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是什么伤了孩子的心:少儿心理教育72问答
19505400000043

第43章 如何辅导孩子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1)

吴女士给心理咨询师的求助信中这样写道:我儿子今年刚上小学,据老师反映,他纪律较差,缺乏自控能力,比如上课喜欢自由发言,下课与小朋友玩时又不守游戏规则,常常与同学发生争吵,行为上表现得十分冲动急躁。我们家长也试着去改变孩子的这一毛病,但孩子似乎已成了习惯,我们的努力收效甚微,你能告诉我们一些提高孩子自控力、行为上不再冲动急躁的办法吗?

笔者经常能接到孩子家长打来的咨询电话:“我的孩子最近脾气特别不好,没说两句话就生气了,还经常跟我发火,我都不知道为什么,也不敢跟他深谈。这时候的孩子怎么跟他沟通呢?”等等。

情绪是人对事物的态度的体验。人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时,并不是无动于衷的。人们对周围事物、他人和自己的行为,常常抱着不同的态度。一些现象使人愉快,另一些现象使人悲哀;一些现象使人愤怒,另一些现象使人恐惧。愉快、悲哀、愤怒、恐惧等都是常见的情绪体验。

情绪与认识过程一样是人对客观现实的反映。产生的根源在于客观现实本身。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也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但情绪不同于认识过程。认识过程是人对客观事物本身的反映,情绪是反映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的反映。它是以需要为中介的一种反映形式。客观事物并不全部都能引发人的情绪,只有与人的需要有关的事物,才能引发人的情绪。一般地说,凡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会引起肯定的情绪体验(如愉快、满意等),凡不能满足人的需要的事物,则引起否定的情绪(如愤怒、恐惧等)。此外,认识过程是通过形象或概念来反映客观事物,而情绪是通过体验来反映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无论人对客观事物抱什么态度,人自身都能直接体验到。“体验”被认为是情绪的基本特征。离开了体验就谈不上情绪。总之情绪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反映着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儿童的情绪模式有如下几种。

(1)生气。是儿童早期最常发生的一种情绪反应。因为触发生气的刺激太多,也因为儿童很快就学会生气是获取需要既快而又简单的方法。触发生气的情况有:游戏时的争执、盥洗与穿衣方面的反抗、有趣的行动受干扰、欲望受挫折、和其他孩子打架、别人抢走他所爱的东西,以及被人辱骂。儿童生气的次数与强度,家庭环境占很重要的因素,例如:喜欢生气的孩子,多半生长在问题家庭或是成人多于两个以上的家庭。有兄弟姊妹的孩子比独生子容易生气。

当儿童生气时,会表现愤怒,也就是“勃然大怒”。大怒时的特征是哭、尖叫、顿足、踢脚、跳上跳下、敲打、躺在地上身体僵直,或是故做跛行状。三岁到四岁之间,脾气最坏。三岁前,发脾气的次数与强度,男孩、女孩差不多。以后,男孩有增强的倾向。

(2)害怕。儿童害怕的事物比婴儿多。智力的发展,使他领悟到一些以前不知道的危险的状况。例如处在一种危险的生理状况,就像让他在一块厚板上行走,这种异常的情况会使他感到害怕。一旦奇怪的感觉消失,就不再害怕了。

最初,害怕比较像“惶恐”,而不是真正的害怕。当孩子逐渐长大,害怕的反应也较前不同。儿童害怕时的一般反应是跑开、躲起来、逃离引起害怕的情况,或是说一些话,如“把它拿开”、“我不要去”或是“我不会做”。并经常会啼哭或呜咽。逐渐长大以后,害怕的东西减少,害怕的程度也减轻了。这种现象,一部分是因为他了解到以前所害怕的情况,实际上并不足以畏惧;一部分是因为社会压力,使他企图掩饰恐惧以免被人耻笑;一部分是从社交过程中学会的勇敢;一部分则是因为成人的指导,使他对以前害怕的事物,采取一种喜欢或负向的态度。害怕的感觉减少后,经常会发展为一种病态的“痛苦”,也就是忧虑。在家里缺乏安全感的孩子,有时候并非真正害怕,但也感到很不舒服。例如,丧父或丧母,使他感到自己被遗弃,但不知道为什么。这种不舒服的心理状态,有时候会扩展,形成“游离性”忧虑,于是对任何状况,他都会产生一种轻微的害怕,认为对他是一种威胁。为了除却这种忧虑所带来的不愉快感觉,他可能会变得懦弱与畏缩,以逃避害怕,而使自己体验到一种含有忧虑的状况。

