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政治说治论策
19464300000009

第9章 理论探索(7)

掌握哲学武器 搞好治理整顿

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一再要求我们认真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掌握科学的世界观与方法论。江泽民同志在国庆讲话和十三届五中全会的讲话中曾经十分引人注目地强调过这一点。最近,李瑞环同志又发表了号召全党干部努力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要文章。党中央的这一重要决策,对于我们正确认识形势,稳定政治局面,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联系改革开放和治理整顿实际,谈谈自己学习唯物辩证法的一些粗浅体会。

一、走极端与求适度

江泽民同志在五中全会上说:“我们一些同志在认识和工作中,往往从一个极端跳到另一个极端,在这样那样的片面性之间摇来摆去。”比如:在计划经济和市场调节的关系上。改革以前,我国的计划管理固然取得明显成就,但由于否定社会主义经济具有商品属性的一面,基本上实行单一的计划调节,排斥市场调节的积极作用,国家对企业管得过多、统得过死,扼杀了企业生机,降低了经济效益。改革以来在改革单一计划体制,充分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方面虽然取得较大进展,但也出现了另一极端,这就是以市场取向为主攻目标,以市场调节为主要方式,过多地取消和削弱指令性计划,造成宏观失控、比例失调。

在生产与消费的关系上,改革以前过分强调“先生产、后生活”,虽然在奠定国民经济基础方面成绩显著,但也造成积累率过高,人民消费水平提高过慢的局面。消费发展长期停滞,丧失了对生产的激发功能,群众积极性也难以调动。改革以来端正了生产目的,较快地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但也曾盲目提倡高消费,使人民消费胃口越来越高,攀比心理越来越强,致使国民收入超额分配,社会总需求远远超过总供给。

在重工业和轻工业的关系上,改革以前机械奉行“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公式,虽然较快地推进了工业化,但由于财政投资过多地集中于重工业,即基础工业,迟滞了轻工业即加工工业的发展,形成了“重重轻轻”的畸形结构。改革以来虽然改变了这种局面,但在短期利益的角逐中,财力又不适当地向加工业倾斜,使能源、原材料、交通运输等瓶颈产业规模迅速膨胀,购销网点充斥城乡,名目繁多的公司竞相开业,使流通秩序日趋混乱,引发了经济发展的无序状态。

在价格政策的稳与活上,改革以前长期坚持稳定物价,虽然对安定社会起了重大作用,但也同时稳死了物价。价格水平既不反映价值,也不反映供求,丧失了价格杠杆的正常功能。改革以来在逐步放开价格,发挥价格机制积极效应的同时,也产生了一放就乱的倾向。一物多价和任意涨价在前几年随处可见,某些商品价格一年数变,使物价指数双位数上升,最终形成了通货膨胀、物价上涨的局面。

为什么会产生诸如此类的走极端现象?从思想根源看,原因就在于一段时期之中,一些人公开宣扬马列主义过时论,大肆标榜西方的种种思想流派。在这种气候中,我们党内不少同志也放松了对于马列主义的学习,在改革的具体操作上自觉不自觉地偏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轨道,尤其是背离了唯物辩证法。唯物辩证法的主要内容是对立统一,对立统一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普遍规律。在和平、稳定、均衡发展时期,要特别强调和重视对立双方的统一性或同一性。在对立的两端中,过分地强调其中的一端而忽略了另一端,就会形成片面性、绝对化,这就是走极端。正像列宁所说,真理向前多走一步就会变成谬误。比如改革中强调发挥市场调节的作用本来是正确的,但是如果强调得过分了,从而淡化了计划调节,就会把市场调节推向极端。走极端的对立面是求适度,求适度就是反对片面性,坚持全面性,执行既不右也不“左”的正确路线。忌极端、求适度,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孔子在数千年前就阐述过“无过无不及”的著名思想方法,希腊的亚里士多德也提出过“居间”原则,“居间”就是弃两端而居中间。但历史上的东方人与西方人也曾一面尊他二人为贤哲,一面却违背其教诲而行极端。看来即便是一个十分简单明了的哲理,要能掌握它、运用它,也并非易事。因此,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立统一规律,忌极端求适度等原理,必须常学常用,才能正确把握事物的规律性,使我们的工作沿着正确的轨道阔步前进。

二、两点论与重点论

走极端实际就是违背了两点论。为了避免走极端,我们必须长期坚持两点论。但坚持两点论也要防止绝对化,因为在坚持两点论的同时还应坚持重点论,否则就会折中化、平庸化,使工作没有特色,没有突破,打不开局面。两点论和重点论结合就是既要看到矛盾的两个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在治理整顿中我们应该运用这样的思想方法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稳定形势与发展形势的关系

