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柴米油盐中的经济学
19508000000011

第11章 练出一双火眼金睛——看清折扣背后的花招(1)

打折的背后——利润上涨

如今的市场促销手段中,最吸引人眼球的莫过于“打折”这两个字了。一逢节假日,商场的促销手段便是纷至沓来,令人眼花缭乱。消费者平日工作忙,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有时间出来买些东西补贴家用。精明的商人自然不会错过这个赚钱的好机会,所以只要是你要买的全在打折。有的人偏偏经受不住打折的诱惑,一看见这两个字便掏钱抢购。

打折的手段花样繁多,最直接的就是在商品价格栏上贴上“五折优惠”的标签,此外还有“满200元立减100元”、“买一送一”、“满200送100”等促销,外加“跳楼价”、“放血大甩卖”等惨烈的字眼,目的只有一个,让消费者一看里面全是实惠,赶紧到我这来买。

等时间长了,“打折”的新鲜感退去了,人们不禁会心有疑问。细心的人不难发现,每逢节假日“打折”总会频率很高地出现在商家的卖场和广告里。所涉及的商品五花八门,折扣的程度各有不同,打折限定的时间宽泛,打折促销的手段创新,让人们心中禁不住产生疑惑:难道市场真到了“无处不打折,鲜见原价格”的地步了吗?

再者,有的商场几乎天天打折,打折广告接二连三,打折花样不断翻新。有时实行全场打折,有时部分商品打折,有时分楼层打折,有时按专柜打折,逢年过节打折,喜庆活动打折,某类产品专项打折,仿佛看不到不打折的时候,商家把利润全给了消费者,难道他们不过了吗?

天底下没有免费的午餐,商家也不会做赔本的买卖,商家对利润的敏感犹如苍蝇嗜血的本性。每一个打折的背后都有一笔精明的小算盘。

“打折”只不过是商家用来招揽顾客的幌子,其背后仍是利润的赚取。由于商品定价投放是商家的自由,所以商家往往将商品的价格提升一点,然后再推出打折的广告。如此一来,不仅能吸引更多的顾客,而且会赚到更多的利润,不会赔本。

进一步来分析,商家的成本由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部分组成。固定成本是相对于变动成本来说的,指总额在一定时期和一定的业务量范围内,不受业务量增减变动的影响,并能保持不变的成本,例如厂房建筑、机械设备、卖场租金等都是属于固定成本范围。而变动成本则与固定成本相反,是指成本的总发生额随着生产或业务量的变动而呈线性变动的成本,例如工人的工资等。这两者构成了生产商品所需的总成本,而每件商品平均摊到的总成本就是平均总成本。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产品成本是衡量生产消耗的补偿尺度,企业必须以产品销售收入抵补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项支出,才能确定赢利。所以,只要商品的出售价格高过了平均总成本,商家就能获利。商家就是通过精心计算,使打折之后的价格仍然能够高过平均总成本,另一方面,销量的增加,甚至可以使他们获得比平时更高的利润。

从商家的角度来说,产品怎样定价、怎样投放是商家的自由,折扣只是商家的一种促销手段,并没有侵犯消费者的切身利益。所以,我们并不能影响商家的这种行为,只能在愈演愈烈的打折背后保持清醒,做一个理性的消费者。

此外,商家若没有让利的诚意,折扣不能给消费者以真实惠,一味地隐瞒消费者,从长远来说会有损商家的声誉。商家若想获得长远的顾客,就应该实行明折明扣,使产品的价格透明化、公开化,使消费者能够明明白白地获得让利。

谁诱惑了你——折扣效应

情人节之际,章先生到花店买玫瑰(平时玫瑰2元一朵,情人节标价20元一朵)。

章先生想:花虽贵,但不能不买。可是,买了还真心疼,毕竟买少了,面子上挂不住,买多了又费银子。

正在犹豫,店家走了过来,问,“先生,买花啊?”

章先生:“嗯。……这,……咳咳,这玫瑰能不能便宜点?”

店家笑道:“送女朋友吧?追女孩子怎么能怕花钱呢?若是因为这一大束花,换来了你的幸福,那可是太划得来了!”

章先生犹豫不决……

店家接着说:“要不这样吧,您在我这里办张会员卡,我给您五折优惠。”

章先生说:“啊?有这个必要吗?”

店家惊讶着说:“怎么没有啊,谁家红白喜事不送花?难道非要等遇到了才知道买啊?”

