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汪涵和李斯羽先后请几位嘉宾登台,嘉宾向在场的50位大众评委介绍自己的酷抠技巧和心得,我们是第二个出场。第一位出场的叫匡恒,她来自上海,简单的DIY可以将旧衣服变作和世界名牌相媲美的时尚潮服。第三个出场的是北京女孩魏婷,六年来,她通过商场抽奖、免费试吃、试玩等活动,先后得到国内外知名护肤品、化妆品、数码产品、饰品、家电等奖品总价值超过十万元,是京城小有名气的“试客”。
相比她们,我们“酷抠”业绩逊色了很多,虽然在旅行省钱方面也有一套,但比人家不花钱白得东西还是差很多。但在最后大众评委投票中,我们却意外地以三票优势胜了魏婷,获得了“酷抠达人”的称号。呵呵,好有意思的头衔。可能是我们两个人的旅行打动了大家,要论酷和抠,我们哪点也比不上另外两个女孩。
从湖南回来后,我们开始在高校进行宣讲和访谈。鼓励更多的像我们一样的年轻人去旅行,在旅行中获得快乐,这是我们乐意做的事情。我们将活动的第一站选定我们的母校国关。
同学们对于这个活动的热情超过了主办方学生会的预期,不大的会场座无虚席,来晚的同学只好站在后面。我相信,吸引大家的并不是已毕业的师哥师姐回母校做活动,而是我们的旅行经历令大家好奇。
我们在活动中除了讲述旅行中的见闻外,更多的是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其中很多涉及“穷玩”。
当知道我们只用75000元完成了八年环游中国梦想时,很多同学都不敢相信。更令他们不解的是,我们竟然住过别墅、坐过飞机、吃遍各地名吃、游历了众多知名景区,而且还包括公益捐款和为家人朋友购买礼物。我告诉他们,这个数字是我们一分一角记录下来的,绝对真实。我们在《“穷玩”中国》中总结出很多关于省钱的方法,但归结起来就八个字:搜集信息,敢于尝试。
旅行中很多高价格都源于信息不对称,搜集信息可帮旅行者了解真实的供需和价格。敢于尝试是说不要被高档和豪华吓退,要敢想敢问,有时还要敢于还价。不要认为还价是跌份的事情,为旅行而乞讨都不丢人,因为旅行者心怀天下,不拘小节。
旅行者也不一定要有专业的服装、昂贵的背包和精良的摄影器材,但要有一颗“野”心。旅行的愿望比装备更能驱使人付诸行动。往往欲望袭来,不可遏抑。
樱子眼中的土楼
樱子是我们的好朋友,也是一个“超级世遗迷”,中国的世界遗产地她已探访过八成。我们2008年初去福建时,土楼还在“申遗”,而半年后它便成为世界遗产家族的新员。
樱子对土楼神游已久。2011年9月她去土楼前还特地打电话来询问我攻略。樱子回来后,在给我的信中她告诉我,多年的神往竟被不堪的现实击得粉碎。
樱子在信中说:
我以为最美的,应是行车途中邂逅的那些散落在乡间山坳中的“原味”土楼。那样的土楼素面朝天,头顶如洗高远的蓝天,身伴清澈溪塘、青葱禾田、忙耕农人以及憨态水牛,显得十分闲适恬然,阵阵乡土气息不觉扑面而来,构成了一幅幅绝美的田园画卷。
而当我经过一路长途颠簸后到达既定的那些已被开发为旅游景点的世界遗产地时,一切都变得陌生起来。
只见眼前的土楼均被粉饰一新,明晃晃的土黄外墙在正午阳光的照耀下显得格外刺眼,活像一个个暴发户,又或是博物馆中单一的陈列品。冷冰冰、孤零零地立在大片碍眼的现代草坪上,突兀、怪异、缺乏感情,原乡野趣荡然无存。
作为“内环多、单体大、功能齐、人口多、历史久”的“圆楼之王”,它所蕴含的历史、文化、民俗、建筑等方面的价值量无楼可比。但我在这里,除了蹭导游时获取的零星信息外,竟鲜有所得———除了不远处的售票亭以及大大小小的几块有限的标识牌外,方圆几里内我再也找不到任何可以深入了解这一方乡土的源泉。
贵为世界遗产的土楼,曲解了保护的内涵。不当的开发已经使其古老的韵味消失殆尽,那绵延数百年的文化价值竟被现代人于不知不觉中过度地消费着……有人追求高额票价背后带来的经济效益,有人头顶世遗的光环却打尽自家算盘,而更多的人盲目跟风、向往的竟是简单匆忙却又大模大样“到此一游”式的走马观花。谁还有时间去关注那颗探求体验之心呢?
没有了内容丰富的当地游客中心,我看不到独特的土楼风情纪录片,也找不到印刷精美供免费阅读的宣传册和书籍,除了眼前的这片高北土楼群外,其余那些零散于龙岩漳州两市的土楼群与我的距离始终没有拉近,渴望探寻它们前世今生的念头就此被迫打消。
土楼内部充斥着太多不尽如人意的画面———嘈杂、混乱、闭塞且过分商业化。在那狭小的空间内,腔调各异的导游声一浪高过一浪,南来北往的团队一波接着一波,他们如洪水猛兽一般,令我再也无暇静观土楼建筑,只剩忙不迭地左躲右闪。
一些生活垃圾堂而皇之的摆在世界人民面前,对此我不敢妄加评说,权当是另一种“原生态”的表现吧。世界遗产本身具有开放性和包容心,但在这里,我的参观体验被一次次无情地打断,土楼内的居民会为游客设置一道道“关卡”,以至于你根本无法环游美丽的空中圆型走廊,无声的“游客止步”,你读懂了吗?