通俗一点讲,稳定形势与发展形势的关系也就是政策的变与不变的关系。稳定形势,就是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与稳定性,对于在改革实践中已见成效的那些政策不能变更。如农村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城市的企业承包责任制、厂长(经理)负责制,以及公有制占主体地位下的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等等。发展形势就是要搞好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本着兴利除弊的原则,对各项改革开放措施进行充实和完善。稳定形势与治整深改是相辅相成的。社会不稳定,治整深改难以顺利进行;反过来,搞不好后者,前者也难以持久。这就是两点论。然而还要看到在稳定形势与发展形势二者之中,稳定形势是首要的。必须在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开展治理整顿和深化改革。因此,改革开放不能急于求成,治理整顿也不能急于求成。

治理整顿与深化改革的关系

改革是为了克服旧经济体制的弊端,治理整顿是为了纠正改革的失误,这是就二者的直接目标而言。二者的最终目的都是为了使我国经济长期、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相对于这一最终目的而言,它们都是手段。但它们之间又有密切联系,治理整顿将为改革深入和健康地进行创造必要的条件,改革则可以有力地配合治理整顿,因此对它们都应积极。然而,在都应积极的前提下,当前要集中力量首先搞好治理整顿,改革要围绕治理整顿来进行,并为它服务。

农村振兴与城市发展的关系

“无工不富”、“无农不稳”强调了工业和农业的重要性。党中央关于治理整顿的要求既有城市方面的内容,又有农村方面的要求。因此,城市工作与农村工作都应充分重视、一齐抓好,然而就我们地、县两级而言,工作重点还是应放在农村。这不仅因为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且近几年发展滞后。当前,全党全国正在迅速形成一个重视农业、支援农业和发展农业的热潮,我们要不失时机地齐心合力把农业搞上去,确保粮食、棉花等主要农产品的稳定增长。尤其是抓好粮食生产。眼下要大力组织农民变冬闲为冬忙,扎扎实实搞好农田水利基本建设,让今年的更多投入变成明年的更多收入。

压缩需求与增加收入的关系

增加收入就是深入开展增产节约、增收节支运动,下工夫改进企业的经营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提高科技水平,走投入少、产出多、质量好、效益高的经济发展路子。目的在于为市场提供有效供给,以缓解供求之间的总量失衡和结构失衡矛盾,为国家增加更多的收入,以增加国家宏观调控的财力。压缩需求一是压缩久涨不下的基本建设,使建设的速度和国力相适应,使经济增长长期稳定在5%~6%,防止大起大落和急于求成。二是压缩已经过旺的消费需求,缓解市场压力。增加收入与压缩需求要双管齐下,但目前应首先抓好压缩需求。原因很简单,一是压缩需求比增加收入见效更快,二是需求增长本不应超过收入增加的速度,但目前却大大超过了。压缩需求就是要过几年紧日子,过紧日子也要有重点,要着力限制那些近几年来非劳动收入较多的行业、企业和个人,以便克服分配不公的问题。

重点倾斜与平等竞争的关系

平等竞争就是要求政府对企业一视同仁,使各经济单位站在同一起跑线,平等进入市场竞争。当前平等竞争的具体政策就是一齐压、一齐紧。压和紧是大势所趋,但还要注意压中有保、紧中有松。保与松就是重点倾斜。在平等竞争与重点倾斜两者之中,倾斜的具体操作难度较大,因此要着重抓好,况且需要倾斜的对象大多是改革中的政策性落伍者,应该予以优待。这些对象是能源、原材料、运输等行业和大中型企业。各级物资供应、商品流通、财政税收、金融信贷等部门都应明确这一点,区别轻重,做好工作,为优化我国的产业结构作出贡献。

企业自律与企业自主的关系

扩大企业自主经营的权力与提高企业自我约束的自觉性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前者的主要表现是巩固和完善两制,即厂长(经理)负责制和承包经营责任制,后者的主要表现是增强企业民主管理和加强党组织的思想政治工作。当前要在巩固和完善两制的同时,重点抓一下民主管理和思想政治工作,否则企业推行两制难免要迷失方向甚至不断变形,也难以避免短期行为和谋私行为。目前,有关部门必须和企业共同努力,在提高企业自我约束的能力方面有突破性进展,以保证企业进一步搞好治理整顿和改革开放,顺利渡过目前的难关。

1989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