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传记草根宰相诸葛亮
19507900000015

第15章 了却君王天下事(8)

但是黄皓告诉他,要想保住皇帝这个岗位,就只能跟诸葛亮非暴力不合作,反正事情都是他做的,到时候出了问题,他也怪不到你头上来。

刘禅认真权衡了一下利弊关系,认真工作,说不定还会被诸葛亮抓到漏洞,导致失业没饭碗;消极怠工,既可以玩得好,吃得好,还不会犯错误,顶多有点作风问题,但谁能说人懒是不可饶恕的错误呢?

终于,在认真思量下,刘禅决定不跟丞相对着干,但可以对着耗,耗时间,反正我年轻啊,天长日久的,看丞相的身板能不能一直这么硬朗了。到时候累出个三长两短来,也就没精力和我抢位子了。

诸葛亮在《出师表》中对刘禅告诫的忠言说得一点都没错,可惜压根没入刘禅的眼,自古佞臣败国,说得一点也不错,这位黄皓老兄在日后陪伴刘禅的日子里继续将坏事干尽,直到亲自护送刘禅到魏国都城洛阳当俘虏。

人坏到这地步真是无话可说了。

只是可怜了诸葛亮的一番良苦用心竟然抵不过一个小人的背后嚼舌根,真是情何以堪?

又一个天文学家:谯周

在自作聪明的小皇帝刘禅和诸葛亮较劲的时候,诸葛亮才没空接他的招,因为他老人家又萌生了北伐的想法,虽然这时蜀国老百姓已经厌倦了战争,大多家庭夫死子散,蜀国现在几乎变成女儿国了,走到大街上,尽是一帮老太太和妇女儿童。

诸葛亮为天下人而进行的北伐却也让天下人再无幸福可言,孰是孰非真是一言难尽。但是诸葛亮从一个无人理会的乡间农夫历经磨难困苦,终于走到了中央的大舞台上。

他不是为钱,也不是为权,他为的就是有机会可以让他的理想实现,所以他虽然看到了人民的苦难,但他坚持认为,这都是暂时的,只要众志成城,将天下统一,那将来的幸福才是永久的。

诸葛亮一心要为人民谋福利的时候,一位仁兄跳了出来,他坚决的指责了诸葛亮这种不顾后果的做法,严厉地对当朝丞相进行了沉痛的批评。

这位仁兄就是太史谯周,他认为诸葛亮连年北伐,是逆天而行。并且举出了强有力的证据,天象所示。是不是听起来很耳熟,二十多年前,诸葛亮在隆中用天象为他的两位伙伴成功预测了今后的前途,而如今谯周也用这个技术告诉他,你这样是行不通的。

“臣夜观天象,北方星曜倍明,未可图也。”这就是谯太守的理由,并劝孔明,“丞相深明天文,何故强为也?”

意思就是告诉他你也是个行家,难道自己还不知道这件事情的可行性吗?

诸葛亮却不以为然,他认为世事无常,就算是天命所归,有时候也有改变的时候。

在三次北伐失败之后,诸葛亮还是认为他可以改变目前的僵局,有信心是好的,但是盲目自信就是自负,现在的诸葛亮连皇帝对他都忌惮三分,他有理由相信任何事情都是可以扭转的。

但是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谯周不厌其烦地劝说诸葛亮北伐有百害而无一利,他的理由在当时也是的有板有眼:星象所示。

可惜诸葛亮比较有主见,对谯周的话没有多理睬,而且也对这位老兄很感冒,导致诸葛亮活着的时候,虽然谯周常去他府上拜访恳谈,但是他愣是没提拔起谯周来。

说起来谯周也算是个倒霉的人,一辈子兢兢业业地在岗位上埋头苦干,可就是得不到领导的赏识,说起这位倒霉的仁兄,那可真是说来话长了。

谯周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阆中)人。蜀汉地区著名的儒学大师和史学家。据说《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是他的关门弟子,真是名师出高徒!

这位仁兄从小是个孤儿,寄养在亲戚家,缺少关爱养成了一说话就脸红的内向性格,所以不善交际的他只能埋头书本,跟纸张打交道,这为他日后渊博的学识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书看多了,懂的也就多了,懂的多了,人也就出名了,人出名了,登门拜访的客人也就多了。后来他被刘璋请去做官,但是因为谯周性格低调,成天只和书本打交道,所以刘璋也没怎么重用他,直到刘备打来,刘璋快挺不住的时候,这位仁兄出来劝刘璋投降,说他夜观星象,发现只有投降才能获得生机。

估计是谯周闲来无事,在刘璋手下任职的时候新钻研的一门技术,虽然谯周平时看起来磨磨叽叽的,但是办起正事来一点也不含糊,刘璋就被他三言两语唬得给刘备腾了地方,后来这位仁兄作为益州投降的代表,在刘备麾下任职。