最煞风景的就是土楼内一间接着一间的茶坊和小商铺,除了对中央祠堂尚存敬畏而未敢动用外,其余三环建筑已经变得面目全非,我深知旅游经济对当地百姓生活的重要性,但世界文化遗产地不该被这样廉价地消费。
我相信,樱子眼中的土楼正是很多人心中真实的土楼,她的担心并不多余。
何止土楼。很多遗产地都面临着相似的问题,多头管理、过度开发、生态破坏、文化式微、泛商业化等。这些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灵魂的遗产千万不要到覆水难收的地步才念起它的珍贵。遗产保护不利,让旅行者失望是小,蒸发民族精神是大。
“品味”的故事
沉浸在浮躁社会中,我不敢妄谈理想。
有人说“浅文化热”是社会浮躁的标志,当精英文化和经典文化逐渐从人们视野中淡出,另一种极端浅薄且缺乏内涵的眼球文化趁势殖入,把没有价值的东西放大,从而赢得人们廉价的欢笑。
从近年来国民读书率的连续走低,我们可以看到,这种浮躁的温床还在让更多的人沉睡其上。远离喧哗和浮躁,回归原汁原味的生活成了每个心怀理想的人最朴素的愿望。这些人,为了理想,不停奔波,寻找着各自的精神家园。
2002年,两个懵懂的少年———大郑和小郑,满怀创业激情来到了山水甲天下的阳朔,开始了艰苦的创业之路,其间有辛酸也有幸福。六年后,当兄弟俩相约重回阳朔时,发现这个曾经奋斗过的地方依然有着无限的魅力和一种割舍不下的情结。于是决定要在这里留下一个让自已有借口常来的地方,因此便有了“品味西街酒店”。
2008年国庆日,“品味西街”正式营业。看着花了十个月亲手打造的作品,那一晚,兄弟俩人醉了。醉梦中,借着酒意,放出豪言要打造“中国首家景区连锁精品客栈”,梦想在祖国大好河山的每一个景区都留下“品味”的足迹,广结驴友。
2009年,大郑和小郑开着车走过了江西、湖南、福建、浙江、江苏、贵州、广西、广东、云南、四川、湖北、安徽各省,几乎把所有景点都走了一遍。当走进丽江时,俩人痴迷了,一致决定就是这里了。丽江的一切让他们沉醉。
小郑回忆说:“到丽江的第二天,我们来到束河古镇。一切都简单了,就是找院子,不停地找。第三天,两个疯子一天就签下了两个在现在看都算大规模的院子。第四天,跟施工队谈合同,用一瓶洋酒把施工队老板喝得签了合同后才发现少算了十八万。一瓶四百块钱的洋酒抵了十八万,值啊!”
十一个月后,又是国庆节,酒店还没全部完成装修。10月3日,适逢大雨,又是雪山音乐节,整个丽江一房难求,满大街都是找房的人。当晚十点半,不知哪个朋友说“品味”的房间可以住人了,半个小时内,蜂拥进来几十个人,连没有洗手盆的房间也住满人了!“品味束河”就这样很无奈地被开业了。
2010年10月18日,“品味束河”正式开业那天,在酒店庭院里大开烧烤晚会,全猪、全羊、全是酒、全是人,吉时一到,炮仗高响,谁知一放完爆竹,回来一看,烤全猪就剩骨头了。小郑描述着,好像人又回到了那天的Party中。
那一晚,白的、啤的、红的、洋的,“四中全会”了,小郑居然没有醉。有一位美女,拉着几位客栈老板、老板娘不停地问,我怎么才能把小郑喝倒啊。从此,“品味”小郑成了醉不倒的代表。以至于后来在一次喝倒后,第二天接到了全国各地的电话,都是坏坏的祝福:“小郑哥,听说你喝挂了啊?恭喜啊!可惜没亲眼看到。”小郑笑着说:“难道来‘品味’的客人都希望我醉了不收房费?”
2011年夏天,我们跟随贵州卫视《古寨传奇》节目组入住“品味束河”。这是我们时隔六年之后又一次来到丽江束河。与几年前相比,这里热闹了许多,多了很多客栈、酒吧和店铺。
令吉美倍感幸福的是,她的30岁生日是在“品味”度过的,给她过生日的是节目组所有工作人员和来自各地的20多名选手。三个Delicious的蛋糕更令她受宠若惊,其中一个就是“品味”送上的。
回来后,总想念“品味”和那些朋友,想吃阿群做的好吃的潮州菜,喝老哑泡的正宗的功夫茶。老哑和阿群都是小郑的好朋友,主要负责打理“品味束河”的日常事务。他们说,“品味”的故事还没有结束,会一直继续走下去!
我们也盼望着,大郑、小郑、老哑和阿群,还有像他们一样怀有理想的人,能为那些苦苦寻梦的人搭建更多更美好的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