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根宰相诸葛亮
19507900000011

第11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4)

还是那个执著的年轻人,想当初他们一起秉烛夜谈时,马谡满腹兵法,一腔的抱负热情,诸葛亮在他身上看到了自己年轻时候的影子,觉得好好栽培,他一定会有更大的成就。

诸葛亮将马谡任命为先锋,让他带兵去镇守街亭,“街亭虽小,关系重大。它是通往汉中的咽喉。如果失掉街亭,我军必败。一定要靠山近水安营扎寨,千万谨慎小心,不得有误”。

诸葛亮在马谡临行前对他嘱咐了这样一段话,马谡也声称自己记住并一定谨记。看着马谡离开,诸葛亮收起脸上的笑容,这是一场只能赢、不能败的战役,马谡,你能不能大获全胜,就看你自己的造化了,但愿你不会忘记我对你的这番嘱托,不要辜负我力排众议、力挺你当先锋的一番苦心。

在这个世界上,有些高手下棋,往往能在下这一步的时候,看到以后的两三步该怎么走。棋局和权力斗争是一个道理,你只有在不断高瞻远瞩,才能比别人得到更多。不过有时候太聪明也是一种错,在诸葛亮选择了马谡这一枚棋子的时候,失败已经在不远处向他招手了。

这个看上去很正确的选择,实际上是最错误的。

诸葛亮的猜想

刘备在临死前曾经对诸葛亮说:“马谡言过其实,不可大用。”

刘大叔可真是的,都快要死了,还说别人的坏话。不过刘大叔说了一辈子话,这句话的含金量绝对百分之百,因为这是句实话,而且是句大实话。

马谡到了街亭以后,他在观察了地形,勘探了全局后,并没有按照诸葛亮的吩咐,依山傍水部署兵力,而是把大军部署到了远离水源的街亭山上。

当时,他手下的副将王平就提出这个做法十分不可取,一旦魏军围困,蜀军将水尽粮绝,到时候军心涣散,会不战而败的。

马谡认为占据高点、居高临下一直是兵法书上教的必胜之术,而且就连诸葛亮也不断地夸我,认为我是个将帅之才,你一个小小的王平还敢对我指手画脚。马谡不耐烦地将王平的话打断,就按我说的那样办。马谡想象着大败魏军,那种大快人心的场面,不禁得意起来。

志得意满的马谡没有想到,在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应对中,有着两个小小的疏漏:街亭一无水源,二无粮道,若魏军围困街亭,切断水源,断绝粮道,那就是神仙也救不了他了。

更为重要的是,他低估了对手的实力,在那个依靠信息的战争年代,曹睿得知街亭被马谡所占,当即派出大将张郃领兵抗击。

这位大哥是个老资历了,他在这行混的时候,估计马谡还在穿着开裆裤玩泥巴呢。张大哥一来就看出了马谡所用战术的破绽,二话不说就切断水源,截断粮道,还纵火烧山,将蜀军都当成了烧猪来烤,做得不可谓不绝。在王平的拼死掩护下,马谡才得以逃脱,但是街亭却丢了,任务没有完成,诸葛亮的整个战略也被打乱。

蜀军大败。马谡失守街亭,战局骤变,迫使诸葛亮退回汉中。大败就此铸成,马谡也因为不守军纪被扔到了监狱里听候处置,很快经过军事法庭的裁决,一致意见就是要将马谡处决。

早就告诉过你,要依山傍水地部署兵力,你为什么非要一意孤行呢?诸葛亮看着成为阶下囚的马谡,心想:究竟是我高看了你,还是我高看了自己?马谡,看来我们的战友情谊只能到此为止了,谁让你一个人就掀翻了整盘棋呢?

这一次的北伐便是以失败告终了,蜀国失败的原因从表面上可以分析为是诸葛亮不听刘备的警告,起用了妄自尊大的马谡而引发了最后失败的结局。

但是诸葛亮一向都知人善用,在马谡问题上犯下这么低级的错误,实在是让人无法理解,其实往深里说,这背后隐藏着一场巨大的权力转移斗争。

刘备活着的时候,诸葛亮的主要职责是出出主意,很少插手兵权的调动。刘大叔虽然笨,但还是算得很清楚,请你来是出主意的,不是分我的权力的。所以那时候蜀汉集团里的兵权分别掌握在四个人手里,分别是荆州军区的关羽兵团、汉中军区的魏延兵团、永安-江州军区的李严兵团、成都京畿军区的刘备直属兵团。后来,关羽的死导致了关羽兵团的覆灭。

诸葛亮去打孟获的时候所带的部队就是京畿军团,那次南征的意义就在于诸葛亮从此将京畿军团置于自己的掌控之下。然后便是令在前线的魏延军团去攻取凉州,一部分原因是拿凉州来做跳板,还有一个隐藏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住汉中魏延的兵权。建兴五年,诸葛亮打着北伐统帅的旗号顺理成章地进驻汉中,从此魏延彻底告别镇守汉中的方面军军事将领身份,而蜕变成诸葛亮麾下的一员偏将。