章先生想了想也对,就办了张卡,买了束花。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遇到这样的事,明知打折是商家给我们挖的坑,然而我们还是照跳不误。是商家得了便宜还卖乖的表演——“我已经赔了,看在老乡的分上就权当我给你捎一个了”——让我们心软了?还是我们天生就是上当的主。

商家的软磨硬泡之所以能频频奏效,恰恰是利用了我们是理性经济人的特点,即实现自己的利益最大化。

在商场里,经营者以种类繁多的商品吸引消费者,再用昂贵的价格获取利润,而为了能获得更多的交易机会,他们就会适当地给予消费者折扣。因为存在这些折扣,消费者多会感到心里舒服些。既然买东西都会被宰,被少宰一点,总是好一些。渐渐地,人们也就接受了这样的销售模式。这就是所谓的折扣效应。

所谓折扣效应,是指卖方按原价给予买方一定百分比的退让,即在价格上给予适当的优惠,从而诱使消费者再次消费。

把顾客的腰包掏空,是这个追逐利润时代的主流思想。人们都想赚钱,都想变着法地从周围的人身上掏钱。打折扣,就是这样的一个从别人口袋“掏钱”的方法。无数的商场店家,无不用折扣券、会员卡来吸引消费者,且屡试不爽。消费者想捂紧钱包,也很难逃过狡猾的商家设下的一个个圈套。而滑稽的是,有时候消费者不仅不对此感到厌恶,还对此非常钟情。

美国P&G公司曾经实行过“折扣券”制度,对积攒、保存、出示“折扣券”的顾客(往往都是收入较低的顾客)采用比较优惠的价格。1996年,该公司以区分消费者需求弹性成本太高之名要取消此种制度。结果,经常来光顾的顾客火了,一纸诉状将它告到了纽约州司法部,最后,P&G公司被强制要求继续执行“折扣券”制度。

折扣效应让消费者对产品的价格更加敏感,也蒙蔽了消费者。它让人们光看到自己在某一次消费中少花了多少,而没有看到已经为之付出的和将来还要为之付出的代价。所以,有人在消费某些奢侈品的打折优惠时,还甘之如饴,感到非常满意。却没想到,商家这招用的是“放长线,钓大鱼”,不看眼前蝇头小利,注重的是长期利益。

于是,这一技巧性的方法,被广泛地应用到商业竞争中,尤其是在美容理发行业里,被应用得更加广泛和娴熟,甚至夸张。可是,人们却无法用法律来对其进行规制和定性。因此,折扣效应一直存在,大至房屋建筑,小至家居杂物。无论是那一种,我们都会在耳边听到这样的声音——“本店可办会员卡(送优惠券),购物满一百八五折!省钱!实惠!您还等什么!”不知道那些“折价生意”背后,到底是谁笑了?

上品折扣的狂欢——差别定价

造物主说:“给你的就好好利用、不要浪费。”

尘世中的人说:“只要适合自己的就好。”

一名男子读到这段对话时,对女友说:“看到没有,先哲都说了,不要浪费,一切东西适合就好,你以后就不要再乱逛街花钱了。”

女友深有感悟地说:“是啊,真的很有道理……”

“那……”女友为难地似乎在做什么决定。

男子正要露出放松地笑容。

女友却来了一句:“那以后我就去上品折扣吧!”

近年来,北京兴起了一股“上品折扣风”,诸多追赶时尚的青年,都不再去“当代”、“双安”等消费过于昂贵的地方,而转战“上品折扣”。因为,那里同样是名牌商品,同样是质量上乘,却有着绝大多数五折以下的折扣。仅这一点,就吸引了无数男女的眼球。

在这里,既能买到名牌商品,又能省下不少的钱,非常划算。因此,有人说,每当上品一进新的货物,就是消费者的一次“实惠典礼”,不知道有多少人整天盘算着上品折扣的进货和促销日期。

上品折扣的东西都是厂家制造的,不过当初市面上卖的价格同在上品内的价格差距却悬殊。同样是一家的商品,同样是品牌货,价格怎么会差这么多呢?探究其内部的原因,要被引申出来的就是商家的差别定价原则。

差别定价原则,又称价格歧视(price discrimination),是指通过这种策略,商家可以依据客户的消费能力将其分成不同的消费群,分别定价,赚取更多的利润。

根据差别定价原则,商家在不同的情况下会对顾客群体采用不同的价格。这么做的原因是因为,对于商家来说,赚取最大化的利润是其最终目的。实现这一目的的通常途径,就是尽量让商品以高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出售出去。

举例来说,能进入上品折扣的商家,必然是大批量进行生产的厂商。尤其是著名品牌,它们生产的规模不是一件两件,而通常是上万件,或者上百万件。如果我们将他们一段时间内所生产出来的产品视为一个整体的话,那么生产这些产品所消耗的成本(包括不变成本与可变成本)平均分摊到每件产品上,就能得出每个商品的平均成本。

