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教写作系列丛书:十分钟爱上写作.初中卷
19505100000013

第13章 增强文章情感叙述的感染力(4)

提示:我默默地领受这一切,在年华飞逝与生命轮回之间,努力觅得些许从容。我渐渐、渐渐地知道,母与女的缘分,如同一片洒满阳光的湖泊,那里微风轻语,小燕呢喃,停靠着最永恒的爱与眷恋——那是心灵深处最柔软的地方,触碰不得,仿佛眼泪,说流便流了!

美文简析

我们来看这个结尾,点题渲染说明,这些都是柔软进心灵深处的爱。这样的爱,像蘸满了水的海绵,容不得轻轻一握,稍微的力量便可以流出泪来。但是,作者最后结尾点题之后回归的,还是一片诗情画意的地方——母与女的缘分,如同一片洒满阳光的湖泊,那里微风轻语,小燕呢喃,停靠着最永恒的爱与眷恋。通过画面结束全文,韵律结束,忧伤无限,好柔美,好凄美,总之,好美。

例文精选(二)

她老了

文/陈晓辉

立春,清晨,明媚。

院子里,母亲在阳光下沐浴,戴着老花镜,忙着手中的针线活,细致而又认真。而我,则坐在母亲的对面,手捧一卷新书,低声阅读。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倏然,母亲大叫,说厨房还在煲汤,已经很久了,估计汤已经溢出,于是赶忙放下手中活计,起身赶去内屋。我抬头看看母亲的背影,不语,继续低头阅读。

母亲回来,说,幸好汤还没溢出来,不碍事,不碍事,已经把火关掉了。边说话,边笑着,像是一个侥幸躲过父母指责的得意小孩。我朝她微微笑,示意她继续坐下晒太阳。

母亲又开始忙手中的针线活,似乎是一个打盹的时间,母亲突然又大叫起来,说厨房还在煲汤,已经很久了,怕是要溢出了。这时,我起身拉了拉母亲胳膊,示意她刚才已经将火关掉了。可是,母亲不信,用怀疑的眼神看了看我,然后去了内屋。

母亲回来了,一改刚才的惊讶和担忧表情,又是孩子般的笑,说火确实是被关掉了,记错了,记错了。这一次,我在母亲身上打量了许久,忽然发现,母亲不再像以前那样精明果敢,按时按点催促我起床上学或做作业了。

她老了,面容憔悴,两鬓横生白发了。这样的老,让我措手不及。

清晨,我在厨房间洗菜,母亲在客厅擦拭餐桌。

“妈妈。”我轻声喊了下母亲。

未见回响。

“妈妈,过来帮我一下。”我提高分贝再次喊了下母亲。

仍是未见回响。

于是,我探出脑袋,望向客厅的母亲,“妈妈,过来一下。”

母亲似乎还是没听到。

我显然有些生气,放下塑料盆中的蔬菜,走过去问道:“妈妈,我叫您没听到吗?”

母亲愕然:“啊?你叫我了吗?我没听到啊。”

“是啊,都许多遍了。”

“真没听到。”……

见母亲一脸无辜又歉意的样子,我便也不再生气。可等心平气和安静下来后,望着母亲忙碌的背影和干瘪的身躯,我的眼眶突然就红了,那么不经然,想掩饰却又不由自主。

是的,母亲她老了,老得让我如此无能为力。

曾经都是母亲唱着儿歌哄我睡觉,如今,却得要我和母亲谈我在外面工作的事,听得心满意足了,她便也睡着了。曾经都是母亲拉着我的手过马路,嘱咐我过马路前,要左看看右看看,确认没车后再过去,大手牵小手,温暖无限。可如今,再和母亲一起过马路时,我突然发现,母亲的身高只及我的肩膀处。曾经长发飘逸,从来不想闲在家里的她,如今却白发斑驳,除了家,哪也不想去……

是的,她老了,在那么一个当我们还沉溺和缅怀在母爱之中的眨眼瞬间,她就老了,没有任何的预告,没有任何的心理准备,没有……

有人说,人的一生只有两个朋友,一个温柔了岁月,一个惊艳了时光。我想,在我们的生命中,有这样一个非常珍贵的朋友,既温柔了岁月,又惊艳了时光——她就是生我们育我们给予我们生命养料与知识的母亲。

可是,她现在老了,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任何人都束手无策。

这就是时光的残忍处。

现在都不敢提及母亲二字,一提,忧伤便会迅速布满心房,仿佛眼泪,容不得轻微地触碰,说流便流了。

那么,她老了,我们该怎么办?

去向美好的旧时光,为自己那正享受着的不以为然的爱道歉,好好珍惜那剩下的光阴吧。从今天起,好好爱她,是我们生命中全部的使命!

