设的工业企业提供了可贵的借鉴。“两兰”人在自然环境非常恶劣的大西北,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仍然在默默地奉献着,他们从来没有向国家提出任何条件和要求。我们不能只看到它们现在困难了,就不管了!我们要同情“两兰”、帮助“两兰”!相信如果“两兰”能够渡过这一难关,它们必将会为国家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做出更大的贡献,他们一定会重获新生,再度腾飞!

这样的陈述,给正处于劣势之中的“两兰”人以无限的温暖和感动!我相信,这是一种神圣的职责。

1988年,在盛华仁、阎三忠等中石化领导的积极努力下,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成立了以阎三忠牵头的“161”工作组,开始着手各种准备工作。

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党组决定,由阎三忠做“两兰”人的思想工作。因为“两兰”各自都已经发展了50多年,它们有各自的企业文化,也有各自的企业认同,职工们对企业的感情很深厚。怎样才能做通“两兰”人的思想工作,使“两兰”人自己能够真正理解企业的命运呢?

阎三忠很苦恼。

因为他也是从兰炼成长起来并走上了领导岗位的干部,是兰炼培养了他,突然就要把“兰炼”的称呼变为历史,他自己的心里也不是滋味!可现实迫使他们必须改变。事情往往就是这样,平时说起来容易,但要真正做起来的话,谁都会有一个感情嬗变、不忍割舍的过程。

转变观念,首先就是要干部们转变观念。

阎三忠奉中石化党组之命,率一行人风尘仆仆地从北京赶到兰州。刚下车,他立即召开“两兰”干部座谈会。面对“两兰”的干部,身为“两兰”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阎三忠心情十分沉重地说:“同志们,我也是兰炼培养出来的干部,我对兰炼有着非常深厚的感情,我也不能忍受兰炼这个名称的消失。大家的心情我感同身受!可是,我们现在的现状就是这样啊!”

稍稍地停顿了一下,阎三忠喝了一大口水,继续接着说:“同志们,我们不能只讲自己辉煌的过去,尽管我们曾经‘过五关斩六将’,屡立赫赫战功,但现在我们毕竟在‘走麦城’啊!如果兰炼和兰化合并的话,那么就有实现‘161’工程的可能。只有‘161’实现了,从兰炼和兰化孕育出来的新企业才能够存活,不然的话,连企业都没有了,我们还能到哪里去找兰炼和兰化的根业啊!”

听到这里,现场有不少人流下了眼泪。

难啊!这样的改革的确是难!

这也许就是改革的难点所在。难就难在改变人们的思想观念。

有人说着风凉话:“两兰”只适应计划经济,不适应市场经济;

有人甚至把话说得更绝:“两兰”岂能合并?我等着瞧呢!

还有很多更加难听的话,不知道阎三忠和中石化的领导听到了没有?

一时间,各种说法风起云涌,各种消息不胫而走。

再难也要坚持!

阎三忠决定第二次赴兰,还是做说服工作。

这一次,他做老同志的工作,做领导的工作,做职工代表的工作。座谈会一个接一个地召开,他的观点一遍又一遍地阐述。

终于,大家的思想通了!

“两兰”人说:“中石化领导自己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我们的企业好,为了我们职工好嘛!”“看到领导那么辛苦,我们真不忍心再和他们对立了!我们就听中石化的,国家的做法就是我们的想法,就是我们的希望!”

宽容啊!什么是宽容?

宽容就是摆脱了狭隘偏见,对整个人类充满憧憬的一种现代人的素质,是民主意识最重要的基础。

中国石化总公司领导们悬着的一颗心终于落下了!

阎三忠的心也落下了。因为在他的心目中,老百姓才是企业真正的动力和源泉!只有老百姓真正地想通了,他的心才能够踏实。

这天晚上,阎三忠早早地就上床睡觉了。他没有做梦,睡得也很香甜。

在兰炼,阎三忠任党委书记时,国家对企业实行的政策是党委书记领导下的厂长负责制,他是有实权的。尽管如此,往往由于老百姓一个小小的建议,他都要思考半天,如果实在想不出办法来,就晚上熬夜思考。那时,兰炼的老百姓把阎三忠当作朋友一样看待,有什么想法都给他这个朋友倾诉,老百姓进出他的办公室很随便,他一直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对待!阎三忠在兰炼的老百姓中口碑极佳。以至于他调离兰炼很长时间了,有人问兰炼人:“你们的书记是谁?”人们仍然回答:“阎三忠啊!”回答问题的人不假思索脱口而出。阎三忠主持兰炼工作时,全厂上下团结一致,职工精神面貌焕然一新。人们羡慕地说,兰炼人好福气,兰炼人有精气神。