也许是发现了星相学的重要性,他更是勤奋研究,所以,每逢有大事的时候,他都要预测一番,结果,诸葛亮每次出征前,必能看到谯周送来的一份星象报告。

诸葛亮对此颇为不屑,我钻研这门学问的时候,你还不知道认字了没呢?于是谯周的一番心血总是次次被忽略。

直到最后诸葛亮失败,姜维继续九次北伐,他老兄还是次次都来泼冷水,但是他们谁都没能改变蜀国的命运,当谯周亲自劝说刘禅开门投降曹魏的时候,他成了千夫所指、遗臭万年的卖国贼,而诸葛亮是忠肝义胆、赤胆忠心的正义化身。

其实历史的长河中,他们所尽之事皆是本分而已。诸葛亮为了理想,为了天下人的幸福而不断出征,虽败犹荣。但是谯周在相信科学的态度下(星相学),也作出了他认为正确的事情,身为臣子,只求无愧于心,他们两个人都做到了。只是方法不同。

三国“分久必合”,一统于晋的时候,不知道二人泉下有知,对此有何看法,不论是理想还是科学,都改变不了事物的发展规律。

这样看起来,有理想的诸葛亮和天文学家谯周都是唯心主义者。当诸葛亮终于意识到此生无法达成所愿感叹自己“谋事在人,成事在天”的时候他在后悔当初的执著吗,已经不得而知了。

都是执著惹的祸

诸葛亮一直很不服气。

其实这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他长得相貌堂堂、一表人才、玉树临风的,有很多特长,而且这么有政治军事才能,相比之下,那个魏国皇帝曹睿要相貌没相貌,要才能没才能的,可是,偏偏就是这么一个人,让自己难以对付,至今还没从他那占到一点便宜。

凭什么,难道就凭他是皇帝,就凭他人多、钱多、地多?

不过没办法,打仗讲的是综合实力,谁让人家曹老兄底下那么多精兵强将挡着呢?虽然自己也不是没努力过,并且是一直在努力,但是干了那么多事情,偏偏没有回报。诸葛亮很郁闷,后果很严重。

这次诸葛亮决心再拼一把,但是他想不通,北伐以攻为守是好事,但是大家为什么都不支持他呢?蜀汉本来就人才少,如果不赶紧北伐成功,进军北方那片更为广阔的天地,到时候原来刘备、刘璋手下的那些收罗进来的人才都会随着岁月的流逝相继老去、死去。

那些在战争中受到过锻炼的文臣武将都一个一个不在了,如今朝中的可用之才实在是少之又少。诸葛亮不敢想象一旦自己病故后,蜀国的命运将会是什么样的。所以,主动出击的北伐实际上是一种被动的军事行为,是一种以多年积累的实力参与的战争赌博。

虽然战争消耗国力,但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赌博总是要付出代价的,关键是要成为最后的赢家,那才是最理想的目的。

但是以魏延为首的那一帮老臣总是和他唱反调,而且理由还是自己无法反驳的,毕竟自己惨败的经历摆在面前,自己一点说服力都没有。而皇帝又只知道玩,虽然每次让自己全权负责朝中的事务,可是自己已渐渐成为孤家寡人了,没有人再愿意和自己一起冒险了。要想到达长江北面,就只能靠自己了。

诸葛亮不知道造成现在这个局面有很大一部分是他的责任。

诸葛亮是高才生,水平很高,当了宰相以后,虽然工作十分的繁杂,但是他都能事无巨细,处理得头头是道。活儿都让他一个人干了,别人就是想干也插不上手,干脆跷起了二郎腿,当起了白领工资的闲员工。

反正丞相你能干,那就多劳累吧。可是诸葛亮毕竟没有三头六臂,他既要外出打仗,又要管理国家内政,时间久了也会应接不暇。这时,诸葛亮想要选出一个合适的接班人来辅佐皇帝,但是纵观全朝,哪个大臣都能被他挑出毛病来,选谁都不满意,想来想去,还是自己动手最放心。

所以在刘禅的时代,一直是辛苦诸葛亮,幸福千万人。

注意培养人才是领导的重要责任,因为领导无论干得有多出色,将来总是需要人来接替的。对于人才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需要长时间的锻炼才能完成。

其实在蜀汉初期,集团内部还算有一支实力比较雄厚的人才队伍,武将里有关羽、张飞、赵云、魏延这些人,文臣里有李严,但是这些人虽然有优点,缺点也是很明显的,诸葛亮没有对症下药地对他们进行管理,最终这些文臣武将都没能发挥出他们应有的实力,不是战死就是降职。

后来执著的诸葛亮面对蜀中无人才的局面,从底层提拔了一批新的青年干部,例如蒋琬、董允、杨洪等人,但这些人比诸葛亮更谨小慎微,更没有开拓进取的精神。总的来说,诸葛亮成了蜀汉的一面旗帜,而且是最后一面。他一旦倒了,蜀汉便再无后人了。

其实这个时候最理智的事情就是培养一批接班人,休养生息,而不是频繁地出外作战、消耗内需,可是诸葛亮已经近乎走火入魔,他知道自己的身体一年不如一年,万一时不待他,哪天他归西,他生前的一切努力就都白费了。

所以,诸葛亮比任何人都勤奋,他希望能够在有生之年看到蜀国一统天下,那他也算是此生无憾了。可惜上天就是那么公平,不是你付出多少,它就让你得到多少,所以在诸葛亮咬着牙死撑的时候,理想离他越来越远了。

这就是他的悲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