美文简析

她老了,原本是非常普通的几个字,没有任何的情感力量。可是,当我们运用画面来剖析“她老了”这三个字的深刻内涵时,我们突然会变得珍惜身边的亲人。文章通过两个场景来表现“她老了”的具体表现,第一个场景很安静,结尾点醒,这样的老,让我措手不及,然后升情换景,换到第二个场景,结尾点醒,这样的老,我无能为力。短短几字,击中我们的心灵,在感慨时光残忍的同时,不得不审视,她老了,我们该怎么办?

例文精选(三)

目 送

文/龙应台

华安上小学第一天,我和他手牵着手,穿过好几条街,到维多利亚小学。九月初,家家户户院子里的苹果和梨树都缀满了拳头大小的果子,枝丫因为负重而沉沉下垂,越出了树篱,勾到过路行人的头发。

很多很多的孩子,在操场上等候上课的第一声铃响。小小的手,圈在爸爸的、妈妈的手心里,怯怯的眼神,打量着周遭。他们是幼稚园的毕业生,但是他们还不知道一个定律:一件事情的毕业,永远是另一件事情的开启。

铃声一响,顿时人影错杂,奔往不同方向,但是在那么多穿梭纷乱的人群里,我无比清楚地看着自己孩子的背影——就好像在一百个婴儿同时哭声大作时,你仍旧能够准确听出自己那一个的位置。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

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十六岁,他到美国作交换生一年。我送他到机场。告别时,照例拥抱,我的头只能贴到他的胸口,好像抱住了长颈鹿的脚。他很明显地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我博士学位读完之后,回台湾教书。到大学报到第一天,父亲用他那辆运送饲料的廉价小货车长途送我。到了我才发觉,他没开到大学正门口,而是停在侧门的窄巷边。卸下行李之后,他爬回车内,准备回去,明明启动了引擎,却又摇下车窗,头伸出来说:“女儿,爸爸觉得很对不起你,这种车子实在不是送大学教授的车子。”

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我总是在暮色沉沉中奔向机场。

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美文简析

我们来看,文章的中心点是——父女、母子深情。线(线索)是——目送。两个片段全部围绕“目送”展开叙述,虽然事件不同,但所围绕的线索却一致相同——目送。

每一次,具体而又不同的目送,那就是文章的不同的画面场景:

1.与自己儿子的三次目送。

(1)华安小时候,这时的他是依赖妈妈的——

华安背着一个五颜六色的书包往前走,但是他不断地回头;好像穿越一条无边无际的时空长河,他的视线和我凝望的眼光隔空交会。我看着他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

(2)华安16岁,长大了,已经开始学会独立了,而“我”(母亲)却开始有些不舍了。

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验;我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乎不见。

我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

(3)华安21岁,已经完全独立,不愿我干预到他的世界。而“我”(母亲)却更加牵肠挂肚。

现在他二十一岁,上的大学,正好是我教课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我的车。即使同车,他戴上耳机——只有一个人能听的音乐,是一扇紧闭的门。有时他在对街等候公车,我从高楼的窗口往下看:一个高高瘦瘦的青年,眼睛望向灰色的海;我只能想象,他的内在世界和我的一样波涛深邃,但是,我进不去。一会儿公车来了,挡住了他的身影。车子开走,一条空荡荡的街,只立着一只邮筒。

三次目送,渐行渐远,泛起在“我”心头的情谊却越来越浓。目送孩子的成长,自己的老去,每一次目送,都是一个非常感人而深刻的画面,震撼读者。有点、有线,也有面。

2.与自己父亲的三次目送。

(1)我看着他的小货车小心地倒车,然后噗噗驶出巷口,留下一团黑烟。直到车子转弯看不见了,我还站在那里,一口皮箱旁。

(2)每个礼拜到医院去看他,是十几年后的时光了。推着他的轮椅散步,他的头低垂到胸口。有一次,发现排泄物淋满了他的裤腿,我蹲下来用自己的手帕帮他擦拭,裙子也沾上了粪便,但是我必须就这样赶回台北上班。护士接过他的轮椅,我拎起皮包,看着轮椅的背影,在自动玻璃门前稍停,然后没入门后。

(3)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三次目送,目送父亲的老去,渐行渐远,这次远的是,父亲的去世,目送一次,和父亲的接触就少一次。每一次目送,没有特别的环境渲染,就是不紧不慢地叙述,却在读者心中勾勒出了非常沉重的情感空间,有点、有线,也有面。

无论是与儿子的目送,还是与父亲的目送,都是以时间为顺序,选取不同时间的三个目送片段,静静说,慢慢诉,却不知不觉地让你濡湿了眼眶。这就是叙述的魅力。

没有太多华丽的辞藻,也没有惊天动地的感慨,有的只是抓住读者心中共鸣的东西,来刻画、放大,将你知道却不敢面对的东西,真实淋漓地放大给你看,将画面营造,让你沉浸,然后沉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