而之前的李严早被诸葛亮踢出棋局,所以,现在的诸葛丞相可谓是军政大权在握,所向无敌了。

如同前面所做一切的良苦用心,诸葛亮起用马谡担任北伐的急先锋,也是用心良苦。诸葛亮刚刚变相接收了汉中魏延的兵权,他不想将立功的机会给魏延,便决定把这个机会留给马谡,这将是他在军中培养自己军事将领的机会。

而且这次北伐的形势一片大好,只要马谡能认真按他的话去做,不出差错,根本不需要操心什么就能打赢这场仗,可惜的是,老天爷就喜欢捉弄人,一向表现稳重的马谡居然在关键的时候掉了链子。

到了这个地步,马谡只能一死,准确地说:诸葛亮只能选择让马谡死。因为用马谡是诸葛亮的主意,所以他要对这次失败负责任,如果诸葛亮肯多承担一点责任,其实马谡也用不着砍头,但是这已经不是诸葛亮肯不肯承担责任这么简单了。

诸葛亮在军中培养自己的势力,这件事情虽然做得不明显,但是大家都是在官场上混了多年的人,说句粗话就是你撅起屁股,我就知道你要拉什么屎。马谡胜利了,诸葛亮也就可以大大方方地将他提拔,但是马谡失败了,诸葛亮再给他说好话,这就相当于打自己的脸,而且同志们那里也交代不过去。

所以在舆论的压力下,马谡只能死,从一开始,马谡就处在了只能胜利、不能失败的绝境之中,换句话说,马谡是死在众人的口水中的。

将马谡斩首之后,诸葛亮班师回朝,回到一年前出发的地方。再次到了原点,诸葛亮第一次感到了失落,无比的失落。为什么跨出这一步就这么难呢?诸葛亮不明白老天爷是怎么想的,我只不过想做点自己想做的事情,怎么就这么跟我过不去呢?

不要气馁,你还有机会,世上有一些痛苦总要被反复品尝,诸葛亮非常幸运地得到了这个荣誉。

有奶就是娘,有权就是爹

在短暂的郁闷后,诸葛亮恢复了平静,他意识到,事情还没有解决好,所以他去见刘禅,希望刘禅可以让自己告老还乡,他想辞官谢罪。

刘禅慌了,干爹走了,谁还能帮他干活,替他处理这么一大堆的琐事啊,所以刘禅对诸葛亮说,丞相你不能走,这里的事情还需要你来处理啊,国家需要你,我也需要你啊。

但是诸葛亮对他说,不行,我必须得走,不然太对不起这次战争中丧生的士兵了,太对不起陛下和先皇了。

刘禅没办法,只得召开朝会,问问其他人的意见。虽然很多人对诸葛亮这次的行动有意见(以魏延为主),但是毕竟诸葛亮的名声太大,又是正面典型,所以大家还是热切地挽留,希望诸葛亮留在这里继续发光发热。

任凭诸葛亮说破了嘴,大家就是不放人,这时诸葛亮做出了一件让谁也想不到的事情,他“扑通”一声给刘禅跪下,发出了声嘶力竭的呐喊:“我只不过想离开,你们到底想让我怎么做,才能弥补我犯的过错?”接着涕泪横流,哭声震天,大有悲恸欲绝、要哭死过去的架势。

大家一时之间陷入沉默,反应过来以后就纷纷上前来拉诸葛亮起身,有些人还附和着哭了几鼻子,看看人家诸葛丞相,人就是敞亮,敢作敢当,真是条汉子,人哪有不犯错的,改了就好了,何况诸葛亮先生认错的态度实在太好。

所以在大家一致力保下,刘禅还是让诸葛亮继续留在成都,但是诸葛亮坚持要求给自己处分,刘禅便把他降到了右将军意思了一下,其实还是管着丞相该管的那一摊子事情,没有实质性的变化。

就这样,48岁的诸葛亮继续在权力中心发挥余热,孜孜不倦,其实辛辛苦苦奋斗20多年,才混到这个份儿上,鬼才想走呢。这不过是权益之计而已。

我还不能走,起码现在不能,你们虽然留下了我,但你们并不明白我,因为我和你们不同。

我知道天下还有太多的无家可归的孩子,太多的支离破碎的家庭。

我知道在我为自己定下那个理想的时候,我就会为它奋斗一生,永不停息。

我知道在日子一日一日过去的时候,你们已经丢弃了当年的激情壮志,除了官位和名利,你们不再有所需求,但我不是这样的,虽然我需要名利,需要留在这里,但我只是要借他们来完成我的理想。