(3)嫉妒。嫉妒是以人为对象的愤怒反应。嫉妒永远发生在社交状况中,尤其当儿童所爱的人也在场时。当父母或照顾他的成人把热心与关怀转移到其他人身上时———特别是新来的客人,儿童一定会产生嫉妒。一般儿童在两岁到五岁间开始有嫉妒心,因为这时候家里多了一个小弟弟或小妹妹。虽然在弟妹尚未出生以前,就预先告诉他,但他还是免不了会嫉妒。

儿童早期的嫉妒反应,与生气的表现一样,嫉妒的对象是一个他认为夺取了他被爱地位的人。儿童嫉妒时,有时候会回归到新生儿式的行为,例如咬拇指、尿床、顽皮,或是拒绝家人的关怀。例如不吃饭,伪装生病、害怕。女孩子的嫉妒心较重。

(4)好奇心。儿童对任何事情都想知道。无论是家、商店里,或别人家里,任何一件事物,只要是他从未见过的,无不吸引他。对自己、别人或成人的身体,尤其好奇。他很想知道:为什么每个人的身体都不同呢?身体怎么工作?

儿童对环境中任何新鲜、奇怪、特殊或神秘的东西,都作正向的反应,他会去接近它们、探究它们或操作它们。他很需要也很希望了解更多有关自己或环境的一切。他为了知道更多,所以不断环视周遭,寻找新的经验,并不断地观察与探求。

每个儿童的好奇程度与表现方式都大不相同。聪明的儿童常常喜欢探究他们的环境,所问的问题比智能低的儿童多。警告或处罚所带来的社会压力,常会妨碍儿童原有的一些兴趣和探讨。很多儿童因为害怕,而不敢追究、探讨。有安全感的孩子,会表现很大好奇心。

(5)愉快。当儿童愉快时,他确实是“比什么都快乐”。儿童所感受的快乐,与其形容为愉悦或欣喜,不如形容为高兴更恰当,高兴的快乐程度胜于愉悦或欣喜。对孩子来说,有太多事可以让他们高兴与欢笑。生理方面的舒服和愉快、滑稽的不协调状况、忽然发生的嘈杂声、轻微的阻碍或挫折以及双关语等,都能博得小孩的一笑。儿童对滑稽有趣的戏剧,比对幽默剧更容易理解,他可以从实际的生活状况、喜剧、电影或电视中发现很多情趣。

儿童感到最愉快的是成就,尤其是一件花费很大苦心才完成的伟绩。但一项成就是否能使他感到愉快,主要在于别人对他的成就所表现的反应。母亲若对孩子期望太高,孩子的成就不能使母亲满意,将会使孩子对自己的成就感到不高兴。

愉快的反应有:微笑、欢笑———常常还会鼓掌、欢呼、跳上跳下,或是拥抱使他高兴的东西或人们。儿童表现愉快的态度,除了受情绪强度的影响外,还受到社会压力的限制。

(6)爱。儿童爱那些使他愉快和满足的人们。除了爱人们以外,他还爱动物及其他亲密的东西。儿童与家人或外人能否建立深厚的感情联系,主要看这些人如何对待他或她而定。

儿童若不能接受家人或外人的爱,很可能是“自我中心”,这将妨碍儿童与他人的感情交流。另一个严重性是,儿童将发展成过分喜欢某一个人,尤其是双亲中的一位。假如孩子过分依恋父母亲或是某一个亲长,将会拒绝其他同年纪孩子的爱。在感情方面,儿童若一直依恋父母,将不容易和其他儿童建立友谊。

儿童表现爱时,和表现其他情绪一样,都是不受抑制的。他可能会表现在生理方面或语言方面。儿童会拥抱、拥吻,或抚拍他所爱的人与物。希望与所爱的对象一直在一起;当被爱的对象离开时,会哭泣;并且喜欢与被爱的对象做相同的事。对他喜爱的小动物或玩具所表现的态度,和对人所表现的态度相同。他要和小动物或玩具一直在一起,甚至睡觉时也要一起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