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教材教辅名师教写作系列丛书:十分钟爱上写作.初中卷
19505100000017

第17章 考场实用文体备考(4)

我们先来看两则小素材:

(1)小时候,跟父亲去山上砍柴,看到两棵树,一棵表皮衰老毫无生机;另一棵看上去则生机盎然。我建议父亲说:“不如将那棵快要死了的树砍了吧。”父亲说:“你说的是哪棵树?”我指了指表皮衰老而粗糙的那棵树说:“当然是这棵要死了的树啊。”父亲摇了摇头说:“不,这棵树死不了,倒是那一棵树需要砍掉。”

我不解地问:“这是为什么呢,这棵树的表皮看上去都枯萎了,而那棵树的表皮明明还透着青色的光啊。”父亲说:“看一棵树,不光是看表面,而要看它的‘内心’,你看这棵树虽然表皮粗糙枯黄,但它的‘内心’是好的。而那棵树,虽然从表皮上看它是一副生机盎然的样子,其实它的‘内心’已经枯朽。”说着,父亲用手敲了敲两棵树的树干,那棵表皮枯萎的树发出的是结实的声音,而那棵表皮透着青光的树,发出的则是空荡的声音。

(2) 有这样一个故事:四处云游的老和尚和小和尚,在经过一个富人的家门口时,发现了一个饿得快要死了的乞丐。乞丐蓬头垢面、浑身颤抖地躺在一个草堆旁,用一双无神的眼睛,乞求地盯着过往的路人。此时,正是冬天,小和尚起了怜悯之心,于是对老和尚说:“您看这个富人真是不厚道,眼看着自家门口躺着一个又饥又冷的乞丐不管,这个乞丐肯定会在这个冬天因饥寒交迫而死去。”谁知老和尚却摇了摇头说:“人的寿命不会因贫富而受到影响。”小和尚不信,于是老和尚说:“你还是等着瞧吧。”

一年后,老和尚和小和尚再次云游至此,没想到那个富人因受不了破产的打击自杀了。而那个乞丐则仍然还躺在草堆旁乞讨,尽管依然潦倒,毕竟生命尚存。小和尚不解地问老和尚:“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那个富人虽然破产了,但也不至于自杀啊,大不了他也像那个乞丐一样去乞讨。”老和尚说:表面上看,富人因富贵而强大,但他的内心却十分脆弱;而乞丐看上去潦倒凄惨,但他的内心却十分坚强。富人是因内心脆弱而死,乞丐却是因内心坚强而生啊!”

问:结合两段素材的内容,加上一段蕴含哲理式的结尾:

提示:结尾——一棵树如果心藏春天,哪怕遭遇再大的阴霾风雨,它也会有枝繁叶茂的那一天;一个人,如果内心坚强,哪怕身处再困难的黑暗罅隙,也能缝合着生命的奇迹!

问:如果把这两则素材组合成一篇文章,请你取一个题目:

提示:《一棵心藏春天的树》

点醒:两则素材结合后,加上哲理式结尾,其实这也是叙事散文,只不过,它叙的不是一件事,而是两件。但两件故事素材的哲理点都是一样的——不能只是简单地看外界事物,内心的坚强才是真正生活的根本。

所以:

(1) 叙事散文素材特点:围绕文章的中心思想进行安排,与中心思想无关的事件绝对不能写。素材要典型、深刻。但在叙事的同时,不能边叙边抒发感情,感情要等到故事叙述完毕在结尾处再凸显。慢慢叙、缓缓叙,好比引路,把读者引入你的故事氛围里面来,然后再揭露情感,那么,你就成功了。

(2) 叙事散文题目特点:充满诗情话意或生命蕴意。比如《月亮是个会撒谎的孩子》《和风说话的孩子》《一颗心藏春天的树》《母爱是一棵会开花的树》等,借用植物或景物特点来表现文章情感或哲理的意境。

比如,这篇文章,如果直接用题目《生命与坚强》,那么,这个题目和一棵心藏春天的树》相比,肯定是后者好,为什么?因为《生命与坚强》虽然蕴含哲理,但是太过空洞,试问,一篇千字左右的文章,你能把“生命”这个概念阐述清楚吗?更何况还有“坚强”呢。

(3) 叙事散文结尾特点:深刻、震撼、凝练,一句话击中读者,让读者幡然恍悟。因为叙述了这么久,就是为了结尾服务的,所以,结尾千万不要敷衍了事,反而要花更多的时间来表现和描述。