在历经了无数的风雨和坎坷以后,我依然保存着我的理想,没有一天忘记过。

我相信,这个世界总会有一天要平静下来,所有战火都将熄灭,我会抱着这个信念继续走下去,直到再也无路可走为止。

这就是诸葛亮,那个从小寄人篱下,后来出山辅佐刘备成就君王大业的诸葛亮。总体来说,他是一个有理想、有抱负的好人,但好人也有他阴暗的一面。

在宦海沉浮了这么多年,见惯了战场上的厮杀无情,诸葛亮早就不是当年那个幼稚的青年了,他懂得了明哲保身,懂得了利用手中的条件为自己铺路,懂得了面对无数困难的局面采取相应的措施。

在这个污浊的世界上,要想生存下去,要想实现救国救民的理想,要想最终走到自己想要到达的终点,诸葛亮学会了善用权谋,积聚权力,他挖过坑,也排挤过一些人,牺牲过一些人,比如李严和马谡,但是这是他唯一的选择,只能如此。

有奶就是娘,有权就是爹,权力是他必须要握在手里的一样武器,这样你就该明白,诸葛亮其实也是一个平凡的人而已,他有自己的欲望,有自己的算盘,就算他是英雄,依然需要借着权利的威力来办自己的事。

不管怎么说,英雄也是人,但是做到像诸葛亮这样千回百转却依然矢志不渝的,属于极品。

出来混要低调

打了胜仗的魏帝曹睿高兴得不得了,击败了蜀汉军队,收复天水、安定、南安三郡之后就觉得是老子天下第一了。而这个世界上从来不少曲意奉承的人,大司马曹休就算一个,他看见老板高兴,便决定在火上再浇一桶油,提出了伐吴的计划。

当然,从现在的主体局势看起来,这是个可行的策略,说不定开疆扩土就是从此步迈出呢。志得意满的曹睿同志立刻任命曹休和大将军司马懿从荆州取道,曹休作为急先锋先去攻打,司马懿压轴,随后带领水军再去。这个看似天衣无缝的计划其实早就埋下了祸根,而且也为曹休挖好了坟墓。

走到半道上的曹休遇到了陆逊,被陆逊好一顿收拾,最后捡了半条命回去,可是曹睿也不给他好脸色看,都怨你,非得说什么乘胜追击,现在可好,本来大胜的局面成了败局,还有脸来见我。

世态炎凉,曹休又羞又气,不几天就病死了。那边的司马懿也不顺利,本打算用水军进攻,但是司马将军练兵的速度有些慢,等他练好水军,终于要去开打的时候,冬天来了,寒风呼呼的,江水都给冻住了,除非大家都进行冰上运动,否则根本动不了手,于是这次伐吴计划就这样夭折了。

曹睿想一鼓作气完成统一大业,真是有点力不从心,通常开国皇帝都属于朱元璋、赵匡胤那样的猛人类型,全部过程都是一步一个脚印来完成的,期间的谋略、打算可真不是曹睿这样的人能学得来的。

不过,低调的曹睿封锁消息工作做得很好,一直过了好几个月,诸葛亮才知道原来魏国和吴国干过一仗,而魏国则是元气大伤,大部分主力军现在还在路上没回去呢,这真是几家欢喜几家愁,这时的蜀军经过几个月的调整训练,已经可以再次投入战斗了。

诸葛亮当机立断,决定再次北伐魏国,如果说上次北伐的最主要意义在于将军权握在手里,那么这次北伐则完全是为了理想而战。

但是搅局闹事的人出来了,此人是我们的老熟人魏延。

之前他被诸葛亮变相地抢了权,抢了就抢了吧,魏将军是个老实人,只要能办事,谁掌权不是掌呢,所以在第一次北伐期间,魏延曾给诸葛亮出过一个他自认为立竿见影的好主意,深信一定能拿下凉州。

计划如下:魏延亲自带领5000精兵强将和5000背粮的士兵从子午道袭击长安,他认为守将一定会弃城而逃,到时候就算魏军要反攻也得等20天左右,这个时候诸葛亮早就从另一条路赶来,那时候黄花菜都凉了。

这个具有建设性的意见被诸葛亮否决了,理由是不稳妥。你怎么就知道守将一定会逃跑呢?你怎么就知道我一定能赶到呢?你怎么就知道魏军反攻要20天以后呢?你这完全是瞎扯。

本来魏延还以为诸葛亮有什么好主意呢,结果还是输了那一仗,这让魏延对诸葛亮产生了极度的怀疑,他一度认为诸葛亮是虚有其表,甚至还产生过要去隆中调查一下,看看这个人是不是出来混吃蒙事的。

这次诸葛亮刚歇了不到一年,就又要出去挑事,魏延觉得这个人简直就是胡闹,所以他坚决反对这次北伐,提出条件说就算要北伐,也得给他1万兵马要他调度,不然他就罢工不干。

这位老哥在这里热热闹闹地跟诸葛亮搞工潮运动,那边诸葛亮早就定好路线、选好人马、挑好领导准备出发了,跟魏延也没废话,反正你要去,给你留个位子,你不去就在家里待着,要人是没有。

魏延再次被诸葛亮给黑了,作为老实人,魏延还是参与了这次集体活动,毕竟为国家效力还是不要掺杂个人恩怨的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