一般来说,在这些品牌商品刚刚进入市场时,由于样式新颖、奇特,多会以远远高于平均成本的价格销售。生产者就能从每件商品中获得一定的利润,这时,生产者对商品的销售预期就是——有利可图。所以,短期内,商品的价格不会发生变动,生产者继续大批生产。

随着品牌产品数量的增加,生产者在实现规模生产,促使平均成本更低的情况下,也将有愈来愈多的商品推向市场,则市场上因供过于求,商品的价格出现下滑趋势。与此同时,由于部分商品具有时效性(尤其是时装等时尚潮流用品),也带动了商品价格的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厂商就可以将商品以换季、清仓等名义送到上品折扣来甩卖。

在上品折扣,只要能保证商品的价格等于或者略低于平均成本的价格,对厂商还是有利的。因为,他们可以通过上品折扣这样的地方清除库存,加快货物和现金的流通,也能够吸引不同层次的消费群体,扩大市场占有量。所以,能利用“上品折扣”进行销售的商人是精明的,他们懂得富人和穷人消费者剩余不同,懂得要想占有市场上绝大多数的顾客群体,就要尽量使“所有的价格都是为每位顾客量身定做”,即“对于能够承受高价位的消费者收取最高的价格,而对只能承受低价位的消费者实行最适合售价”。

从2003年,北京的各个城区就陆续出现规模不一的上品折扣店。至今为止,已经多达几十家。据悉,在这些店面里,商品多为各大商场中的换季商品、厂家库存。品牌折扣幅度较大,非常适合大众化消费。

上品折扣店的兴盛,还带动了北京其他折扣店的出现。以LCX国际精品折扣店为例,它在上品折扣之后出现,但其折扣幅度竟也高达1~5折。尤其是它有各种国际知名品牌服装、鞋和包袋,绝大多数商品均为一线品牌,打完折后均在几百元左右。

品牌产品外加商家的差别定价,这两点足以让消费者被迷惑,不顾一切地涌入“上品折扣”进行消费。面对名牌集中、价格低廉的商品,众多消费者都乘兴而来,满意而归,而商家同样在这种销售中获得利益。因此,市场上普遍出现“实惠、低价”的上品折扣店,也就不足为奇了。

超市里的兑奖券——信息不对称

一家饭店打出招牌:“明天吃饭不要钱!”

第二天,这家商店果然食客如云,宾朋满座,好生热闹。等到众人酒酣饭足之后,准备动身离开之时,店主人出现,道:“请大家不要忘了结账。”

众人不解,问店主怎么不守信用,店主道:“告示上写的是明天吃饭不要钱又不是今天。”

这则笑话反映的是我们在日常经济生活中经常会遭遇一些“温柔的陷阱”,让我们深陷其中,无可奈何。

李先生在一家超市购买了一大包某品牌方便面。回家后,他发现其中有一包中了该公司“大骨赢家”促销活动的四等奖。根据兑奖内容,他可以再获得半包方便面。

于是,李先生依据奖券上显示的“去购买处领取中奖方便面”的提示,来到超市进行兑换。工作人员表示,该奖项需两张奖券一同使用才能换取一小包方便面。

“我认为不对,食品怎能半包发奖。我认为,在五连包中中了一个四等奖,就应该奖励五连包的一半,也就是2个或3个小包装。”

面对坚持领奖的李先生,店方找出一包方便面,掰出半包后,递给了他。

“这种方便面怎么吃呀,这不是侮辱人吗?”一怒之下,李先生将整包方便面扔在地上。随后,双方发生冲突。最终,在店方要求下,李先生赔偿了另外半包方便面的价钱。

李先生认为,生产厂家的奖项设置非常不合理,“食品怎能设置无法领取的半包奖项。若中了半瓶矿泉水,你咋分呢?”

该公司市场部工作人员表示,确有这种“半包奖”的奖项设置。它有两种兑奖方式,可以集齐两张奖券换取一整包奖品,或者再出一半的价钱兑换一整包奖品。另外,在兑奖券上也标明了“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本公司所有”。

无论是饭店里的众食客还是买方便面的李先生,都是够倒霉的,摊上这种事只能埋怨自己晦气。生活中,商家的低价限量销售、打折销售、赠送礼品、购物返券等的优惠酬宾活动,更是让消费者如坠烟海不辨东西。在这场销售者与消费者的终极博弈中,消费者难道就没有胜出的把握吗?