主题、素材、题目、结尾,这就是叙事散文需要处理好的几个要素,也是所有写作文体都要处理好的行文要素。

三、例文精选

温暖生命记忆的一句话

文/逆 枫

一次因出版社邀请,我去一个偏远的小镇上做一场新书签售。

坐上汽车,经过长途跋涉,到站后,前来接站的是当地书城的一位小姑娘。她扎两个小辫子,一脸明媚的微笑,见我下车,赶忙上来接过我手中的行李包,礼貌有佳。

酒店住宿等安顿好后,小姑娘主动邀请我说,要带我去小镇四处逛逛,盛情难却,于是,我便随她一起去感触下小镇那宁静而祥和的魅力。

穿过许多大街小巷,见识了许多古老风景文化。在一个不知名的拐角处,围着许多人。我挤上前一打听,原来是一对年轻的父女在此处乞讨,显得可怜楚楚而又无可奈何。

然而,四周的行人可不这样认为,他们觉得这对父女是骗子,这么年轻却要以乞讨为生,没有内心的尊严感,让人瞧不起。于是,这些围在周边的人,没有一个伸手援助,而是众口指责,纷纷芸芸。

我看这位中年男子涨红着脸,低着头,似乎非常卑微而自责。同时,他的一只手拼命搂着身边的女儿,显然他的女儿没见过这样的场景,就快要委屈得哭出声了。

“走吧,这样行骗的乞讨者,我们镇上到处都是。”书城里的小姑娘敦促道。

我从西装的内侧口袋里拿出一个褶皱的信封,摊开,然后从口袋里拿出200元,塞了进去。穿过人群,我走到这对父女身边,将信封递给中年男子后,转身对周围的人说:

“其实,我们大家不必指责和嘲笑,相信我们在场的每个人都会有不如意、需要别人帮忙的时刻,如果可以,谁都不愿意低头乞讨的。我相信他们,因为,我认为,善心是不可以用来怀疑和欺骗的。”

一席话,周围的人似乎有所触动,然后有人开始离去,慢慢地,人群就开始散了。中年男子连忙对我说感谢,我微笑示意不必,然后告辞离开。

第二天在书城的签售会开始了,主办方做了张很大的横幅,然后在签售桌上摆放着一堆我的新书,我信心十足地握着手中的签名笔,等待着读者上来购买签名书。

起初,出版社的发行人员脸上都挂满微笑,和我一起等待着读者一哄而上的情景,可是,出人意料的是,书城里的人只是零零散散走过来几个购买,一个小时下来,居然只卖出20来本。

看着签名桌上还像座小山一般的堆积着的书,我开始有些急了,而这时,出版社的发行人员也都没有了先前的微笑,似乎有些紧张而惊讶。这样的冷清签名售书场景也是我第一次遇见,这显然让我措手不及,也十分尴尬。心里直后悔,不应该来到这个偏僻的、文化程度落后的小镇的。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书城的顾客也开始减少,购书索求签名者更少。正当我与主办方商议着撤销活动时,突然一大群穿着民工装和十多个小学生一般模样的人冲进书店,都口喊着我的名字,说要买签售书。

看到这个阵势,主办方来劲了,赶忙又从仓库搬出几包书出来,然后书城里面的读者,也因为这样的情景,以为来了什么“大明星”,也都围了上来购书,甚至是书城门口大街上的行人,也都进来了……这些书瞬间一售而光。令我怎么也想不到的是,在人群中,我看到了两张熟悉的脸——那对乞讨的父女。

活动结束后,我深深握住了中年男子的手,示意感谢,因为这些人,都是他宣传带过来的。可是,这位中年男子却向我鞠了一躬,同他交流后,我才知道——

原来,他们都是从外地来到这个镇上做一项铁路工程的工人,因为工程时间长,他们大多数人都把家人带过来了。前段时间,因为工地上的活太累太重,他的腰扭伤了,一时间不能上班,但不上班家里又必须得开销,于是,万般无奈下才去行乞。本以为做乞丐很容易,装装穷,扮扮哑,就可以有份收入,可是事与愿违……

“陈老师,当我被大家指责奚落时,当时我的心里别提有多懊悔,身上像被无数蚂蚁吞噬着,恨不得立即消失。因为我的确如他们所说,丧失了自己的尊严感,利用了人们的同情心……是您帮我解了围,您说善心是不可以用来怀疑和欺骗的,一句话,点醒了我。于是,当天回去后我就去和老乡朋友们说,大家都敬佩您。今天早上又恰巧看到街上的签售传单,我一看是您,就动员他们一起来捧场,作为我对您的小小感谢。”……

这真是生命赐予我的一份意外厚礼。而连接我与中年男子之间的情感纽带便是那颗纯真如初的善心。我想,不论时光挪移多少年,走过多少荒芜,我都会记得曾有那么一句话,温暖了两个彼此陌生的人的生命记忆,这句话便是——善心,是不可以用来怀疑和欺骗的。

美文简析

全文紧紧围绕“善心,是不可以用来怀疑和欺骗的”这句话来展开,通过几个故事细节来表现出这句话的内涵和力量。所以,叙事性散文叙的是事,悟的是道理,这个道理也就是全文的中心思想,结尾点题。所以,只要我们把握好了考点的方向和内涵,用事件去叙事证明和表现这个考点的内涵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