1996年5月28日,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副董事长石启荣、副总经理腾宗兴等一行6人来兰考察、评估“161”工程,经过细致考察和缜密的论证,专家组给予此工程很高的评价。

1997年农历正月初三,一场久违了的大雪把兰州大地覆盖得严严实实,千里冰封的北国风光尽显其妖娆。这罕见的雪景使出生于扬州的盛华仁非常开心,阎三忠也显得无比兴奋。阎三忠陪同盛华仁这位中国石化集团总公司的当家人来到“两兰”。中石化的两位老总给“两兰”人拜年啦!闻讯赶来的“两兰”领导们满脸笑容,喜形于色。

见面会由阎三忠主持。阎三忠一如既往地明快,开门见山。因为早就通好了气,所以“两兰”领导心领神会。盛华仁庄重地通报着集团公司《关于拟同意“两兰”实施“161”工程的若干决议(草案)》。“两兰”领导屏声静气,一字一句地听着,会场气氛格外安静,安静得仿佛掉下一根针儿在地上也能够听得出声响来。

接着,大家发言。

主要是“两兰”领导在说,总公司“161”工程工作小组的同志在记,总公司的老总们在听。“两兰”领导们你方说罢我开腔,大家争着发言、表态。总体上看,所言诚恳,能顾大局,也很赞成《决议》。但还是要把部分职工代表所反映的具体问题加入进去。因为这次会议前,已经有无数的座谈会、讨论会、征集意见会,所以,一些具体问题也只能是枝枝节节的修补,并没有什么原则性的大问题出现。即便如此,大家也很慎重,会议一直持续到下午1点。

午饭后,继续会议。下午的会议很简单,大家一起从文字表达方面来完善《决议》。

晚饭时,盛华仁等中石化领导和“两兰”的领导们都非常兴奋,大家都把《决议》视为总公司给“两兰”人送来的大礼。笑声,碰杯声,祝贺声,声声把还在过年中的节日气氛渲染得更加欢快!

窗户外面,老百姓过年的鞭炮声响个不停。他们在庆贺新年的同时,仿佛有预感似的在庆贺着自己的未来。

在中国农历新年的喜庆氛围中,决定“两兰”历史的“161”工程就这样被敲定了下来!

随后,中石化总公司党组会议通过。

很快,中石化总公司《关于同意“两兰”实施“161”工程的若干决议》以红头文件的形式下发。

1998年4月,党中央明确了石油和石化两大集团公司的组建方案,提出“各有侧重、互相交叉、保持优势、有序竞争”的组建原则,确定石油和石化两大集团公司按地域划分,互换区域内的生产、销售企业资产,并把区域内原属地方政府管理的省市石油公司,通过国有资产无偿划拨的方式一并划入,使两大集团公司实现政企分开,成为上下游、内外贸、产销一体化,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为配合这次石油和石化工业的重组,国务院于1998年6月和2000年6月先后两次对原油、成品油价格形成机制作重大改革。

1998年,中国石油和中国石化两大公司战略性重组后,兰化和兰炼分别划归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同时中石油接过中石化关于“两兰”的“161”工程,将其列入2001年至2005年重点发展规划,加大了工程进展速度。

至此,决定“两兰”人命运的“161”工程终于被正式纳入实施。

“两兰”人说:“非常感谢国家给‘两兰’的支持!感谢甘肃省和中石油、中石化对‘两兰’的支持!”

同样,阎三忠对我们表达着这样一种心情,他说:“‘161’的实现,使兰州石化成为中国石油炼化企业中效益最好的企业,向甘肃省的纳税额大幅度提升,并一直稳居榜首。现在,体制问题解决了,效益上去了,职工的住房也正在解决,职工队伍更加和谐稳定,看到兰州石化又在继续为国家做贡献,我很欣慰!希望兰州石化能够成为清洁的工厂、安全的工厂;能够坚持走科技发展的道路,能够越来越好。这不仅是我们调离兰州石化的人的心愿,也是原‘两兰’人的心愿。”

没有“161”工程,就没有今天的“两兰”。

凝望着窗外,阎三忠满足地说,在党的领导下,实现了“161”,兰州石化的生产会更好,兰州石化职工的生活会更好,兰州石化的环境也会更好。总有一天,兰州的水也清,天也蓝,人民更幸福。

作为生活在兰州城里的一个公民,我心里满怀感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